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 :比较不同剂量倍美力与安宫黄体酮连续联合替代治疗对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的影响。方法 :绝经 1~ 4年的健康妇女 81名 ,年龄 43~ 59岁 ,随机入组 :I:倍美力 0 .62 5mg/ d、安宫黄体酮 2 mg/ d;II:倍美力 0 .3 mg/ d与安宫黄体酮 2 mg/ d(以上 2组均每日补充元素钙 60 0 mg) ;III:单纯补钙组。治疗时间为 2年 ,期间观察阴道出血、B超测量子宫内膜厚度并行子宫内膜病理检查。结果 :( 1 )治疗期间阴道无出血、少量出血、中等以上出血发生率 I组分别为 7%、1 9%、74% ,II组分别为 46%、3 6%、1 8,III组为85%、8%、8% ,差异显著 ( P<0 .0 0 1 ) ;3组出血月数分别为 7.5、1 .6及 0 .6月 ( P<0 .0 0 1 )。( 2 )各组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厚度无明显变化。 ( 3 )治疗 1年子宫内膜活检 ,I组增生、分泌、静止或萎缩内膜各 2例 ,2年后活检各为 1例 ,增生病例均为治疗前内膜厚度 >5mm、内膜活检为单纯增生者 ,无新的内膜增生病例发生 ;II及 III组内膜无增生。各组无复杂增生及不典型增生 ;阴道流血、子宫内膜厚度、子宫内膜病理之间无明确关系。结论 :倍美力 0 .62 5或 0 .3 mg/ d与安宫黄体酮 2 mg/ d连续联合治疗 2年对子宫内膜无明显致增生作用 ;倍美力 0 .62 5mg/ d与安宫黄体酮 2 mg/ d配伍不能完全逆转已增生  相似文献   

2.
探索经皮用雌激素凝胶对中国妇女预防绝经早期骨丢失的用量 ,进行 2年开放随机前瞻性研究。采用周期性联合应用雌孕激素 ,雌激素为经皮用雌二醇 (E2 )凝胶 ,孕激素为口服微粉化孕酮 (microprogesterone,MP)和醋甲羟孕酮 (MPA)。 60名妇女 ,身体健康 ,绝经 1~ 5年 ,随机进入 4组 :G1 :E2 1 .5 mg/ d+ MP1 0 0 mg/ d;G2 :E2 1 .5mg/ d+ MPA 2 mg/ d;G3 :E2 0 .75 mg/ d+ MP 1 0 0 mg/ d;G4:E2 0 .75 mg/ d+ MPA 2mg/ d。每日睡前应用 ,每月连用 2 5 d。用 SPA法测前臂骨密度 (CBMD) ;QCT法测腰椎松质骨骨密度 (TBMD) ;DEXA法测腰椎 (L 2 -4 )与髋部骨密度。分别在用药 0、 6、1 2、 1 8和 2 4个月时测量骨密度、骨代谢生化指标、评分绝经症状及骨质疏松症状及记录阴道出血。结果 :5 9名 (98% )完成 1年 ;5 6名 (93 % )完成 2年。用药 6个月时 4组症状平均缓解约 80 % ;2年时腰椎 TBMD平均升高 4.3 %~ 7.5 % ;L 2 -4升高 2 .7%~4.5 % ;股骨颈升高 2 .0 %~ 4.2 %。E2 1 .5 mg(G1 + G2 )与 E2 0 .75 mg(G3 + G4)比较 ,对骨密度的改善无显著性差异 (P=0 .0 7~ 0 .93 )。不规则阴道出血率 G2最高 (41 .3 % )、G3最低 (1 0 .2 % )。结论 :每日经皮用 0 .75 mg E2 凝胶可有效缓解绝经相关症状 ,预防绝经早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两种剂量的雌激素贴剂 ( 2 5及 50μg/ 2 4h)对绝经后症状及腰椎骨密度 ( BMD)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随机的方法 ,对 40例绝经 1~ 4年的妇女随机接受得美素 2 5或得美素 50贴剂 ( 2贴 /周 ) ,同时每日口服安宫黄体酮 2 mg、元素钙 50 0mg,连续 1年。观察治疗期间症状的 Kuppermann评分、腰椎 BMD及子宫内膜的变化。结果 :治疗 1个月后 ,两组的 Kuppermann评分改善均 >60 % ,潮热消失率约 50 % ,两组间无显著差异 ;治疗 1年得美素 50组及 2 5组潮热消失率分别为 1 0 0 %及 79%。治疗 6个月后得美素 50组腰椎 BMD明显升高 ( +3 .53 % ) ,与得美素 2 5组 ( +0 .75% )比较有显著差异 ;治疗 1 2月个后 ,两组 BMD分别增加 4.1 6%和 1 .51 % ,两组有显著差异 ( P <0 .0 1 )。得美素 50组子宫内膜较治疗前明显增厚 ,1例内膜活检为单纯增生。在治疗最后 3个月 ,得美素 2 5组、50组阴道流血发生率分别为 1 6%、56% ,两组有显著差异 ( P<0 .0 5)。结论 :得美素 2 5及得美素 50均能有效地治疗绝经期症状并预防绝经后骨丢失 ,得美素 50较得美素 2 5对骨量的影响更迅速、更强 ,对内膜的影响更明显 ,阴道流血发生率高、时间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利维爱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疗效及副反应情况.方法根据骨密度测定的结果,将61例自然绝经的骨质疏松妇女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利维爱组)33例,对照组(钙尔奇-D组)28例.治疗组予以利维爱2.5 mg/d,3个月,继以1.25 mg/d,9个月,联合钙尔奇-D 600 mg/d,疗程1年;对照组仅予以钙尔奇-D 600 mg/d,疗程1年.观察治疗前后腰椎(L2-4)、股骨颈(FN)、Ward三角区、大转子(GT)骨密度(BMD)、骨钙素(BGP)、前胶原氨端肽原(PINP)的变化,以及治疗前后体重指数(BMI)、阴道出血、乳房胀痛变化的情况.BGP及PINP均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结果治疗组应用利维爱联合钙尔奇-D治疗1年后,各部位骨密度均有较显著的上升,BGP及PINP不同程度的下降,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对照组治疗前后无变化.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体重指数无明显变化,两组间比较无差异.治疗组治疗1年期间,1例患者出现阴道出血,2例出现乳房胀痛,继续服药后症状消失.结论利维爱能有效增加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骨密度,且副反应少,患者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5.
肥胖对绝经后妇女骨量的双向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深入探讨肥胖对绝经后妇女骨量的影响及机理。方法 绝经年限 (YSM) 1~ 10年的妇女 85例 ,测量身高、体重 ,计算体重指数 (BMI) ;测量空腹及糖负荷后 2h胰岛素 ;空腹血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瘦素 ;测定腰椎及股骨颈的骨密度。结果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 ,腰椎骨密度 =1 0 85 0 0 2 2YSM ,股骨颈骨密度 = 0. 371 0. 6 33身高 0 . 0 11BMI 0 . 0 0 7YSM 0 . 0 5 3lnTG ;BMI与TG成正相关 (r=0 . 2 4 4 ,P =0. 0 2 7) ;如果把人群分为BMI<2 3kg/m2 和BMI≥ 2 3kg/m2 两组 ,则两组之间腰椎骨密度的差异无显著性 ,而股骨颈骨密度的差异有显著性 ,BMI≥ 2 3kg/m2 组大于BMI <2 3kg/m2组 (t=3 4. 96 ,P =0 . 0 0 1)。结论 肥胖对腰椎骨量无保护作用 ,对股骨颈骨量总的影响是保护作用 ,但深入分析发现其影响呈双向性 ,其保护作用与体重负荷有关 ,而损害作用与血TG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利维爱及补肾中药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防治作用。方法 对35例绝经妇女每日顿服利维爱1.25mg,34例绝经妇女口服强骨胶囊1粒/次,3次/d。观察其治疗前后临床症状,骨密度及代谢生化指标及副作用。结果 服药前后两组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骨密度有所上升。利维爱组尿Ca/Cr、尿HOP/Cr、血ca水平明显改善,补肾中药组骨代谢生化指标改善不明显,但利维爱组副作用较补肾中药组大。结论 直接应用性激素治疗组在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方面效果更显著,补肾中药组在改善症状及维持骨量方面疗效显著且副作用小,对用性激素替代治疗有禁忌或顾虑及不能耐受其副作用的患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老年 T3 至 L5椎体骨矿物含量 ,骨密度 ,椎体横断面面积及皮质骨厚度。方法 :用外周骨定量 CT(p QCT)仪测量 40具老年尸体 60 0个椎体的总骨矿物含量 ,总骨密度 ,松质骨矿物含量 ,松质骨密度 ,皮质下骨矿物含量 ,皮质下骨密度 ,椎体横断面总面积 ,松质骨面积 ,皮质下骨面积 ,皮质骨面积及皮质骨厚度。结果 :T3 至 L5椎体总骨密度男性 199.93 mg/cm3 ~ 2 0 6.0 3 mg/cm3 ,女性为 178.3 8mg/cm3 ~ 182 .5 2 mg/cm3 ,男性高于女性 ,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 ;松质骨密度男性为 12 9.0 1mg/cm3~ 13 2 .2 4mg/cm3 ,女性为 12 6.64 mg/cm3~ 12 9.62 mg/cm3 ,两性别间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 ;皮质下骨密度男性为 45 2 .3 2 mg/cm3 ~ 461.94mg/cm3 ,女性为 45 5 .0 0 mg/cm3 ~ 463 .72 mg/cm3 ,两性别间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 ;皮质骨密度男性为 744 .2 8mg/cm3 ~ 75 5 .5 9mg/cm3 ,女性为 774.0 4mg/cm3~ 783 .5 9mg/cm3 ,女性高于男性 ,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或 P<0 .0 1)。结论 :并非老年女性骨密度都低于男性 ,其骨密度还取决于骨面积和体积。为国内开展脊柱骨质疏松症研究及椎体 p QCT测量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绝经后老年妇女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的特点。方法1999年1月-2008年12月,179例60-89岁的老年妇女因绝经后子宫出血或B超提示宫腔异常人院子宫内膜病变的特点,根据子宫内膜病变性质分为良性组108例、恶性组34例,并对两组间的年龄、绝经年龄、绝经时间,经官腔镜检查与病理诊断,142例患有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37例子宫内膜正常。本文回顾性分析142例、孕产次、子宫大小与子宫内膜厚度进行比较。结果子宫内膜良性病变108例,包括子宫内膜息肉59例(41.5%)、萎缩性子宫内膜炎29例(20.4%)、子宫黏膜下肌瘤10例(7.0%)、子宫内膜增殖症6例(4.2%)、子宫内膜息肉样腺肌瘤4例(2.8%);子宫内膜恶性病变34例,包括子宫内膜癌32例(22.5%)、子宫肉瘤1例(0.7%)、子宫内膜间质肿瘤1例(0.7%)。良性组与恶性组之间的比较:2组年龄、绝经年龄、绝经时间和孕产次无统计学差异;恶性组子宫大小及子宫内膜厚度明显大于良性组[(74.0±6.2)Cm^3 Vs.(44.2±6.8)em’,t=22.742,P=0.000;(15.2±7.3)mmVS.(11.3±5.7)mm,t=3.228,P=0.001]。结论绝经后老年妇女的子宫内膜病变主要是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癌、萎缩性子宫内膜炎。恶性子宫内膜病变患者的子宫大小、子宫内膜厚度明显大于良性子宫内膜病变患者,是诊断老年妇女恶性子宫内膜病变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卵巢早衰与自然绝经妇女骨密度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比较卵巢早衰 (POF)与自然绝经妇女的骨密度 (BMD)。方法  6 3例经DEXA确诊为骨质疏松的病人分为两组 :2 9例POF为A组 ,年龄 4 8~ 76岁 (6 2 1± 7 0 ) ;34例自然绝经妇女为B组 ,年龄 5 2~ 77岁 (6 3 4± 6 0 )。应用美国Hologic公司QDR4 5 0 0 W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A组和B组腰椎及股骨颈BMD。结果 A、B两组腰椎 2 4、股骨颈BMD相比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POF比自然绝经妇女骨量丢失的早并且丢失的多 ,应及早应用HRT。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长期小剂量激素替代疗法(HRT)对绝经后妇女子宫、卵巢和乳腺的影响。方法52例绝经后妇女,根据不同用药方案分为利维爱组和雌孕激素组,分别给予小剂量激素利维爱或雌激素联合孕激素替代治疗,用药时间5~31年,采用经阴道超声及高频超声观察子宫、卵巢和乳腺的形态结构特征。结果利维爱组和雌孕激素组妇女的子宫体积、内膜厚度、双侧卵巢面积、双侧乳腺厚度及导管宽度均大于对照组,其中利维爱组和雌孕激素组内膜厚度与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雌孕激素组的子宫体积和乳腺腺体厚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两种用药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乳腺结构改变方面,小叶增生型中利维爱组和雌孕激素组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05);导管增生型中仅雌孕激素组较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长期小剂量HRT能够延缓子宫、卵巢和乳腺的萎缩进程,子宫体积、内膜厚度、双侧卵巢面积及乳腺腺体层厚度均大于对照组;不同的用药方案对上述靶器官的影响有所不同;小剂量HRT对发生子宫内膜癌、卵巢癌和乳腺癌的危险性无明显影响;在应用HRT过程中,运用超声检查监测子宫、卵巢和乳腺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探讨下腰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facet joint osteoarthritis,FJOA)程度与黄韧带厚度和骶骨倾斜角的关系。方法:在90例60~80岁腰腿痛患者的CT轴位骨窗像上评定L3/4、L4/5、L5/S1水平两侧的FJOA等级,共分为Ⅰ、Ⅱ、Ⅲ、Ⅳ级,再分为FJOA Ⅰ-Ⅱ级和FJOA Ⅲ-Ⅳ级两组;在CT轴位软组织窗像上测量和比较两组黄韧带的厚度(黄韧带中点处的厚度)。回顾同一关节水平两侧FJOA等级对称以及不对称的影像资料,分别对两侧相应的黄韧带厚度进行比较。在二维重建矢状位CT像上测量骶骨倾斜角并按其大小分为两组,比较骶骨倾斜角大小不同组的黄韧带厚度及FJOA Ⅲ-Ⅳ级构成比。结果:L3/4、L4/5、L5/S1的FJOA Ⅰ-Ⅱ级构成比分别为60.5%、56.1%、68.9%,FJOA Ⅲ-Ⅳ级构成比分别为39.5%、43.9%、31.1%。在FJOA Ⅰ-Ⅱ级组中,L3/4、L4/5、L5/S1水平的黄韧带厚度平均分别为3.52mm、3.77mm、3.22mm;在FJOA Ⅲ-Ⅳ级组中,L3/4、L4/5、L5/S1水平的黄韧带厚度平均分别为3.72mm、4.01mm、3.89mm;各水平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两侧FJOA等级对称者中,各水平两侧黄韧带厚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两侧FJOA等级不对称者中,各水平FJOA Ⅲ-Ⅳ级侧的黄韧带均较FJOA Ⅰ-Ⅱ级侧显著增厚(P<0.05)。骶骨倾斜角平均为33.2°,<33.2°组L4/5、L5/S1水平的黄韧带与≥33.2°组比较显著增厚(P<0.05),在L3/4水平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骶骨倾斜角<33.2°组各水平FJOA Ⅲ-Ⅳ级构成比与≥33.2°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下腰椎两侧关节突关节存在骨性关节炎程度不对称的现象。下腰椎FJOA的加重与黄韧带增厚有关,与骶骨倾斜角的减小无关。  相似文献   

12.
大鼠子宫内膜离体培养4天后分组给药:对照组;丹那唑10-6,3×10-6,10-5mol/L;三烯高诺酮3×10-8,1O-7,3×1O-7mol/L;米非司酮10-6,10-5,10-4mol/L。于给药5天后取培养子宫内膜切片,镜下观察其形态变化,全自动图象分析仪细胞计数。结果表明,丹那唑抑制大鼠子宫内膜的生长,而三烯高诺酮和米非司酮未见明显抑制效应。人体子宫内膜离体培养4天后分组给药,1O-9mol/L雌二醇、10-7mol/L孕酮均能促进子宫内膜的生长。在给雌二醇或孕酮的同时加3×10-6mol/L丹那唑或10-7mol/L三烯高诺酮或1O-5mol/L米非司酮。结果表明,丹那唑、三烯高诺酮和米非司酮均能抑制子宫内膜的生长,而在雌二醇或孕酮缺乏的条件下,三烯高诺酮和米非司酮对子宫内膜的生长没有明显抑制作用。此结果表明三烯高诺酮和米非司酮对子宫内膜生长的抑制作用有赖于雌二醇或孕酮的存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绝经后妇女长期用小剂量性激素替代疗法(HRT)后,其血压及血管活性因子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北京协和医院的140例绝经后医护人员,其中63例经小剂量HRT 5~32年(HRT组),77例年龄匹配未经HRT者为对照组。分别测量血压及取血测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一氧化氮(NO)浓度。结果HRT组与对照组比较,雌二醇(E2)水平(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分别为9.2 pmol/L,8.4及5.8 pmol/L,9.1,明显升高(P<0.05),收缩压分别为(126.7±14.4)mmHg及(132.4±19.8)mmHg,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舒张压分别为(79.7±7.9)mmHg及(79.6 ±10.4)mmHg,血清卵泡刺激素(FSH)水平(54.4±18.9)IU/L及(60.4±24.4)IU/L,血浆AngⅡ(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分别为46.0 ng/L,31.1及44.4 ng/L,33.0,NO分别为63.8 μmol/L,58.9及56.0 μmol/L,94.8和PRA分别为0.14 Pg·L-1 ·h-1,0.11及0.12 Pg·L-1·h-1,0.10,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绝经后妇女长期应用小剂量HRT收缩压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舒张压、PRA、AngⅡ和NO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14.
Baclofen对慢性神经痛大鼠镇痛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GABAB 受体激动剂baclofen对慢性神经痛大鼠痛阈的影响以及对脊髓c fos表达的影响 ,探讨脊髓GABA能系统在神经痛调节中的可能机制。方法 结扎大鼠左侧L5脊神经根建立慢性神经痛模型。SD大鼠 2 4只随机等分成 (1)假手术 +baclofen组 :大鼠背部假手术而未行神经根结扎 ,术后 2 8至 34d每天腹腔注射baclofen 10mg/kg两次 ;(2 )假手术组 :背部假手术后2 8至 34d每天腹腔注射 0 9%NaCl 2ml两次 ;(3)L5结扎 +baclofen组 :实施L5神经根结扎 ,术后2 8至 34d每天腹腔注射baclofen 10mg/kg两次 ;(4)L5结扎组 :实施L5神经根结扎 ,术后 2 8至 34d每天腹腔注射 0 9%NaCl 2ml两次。术后 1、3、7、10、14、2 1、2 8、35d测大鼠双后肢光热刺激性痛阈。术后 35d处死大鼠取出腰段脊髓 ,冰冻切片 ,免疫组化法检测c fos免疫阳性细胞。结果  (1)术后 7~ 2 8d ,左L5脊神经结扎大鼠较假手术大鼠痛阈明显降低 (P <0 0 1)。术后 35d ,使用与不使用baclofen大鼠的假手术大鼠左后肢痛阈无显著变化 (P >0 0 5 ) ,双侧脊髓深层 (Ⅲ Ⅹ层 )FLI细胞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2 )术后 35d ,使用baclofen的L5结扎大鼠的左后肢痛觉显著低于未使用baclofen的L5结扎大鼠 (P <0 0 1) ,前者脊髓深层 (Ⅲ Ⅹ层 )FLI细胞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肾移植后1年时血环孢素A(CsA)浓度对存活超过10年的肾移植受者的影响.方法 以肾移植后存活10年以上、移植肾有功能、长期服用CsA并规律随访的380例肾移植受者为对象,380例肾移植后均采用以CsA为主的免疫抑制方案.根据肾移植术后1年时血CsA浓度将受者分为5组:组1的血CsA浓度>0.208μmol/L(1μmol/L=1201.9 μg/L);组2的血CsA浓度为0.166~0.208μmol/L;组3的血CsA浓度为0.125~0.166μmol/L;组4的血CsA浓度为0.083~0.125 μmol/L;组5的血CsA浓度<0.083 μmol/L.分析各组术后1年、5年和10年时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肌酐(SCr)、尿酸(UA)、胆固醇(CH)、三酰甘油、丙氨酸转氨酶、直接胆红素(DBil)和胆红素总量(TBil)、白蛋白(Alb)、Hb、WBC和有无蛋白尿.结果 术后5年时,组1和组2的SBP明显高于组3、组4和组5(P<0.05);组5的UA明显低于其他4组(P<0.05),而Alb明显高于其他4组(P<0.05);组4和组5的尿蛋白阳性率明显低于其他3组.术后10年时,除个别组的SBP、DBP、DBil、TBil和CH外,各组间其他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是术后5年还是10年,各组间SCr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肾移植后1年时血CsA浓度对移植肾的远期(10年)功能影响不大,但血CsA浓度较高者(>0.166μmol/L),肾移植后5年、10年时高血压发生率、高尿酸发生率和尿蛋白阳性率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低分子肝素及丹参注射液预防直肠癌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行直肠癌根治手术的患者 200 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4 组,对照组滴注 5% 葡萄糖注射液(如患有糖尿病,按比例加入普通胰岛素),丹参注射液组(组 1)、低分子肝素组(组 2)、低分子肝素联合丹参注射液组(组 3),每组 50 例。均行腹腔镜手术治疗,记录 4 组一般资料、手术资料、以及术前、术后 3 天、7 天凝血指标,统计术后每组出现 DVT 以及发生出血倾向例数。结果:组 1、组 2、组 3 术后各时间点的 PLT、PT、APTT、TT 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 1 术后 3 天、术后 7 天的 FIB、D-D 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 2 术后 3 天的 FIB(6.71±1.87)g/L、D-D(1.14±0.79)mg/L、术后 7 天的 FIB(5.18±2.37)g/L、D-D(0.98±0.63)mg/L 水平低于对照组术后 3 天的 FIB(8.78±1.02)g/L、D-D(1.69±0.35)mg/L、术后 7 天的 FIB(5.18±2.37)g/L、D-D(0.98±0.63)mg/L 和组1 术后 3 天的 FIB(7.83±0.95)g/L、D-D(1.58±0.51)mg/L、术后 7 天的 FIB(6.89±1.58)g/L、D-D(1.21±0.28)mg/L 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 3 术后 3 天的 FIB(4.89±2.51)g/L、D-D(0.67±0.34)mg/L、术后 7 天的 FIB(3.38±0.95)g/L、D-D(0.47±0.25)mg/L 水平低于对照组、组 1、组 2 术后 3 天及术后 7 天的 FIB 和 D-D 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组 3 有 1 例发生 DVT,低于对照组(8 例)、组 1(7 例)、组 2(4 例)DVT 发生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丹参注射液可以显著预防直肠癌术后 DVT 的发生,同时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微创Wiltse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双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2006年3月~2011年6月手术治疗215例双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113例采用微创Wiltse入路经椎间孔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手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A组),男54例,女59例,L2/3~L3/4 6例,L3/4~L4/5 27例,L4/5~L5/S1 80例,年龄43~84岁,平均57岁;术前ODI为(59.16±21.47)%,腰痛VAS评分6.1±3.0分,腿痛VAS评分4.1±2.3分.102例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椎板切除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手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B组),男50例,女52例,L2/3~L3/4 5例,L3/4~L4/5 30例,L4/5~L5/S1 67例,年龄48~76岁,平均55岁;术前ODI为(53.14±20.32)%,腰痛VAS评分5.4±2.9分,腿痛VAS评分4.3±2.2分.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随访患者腰痛和腿痛VAS评分和ODI改善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结构、性别比例、手术节段构成比、术前ODI和腰腿痛VA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平均随访19个月,B组平均随访21个月,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手术时间、术后末次随访时ODI和腿痛VAS评分分别为140~190min (165±37min)、(13.20±7.9)%和1.1±0.9分;B组分别为130~220min(155±46min)、(15.20±6.72)%和1.3±1.1分,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末次随访时腰背痛残留率和腰痛VAS评分分别为4~5cm(4.5±1.1cm)、140~400ml (260±215ml)、1.2±1.1分和2.7%,B组分别11~18cm(14.2±2.4cm)、300~1200ml(420±437ml)、1.9±1.5分和18.6%,A组均明显优于B组(P<0.05).两组术后ODI和腰腿痛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结论:微创Wiltse入路经椎间孔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手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椎板切除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手术治疗双节段腰椎管狭窄症均能达到良好的减压效果,但微创Wiltse入路手术损伤小,术后腰背痛残留率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国绝经早期妇女长期周期联合应用经皮雌二醇与口服孕激素的出血情况。方法开放性随机前瞻性研究7年。周期联合应用雌孕激素,雌激素为经皮雌二醇(E_2)凝胶,口服孕激素为微粉化天然黄体酮(MP)与甲羟孕酮(MPA)。60例绝经早期(1~5年)妇女随机分为4组:G1(E_2 1.5 mg/d+MP100 mg/d);G2(E_2 1.5 mg/d+MPA 2 mg/d);G3(E_2 0.75 mg/d+MP100 mg/d);G4(E_2 0.75 mg/d+MPA 2 mg/d)。每周期连用25 d,停药5 d。记录出血日记,包括出血日、出血天数和出血量;分别将出血天数≤7 d且血量≤1.0、出血天数≤7 d且血量1.0、出血天数7 d且血量≤1.0、出血天数7 d且血量1.0定义为可接受性优、良、中、差;出血次数/记录周期数定义为出血率。分别于用药1~7年时进行子宫内膜细胞吸片检查。结果(1)95.60%的出血集中于第10~32 d之间,88.83%的出血天数在7 d之内,96.75%的出血量少于2.0。(2)4组间不同可接受程度出血的构成比有显著差别。G1、G3、G4接受性优的比例高于G2,G4接受性差的比例显著低于G1、G2、G3。(3)各组总体出血率分别为1 6.05%、59.03%、9.77%、30.66%,组间差异显著(P0.05);出血率随用药时间延长而降低。(4)子宫内膜细胞吸片均未见恶性改变。结论低剂量雌激素加用天然黄体酮的出血率明显低于其他组;高剂量雌激素加用甲羟孕酮的出血率明显高于其他组;出血率随用药时间延长而降低;低剂量雌激素加用甲羟孕酮可能在控制出血天数和出血量方面效果较好;4种方案的内膜安全性均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网格优化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与传统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北部战区总医院脊柱外科收治196例腰椎单节段行PVP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网格优化组(102例)和传统PVP组(94例)。网格优化组:男38例、女64例,年龄(67.3±8.5)岁,病程(2.3±1.2)d,L1椎体59例、L2椎体31例、L3椎体8例、L4椎体3例、L5椎体1例。传统PVP组:男26例、女68例,年龄(71.5±5.6)岁,病程(2.1±1.1)d,L1椎体52例、L2椎体33例、L3椎体7例、L4椎体2例。术前按两组不同方法选择最佳穿刺点及穿刺角度,完成穿刺后置入导丝及工作通道,推入骨水泥,术毕。主要观察指标为手术时间、术中X线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情况,以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伤椎前缘和伤椎中缘高度。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术后均未出现脊髓神经损伤、切口感染、肺栓塞、死亡等严重并发症。网格优化组患者手术时间(34.8±6.5)min、透视次数(29.5±5.5)次、骨水泥注入量(5.3±2.1)ml、骨水泥渗透率3.9%(4/98)均优于传统PV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网格优化组术后第3天、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分别为(1.1±0.6)分、(1.0±0.3)分和(0.9±0.2)分,均优于传统PVP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3天伤椎前缘及中缘高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网格优化组术后3个月伤椎前缘和中缘高度分别为(1.8±0.4)mm、(1.8±0.3)mm,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7±0.3)mm、(1.7±0.3)mm,均优于传统PV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传统PVP手术,术前应用网格定位器进行网格优化PVP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