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康复训练使老年脊髓肿瘤患者尽早拔除尿管并且减少尿路感染。方法将6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康复组通过膀胱康复训练的方法提早拔除尿管,减少泌尿系感染,对照组按常规术后膀胱训练拔除尿管。结果康复组尿管留置时间缩短、尿路感染率以及尿失禁率降低。结论复功能训练可促进老年脊髓肿瘤患者顺利排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直肠癌患者术后行膀胱功能训练和拔尿管前注入0.9%生理盐水预防尿潴留的效果。方法将60例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术后第1天起行膀胱功能训练,并于拔尿管前注入0.9%生理盐水250ml。对照组按常规方法拔尿管前排空膀胱,让患者有尿意时自行排尿,比较2组患者第一次排尿时间及排尿有效率。结果实验组排尿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排尿有效率为8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后实验组第1次平均排尿时间为(1.25±0.18)h,对照组为(2.05±0.21)h,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膀胱功能训练联合拔尿管前注入0.9%生理盐水能有效预防拔尿管后尿潴留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膀胱癌行膀胱全切后需进行尿流改道。回肠新膀胱术与传统的回肠膀胱术(B rick术)相比,具有自行排尿、抗反流、无需配戴尿袋等优点,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我院自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对18例膀胱癌患者成功施行了膀胱全切 回肠新膀胱术,现总结护理体会如下。1临床资料及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8例,男17例,女1例,年龄为35~57岁。无痛性肉眼血尿病史2~7个月,经B超、C T、膀胱镜检查均提示为膀胱癌。术后病理均证实为移行细胞癌。临床分期为:T2期2例,T3期16例。1.2手术方式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后,加行回肠新膀胱术。术后当天起经三腔Foley导尿管持续冲洗膀胱;2周更换导尿管,同时拔除双J管,开始膀胱训练,从每1h开放1次尿管,逐步延长至2~3h1次。当贮尿囊可以贮尿到250m l时,拔除尿管,训练患者利用腹压排尿。1.3治疗结果患者均于术后3~4周拔除导尿管及体内双J管,进行排尿训练,随访1~24个月,排尿困难者1例,行尿道扩张后缓解,其余均能自行排尿,2例于术后出现漏尿,术后第18~20天愈合。2护理自1852年Sim on首次报告为膀胱外翻病人作输尿管直肠吻合术的尿流改道以来[1],尿流改道...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正位回肠新膀胱术术后早期和远期护理策略。方法:回顾我院因膀胱癌行正位回肠新膀胱术患者48例术后护理,重点进行术后早期的引流管护理和新膀胱贮尿功能和排尿功能训练,以及远期尿动力学检查监测。结果:48例患者早期无尿瘘、感染等并发症出现。随访显示:38例患者控尿功能和肾脏功能满意,10例患者经再次留置尿管,增大膀胱容量,目前控尿功能满意。结论:正位新膀胱术术后患者生活质量明显高于传统手术,坚持随访是疗效的保障,排尿和控尿功能训练是护理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5.
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功能训练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有效地膀胱功能训练,提高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一次性尿管拔除成功率。方法将行宫颈癌根治手术的139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行改进的个性化膀胱功能训练,对照组行传统膀胱功能训练,观察患者首次排尿情况和残余尿量测定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首次排尿及残余尿测定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一次性尿管拔除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改进的膀胱功能训练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建膀胱功能锻炼对回肠代膀胱术后尿失禁的影响,为开展新膀胱功能训炼知识的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将本科室100例膀胱癌行膀胱全切+回肠代膀胱术的患者,按照手术先后顺序奇偶法分为实验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指导患者进行重建膀胱功能训练,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拔除尿管后10 d、20 d、30 d及90 d尿失禁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拔除尿管后20 d、30 d、90 d尿失禁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回肠代膀胱术后进行有效的重建膀胱功能训练,有助于降低尿失禁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穆圆  田洁 《天津护理》2010,18(1):36-37
目的:降低宫颈癌术后患者尿潴留的发生。方法:将73例宫颈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7例。对照组执行留置尿管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指导患者术后进行膀胱功能训练,包括腹肌、缩肛运动锻炼和排尿训练。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尿潴留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宫颈癌患者术后进行积极有效的膀胱功能训练有利于膀胱功能的恢复,可以有效减少尿潴留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报告了11例腹腔镜下膀胱全切原位回肠代膀胱术患者的护理。护理要点包括:术前肠道护理和心理护理,术后各引流管的护理和并发症的观察,以及指导患者定时排尿和进行盆底肌的训练。患者拔除尿管后,经过对新建膀胱进行排尿功能训练,2周后可自控排尿。仅1例夜间偶有尿失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加强盆底肌肉群训练对广泛全子宫切除术后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102例广泛全子宫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5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方法,不进行训练,实验组实施常规护理的同时采用盆底肌肉群训练的方法。两组均第十五天后拔除尿管。结果 试验组术后排尿困难、残余尿>100ml、尿潴留及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广泛全子宫切除患者行有效的盆底肌肉群训练,加快盆底神经以及膀胱功能的恢复,缩短术后留置尿管的时间,减少重置尿管率,从而减少了患者泌尿道感染的机率,并且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子宫、膀胱全切原位乙状结肠代膀胱术后膀胱功能训练的护理。方法 2007年3月至2011年8月共收治患有膀胱癌并行子宫、膀胱全切原位乙状结肠代膀胱手术的女性患者21例,术后对患者进行储尿功能、尿意、控尿和排尿功能训练。结果术后3个月17例能良好控制排尿,每日排尿5~9次,每次250~400ml。3例夜间有轻度尿失禁现象,通过控制睡前2h饮水及每隔4h闹钟叫醒排尿后症状逐渐好转。1例长期尿失禁,术后10个月时因重度肺炎死亡。结论按照训练计划坚持全面的膀胱功能训练是原位乙状结肠代膀胱术后形成满意控尿和排尿功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膀胱功能训练仪对降低留置尿管患者拔除尿管后发生尿潴留的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月本科室留置尿管〉7d的患者80例,按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持续开放尿管引流尿液,并在拔管前1~2d间断夹闭尿管;实验组在留置尿管期间应用膀胱功能训练仪控制尿管的夹闭与开放,比较两组患者拔除尿管后第1次排尿时间以及排尿的有效率。结果实验组排尿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拔除尿管后第1次排尿时间短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在留置尿管期间应用膀胱功能训练仪控制尿管的夹闭与开放,维持膀胱的功能,能有效预防患者拔除尿管后发生尿潴留。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膀胱根治性切除Studer原位新膀胱术后,不同的膀胱功能训练策略对于患者尿控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根据患者术后接受不同的功能训练计划,我们将35例膀胱癌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17例和观察组18例。对全部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并给予排尿功能训练,比较两组患者之间术后6个月内的排尿情况和尿动力学参数。结果观察组尿量明显增多,日间控尿率较高,尿动力学参数也明显改善。结论通过优化排尿功能训练的策略,可以显著增强患者术后的尿控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逼尿肌训练联合术后尿管护理对老年男性脊髓髓内肿瘤(ISCT)患者术后康复及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72例男性ISCT老年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术后尿管护理,观察组采取常规护理+逼尿肌训练联合术后尿管护理。护理1周后,比较2组术后康复指标、膀胱功能指标、生活质量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尿管拔除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初始尿意膀胱容量、最大膀胱容量高于对照组,导尿间隔时间、残余尿量低于对照组(P<0.001)。护理1周后,2组生活质量(SF-36)评分均高于护理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01)。护理期间,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41)。结论 逼尿肌训练联合术后尿管护理可以加快老年男性ISCT患者术后康复,改善患者膀胱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护理方法。方法:对18例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在术前做好心理护理、术前宣教和肠道准备,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做好各引流管的护理和并发症的观察与处理,以及指导患者定时排尿和进行盆底肌的训练。结果:18例患者手术成功,患者恢复良好,术后5~7 d恢复饮食,2周后拔除盆腔引流管,3~4周拔除膀胱造瘘管,5~6周拔除导尿管及双侧输尿管支架管。患者拔除尿管后,经过对新建膀胱进行排尿功能训练,2周后可自控排尿,仅1例患者夜间偶有尿失禁。结论: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配合围术期精心护理,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减轻患者痛苦,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膀胱功能训练仪对拔除尿管后患者自主排尿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9年6月至2011年1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泌尿外科需要留置尿管5d以上的患者60例,按照人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膀胱功能训练仪进行膀胱功能训练,对照组患者则常规续开放尿管,在拔尿管的前Id间断夹闭尿管.比较两组患者拔除尿管后首次排尿情况及排尿5次后的残余尿量.结果 两组患者拔除尿管后首次排尿成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排尿5次后,观察组患者的残尿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膀胱功能训练仪可促进患者自主排尿功能的恢复,减少尿潴留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膀胱癌行膀胱全切原位W形回肠代膀胱患者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对31例膀胱癌行膀胱全切原位W形回肠代膀胱患者采取心理护理,膀胱功能训练,新膀胱贮尿,排尿控尿功能训练等措施。结果术后平均住院25d,出院时28例可日间控尿,16例可夜间控尿;随防6个月~3年,25例新膀胱贮尿、排尿、控尿满意,6例夜间熟睡时不能控尿。结论该类患者术前重点进行膀胱功能训练,术后注重新膀胱贮尿、排尿、控尿功能的观察与训练,有利于促进其膀胱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宫颈癌患者术后膀胱功能恢复时间.方法对55例宫颈癌术后患者分别于拔除尿管后8~10 h、24~26 h、32~34 h进行残余尿测定,比较不同时间的残余尿,研究宫颈癌患者术后膀胱功能恢复的时间.结果拔除尿管后在3个不同时间测定残余尿,8~10 h测定合格率最低(P<0.01),只有44.44%;拔除尿管后出现排尿异常的情况较多(P<0.01).24~26 h及32~34 h测定合格率分别为83.33%和89.47%,拔除尿管后出现排尿异常的情况较少(P<0.01),但2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50岁以上患者比50岁以下患者的残余尿与测定时间的相关性更大(P<0.01).结论对于宫颈癌术后患者,拔除尿管后24~26 h测定残余尿效果较好.50岁以上患者测定时间应适当延长.  相似文献   

18.
膀胱体操对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麻痹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规范膀胱体操操作的程序,探讨对宫颈癌根治手术后膀胱功能恢复的作用,减少膀胱麻痹并发症。方法:本组对98例术后患者给予健康宣教,引流管护理,标准的残余尿测定,饮水量介绍及排尿指导。结果:广泛性子宫切除术留置尿管时间平均为14.88±8.56d,次广泛性子宫切除术留置尿管时间平均为7.6±2.65d。缩短了留置尿管时间,提高了自尿试验测定的成功率。结论:规范的操作步骤,缩短了带管天数,降低了感染率,减轻了病人的痛苦,减少住院天数,降低了患者的费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上述综合护理措施对术后减轻膀胱麻痹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盆底肌肉群训练对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84例行宫颈癌根治术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实验组采用盆底肌肉群训练的方法,而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方法,不进行训练。比较2组病人术后膀胱功能恢复的时间和重新留置尿管率。结果2组病人膀胱功能恢复时间和留置尿管率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盆底肌肉群训练可加快盆丛神经的恢复以及改善手术后膀胱的支撑,提高了术后膀胱功能的恢复,缩短术后留置尿管的时间,减少重新留置尿管率,从而减少了病人泌尿道感染的机率。  相似文献   

20.
宫颈癌患者术后膀胱功能恢复的临床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宫颈癌患者术后膀胱功能恢复时间。方法对55例宫颈癌术后患者分别于拔除尿管后8~10 h、24~26 h3、2~34 h进行残余尿测定,比较不同时间的残余尿,研究宫颈癌患者术后膀胱功能恢复的时间。结果拔除尿管后在3个不同时间测定残余尿,8~10 h测定合格率最低(P<0.01),只有44.44%;拔除尿管后出现排尿异常的情况较多(P<0.01)。24~26 h及32~34 h测定合格率分别为83.33%和89.47%,拔除尿管后出现排尿异常的情况较少(P<0.01),但2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50岁以上患者比50岁以下患者的残余尿与测定时间的相关性更大(P<0.01)。结论对于宫颈癌术后患者,拔除尿管后24~26 h测定残余尿效果较好。50岁以上患者测定时间应适当延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