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足外侧柱延长术(lateral column lengthening,LCL)是治疗平足畸形的重要方法之一。LCL分为两种术式:Evans手术,即跟骨前部截骨植骨延长外侧柱,勿需融合跟骰关节;跟骰关节撑开融合术(calcaneocuboid distraction arthrodesis,CCDA)。目前,关于LCL术式选择存在较大争论,而焦点则是跟骰关节是否应融合。本实验通过测量跟骰关节围定对距下关节三维运动度的限制程度,为LCL的术式选择及中后足跗骨三维运动学的测量方法学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跟骰关节融合对足部运动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跟骰关节融合对足部运动的影响程度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0侧新鲜尸体足标本,通过建立非负重位尸体足模型结合力偶矩、弯矩及平衡加载方法,测量分析跟骰关节融合前后,大体足背屈跖屈、外展内收、外翻内翻极限运动度的变化。[结果]跟骰关节融合前后,除背屈极限运动度变化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方向运动较术前明显减小(P<0.01),其中跖屈受限2.11%±4.66%、外展36.01%±4.13%、内收19.01%±4.27%、外翻48.14%±5.63%、内翻20.52%±4.28%。[结论]跟骰关节融合对大体足运动存在较大的限制作用,临床应用该术式时不可忽视此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环锯切骨融合距舟关节治疗距舟关节疼痛的临床效果及对邻近关节的影响。
方法 1999年6月至2009年6月,对应用环锯切骨融合距舟关节治疗距舟关节疼痛的24例资料完整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3例,女11例;年龄37~72岁,平均45岁;创伤后距舟关节炎15例,风湿性关节炎6例,退变性关节炎3例。应用美国足踝关节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Graves评分对患足功能、疼痛及对周围关节的影响进行评价。
结果 2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120个月,平均48个月。术后1例患者出现足部刀口皮肤边缘坏死,经换药延迟拆线3周愈合。AOFAS评分从术前平均45.2分提高至术后平均84.5分,术后优良率为87.5%;VAS疼痛评分从术前8.1分下降至术后2.4分。患者主观在疼痛感受、外观变化、行走距离、穿鞋体验方面均有改善。23例患者对手术效果表示满意,仅有1例患者不满意。术后6个月影像学检查显示23例完全融合(成功率95.8%),1例未融合患者使用大一号环锯经取髂骨骨柱回植融合。Graves评分显示1度改变8例,2度改变1例。
结论 环锯切骨融合距舟关节创伤小、融合效果满意,对治疗单纯性距舟关节疼痛性病变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背景:Muller-Weiss病是一种临床少见且原因不明的足部疾病。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行手术治疗,治疗的目的是减轻患者症状,纠正患足畸形。目的:评估距舟楔关节融合治疗Muller-Weiss病的效果。方法:2008年5月至2012年4月,采用距舟楔关节融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Muller-Weiss病患者28例,男2例,女26例;年龄44~65岁,平均55.3岁。根据Maceira分期:Ⅲ期8例,Ⅳ期9例,Ⅴ期11例。早期使用空心拉力螺钉加骑缝钉行距舟楔关节融合10例;后期采用空心拉力螺钉加“X”形锁定接骨板融合18例。比较患者末次随访与术前的美国足踝医师协会(AOFAS)中足评分与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结果:术后26位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24个月,平均16.2个月。术后未发生切口感染,皮肤坏死及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患者症状及行走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所有患足都获得牢固融合,融合时间12~16周,平均13.4周。术前AOFAS中足评分为(42.6±13.4)分,末次随访时为(88.0±12.0)分(P<0.05)。术前VAS为(6.2±2.4)分,末次随访时为(0.6±0.4)分(P<0.05)。结论:对于中末期Muller-Weiss病的治疗,距舟楔关节融合是一种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人工寰齿关节置换术对寰枢关节三维运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人工寰齿关节置换术对寰枢关节稳定性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12具新鲜尸体枕颈部标本,采用脊柱三维运动立体测量系统对其完整状态,齿状突切除术后和人工寰齿关节置换术后进行三维运动范围,中性区和弹性区等指标的测试。结果:人工寰齿关节置换术后,屈伸,侧屈和旋转运动的中性区以及屈伸和伸屈运动范围较齿状突切除术后明显减小,各运动范围和中性区接近正常状态。结论:在术后即刻,人工寰齿关节置换术基本能达到既稳定寰枢关节又保留其运动功能的双重目的,但是,对人工寰齿关节置换术后寰枢关节的详细运动形式是否完全符合生理要求尚不能定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跟骨外侧U形切口入路治疗累及跟距关节、跟骰关节的跟骨骨折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9年1月-2011年3月,对36例同时累及跟距关节、跟骰关节的单侧闭合跟骨骨折患者,采用跟骨外侧U形切口暴露,跟骨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男27例,女9例;年龄19~58岁,平均38.7岁。按Sanders分型标准:Ⅱ型12例,Ⅲ型20例,Ⅳ型4例。B hler角(6.21±10.48)°,Gissane角(89.85±12.34)°。受伤至手术时间2~14 d,平均4.2 d。结果术后1例切口皮缘浅表坏死,1例切口渗液,均经换药后愈合;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3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15.2个月。X线片示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8~12周,平均10.6周。关节面复位满意,跟骨高度恢复正常。无内固定物折断及创伤性关节炎发生。术后3个月B hler角为(29.64±5.33)°,Gissane角为(121.75±6.65)°,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3.800,P=0.000;t=33.200,P=0.000)。术后9~20个月取出钢板,平均11.2个月。在取跟骨钢板术前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疗效,获优17例,良15例,中4例,优良率88.9%。结论跟骨外侧U形切口能充分暴露及复位跟骨骨折,恢复跟骨解剖形态,结合跟骨解剖钢板固定允许早期功能锻炼,是治疗累及跟距关节、跟骰关节跟骨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三维稳定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评价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寰枢椎不稳定的三维稳定性。方法:8具新鲜颈椎标本,对每一标本分别测定正常状态、齿状突Ⅱ型骨折、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后路Maged螺钉内固定术4种状态下的三维运动范围。结果: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与后路Magerl螺钉内固定术均能明显减少寰枢关节各方向运动范围,经统计学检验两种固定方法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的三维稳定性与后路Maged螺钉内固定术相当,为寰枢椎不稳定患者的治疗提供了另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距舟关节融合手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平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7例RA距舟关节炎导致平足症患者(42足)采用距舟关节融合术治疗。临床指标包括疼痛VAS评分、JSSF评分;放射学指标测量包括跟骨倾斜角(CPA)、距骨第一跖骨角(TM1)。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8~48个月。术后6个月,VAS评分和JSSF评分:由术前(7. 8±1. 3)分和(31. 2±3. 7)分分别改善至(2. 8±1. 6)分和(86. 5±4. 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1); CPA和TM1:由术前11. 8°±4. 6°和13. 5°±3. 3°分别改善至16. 3°±4. 6°和6. 3°±1. 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1)。4足术后4年因胫距关节破坏而行踝关节融合术; 1足术后6个月内固定失败,但无症状,未行返修手术; 2足因骨不连行植骨翻修手术。结论单纯距舟关节融合术是治疗RA距舟关节病变所致平足症的有效手段,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足部功能;但仍有骨不连、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通过有限元分析的方法研究骨密度对于距下关节融合初稳性的影响. 方法 选取1名男性健康志愿者,25岁,体质量为70kg.基于志愿者右足的三维CT扫描数据利用Mimics 13.0、Geomagic 10.0等软件重建距下关节融合的三维有限元双顶模型:即距骨颈联合距骨顶前外、后外、前内、后内侧4种双钉模型,同时通过降低骨的弹性模量模拟不同程度的疏松骨质,最后将模型导入Abaqus 6.9软件进行赋值、划分网格,对每个模型施加4N·m的内旋、外旋作用力,通过计算分析模型应力后距下关节面间的相对位移来评估骨密度对距下关节融合初稳性的影响. 结果 随着骨密度的降低,4种融合模型应力后关节面间的相对位移峰值均增大;距骨颈联合距骨前外侧顶的双钉模型在正常骨密度和骨质疏松存在的情况下,其应力后关节面间相对位移峰值均较其他模型低,是距下关节融合最优的选择;而距骨颈联合距骨后内侧顶的双钉模型,应力后关节面间相对位置峰值最大,关节融合时应避免使用此种配置. 结论 骨密度越低融合后稳定性越差;距骨颈联合前外侧顶双钉模型对于正常或疏松骨质的距下关节融合都具有最好的稳定性,是距下关节融合最优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采用三关节融合术治疗跟骨骨折远期并发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 1990年~2001年,采用距下、距舟和跟骰三关节融合术治疗12例跟骨骨折并发症患者,均行Ollier足外侧切口,其中2例行腓骨肌腱松解术,1例行胫神经减压和移位术.本组男7例,女5例,年龄29~64岁.于骨折后5~22个月,平均18个月,出现疼痛、畸形等并发症.术前后足功能评分、腓骨远端至跟骨中心距离、Bhler角、患足与正常足距骨前倾角之差和跟骨高度分别为40.00±5.22分、0.41±0.03 cm、12.00±3.40°、17.00±3.32°和4.12±0.35 cm. 结果术后获随访3~13年,平均7年.术后后足功能评分、腓骨远端至跟骨中心距离、Bhler角、患足与正常足距骨前倾角之差和跟骨高度分别为75.00±6.46分、0.73±0.02 cm、31.00±5.61°、9.00±3.15°和6.75±0.62 cm,各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跟骨骨折并发后足疼痛和畸形,进行病因评估及采用适当的手术方式是极其重要的;恢复后跟高度和跟骨的解剖关系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跗骨窦内植骨充填行距下关节融合肌腱修复矫形术治疗严重距下关节骨关节炎伴有胫后肌腱功能不良的疗效。方法2000年10月~2006年2月,对31例严重距下关节骨关节炎伴有期胫后肌腱功能不良的患者施行手术。男18例,女13例;年龄23~62岁,平均36.4岁。右足15例,左足16例。发病原因:退行性骨关节炎14例,损伤后遗症8例,感染7例,足部畸形肌腱解剖结构异常2例。发病至手术时间为6~30个月,平均9.5个月。将损伤部位的肌腱进行修复后,在跗骨窦内以自体髂骨植骨并行距下关节融合手术,所有患者均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odics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的足与踝关节评分法进行术前、术后相关评估。结果术后28例获随访8~61个月,平均23.6个月。AOFAS评分:术前平均为45.30±1.08分,术后平均为79.60±2.14分;疼痛指数:术前平均为15.40±2.23,术后平均为38.50±2.61;足踝关节功能指数:术前平均为21.6±3.01,术后平均为37.40±2.83。所有评估指标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跟骨正位X线片示术前、后距骨纵轴线与跟骨纵轴线交角平均值分别为43.70±1.06°和29.40±0.98°,侧位跟距角分别为48.20±0.85°和39.40±1.02°,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踝关节背屈度术前、后分别为39.0±2.4°和38.0±3.2°,跖屈度术前、后分别为19.0±7.4°和18.0±6.5°,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距下关节融合联合跗骨窦内植骨与肌腱修复术,纠正了后足畸形,保留了邻近跗骨间关节的活动,为治疗严重距下关节骨关节炎伴有期胫后肌腱功能不良获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Jun Arata Kozo Ishikawa Haruo Soeda Toshihiro Kitayama 《Journal of plastic surgery and hand surgery》2013,47(4):228-231
There are several fixation techniques for arthrodesis of the distal interphalangeal joint. Since February 1999 we have used a bioabsorbable (poly-L-lactide, PLLA) rod as an intramedullary nail for arthrodesis of 15 distal interphalangeal joints and one interphalangeal joint of the thumb. The advantages include the absence of protruding hardware that would require removal, and technical simplicity. Preoperative diagnoses included degenerative arthritis in five patients, post-traumatic arthritis in 10 patients, and non-union after arthrodesis with crossed Kirschner wires in one patient. All patients were observed until there was clinical and radiographic evidence of fusion with the mean interval to fusion of 8 weeks (range 6-12). There were two cases of minor intermittent local swelling, which resolved. Fixation with a PLLA rod for arthrodesis of the distal interphalangeal joint is a simple and effective technique. 相似文献
14.
快速成型的个体化人工半膝关节的研制--股骨髁的三维建模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目的探讨由螺旋CT扫描数据获取关节软骨表面轮廓信息的方法,为基于快速成型技术的个体化人工半膝关节研究奠定基础. 方法采用Picker 6000螺旋CT机对股骨远端进行层厚1 mm扫描,在CT机Voxel Q图像工作站进行三维容积重建,之后对重建数据间隔0.1 mm下载二维断层图像.应用自行开发的数据格式转换软件,对下载图像进行滤波、去噪等处理,求出断面图像的二维边缘轮廓矢量化数据,输入Surfacer 9.0软件进行矢量化三维重建.针对关节软骨轮廓的识别及假体设计的需要,提取出较精确的关节软骨表面轮廓三维图像,用于个体化人工半膝关节的计算机辅助设计. 结果实现了CT图像信息的矢量转换,获得了有关的关节软骨表面轮廓三维实体模型. 结论由螺旋CT数据进行关节软骨外形轮廓的矢量化重建,可获得精确的关节软骨轮廓三维实体模型,其可编辑性强,为复合大段异体骨移植的人工半膝关节假体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快速成型制造奠定了基础;对医学图像信息的矢量转换简便易行,在骨科、口腔颌面外科生物制造领域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 (TransoralpharyngealAtlantoaxialReductionPlate ,TARP)。进行生物力学评价。 方法 6例寰枢椎新鲜标本 ,在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上将四种常用的寰枢前后路融合术与我们自行设计的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进行对比 ,分 7组 :①对照组 (完整标本 ) ;②损伤组 ;③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组 ;④后路Brooks钢丝组 ;⑤Magerl +Brooks组 ;⑥Magerl组 ;⑦前路经枢椎体寰椎侧块螺钉组 (ATS)。分别测量其三维运动范围 (ROM)。 结果 TARP和Magerl+Brooks在各个方向上均无显著性差异 ,ROM值略大于后者 ,除在侧屈时和旋转与Magerl无显著差异外 ,二者抗屈伸、侧屈和旋转均强于其它内固定方法。Magerl除在侧屈和旋转范围与Brooks、前路经枢椎体寰椎侧块螺钉的旋转范围无显著差异外 ,与Brooks和前路经枢椎体寰椎侧块螺钉在其它运动有显著差异 ,ROM值小于Brooks和前路经枢椎体寰椎侧块螺钉。Brooks和前路经枢椎体寰椎侧块螺钉在各向上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TARP与Magerl+Brooks较其它三种临床上常用的前后路寰枢融合手术固定更牢靠 ,TARP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联合后路Magerl+Brooks较单用后路Magerl更牢固。前路经枢椎体寰椎侧块螺钉固定与Brooks钢丝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弹性枢轴[牙合]垫治疗颞下颌关节不可复性盘前移位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总结分析2000年~2004年就诊、且有完整诊治过程记录的颞下颌关节不可复性盘前移位的病例,其中采用弹性枢轴[牙合]垫治疗颞下颌关节不可复性盘前移位28例。男11例,女17例,年龄15~58岁。结果所有患者均经治疗1个月和3~6个月随访,总有效率为85.71%。其中病程较短的患者效果较好,而病程较长者效果较差。结论弹性枢轴[牙合]毕是治疗颞下颌关节不可复性盘前移位的一种有效方法,对病程短者早期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TARP)的三维运动范围和螺钉拔出力的生物力学. 方法 12例C0~C3新鲜标本,6例用于三维运动测试,分七组:①完整标本(对照)组,②损伤组(去除C1前弓、C2齿突,破坏关节囊和横韧带等),③TARP组,④后路Brooks钢丝组,⑤Magerl经关节螺钉组,⑥Magerl+Brooks组,⑦前路经枢椎体寰椎侧块螺钉组,分别测量其三维运动范围(ROM).另6例(双侧,n=12)分解为单个椎体后用于螺钉拔出力测试,分三组:①寰椎组,②枢椎组,③C,(对照)组,测定最大拔出力、钉道长度和屈服长度.结果 TARP组和Magerl+Brooks组在各个方向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者的ROM值略大于后者,二者抗屈伸、侧屈和旋转均强于其他三种内固定方法(P<0.05).寰椎与枢椎、寰椎与C3的最大拔出力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枢椎和c3椎体最大拔出力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大拔出力分别为C1=(491.58 4±67.92)N,C2=(396.73±60.99)N,C3=(385.53±96.77)N].寰椎与枢椎、寰椎与C3椎体的钉道长度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枢椎和C3椎体钉道长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屈服长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1~C3的螺钉最大拔出力与钉道长度和屈服长度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r分别为0.810和0.652),但与钉道长度的相关性更高(P<0.05). 结论 TARP与目前临床应用的后路Magerl+Brooks术式等效,较其他三种固定方式(前路经枢椎体寰椎侧块螺钉、后路Magerl经关节螺钉和后路Brooks钢丝固定)具有更坚强的固定作用.TARP的寰椎和枢椎固定螺钉固定牢靠,钉道长度即进钉深度是影响螺钉抗拔出力的主要因素,屈服长度是影响螺钉拔出力的次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固定螺钉拔出强度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transoralpharyngealatlantoaxialreductionplate,TARP)螺钉进行固定螺钉拔出力实验,探讨TARP螺钉固定的可行性。方法:6例C1~C3椎体新鲜标本,左右双侧均行螺钉固定,寰椎螺钉固定于侧块,枢椎和C3椎体螺钉固定于椎体。在生物力学实验机上通过传感器测定TARP寰椎和枢椎固定螺钉的最大拔出力、钉道长度,并将结果同C3椎体螺钉固定进行比较。结果:寰椎与枢椎、寰椎与C3椎体的固定螺钉的最大拔出力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枢椎和C3椎体最大拔出力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寰椎与枢椎、寰椎与C3椎体的钉道长度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枢椎和C3椎体钉道长度之间无显著性差异。C1~C3的最大拔出力与钉道长度呈显著正相关(r=0.810)。结论:TARP螺钉固定是比较安全的,固定时一般采用钻孔后丝攻攻破寰椎、枢椎和C3椎体前表面较硬的骨质后用单皮质螺钉固定。钉道长度(即进钉深度)是影响拔出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基于MRI二维影像下股骨髁间窝的三维可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MRI二维影像对股骨髁间窝进行三维重建及测量,探讨虚拟股骨髁间窝成形术的可行性。方法 2009年9月-12月募集健康志愿者30名,男、女各15名,年龄20~30岁,身高150~185 cm,体重45~74 kg。排除膝关节疾病和手术史。根据性别不同将研究对象分为男性组和女性组,并将同性别的膝关节分为左膝及右膝2个亚组。对30名志愿者行双膝关节MRI扫描,将MRI二维图像导入交互式医学影像控制系统Mimics10.01,并对膝关节进行三维重建,通过三维图像测量获取髁间窝相关解剖学数据:髁间窝宽度(notch width,NW),内、外股骨髁宽度(condylar width,CW),髁间窝指数(notch width index,NWI)。收集2010年1月-3月收治的前交叉韧带(anterior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患者膝关节三维图像,筛选出4例髁间窝狭窄(NWI≤0.2)的患者,在患者膝关节三维图像上虚拟髁间窝成形术,计算截骨厚度,并在ACL重建术中实施,评估移植物与髁间窝的撞击情况。结果男性组与女性组双侧股骨髁间窝三维模型的NW、CW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W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组内及女性组内左、右膝股骨髁间窝三维模型的NW、CW、NW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ACL重建术中,根据术前测量结果行髁间窝成形术后患者的NWI达正常值(NWI>0.22),韧带重建后关节镜观察以及术后3个月随访时行基于MRI二维图像的数字化三维重建膝关节模型并测量发现重建韧带与髁间窝无撞击。结论计算机三维重建模型与实体的髁间窝形态有较高相似度,NWI可较好地反映髁间窝狭窄程度;计算机虚拟髁间窝成形术可为ACL重建提供术前参考,以避免术后移植物与髁间窝的撞击。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