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1989-2006年辽宁省成年居民不同性别、年龄和居住社区体质指数(BMI)分布及变化趋势.方法 利用1989、1991、1993、2000、2004和2006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项目6次追踪资料,选取辽宁地区18~45岁的健康成年居民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结果 1989-2006年辽宁省18~45岁成年居民BMI均值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1989年BMI均值为(22.1±9.4)kg/m2,而2006年上升到(24.0±5.2)kg/m2.其中男性BMI均值从(22.1±2.1)kg/m2上升到(24.6±5.1)kg/m2,女性BMI均值从(22.1±2.6)kg/m2上升到(23.9±4.3)kg/m2,男性增长幅度大于女性.30岁及以上成年居民BMI均值增长较快,到2006年BMI均值已超过24.0 kg/m2;城市、郊区、县城和农村居民BMI均值1989年分别为(21.8±2.4)kg/m2、(21.8±2.6)kg/m2、(22.1±2.7)kg/m2和(21.1±2.2)kg/m2,到2006年分别增长为(24.0±4.2)kg/m2、(23.9±4.0)kg/m2、(24.2±4.2)kg/m2和(22.6±3.5)kg/m2.城市、郊区和县城居民BMI均值增长较快,农村居民BMI均值增长较慢.随着BMI水平的提高,成年居民低体重率逐年降低,而超重肥胖率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1989年辽宁省成年居民低体重率为6.9%,超重肥胖率为10.3%,到2006年该人群低体重率为4.5%,超重肥胖率为31.9%,17 a间居民超重肥胖率增长了21.6个百分点,其增长幅度为209.7%,平均每年增长率为6.9%.结论 辽宁省成年居民BMI逐年增长,应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1997~2009年中国九省区不同性别、年龄和居住地区的18~59岁成人体质指数(BMI)分布及变化趋势。方法选取1997、2000、2004、2006和2009年"中国居民健康与营养调查"中18~59岁成年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特征研究对象BMI及超重肥胖率的变化趋势。结果 1997~2009年,我国成年BMI均值从22.3±3.0 kg/m2上升到23.4±3.4 kg/m2;男女BMI均值分别上升了1.4 kg/m2和0.8 kg/m2;18岁~、30岁~、40岁~和50~59岁年龄组BMI均值分别上升了0.4 kg/m2、0.6 kg/m2、1.2 kg/m2和1.0 kg/m2;城市、郊区、县城和农村居民BMI均值分别上升了0.4 kg/m2、0.9 kg/m2、1.0 kg/m2和1.4 kg/m2;低体重率从6.9%下降到5.8%,超重肥胖率从25.1%上升到39.6%。结论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成人BMI过快增长,从而预防超重肥胖及其相关慢性病,是我国慢病预防控制工作面临的重要挑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国成年女性能量及宏量营养素摄入对超重肥胖变化的影响。方法收集"中国居民健康与营养调查(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CHNS)"数据,分析1989-2009年我国成年女性能量及宏量营养素摄入和超重肥胖率的流行特征和变化趋势,利用偏相关和分位数回归法分析能量及宏量营养素摄入变化与女性超重肥胖变化的关系。结果 1989-2009年我国女性超重肥胖率持续上升,与1989年成年女性超重率16.5%和肥胖率1.7%相比,2009年超重肥胖率分别为29.4%和10.4%。同期我国居民能量、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摄入量均有下降,但膳食摄入中脂类供能比整体呈上升趋势。偏相关结果表明,脂类摄入增加与我国女性超重肥胖上升呈正相关(r=0.11,P=0.002)。能量,碳水化合物和脂类平均摄入量对低(5%)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水平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结论能量及宏量营养素摄入过多是导致中国成年女性超重肥胖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1989-2000年中国部分省份成人超重流行趋势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分析1989-2000年我国18-45岁的成年居民中超重的流行趋势。方法: 以1989、1991、1993、1997和2000年“中国居民健康与营养调查”资料中18-45岁健康成人为对象,以BMI≥24kg/m2作为判断成人超重的标准,应用SA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89-2000年间我国18-45岁成年居民的超重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超重率从15.0%增加至28.2%,其增长幅度为88%,而且超重增长速度有逐步加快的倾向。男性超重率的增长幅度高于女性,到2000年超重率的性别差异消失。35-45岁是超重率增长最快的年龄段。男性居民中,城市和县城居民超重率高且增长快,超重率的城乡差异加大。女性居民中,郊区和农村居民超重率增长快,到2000年郊区已发展成为女性超重率最高的社区,超重率的城乡差异在减小。降低男性居民、郊区和农村女性居民超重率的过快增长,才能有效控制我国成年居民中超重流行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奉化市居民2004-2010年体质指数(BMI)水平与超重肥胖患病率的变化情况。方法对奉化市三次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居民BMI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并分析超重肥胖患病率的变化情况。结果 2004、2007、2010年3年BMI均值分别为(22.52±3.42)kg/m2,(22.89±3.03)kg/m2,(23.65±3.33)kg/m2,女性BMI均值均高于男性;三年超重患病率分别为22.01%、27.50%、32.83%,标化患病率分别为17.94%,23.10%,26.83%,肥胖患病率分别为5.62%、6.25%、10.00%,标化患病率分别为4.47%,4.57%,7.94%;BMI≥24kg/m2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腹部脂肪蓄积率高于BMI<24kg/m2人群。结论 6年间奉化市居民BMI均值、超重率和肥胖率均有所增加,应加强超重肥胖防治的相关工作。  相似文献   

6.
程茅伟  刘爽  龚晨睿  李骏  宋毅 《卫生研究》2012,41(4):589-593
目的研究1991~2009年湖北省20~45岁成年人体质指数分布模式和变化趋势。方法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1991~2009年在湖北省(2个城市点和4个农村点)进行健康与营养调查,选取20~45岁成年居民作为研究对象(1991年676名,2000年506名,2009年321名),分别从年份、性别和地区角度分析20~45岁居民低体重、正常、超重构成比及率的变化。1991年和2009年的BMI百分曲线采用年龄性别法。结果同1991年相比,2009年男女的体质指数曲线均上移。超重率男性增加了13.9%,女性增加了12.0%。超重/肥胖率的增长速度远超过了男女性低体重率的下降速度。专用的体质指数年龄性别百分位曲线表明,对于男性来说,1991~2009年体质指数第15、第50和第85百分位曲线总体呈增加趋势,在体质指数百分位较高水平上升率也较大。年龄对男性体质指数曲线变动影响较大。当男性年龄超过32岁,在同一百分位曲线,例如,在第15或第50百分曲线,该曲线增长值大于对应的年轻男子。女性体重指数第15、第50和第85个百分曲线在(1991~2009年)18年期间总体呈现稳定趋势。结论中国居民的体质指数变化显示20~45岁男性变动大于女性,对于每一相应年龄-体质指数百分曲线,女性的变化小于男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体质指数(BMI)在浙江农村成年居民中的分布特征。方法2006年1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浙江省18个县(市),90个乡镇、5400个农村住户中的成年居民为调查对象,通过自制问卷实施入户调查及体测。结果共收集有效问卷14317份。样本人群BMI的均值为22.96±2.65,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为26.8%和4.2%;男性的超重比例与女性无差别,肥胖比例低于女性;15~岁年龄组超重和肥胖率最低,随着年龄的增长,超重和肥胖率都呈上升趋势,45~岁组超重率最高(36.7%),55~岁组肥胖率最高(6.4%);已婚组的超重和肥胖率都高于未婚组,与离婚组无显著性差异;男性随文化程度的升高超重率和肥胖率呈上升趋势,女性的文化程度与体质指数关系不大。结论浙江省农村成年居民超重率高于巴基斯坦等发展中国家,且近几年呈上升趋势;其超重率和肥胖率都低于河北省等华北地区。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1993-2006年中国9省区20~65岁的成年居民腰围分布的变化及中心性肥胖的流行趋势.方法 以1993、1997、2000、2004和2006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资料中20~65岁健康成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应用Stata软件分析成年人腰围分布的变化,并使用LMS方法分别拟合男性和女性各调查年份P15、P50和P85百分位数曲线;以2002年由卫生部疾病控制司颁布实施的<中国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中男性腰围≥85 cm、女性腰围≥80 cm作为判断成年人中心性肥胖的标准,应用SAS软件分析成年人腰围分布和中心性肥胖率的城乡差别及腰围与BMI的相关性.结果 1993-2006年中国20~65岁成年男性腰围均值从77.1 cm增加至82.9 cm,中心性肥胖率从17.9%增加至42.5%,平均增长速度为1.9%;女性腰围均值从75.8 cm增加至78.9 cm,中心性肥胖率从28.8%增加至46.9%,平均增长速度为1.4%.男性和40岁以上农村女性是腰围和中心性肥胖率增长最快的人群.由于农村女性腰围和中心性肥胖率的增长均高于城市女性,到2006年女性腰围和中心性肥胖率的城乡差异消失.BMI处于正常范围的成年人中心性肥胖率呈现增加的趋势,2006年BMI正常的男性中有21.6%、女性中有27.4%处于中心性肥胖状态. 结论 1993-2006年中国20~65岁成年居民腰围呈现逐年增大的趋势;随着腰围的增大,中心性肥胖率也呈现逐年增加,男性腰围及中心性肥胖率的增长幅度高于女性;只有控制成年人腰围和中心性肥胖率过快增长,才能有效地控制与肥胖相关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的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河北省唐山市45 ~ 64岁城乡居民肥胖流行现状,为采取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在河北省唐山市14个县(市)区抽取的5 759名45 ~64岁城乡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结果 按WHO成人体质指数(BMI)分类标准,唐山市城乡居民超重率、超重/肥胖率、肥胖率分别为44.0%、12.3%、56.3%,男性和女性居民分别为41.3%和45.5%、50.0%和59.7%、8.7%和14.2%,男性居民超重率、超重/肥胖率和肥胖率均低于女性居民(P<0.01);按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唐山市城乡居民超重率、肥胖率、超重/肥胖率、中心性肥胖率分别为43.3%、24.8%、68.1%、73.5%,男性和女性居民分别为44.6%和42.5%、18.6%和28.2%、63.2%和70.7%、65.2%和77.9%,男性居民肥胖率、超重/肥胖率和中心性肥胖率均低于女性居民(P=0.000),男性和女性居民超重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推荐标准,中心性肥胖率为54.1%,男性居民中心性肥胖率为48.1%,低于女性居民的5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4.59,P=0.000);按WHO成人BMI分类标准,不同年龄男性居民和不同文化程度女性居民肥胖率均不同(P<0.05);按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不同年龄、文化程度男性居民和不同文化程度女性居民肥胖率均不同(P<0.05),不同文化程度、地区男性居民和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地区女性居民中心性肥胖率均不同(P<0.05);按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推荐标准,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地区男性和女性居民中心性肥胖率均不同(P<0.05).结论 唐山市45 ~ 64岁城乡居民超重和肥胖率较高,女性居民超重/肥胖率、肥胖率和中心性肥胖率均高于男性居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临沂市≥18岁居民超重肥胖流行特征,为防控超重和肥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9—2020年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全市15个乡镇(街道)抽取并调查≥18岁居民4 296人,通过问卷调查及身体测量获得调查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调查人群BMI均值为(25.80±3.93) kg/m2。随着年龄增长,居民BMI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成年居民超重率为40.01%,不同年龄、学历、婚姻状况成年居民的超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增加,成年居民超重率呈现上升趋势,50~60岁年龄段达到最大值,学历较低的居民超重率高于学历较高的居民;成年居民肥胖率为26.33%,不同年龄组居民肥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17,P<0.01),居民肥胖率随年龄增长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成年居民向心性肥胖率为72.84%,女性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85,P<0.01)。结论:临沂市≥18岁居民的超重肥胖状况不容乐观,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