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中国居民的就餐行为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分析我国不同地区居民的就餐行为,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基础资料。方法:使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数据,对55514名(男26449人,女29065人)15岁及以上居民的就餐行为包括每日就餐次数、就餐地点、每日在外就餐比例等进行分析。结果:我国居民中91.5%是一日三餐,8.0%是一日两餐,城市、农村居民中一日三餐和二餐的比例相差不大,四类农村地区居民一日二餐的比例(29.3%)明显高于其它地区。一日中不吃早餐的比例最高(3.2%),18~44.9岁年龄组不吃早餐的比例较高(3.5%),四类农村地区居民不吃早餐的比例(12.6%)明显高于其它地区。城市居民每日在外就餐的比例(26.1%)明显高于农村(8.7%),男性(18.6%)高于女性(11.0%)。结论:我国居民的就餐行为存在不合理之处,应加强营养教育,促使人们采取健康的饮食行为。 相似文献
2.
3.
目的了解北京市顺义区居民就餐行为习惯,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等比例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该区12个社区1434户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每户通过随机数字表随机调查15—79岁居民1人。结果该区77.5%的居民经常吃自制早餐,食堂是在外就餐的主要地点,午餐、晚餐、夜宵经常在外用餐的居民其超重和肥胖率高于其他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4.9%和56.6%的居民经常吃蔬菜和水果,56.9%的居民极少或不食用奶或奶制品。结论该区居民就餐行为不够合理,需要加强健康教育和干预,以促使居民养成健康的就餐行为和习惯。 相似文献
4.
人类需要的营养物质来自于各种各样的食物,因此饮食行为直接影响着营养物质的获取,从而影响到营养素的摄入,对健康产生影响〔1〕。笔者利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湖南省数据,对该省15岁以上居民的就餐行为进行分析。1对象与方法1.1对象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济南、太原、南昌、合肥、广州五个城市老年居民秋季不同时段的饮水行为,为引导老年人科学饮水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从济南、太原、南昌、合肥、广州五个城市选择60~80岁居民进行调查。采用《7d 24h饮水记录表》并结合订制定量用具进行饮水量调查,连续记录调查对象7d 24h每次的饮水量及饮水类型。比较不同性别、城市、年龄老年人不同时段的饮水行为。结果 共524名老年人完成调查,包括233名男性,291名女性,就餐时,研究对象的白水饮用量最高,就餐时,研究对象白水饮用量最高,中位数为121ml,奶制品饮用量其次,中位数为76ml,不同种类的饮品饮用量有显著性差异(χ2=2159.076,P<0.001)。就餐时,女性奶制品的饮用量显著高于男性,就餐时白水饮用量最高的是来自济南的调查对象,茶水饮用量最高的是来自广州的调查对象,而奶制品消耗最多的是太原的调查对象。非就餐时,调查对象不同种类的饮品饮用量也有显著性差异(χ2=2466.536,P<0.001)。调查对象饮用量最高的分别是白水与自泡茶水。非就餐时,女性的白水饮...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中国成年居民就餐行为及其与肥胖的关系。方法 利用2013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经过数据清理,本研究共纳入171 040名调查对象。采用复杂抽样设计的Rao-Scott χ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调查对象的就餐行为及肥胖率的差异。以是否肥胖为因变量,使用基于复杂抽样设计的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探讨早、午、晚餐就餐行为与肥胖的关系。结果 我国成年居民一日三餐中不吃早餐的比例最高,为3.3%。早、午、晚餐在外就餐比例分别为16.4%、21.4%、11.7%。午餐在家就餐、在外就餐和不吃午餐的男性肥胖率分别为13.2%、16.1%、15.9%,女性肥胖率分别为14.5%、9.8%、19.6%。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在男性中,午餐或晚餐在外就餐者和不吃午餐或晚餐者发生肥胖的风险均高于在家就餐者;女性不吃午餐或晚餐者发生肥胖的风险高于在家就餐者,女性午餐在外就餐与是否肥胖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晚餐在外就餐发生肥胖的风险低于在家就餐者。结论 我国成年居民不同餐次就餐行为存在差异,午餐在外就餐比例最高,晚餐在外就餐比例最低。男性午餐和晚餐在外就餐者发生肥胖的风险较高;无论男性还是女性,不吃午餐或晚餐者发生肥胖的风险均较高。 相似文献
7.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5,16(6):401-404
目的分析就餐行为对北京市居民食盐摄入量的影响,为开展健康教育,预防慢性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2011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中"膳食调查"数据,通过3d24h膳食回顾法和称重法获得北京市954名18岁及以上居民的食盐摄入量和就餐行为信息,用χ2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水准α=0.05。结果被调查的954人中,一日三餐规律者占91.61%,有68.66%的居民正餐外吃零食,在家用早、中、晚餐者分别占75.28%、69.87%和93.84%。平均每标准人日食盐摄入量为14.29g,超过6g的占89.83%,单纯食盐摄入量为8.92g,其他来源为5.37g。城区和郊区居民就餐行为比较,城区居民早餐更规律(562人,94.75%),城区居民食用零食更多(502人,84.94%);在家吃早餐居民中每日食盐摄入量超过6g的占73.68%,低于在外吃早餐的居民(P0.05),在家吃早餐更易控制食盐摄入量(OR=0.39,95%CI:0.225~0.680);正餐外吃零食的居民中每日食盐摄入量超过6g的占66.74%,低于不吃零食的居民(P0.05)。结论北京市居民食盐摄入量偏高,有增加趋势,不利于慢性病的预防控制,在外吃早餐可能会使居民增加食盐摄入量,应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提倡清淡少盐饮食。 相似文献
8.
《营养学报》2014,(2)
目的:分析和掌握天津居民在外就餐现状,为科学评价和指导在外就餐行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方法:随机选取全市不同类餐厅共计完成842人的在外就餐行为调查,分析人群在外就餐现状。结果:在外就餐的比例高达64.3%,以1844岁组的青年人群最高,老年人最低,男性高于女性;早餐在外就餐的食物种类人群比例以蛋类(91.4%)最高,而午晚餐以蔬菜类(95.7%、92.3%)最高;早餐在外就餐的烹调方式以煮、蒸、煎的方式多见,午晚餐以炒、蒸、煮的方式多见。结论:天津居民在外就餐比例较高,针对此初步提出适合天津居民就餐行为及在外就餐建议,以引导人们科学用餐。 相似文献
9.
《营养学报》2019,(1)
目的分析2010~2012年我国成年居民的在外就餐行为,为开展相关干预和宣传提供依据。方法使用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数据,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了44799名18岁及以上居民过去一周在外就餐行为的情况(三餐是否在外就餐、在外就餐次数和就餐地点),通过SAS9.3进行复杂抽样的加权处理和统计分析。结果 2010~2012年我国成年居民过去一周在外就餐的比例为20.2%,其中在外就餐1~6次和7次及以上的比例分别为9.8%和10.4%,平均次数是每周1.5次;早餐、午餐、晚餐在外就餐的比例分别为10.7%、14.8%、9.6%;在餐馆、单位/学校食堂就餐的比例分别为15.3%和7.9%。男女、城乡、年龄均存在差异。结论我国居民在外就餐比例增加,男性、18~44岁人群是在外就餐的重点人群,应通过宣教促使人们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营养学报,2019,41(1):10-14]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了解北京市社区居民对腹泻症状的认知情况及就医行为的现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北京市两个典型社区1004名社区居民的腹泻相关知识、就医行为和就诊医院选择情况进行调查。[结果]41.2%的人认为与肠道传染病病人一起进餐会感染肠道传染病,41.4%的人认为接触病人的物品会感染肠道传染病,60.8%以上的人认为肠道传染病会通过病人的排泄物、被污染的水传播。91.4%的人腹泻时会去不同级别的医院就医。40~50岁人群及在北京居住时间长的居民选择去大医院的比例高于其他人群(P﹤0.01)。社区居民选择去大医院的原因主要是医疗水平高、设备先进,选择去社区医院就诊的原因主要是离家近、病人少、费用低。[结论]社区居民对于腹泻症状及肠道传染病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仍有待提高。年龄及在北京居住时间与居民的就医选择间有相关性。医疗服务水平、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及价格水平是居民选择就诊医院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了解虹口区居民的食品卫生知识、行为、态度现状,为食源性疾病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原则,在虹口区抽取300户居民,采用统一问卷,对食品卫生知识的认知情况、食品卫生行为、对目前食品卫生状况评价、需求的态度等项目进行调查。[结果]共调查939人,食品卫生知识的答对率为73.68%,不同年龄、文化程度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食品卫生行为正确率为73.50%;食品卫生知识与相关行为呈正相关(r=0.241,P=0.000);64.50%的人认为上海市食品卫生总体水平很好,66.71%的人认为上海市食品卫生防治水平很好,84.75%人认为需要了解食品卫生知识,在健康教育形式方面,不同年龄组所希望接受的形式不同,各年龄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居民的食品卫生知识需要加强,应结合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人群,采取不同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4.
无锡市居民膳食结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无锡市居民的膳食及营养状况。方法:采用称重法结合3d24h回顾法进行膳食调查,并同时测量调查对象的身高、体重和血压。结果:居民每人每日畜禽肉类等动物性食品和油脂消费量过高,脂肪占总热能的比例为45.3%,维生素A、B2、C,钙摄入量偏低,分别占RNI的67、5%、57.1%、75、8%和59.9%。肥胖和高血压病分别占总人数的21.2%和23.1%。结论:无锡市居民膳食结构不合理,应加强宣传教育,促进饮食健康。 相似文献
15.
2000-2004年天津市城乡居民膳食状况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2000~2004年天津市城市和农村居民膳食营养摄入状况。方法:利用天津市统计局2000~2004年天津市城乡居民各种食物的消费量和人口资料,通过膳食计算和统计分析,研究这一时段食物与营养消费状况、各种营养素摄入状况、营养素的食物来源情况,找出城乡居民食物与营养中存在的问题。结果:城市居民动物性食物、水果、蔬菜摄入较合理,蛋白质质量较好,谷类、奶类、豆类食物摄入偏低,维生素A、B1、B2、钙摄入量占RNIs或AIs百分比偏低,脂肪占总热量偏高(34%~35%);农村居民谷类、蔬菜和植物油摄入较合理,动物性食物、奶类和豆类食物摄入偏低,蛋白质质量有待提高,维生素A、B2、C、钙摄入量占RNIs或AIs百分比偏低,其中维生素A、B2、钙摄入严重不足。结论:天津市城乡居民膳食中仍存在着膳食不平衡,一些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尤其是农村,城市居民脂肪摄入偏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海淀区居民代谢综合症患病现况及干预措施.[方法]采用等比例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海淀区18岁以上常住居民2706人进行询问调查、体格检查及血液生化指标的测定.[结果]海淀区居民代谢综合症患病率16.40%(标化率13.4%),男女性患病率分别为21.17%(标化率16.70%)、13.85%(标化率9.9%),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95,P<0.001).代谢综合症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有明显上升的趋势(趋势x2=162.97,P<0.001),且与职业、文化程度、体重有关.[结论]海淀区居民代谢综合症患病率低于北京及上海水平,改善生活方式是降低代谢综合症患病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高血糖在人群中的发生情况,掌握糖尿病流行病学特点及变化趋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天津市农村3个乡镇,每个乡镇再随机整群抽取2个村;按简单随机抽样原则,每村抽取90户(其中膳食调查30户、非膳食调查60户),3个群(30户/群),共计667人。[结果]天津农村社区居民糖尿病患病率6.7%,并随年龄的增加血糖平均水平逐渐升高,45~59岁年龄组血糖水平最高为(5.76±2.25)mmol/L;不同性别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300,P﹤0.05),女性高于男性;不同职业居民糖尿病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2881,P﹤0.01);不同体质指数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42.168,P﹤0.01),糖尿病患病率有随着体质指数增加而增高的趋势。[结论]糖尿病重点防治对象应放在40岁以上的城镇居民及糖耐量受损者。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是防治糖尿病的两大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上海市普陀区2007年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普陀区居民的膳食结构、营养现况和营养相关疾病,为制定相关政策、指导居民合理饮食提供依据. [方法]本次调查是家庭抽样调查,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随机的方法,调查包括询问调查、膳食调查等.[结果]普陀区居民禽肉水产类人均每日消费量上升,为213.96 g,豆制品、蛋类人均每日消费量65.44 g和42.68 g,已达到推荐量.谷类、乳类、蔬菜人均每日消费量未达到推荐量,分别为265.06 g、112.62 g、270.35 g;居民能量和碳水化合物的人均每日摄入不足,蛋白质、脂肪、铁、维生素E、烟酸的摄入量已基本达到推荐量,但钙、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的摄入量较低.能量来源结构分布已比较合理,蛋白质结构中优质蛋白质占57.05%15岁及以上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5.76%、糖尿病患病率为6.87%、血脂异常率为9.91%. [结论]居民膳食状况有较大提高,但能量摄入不足,某些营养素依然缺乏;营养相关性慢性病将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