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金华市部分0~6岁儿童25-羟维生素D水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金华金华婴幼儿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关注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方法】对来院儿科门诊检查的0~6岁4 836例儿童,采用酶联免疫法进行25-OHD检测,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 836例儿童中25-OHD水平较为足够(合适水平)的为1 564例,占32.3%;相对缺乏(临界水平)的为2 520例,占52.1%;缺乏的为752例,占15.6%。后两者占总人数的68.0%,以0~2岁婴幼儿为主,不同年龄组25-OHD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45,P0.05)。性别间25-OH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40,P0.05);区域间25-OHD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17,P0.05)。【结论】应加强婴幼儿的户外活动并系统管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上海地区体检人群血清维生素D水平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采用随机数据表法选择2017年在上海市某医院进行体检成年居民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维生素D检测,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人口学特征和维生素D相关影响因素,并对血清中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进行检测。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共对1 000名上海地区体检人群进行调查,男性572人,女性428人,平均年龄(54.77 ± 15.30)岁,学生244人,在职513人,退休243人,分别占24.4%、51.3%、24.3%。高中及以上学历689人,占68.9%。月均收入以≥3 000元为主,有674人,占67.4%。上海地区体检人群血清25(OH)D平均为(27.44 ± 9.63)μg/L,范围值为12~56 μg/L,维生素D缺乏率、不足率、充足率分别为16.8%、32.2%、51.0%。性别、晒太阳时间和户外活动时间不同其血清中25(OH)D水平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近一半上海地区体检人群维生素D不足或缺乏,性别、户外活动时间等因素影响人群的25(OH)D水平,建议增加人群的日晒时间及户外活动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时及母亲血液中25-羟基维生素D(25-OHD)的缺乏是否为导致早产儿后期发生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一个重要高危因素.方法 以郑州市儿童医院2014年3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并且体重≤1 500g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入院时留取静脉血(出生3天内)及从出生医院获取母亲分娩后静脉血标本,并进行25-OHD水平测定;按出生后28天后是否合并BPD分为BPD组及未BPD组.结果 80例早产儿有24例(30.00%)合并新生儿BPD,50例未合并BPD,死亡或自动出院6例.BPD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持续正压通气(CPAP)、总用氧时间、住院天数、PDA患儿数均明显高于非BP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9.047、6.275、11.395、15.398,χ2=4.010,均P<0.05).BPD组患儿及母亲血清25-OHD明显低于非BPD组(t值分别为7.003、9.082,均P<0.05);所有BPD组患儿血中25-OHD均<10ng/mL,提示严重缺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生时25-OHD血清水平是BPD的高危因素,母亲和新生儿血清中25-OHD每增加1ng/mL可能分别使BPD发生率降低24%(OR:0.76,95%CI:68~86,P<0.001)和39%(OR:0.61,95%CI:48~76,P<0.001).结论 通过研究证实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出生时及母亲血清中25-OHD水平较低,是后期发生BPD的一个高危因素.然而仍需进一步研究早期补充足量维生素D是否可以预防BPD及后期其他肺部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成都市3~6岁儿童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及缺乏率,为儿童维生素D缺乏症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成都市每个区选择2所在园儿童数在200人以上幼儿园共10所,先发放调查问卷进行基础调查,在家长知情选择的基础上进行维生素D的检测。所有检测在2013年4~6月间完成。结果 共有753例3~6岁儿童进行的维生素D的检测,血清25-(OH)D适宜水平183例,占24.3%,不足360例,占47.8%,缺乏207例,占27.5%。不同年龄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组25-(OH)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53名儿童中 ,每天喝牛奶达到500mL的只占到11.6%, 75.8%的儿童近一个月内未服用任何钙及鱼肝油制剂;有33.5%儿童放学回家后户外活动时间达1 h。结论 成都市3~6岁儿童25-(OH)D缺乏率较高,需要采取措施提高维生素D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中国18~60岁成人血清锌水平、锌缺乏状况的分布及影响因素。方法基于"2015年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数据资料,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3903人份血样品,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分析血清锌在不同性别、年龄、地区类型、地域成人中的分布情况,以及体质指数、运动、吸烟、饮酒、维生素A水平等因素对血清锌浓度及锌缺乏率的影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锌的缺乏与各影响因素间的关联性。结果 2015年中国18~60岁成人血清锌中位数为103.44(95%CI 64.84~186.12)μg/dL,总体锌的缺乏率为6.04%。血清锌水平在不同性别、地区类型、地域分布、维生素A状况、吸烟状态、饮酒状态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锌缺乏率的比较中,少数民族(10.67%)高于汉族(5.44%),农村(7.35%)高于城市(4.90%),维生素A缺乏者(9.12%)高于正常者(5.90%),非运动人群(6.29%)高于运动人群(5.09%),西部地区最高(7.33%),不同体质指数者中超重者最低(4.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相关因素分析时,维生素A缺乏者发生锌缺乏的风险是正常者的1.89倍(95%CI 1.13~3.18),超重人群发生锌缺乏的风险是正常人群的0.71倍(95%CI 0.52~0.96)。结论 2015年中国18~60岁成人血清锌缺乏处于较低风险。维生素A缺乏是锌缺乏的危险因素,但超重是锌缺乏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600例单胎新生儿及其孕母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检测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4月在四川绵阳四○四医院儿保门诊就诊的60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每位新生儿及其孕母各5ml空腹静脉血,以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25-羟维生素D水平,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600例新生儿平均25-羟维生素D水平为(12.93±7.72)ng/ml,其中25-羟维生素D不足者314例(52.33%),充足者94例(15.67%),缺乏者192例(32.00%)。孕母平均25-羟维生素D水平为(26.78±9.82)ng/ml;其中25-羟维生素D不足者159例(26.50%),充足者53例(8.83%),缺乏者388例(64.67%)。单因素分析显示:新生儿25-羟维生素D水平与新生儿胎龄、出生体质量、日龄、是否有黄疸、孕母孕期日晒时间、孕中晚期补充维生素D剂量、孕母产前BMI、孕母年龄等因素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新生儿出生体质量、日龄、孕母年龄、孕母25-羟维生素D水平、孕中晚期补充维生素D剂量是新生儿25-羟维生素D水平的影响因素(OR>1)。结论单胎新生儿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普遍偏低,新生儿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与其出生体质量、日龄、孕母年龄、孕母25-羟维生素D水平、孕中晚期补充维生素D剂量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沈阳地区0~3岁婴幼儿维生素D(VitD)营养状况与其性别、年龄以及季节的关系,为本地区婴幼儿合理进行VitD的补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沈阳市妇婴医院儿童保健门诊体检的0~3岁婴幼儿,采用化学发光法进行血清25(OH)D水平检测。结果 2 381例婴幼儿25(OH)D总体平均水平为(36.73±18.75)ng/ml,其中25(OH)D水平严重缺乏组8例(0.34%)、缺乏组174例(7.31%)、不足组149例(6.55%)、正常组2 026例(85.09%)、过量组24例(1.01%);不同性别间血清25(OH)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1岁婴儿组血清25(OH)D水平低于1~3岁幼儿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季节婴幼儿血清25(OH)D水平冬季最高,春季最低。结论 沈阳地区0~3岁婴幼儿VitD的总体营养状况较好,但仍存在VitD缺乏及过量现象。应注重科学合理补充VitD,避免出现VitD不足、过量及中毒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佛山地区0~6岁儿童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为临床指导维生素D补充提供依据。方法选取禅城区中心医院2016年1月1日—2017年5月31日0~6岁体检儿童3 334例,抽取静脉血3 m L,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25-羟基维生素D水平,分析不同年龄、性别及季节与维生素D营养状况的关系。结果3 334例研究对象结果显示本地区维生素D营养状况充足率为84.43%,25-羟基维生素D浓度随着年龄增加而降低;婴儿组维生素D营养状况与幼儿组、学龄前儿童组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中不同性别维生素D营养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秋季维生素D水平与春、夏、冬季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佛山地区儿童维生素D水平随年龄增长而下降,不同阶段男性儿童维生素D缺乏明显高于女性儿童。因此,应重视不同阶段、不同性别之间及不同季度合理补充维生素D。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中青年体检人群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与血脂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抽取北京市某三甲医院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期间在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18~<60岁人群作为调查对象,从体检数据库中提取符合研究条件的调查对象的身高、体重、血压、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总蛋白、空腹血糖、尿酸、血清磷、血脂指标等检测结果,并检测血清25(OH)D水平,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中青年体检人群血清25(OH)D水平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中青年体检者668人。男女性别比为1∶1.73,以女性所占比例较高,占63.32%。年龄以30~39岁者所占比例较高,占79.19%。其中血清25(OH)D水平平均为(1 856±6.17)μg/L,维生素D缺乏426例(占63.77%),维生素D不足209例(占31.29%),维生素D充足组33人(占4.94%)。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青年体检人群中性别(β’=0.348)、BMI(β’=-0.354)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β’=0.964)均为血清25(OH)D水平的独立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0~14岁儿童体内维生素D的营养状况, 为本地区儿童合理补充维生素D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保健门诊进行常规体检的1 000例0~14岁的儿童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25-羟维生素D[25-hydroxy vitamin D, 25-(OH)D]水平。结果 25-(OH)D缺乏及不足者634例(63.4%);25-( OH) D水平充足者366例(36.6%)。0~1和1~2岁组儿童血清25-(OH)D水平最高, 2岁后儿童随着年龄增长逐渐下降(P<0.01)。0~7岁男、女童血清 25-(OH)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但在7~14岁组儿童男、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25-(OH)D水平夏>秋>春>冬, 冬季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的检出率为70.29%, 高于其他季节(P<0.05)。结论 0~14岁儿童 25-(OH)D平均水平低下, 普遍存在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 特别是在冬季和年长儿童。  相似文献   

11.
The prevalence of byssinosis in a sample of cotton ginnery workers in Greece was investigated. The respiratory symptoms, F.E.V.1·0, and V.C. of 70 male ginnery workers were recorded. No case of clinical byssinosis was found, but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exists between years of exposure to cotton dust and impairment of lung function. On the contrary no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exists between smoking and lung function, or between sputum production and lung function. The findings suggest the hypothesis that the cotton dust may exert, in the case of a prolonged exposure, a chronic deleterious action without producing the typical symptoms of clinical byssinosis.  相似文献   

12.
The measurement of physical activity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health promotion and Public Health campaigns in Australia. This paper examines six community-based national surveys since 1980, each estimating the prevalence of physical activity. These surveys show an apparent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highly active Australians. However, the issue of reliable and valid physical activity measures has not been adequately addressed. The different measures used generated different estimates of activity prevalence. Serial surveys in 1985 and 1986, when adjusted for differential measurement error, failed to demonstrate an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active Australians. Consistent and validated measurement of physical activity patterns is necessary before public health and preventive programs are developed in this area.  相似文献   

13.
当年幼的孩子步入青春期,就意味着打开了人生的另一扇大门,虽然眼中的世界依旧精彩.但是他们已经学会思考。伊甸园里那个能辨识善恶的苹果,想是这个时候被偷食的.不然亚当、夏娃吃后怎么会因彼此衣不遮体而顿感羞涩。同懵懂的孩童相比他们显然有了较强的性别意识.然而正是这种性别意识让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被置于一个尴尬的境地。事实上尽管他们兼具儿童和成年人的某些特点,但他们既不是儿童.也不是成年人,而是经历着人生从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全面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编按]  相似文献   

14.
学生堕胎:拷问中国式性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生活水平和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现在的青少年"成熟"得越来越早.相比父辈所受到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他们更多接触到的是新事物、新文化的冲击.在校园里,异性的交往和接触日显活跃.与此同时,一些书报、网络和影视中司空见惯的亲吻、搂抱的刺激镜头,无形中助长了青少年对性这个"神秘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相似文献   

15.
16.
马军雄 《现代医院》2012,(Z2):140-141
随着医院市场化步阀的加快,人民群众维权意识的加强,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看病难、看病贵"的呼声一时鹊起。为了缓和医患矛盾、促进医患和谐,如何加强医院物价管理不单是患者与主管部门的要求,也是医院加强自身管理与制度建设的重点工作之一。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1991年建立起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1996年各项监测指标达到或基本达到消灭脊髓灰质炎(脊灰)工作的要求。1996年共报告AFP病例191例,其中临床诊断脊灰3例,15岁以下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以市为单位均已达到1/10万。我省已连续4年未发现由脊灰野病毒引起的麻痹病例,标志着我省已进入消灭脊灰后期关键阶段  相似文献   

18.
医院岗前培训工作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龚晖 《现代医院》2012,(Z1):111-112
面对当前医院发展的新形势和新特点,每年都会有大批医学院校毕业生进入医院,为使每一个入院的新职工顺利完成从单纯的校园生活到社会生活的转变,完成从单纯的学生到合格医务工作者的转变,完成从拥有文凭到拥有能力的转变,树立职业理想,尽快进入角色,对新职工进行岗前教育培训,已成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常规工作。它是医院人才培养的第一步,也是作为加强医院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19.
《Nutrition reviews》1962,20(3):86-87
Atherosclerosis susceptible pigeons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possible existence of an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ccurrence of atherosclerosis and the intake of fat, protein, and cholesterol.  相似文献   

20.
Following a summary background to the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diffusion of in vitro fertilization (IVF) and related technologies in Australia from 1971 to 1989, two arguments are developed. The first is that what evaluations have so far been done of the safety, efficac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techniques used in this country have revealed worrying results. The second suggests that the existing methodologies of technology assessment and ethical control of human experimentation are themselves too limited to meet the recent goal, adopted by the 1988 Australian Health Ministers' Conference, of reducing inequities in health. The discussion offers suggestions for a more comprehensive methodology for the technical, ethical and social evaluation of these (and other) medical and health technologies, derived from recent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