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大鼠皮肤类过敏试验方法的适用性和可靠性,对中药注射剂潜在的类过敏反应进行检测和评价。方法以C48/80为工具药物,对可能影响大鼠皮肤类过敏试验的灵敏度和可靠性因素进行比较研究,优选最佳试验条件,选用Tween80、内毒素、中华眼镜蛇毒素、天花粉蛋白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和血塞通注射液进行考察和应用。结果大鼠皮肤类过敏反应试验方法最佳条件为:采用胰岛素注射器(口径0.33 mm)进行药物注射,50~100μL/点,给药后立即尾静脉注射0.5%伊文思蓝染液1 mL,15 min时颈动脉放血处死大鼠,剪取背部皮肤处理。采用该方法,Tween80、内毒素、中华眼镜蛇毒素、天花粉蛋白注射液均呈现一定的诱导大鼠皮肤出现蓝斑的能力,痰热清注射液给予临床剂量无蓝斑出现。血塞通注射液临床剂量虽可引起大鼠皮肤蓝斑,但不排除与因其本身的药效作用干扰所致。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试验周期短,需用药量少,检测敏感性高,结果重复性好,但易受药物本身特性干扰而出现假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适用于注射剂类过敏评价的动物模型。方法:大鼠静脉注射含0.6%伊文思蓝(EB)的生理盐水溶液,10 min后,背部皮内注射受试物50μL,20 min后,测量皮内蓝斑直径和伊文思蓝渗出量,以评价类过敏反应程度。结果:生理盐水注射液(NS)、5%葡萄糖注射液造成很小的皮内蓝斑。阳性对照物Compound 48/80可导致局部毛细血管通透性显著增高和水肿,从而引起较大的蓝斑和EB大量渗出。采用临床上可发生类过敏反应的多种中、西药注射剂验证了本模型和评价方法的可靠性和敏感性,检测结果与临床一致。结论:大鼠皮肤类过敏试验方法与临床一致性。该方法敏感、可靠,适宜于注射剂临床前类过敏反应评价、注射剂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检测、上市产品抽验、致敏原筛选、类过敏反应发生机制研究以及类过敏防治方法研究等。  相似文献   

3.
该研究通过对大鼠皮肤类过敏试验各项特征指标的研究,选定同只动物给药部位皮肤蓝斑OD与对照部位皮肤蓝斑OD比值(K)作为新的评定标准。并以有临床类过敏反应报道的常用造影剂、中药注射剂和注射剂原料药或辅料为受试药物进行大鼠皮肤类过敏试验,以对K进行界定:K>2为类过敏反应阳性;1.2 ≤ K ≤ 2为类过敏性可疑;K<1.2为类过敏反应阴性。以此标准对受试药物的类过敏性进行评定。评定结果与经典标准的评定结果进行比较,以考察K的适用性。比较结果显示,以K作为大鼠皮肤类过敏试验的评定标准,可更真实地反映皮肤蓝染的实际情况,同时将因动物个体因素造成的误差降到最低。其阳性、可疑、阴性3级标准相对蓝斑直径阳性、阴性2级标准,具有更为客观、准确的特点,建议尝试选择K作为药物致大鼠皮肤类过敏反应的评定标准。  相似文献   

4.
《中成药》2019,(3)
目的探索大鼠皮肤类过敏试验的组织学机制。方法大鼠背部脊柱两侧分别皮内注射C48/80、吐温-80、碘海醇注射液、紫杉醇注射液、注射用血塞通(冻干)、喜炎平注射液后,立即尾静脉注射0.5%伊文思蓝溶液,15 min后麻醉处死,剪取背部皮肤,测量蓝斑直径,取蓝斑皮肤观察肥大细胞形态,计算脱颗粒率。再采用Pearson检验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皮内注射C48/80、吐温-80、碘海醇注射液、紫杉醇注射液、注射用血塞通(冻干)后,蓝斑直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与药物质量浓度(体积分数)均呈正相关,两者之间亦然,但肥大细胞数均无明显变化[除0.8、1.6 mg/mL注射用血塞通(冻干)外];皮内注射喜炎平注射液后,蓝斑直径、肥大细胞数、脱颗粒率均无明显变化(除质量浓度5 mg/mL时蓝斑直径外)。结论大鼠皮肤类过敏试验组织学机制是类过敏阳性物质致皮肤肥大细胞脱颗粒,其脱颗粒率与阳性物质浓度、皮肤蓝斑直径呈高度正相关,可作为药物类过敏性及其反应强度评判的一项补充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清开灵注射液在皮肤被动过敏试验(PCA)中是否有过敏反应。方法:按照《中药、天然药物免疫毒性(过敏性、光变态反应)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的试验方法对清开灵注射液进行皮肤被动过敏试验。结果:清开灵注射液高剂量组均出现过敏反应;低剂量组中1∶2出现过敏反应,1∶8未出现过敏反应。结论:清开灵注射液大鼠皮肤被动过敏性试验研究结果与临床实际使用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鱼腥草注射液I型过敏反应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鱼腥草注射液经静脉注射给药后是否出现全身主动过敏反应和被动皮肤过敏反应.方法 豚鼠分别腹腔注射鱼腥草注射液5 ml/kg,0.9%NaCl注射液5 ml/kg及牛血清白蛋白生理盐水注射液 5 ml(60 mg)/kg ,隔日1次,连续3次进行致敏.末次致敏后12 d各组静脉单次注射2倍剂量的以上相应受试物进行激发,观察30 min内是否出现过敏反应;SD大鼠皮内注射相应抗血清0.1 ml被动致敏48 h后,分别静脉注射鱼腥草注射液10 ml/kg,0.9% NaCl注射液10 ml/kg和牛血清白蛋白生理盐水溶液10 ml(100 mg)/kg,及1%伊文思蓝溶液1 ml进行激发,30 min后处死动物,观察注射点皮肤蓝斑直径.结果 鱼腥草注射液致敏期间豚鼠未出现任何异常反应,给予激发剂量后亦未出现明显异常反应,未引起豚鼠死亡;鱼腥草注射液组和0.9%NaCl注射液组大鼠背部皮肤内层均未出现蓝斑.结论 在该试验剂量条件下,鱼腥草注射液豚鼠全身过敏反应、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均为阴性.  相似文献   

7.
实验采用小鼠全身类过敏试验、大鼠皮肤类过敏试验及测量血液中组胺,VEGF,TNF-α含量来研究清开灵注射液致小鼠和大鼠的类过敏反应,为其临床用药安全提供参考。小鼠全身类过敏试验:ICR小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NS)对照组、阳性药Compound 48/80(Comp)25 mg·kg-1组、清开灵注射液(QKLI)3,6,12 mL·kg-1组(本实验所用QKLI为液体,故剂量单位选用mL·kg-1),各组分别一次性尾静脉注射含0.4%伊文思蓝(EB)的受试药,记录给药30 min后耳廓蓝染阳性率,对耳廓蓝染程度进行评分,测定耳廓伊文思蓝渗出量。大鼠皮肤类过敏试验:剃除大鼠背部和脊柱两侧的毛,经尾静脉注射含0.6%EB的NS 2 mL·kg-1,10 min后,在麻醉的情况下,沿脊柱两侧,皮内注射阴性对照NS、阳性对照Comp(0.5 mg,50 μL)、不同浓度QKLI(分别相当于清开灵注射液原液 12.5,25,50 μL),各组注射体积均为50 μL。给药20 min后记录各注射点的蓝斑直径。对血液中组胺,VEGF,TNF-α的影响:ICR小鼠随机分成NS组、Comp 25 mg·kg-1组、QKLI 12 mL·kg-1组。各组经尾静脉注射不含EB的受试物。给药30 min后,摘眼球取血,离心分离血清,采用ELISA方法测定。实验结果显示尾静脉注射QKLI 3,6,12 mL·kg-1后,小鼠耳廓出现不同程度的耳蓝染现象。提示QKLI可引起小鼠血管通透性增高,导致其发生类过敏反应;大鼠皮内注射QKLI(相当于原液 25,50 μL/点)时可导致注射点处形成与NS组相比直径较大的蓝斑(P<0.01);静脉注射QKLI后可引起血液VEGF明显增高,组胺有一定增高趋势,TNF-α未见增高。实验证明了QKLI有显著的使血管通透性增高的作用,从而诱发大鼠、小鼠而发生类过敏反应,其类过敏反应可能与组胺和VEGF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大鼠主动全身过敏试验模型,评价中药注射剂过敏反应。方法选用豚鼠和BN、F344、SD、Wistar4种品系大鼠,以卵白蛋白(OVA)、天花粉蛋白(TCS)、清开灵注射液、注射用灯盏花素为受试物,分别隔日腹腔注射致敏,共3次,于末次致敏后第14天静脉注射2倍致敏剂量激发。同时设生理盐水对照组。观察各组动物的过敏反应发生率及过敏反应症状。结果阳性药卵白蛋白和天花粉蛋白可引起豚鼠和大鼠发生过敏反应,发生率均为100%,豚鼠发生的过敏反应症状程度略高于大鼠。清开灵注射液可引起豚鼠和BN大鼠发生过敏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0%和100%。注射用灯盏花素导致F344、BN和SD大鼠发生过敏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0%、100%、83.33%,且F344大鼠呈现强阳性反应,而豚鼠则呈现阴性反应。结论大鼠可推荐作为主动全身过敏试验的动物模型之一,对致敏原的敏感性在动物不同品系间可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生脉注射液工艺改进前后对动物的类过敏反应的差异,以探讨提高生脉注射液安全性的可能性。方法:小鼠耳廓血管通透性分析:将ICR小鼠随机分成不同实验组,分别一次性静脉注射含有0.4%伊文思蓝(EB)的5%葡萄糖注射液、Compound 48/80溶液或工艺改进前后的不同浓度生脉注射液。给药后30 min记录各组动物耳廓血管通透性增高反应的阳性率,进行耳廓蓝染程度评分,并定量测定耳廓伊文思蓝渗出量。大鼠皮肤血管通透性试验:即动物先静脉注射给予0.6%伊文思蓝生理盐水溶液,10 min后再从背部皮内注射给予上述受试物,每个点注射50μL药液,20 min后处死大鼠,测量皮肤内的蓝色斑点大小,并定量测定其中伊文思蓝渗出量。结果:生脉注射液原工艺16.7 mL.kg-1组(相当于临床剂量的1.67倍剂量)的小鼠可见耳廓血管通透性明显增高,而10 mL.kg-1的生脉注射液(相当于临床等倍剂量)组未见明显的耳廓血管通透性增高;新工艺16.7 mL.kg-1组的耳廓通透性增高程度较相同剂量原工艺组明显减轻。原工艺生脉注射液皮内注射后,在注射部位导致明显的渗出、水肿,从而形成较大的蓝斑,有一定剂量关系。新工艺在注射局部也可造成一定程度的蓝斑,但蓝斑直径较原工艺组减小,皮肤伊文思蓝渗出量减少,说明新工艺的皮肤类过敏反应较轻。结论:生脉注射液原工艺有明显增高血管通透性的作用,提示有致类过敏作用;改进工艺后其导致血管通透性增高的不良作用减轻,提示改进工艺可减轻类过敏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中药注射剂的过敏反应,测定致敏动物血清IgE抗体和组织胺含量,观察其与过敏反应是否具有相关性,为提高Ⅰ型过敏反应试验预测的准确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用3种中药注射剂进行PCA,ASA试验和类过敏反应研究,用ELISA法对致敏动物血清进行血清OVA-sIgE、血清总IgE、组织胺水平检测.结果:3种中药注射剂的PCA试验结果为阴性,血清总IgE水平与生理盐水组无明显差异;3种中药注射剂+OVA(不引起过敏反应的剂量)的研究中双黄连注射液(SHL)、鱼腥草注射液(YXC)的PCA试验均为阳性,OVA-sIgE水平明显增加,清开灵注射液(QKL)的PCA试验为阴性,OVAsIgE水平增加不明显,各组血清总IgE水平增加不明显;3种中药注射剂的ASA试验结果为阳性,3种中药注射剂(临床剂量和临床等效剂量)均引起了豚鼠的类过敏症状,且反应强弱呈现剂量和注射速度依赖性,各给药组血清组织胺水平均较生理.盐水组明显增高,血清总IgE水平无明显差异.结论:SHL和YXC具有增加豚鼠对卵蛋白敏感性的作用,SHL,YXC,QKL均能引起豚鼠的类过敏反应,3种中药注射剂的过敏反应的发生与特异性IgE抗体和组织胺水平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