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抖动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limb-shaking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LS-TIA)是一种比较少见的TIA类型,发作时表现为肢体的不自主运动,可以为抖动、跳动、摆动、颤抖及舞蹈样动作等,以抖动多见,常与姿势的改变、疲劳、情绪变化等有关,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发作时以肢体不自主摆动为主要 相似文献
2.
3.
抖动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limb-shaking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 LS—TIA)临床较少见,临床常被忽视或误诊为癫痫,现将我院2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5.
<正>患者男性,74岁,发作性右侧上下肢体不自主抖动2h于2013年1月17日入院。患者于2h前睡醒起床如厕时,突然出现右侧上下肢体不自主抖动,无意识障碍,无牙关紧闭,无舌咬伤及尿失禁,大约1min自行缓解,来我院途中患者再发上述症状,有高血压20余年,10年前有脑梗死病史,留有右侧上下肢体活动受限及构音障碍。查体BP 140/80 mmHg(1mmHg=0.133kPa),意识清 相似文献
6.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5,(5)
目的探讨肢体抖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本院神经内科2例肢体抖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LS-TI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例患者均在60岁以后发病,临床表现为活动后肢体抖动、无力,休息后缓解。例1头颅MRA显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样改变,抖动肢体对侧血管大脑中动脉M2段轻度狭窄,同侧颈内动脉颅内段中度狭窄,前交通动脉中度狭窄;例2头颈CTA显示抖动肢体对侧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约70%~80%,大脑中动脉M1段起始部闭塞。例1患者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到3次肢体抖动发作,未发现异常癫痫波。2例患者在常规治疗下均给予扩容治疗以提高大脑血流灌注,发作次数均减少,1个月后其中1例进展为脑卒中。结论 LS-TIA是TIA的一种罕见的发作形式,应注意与局灶性运动性癫痫发作相区别,尽早诊断及提高大脑血流灌注可以减少发作或减低卒中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肢体抖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limb-shaking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LS-TIA)是一种少见的TIA类型,极易被误诊为局灶性运动性癫痫发作或锥体外系疾病,在此对其发病机制、诊断、责任血管及影像学改变、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期望对其临床诊治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颈内动脉狭窄并额叶动静脉畸形致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少见,现报告1例如下。1病例男,56岁。因"发作性右侧肢体抖动1年,加重半个月"于2010年8月25日入住本院。患者近1年无明显原因出现发作性右侧肢体抖动,以上肢为主,与劳累、精神紧张 相似文献
9.
10.
正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limb-shaking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LS-TIA)是临床罕见的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一种类型,1962年由Fisher等首先报道,并称之为肢体抖动综合征(limb shaking syndrome,LSS)[1]。该病容易被误诊为局灶性癫痫发作、锥体外系疾病等而延误治疗,若能对其及时、正确的诊治,不仅可以终止其发作,而且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肢体抖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LS-TIA)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总结我科收治的4例LS-TIA患者的临床资料,4例均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及脑电图检查,3例进行头部核磁共振(MRI)检查,2例进行核磁血管成像(MRA)及氙CT脑血流成像,1例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及探讨.结果 4例均表现为发作性短暂不自主的肢体抖动伴或不伴肢体无力.抖动肢体对侧有不同程度的血管狭窄或闭塞(包括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及大脑前动脉),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后,症状逐渐缓解.结论 发作性肢体抖动要考虑到LS-TIA的可能,其通常提示大血管严重狭窄或闭塞,经抗栓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2.
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通过3例典型患者的病史和辅助检查,结合文献复习,探讨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表现及诊断,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方法 采用动态脑电图、超声多普勒、磁共振成像、磁共振动脉血管造影、全脑血管造影等辅助检查,对3例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行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影像学资料分析。结果 3例患者均有肢体抖动的临床表现,其中2例曾被误诊为继发性癫痫,给予抗癫痫治疗无效,行全脑血管造影、脑电图等检查。全脑血管造影提示3例颈内动脉系统均存在严重闭塞或狭窄性病变,而发作期脑电图检查未见癫痫波释放。给予抗血小板聚集等药物治疗,但仍偶有发作。2例施行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后发作完全停止,1例由于血管迂曲明显,手术未获成功,经内科保守治疗症状缓解出院。结论 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为临床少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其发作形式常表现为发作性、无意识的一侧肢体无力及抖动,和局灶性运动性癫痫发作相似,易误诊为局灶性癫痫。通过脑电图及全脑血管造影等检查可以明确诊断,从而提高对该病诊断的准确率,防止漏诊及误诊。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提高临床医师对这一症候的认识。方法采用动态脑电图、经颅多普勒超声、颈部血管超声、头部核磁共振、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全脑血管造影等辅助检查,对4例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行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影像学资料分析。结果4例患者均表现为肢体发作性短暂不能控制的抖动,其发作均有明显诱因,其中2例曾被误诊为癫,给予抗癫治疗无效。全部患者均有抖动肢体对侧至少1条以上颅内和(或)颅外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头部核磁共振3例显示抖动肢体对侧分水岭脑梗死,发作期脑电图检查未见癫波释放,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扩容或者血管内支架治疗后,症状均消失。结论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常表现为发作性、无意识的肢体抖动,和局灶性运动性癫发作相似,易误诊为局灶性癫,通常提示大血管严重的狭窄或闭塞,低灌注是其最可能的发病机制,通过脑电图及全脑血管造影等检查可以明确诊断,防止漏诊及误诊。 相似文献
14.
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建亮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0,27(12)
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少见,临床常被忽视或误诊为局灶运动发作而延误治疗,随着神经影像学的进展和对此病认识的提高,诊断率逐渐提高.本文报道我院自2007年5月~2009年4月收治的抖动性TIA患者12例,并对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及治疗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正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一种反复发作的局部脑供血障碍导致的短暂神经功能缺损(如感觉障碍、短暂性失语、瘫痪等),其临床症状及体征一般在24h内完全消失[1],作为我国常见的脑血管病事件之一,根据其发病机制,一般分为3种类型:血流动力学型、微栓塞型和梗死型,其中血流动力学型TIA是在动脉严重狭窄基础上血压波动导致的远端一过性供血不足引起的,往往在血压低的时候发生TIA,血压高的时候症状缓解,这种类型的TIA占很大一部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性,56岁,以“头痛、头晕1天”为主诉入我院神经内科,体格检查: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作头颅CT结果:未见异常,诊断TIA,给予抗凝及抗血小板聚集剂治疗。治疗2天,症状无减轻,3天后患者头痛加重,恶心,喷射性呕吐,测血压26/14kPa,精神差。急复查头颅CT,见颅内左颞叶、右额叶、右枕叶三处脑出血,出血量分别为5ml、6ml、20ml,中线略向左偏,转入我神经外科。急诊行右枕叶血肿穿刺引流术。术后给予止血、脱水、抗感染治疗,术后6天,伤口Ⅰ/甲愈合,患者头痛明显减轻,做高压氧治疗10天,患者头痛头晕症状消失,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研究拟探讨血压变异性(BPV)与肢体抖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LS-TIA)的关系。方法对19例LS-T1A患者(LS-TIA组)、32例TIA患者(TIA组)和33名体检者(对照组)进行动态血压监测,记录24h平均收缩压(24hSBP)、白天平均收缩压(d-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24h平均舒张压(24hDBP)、白天平均舒张压(d-DBP)和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并计算24h收缩压变异性(24h-SBPV)、白天收缩压变异性(chSBPV)、夜间收缩压变异性(n-SBPV)、24h舒张压变异性(24h-DBPV)、白天舒张压变异性(d-DBPV)和夜间舒张压变异性(n-DBPV)。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LS-TIA组和TIA组的24h-SBP、d-SBP、n-SBP、24h-DBP、d-DBP、n-DBP和脉压指数均显著升高(均P<0.05)。与TIA组比较,LS-TIA组患者脉压指数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LS-TIA组的24h-SBPV、d-SBPV、n-SBPV、24h-DBPV、d-DBPV和n-DBPV显著增高,TIA组的24h-DBPV、d-DBPV和n-DBPV显著增高(P<0.05或P<0.01)。与TIA组比较,LS-TIA组的24h-SBPV、d-SBPV、24h-DBPV和d-DBPV显著增高(均P<0.05)。结论LS-TIA患者较TIA患者BPV升高,BPV升高可能是LS-TIA发病的诱因之一。LS-TIA患者较对照组血压升高,可能是LS-TIA低灌注后代偿性血压升高。LS-TIA较T1A患者脉压指数升高,表明LS-TIA患者血管硬化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脑血管造影技术(DS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进行病因研究。方法:选择住院的TIA患者32例进行脑血管造影,12例进行了溶栓治疗,30例病人行颈动脉超声,观察TIA患者DSA结果,并与颈动脉超声结果比较。结果:1.TIA患者DSA显示颅内、外动脉异常,总异常率为93%(30/32);2.DSA显示颈内动脉颅外段异常78.1%(25/32),与颈动脉超声结果86.7%(28/30)较一致。结论:颅内外血管狭窄或闭塞可能是TIA的主要原因,对于TIA患者及早行DSA和颈动脉超声,进一步行介入及溶栓治疗,从而避免或减少脑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7,(2)
目的探讨肢体抖动TIA(LS-TIA)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采集14例有颈内动脉狭窄的LS-TIA患者(LS-TIA组)及28例有颈内动脉狭窄的无发作性肢体抖动的TIA或轻微症状的缺血性卒中患者(TIA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比较。总结LS-TIA患者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结果 LS-TIA患者均以发作性肢体抖动症状来就诊,发作时无肢体强直阵挛,无意识丧失和大小便失禁症状,无面肌受累。LS-TIA患者发作持续时间通常5 min,发作的部位以单侧上肢多见,常见发病诱因包括站立后行走、运动及咳嗽。LS-TIA组患者高血压病的比例明显高于TIA对照组(P0.05)。LS-TIA组患者临床表现为其他皮质TIA表现、黑矇、进展为缺血性卒中的比例均明显高于TIA对照组(均P0.05)。LS-TIA组患者较TIA对照组有更多的软脑膜侧支。结论 LS-TIA是一种少见表现形式的TIA,特征性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单侧肢体不自主的抖动,颈内动脉狭窄是其发病基础,且更易进展为缺血性卒中,其更依赖于来自严重病变颈内动脉远端的侧支循环血流供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