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肢体抖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本院神经内科2例肢体抖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LS-TI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例患者均在60岁以后发病,临床表现为活动后肢体抖动、无力,休息后缓解。例1头颅MRA显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样改变,抖动肢体对侧血管大脑中动脉M2段轻度狭窄,同侧颈内动脉颅内段中度狭窄,前交通动脉中度狭窄;例2头颈CTA显示抖动肢体对侧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约70%~80%,大脑中动脉M1段起始部闭塞。例1患者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到3次肢体抖动发作,未发现异常癫痫波。2例患者在常规治疗下均给予扩容治疗以提高大脑血流灌注,发作次数均减少,1个月后其中1例进展为脑卒中。结论 LS-TIA是TIA的一种罕见的发作形式,应注意与局灶性运动性癫痫发作相区别,尽早诊断及提高大脑血流灌注可以减少发作或减低卒中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肢体抖动TIA(LS-TIA)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采集14例有颈内动脉狭窄的LS-TIA患者(LS-TIA组)及28例有颈内动脉狭窄的无发作性肢体抖动的TIA或轻微症状的缺血性卒中患者(TIA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比较。总结LS-TIA患者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结果 LS-TIA患者均以发作性肢体抖动症状来就诊,发作时无肢体强直阵挛,无意识丧失和大小便失禁症状,无面肌受累。LS-TIA患者发作持续时间通常5 min,发作的部位以单侧上肢多见,常见发病诱因包括站立后行走、运动及咳嗽。LS-TIA组患者高血压病的比例明显高于TIA对照组(P0.05)。LS-TIA组患者临床表现为其他皮质TIA表现、黑矇、进展为缺血性卒中的比例均明显高于TIA对照组(均P0.05)。LS-TIA组患者较TIA对照组有更多的软脑膜侧支。结论 LS-TIA是一种少见表现形式的TIA,特征性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单侧肢体不自主的抖动,颈内动脉狭窄是其发病基础,且更易进展为缺血性卒中,其更依赖于来自严重病变颈内动脉远端的侧支循环血流供应。  相似文献   

3.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关系。方法给68例TIA患者进行颈部B超、经颅多普勒(TCD)以及心脏超声检查,对其中56例有明显脑血管狭窄的患者进一步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56例行DSA检查的患者中,显示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6例,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21例,锁骨下动脉狭窄8例,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28例。大动脉狭窄性TIA44例,其中颈内动脉系统16例,椎基底动脉系统28例;栓塞性TIA18例,其中颈内动脉系统15例,椎基底动脉系统3例;腔隙性TIA4例;血管痉挛性TIA2例。结论TIA患者大多存在颅内外血管狭窄,其与TIA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血管内介入治疗对颅内外动脉狭窄引起的癫痫发作的疗效.方法 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09年、2011年共收治2例颅内外动脉狭窄引起的癫痫发作患者.例1为左侧颈内动脉起始部线样狭窄,右侧颈内动脉起始部及右侧椎动脉起始部中度狭窄;例2为右侧颈内动脉起始部闭塞,左侧颈内动脉床突段重度狭窄,双侧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支架术后再狭窄.2例患者均接受了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及球囊扩张术治疗.术后随访1~3年.结果 术后2例患者临床症状消失.例1随访近3年,例2随访1年多,均规律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均无临床症状复发.结论 血管内介入治疗是治疗颅内外动脉狭窄引起的癫痫发作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肢体抖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LS-TIA)的临床及影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肢体抖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LS-TIA)临床少见,本文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这一症候的认识.方法 总结北京协和医院诊断为肢体抖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7例,行颈部血管超声、脑电图、头部核磁共振、经颅多普勒超声、核磁血管成像,4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例行CT灌注成像检查.结果 均表现为发作性短暂不能控制的抖动,5例发作有明显诱因.全部患者均有抖动肢体对侧至少1条以上颅内和/或颅外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头部核磁共振4例显示抖动肢体对侧内分水岭脑梗死.脑电图均未见痫样放电,6例可见病变血管同侧额颞部慢波灶.经扩容和抗血小板聚集或者血管内支架治疗后,所有患者病情稳定.结论 肢体抖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通常提示大血管严重的狭窄或闭塞,低灌注是其最可能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6.
背景和目的:肢体抖动是合并有颈内动脉(ICA)高度狭窄或闭塞TIA的特殊临床表现.该研究旨在描述伴肢体抖动TIA的临床特征表现,以及研究是否伴肢体抖动TIA患者的血流动力学障碍要比无肢体抖动TIA患者更严重.方法:患者组34例,年龄(62±7)岁,男性占82%,均为ICA闭塞且临床表现为伴肢体抖动TIA的患者,对照组68例,为性别和年龄匹配的ICA闭塞,但临床无肢体抖动表现的TIA(持续时间<24 h)或微残缺血性卒中(nRS≤3)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提高临床医师对这一症候的认识。方法采用动态脑电图、经颅多普勒超声、颈部血管超声、头部核磁共振、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全脑血管造影等辅助检查,对4例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行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影像学资料分析。结果4例患者均表现为肢体发作性短暂不能控制的抖动,其发作均有明显诱因,其中2例曾被误诊为癫,给予抗癫治疗无效。全部患者均有抖动肢体对侧至少1条以上颅内和(或)颅外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头部核磁共振3例显示抖动肢体对侧分水岭脑梗死,发作期脑电图检查未见癫波释放,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扩容或者血管内支架治疗后,症状均消失。结论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常表现为发作性、无意识的肢体抖动,和局灶性运动性癫发作相似,易误诊为局灶性癫,通常提示大血管严重的狭窄或闭塞,低灌注是其最可能的发病机制,通过脑电图及全脑血管造影等检查可以明确诊断,防止漏诊及误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分布特征、狭窄程度以及与侧支循环之间的关系。方法 107例TIA患者均进行DSA检查,明确有无颅内、外动脉狭窄及其狭窄的部位和程度,并判断有无侧支循环的建立。结果 93例DSA阳性患者存在颅内、外动脉狭窄和闭塞共计156处。颅内动脉狭窄最多见于大脑中动脉,共46处(29.5%),颅外动脉狭窄病变多见于颈内动脉开口处,共22处(14.1%)。重度狭窄及闭塞组侧支循环发生率明显高于轻度、中度狭窄组。结论颅内、外动脉狭窄是TIA发病的重要基础,并且颅内动脉狭窄是较颅外动脉狭窄更为重要的TIA发病因素。  相似文献   

9.
应用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Wingspan支架系统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可行性、安全性、有效性及手术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应用Wingspan支架治疗的颅内动脉狭窄27例,所有患者均为药物控制无效短暂性脑缺血(TIA)患者,收集其临床及影像资料,并进行短期随访.结果 狭窄部位位于颈内动脉3例,大脑中动脉13例,椎动脉4例,基底动脉7例,所有患者均成功放置Wingspan支架,术中狭窄段均获满意开放.所有患者术后均随访,1例偶有TIA发作,1例发生无症状脑梗死,其余患者无再次缺血发作.结论 Wingspan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颅内大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自发性大脑凸面蛛网膜下腔出血(cSAH)的病理机制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自2013-01-2015-06就诊于南阳市中心医院神经科的11例临床表现为cSAH的颅内大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其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探讨其病理机制。结果共纳入11例患者,男8例,女3例,中位数年龄62岁。所有患者均有长期高血压病史,未进行规范降压治疗。临床症状:类似TIA者7例(63.6%),不同程度持续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3例(27.3%),癫痫发作1例(9.1%),其中伴有轻中度头痛4例(36.4%)。影像结果:所有患者头CT均表现为出血局限于一个或几个脑沟内,DSA检查未发现动脉瘤,表现为单侧或双侧前循环大血管狭窄或闭塞,其中烟雾病2例,单侧大血管狭窄/闭塞9例,包括ICA闭塞1例,MCA闭塞7例及MCA重度狭窄1例。所有患者的DSA均可见丰富的侧支循环,软脑膜吻合支开放最常见。结论 (1)cSAH的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缺乏特异性,以发作性症状最多见;(2)颅内大血管重度狭窄/闭塞是cSAH的重要病因之一,并以MCA为主,软脑膜吻合血管破裂是导致cSAH的发病原因;(3)血压的高位变异波动是导致软脑膜血管破裂的直接诱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