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研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在人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中的分布情况和表达水平。方法30例垂体腺瘤组织依据影像学Knosp分级及术中所见分为侵袭组与非侵袭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PPAR-γ在垂体腺瘤组织中的分布情况,W estern B lot分析PPAR-γ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水平,比较PPAR-γ在侵袭性组与非侵袭组之间、各种内分泌类型腺瘤的侵袭组与非侵袭组之间分布与表达差异。结果侵袭组PPAR-γ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非侵袭性组(P<0.05),侵袭性泌乳素腺瘤、侵袭性无功能腺瘤中PPAR-γ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相应的非侵袭组(P<0.05),而在生长激素腺瘤中,侵袭组与非侵袭组间PPAR-γ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1)。结论PPAR-γ可能在人垂体腺瘤侵袭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有可能成为侵袭性垂体腺瘤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2.
AD是-种以老年斑、神经纤维缠结、突触密度减少和神经元丢失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γ,PPARy)是配体激活核转录因子,具有调节能量代谢和糖脂代谢,参与胰岛素的敏感性调节以及脂肪细胞和巨噬细胞分化,抑制炎性基因表达等生物学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检测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在人垂体腺瘤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垂体腺瘤中的相关机制.方法 通过免疫组化法确定经手术切除的83例垂体腺瘤组织细胞来源;采用RT-PCR、适时定量PCR检测研究83例垂体腺瘤组织及6例正常垂体组织PPARγ的mRNA表达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组织PPARγ蛋白质表达水平,分析不同类型垂体腺瘤组织之间核酸及蛋白水平表达量的差异.结果 GH腺瘤17例、PRL腺瘤15例、ACTH腺瘤18例、多激素腺瘤(MCPAs)17例、无功能腺瘤(NFAs)16例及正常对照组6例;mRNA水平检测显示所有垂体腺瘤组织的表达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其中GH腺瘤的表达量最高,与其他组比较P<0.05;蛋白水平检测显示GH腺瘤、PRL腺瘤、ACTH腺瘤及MCPAs的表达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GH腺瘤的表达量最高,NFAs的表达量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PARγ转录及蛋白表达水平在人GH、PRL、ACTH及MCPAs垂体腺瘤组织中高表达,该基因与垂体腺瘤有一定的相关性,而无功能垂体腺瘤在核酸水平的表达量增高,蛋白水平的表达量不高,可能与激素的分泌水平有关;在GH腺瘤中的表达量最高,且与其他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该类肿瘤与PPARγ的关系最为密切,可能与生长激素能刺激PPARγ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背景:阿托伐他汀作为过氧化酶体增殖体激活受体γ的激动剂,不仅可以调节脂质代谢,而且能够抑制炎症递质生产,减轻缺血性炎症损伤,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 目的:观察原代培养的人单核细胞中阿托伐他汀对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的影响和抗炎作用。 方法:将原代培养的人单核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10,1,0.1 µmol/L阿托伐他汀组和抗过氧化酶体增殖体激活受体γ抗体组;预先被肿瘤坏死因子α激活的人单核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0.1,1,10 µmol/L阿托伐他汀组,分别和不同浓度的阿托伐他汀共同孵育24 h,通过电泳迁移率变化分析抗过氧化酶体增殖体激活受体γ蛋白的表达情况,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明胶酶B的水平,并且通过氧电极法测定细胞氧耗量。 结果与结论:在未被肿瘤坏死因子α激活的单核细胞中,阿托伐他汀可以呈浓度依赖性激活抗过氧化酶体增殖体激活受体γ,降低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降低明胶酶B的水平,但对肿瘤坏死因子α的水平没有明显影响。而在预先被肿瘤坏死因子α激活的单核细胞中,阿托伐他汀使抗过氧化酶体增殖体激活受体γ上调的作用并不明显,但仍可浓度依赖性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和明胶酶B的水平,同时阿托伐他汀呈浓度依赖性降低细胞氧耗量达41%。说明阿托伐他汀具有确切的抗炎效果,但这种作用并不完全依赖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体激活受体γ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大鼠脊髓损伤后继发性损伤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表达的变化.方法 将72只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损伤组(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和对照组(仅显露脊髓,不做打击伤),每组各36只.实时免疫荧光定量多聚酶链反应(FQ-PCR)检测脊髓损伤后1 d、3 d、7 d、14 d、28 d、56 dPPARγmRNA的表达变化,每个时间点取6只大鼠.蛋白印记检测脊髓损伤后1 d、3 d、7 d、14 d、28 d、56 d PPARγ的表达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损伤组脊髓组织中PPARγmRNA和PPARγ表达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表达高峰在脊髓损伤后14d.结论 脊髓损伤后在继发性损伤中PPARγ的表达明显增加,表达高峰在脊髓损伤后14d.  相似文献   

6.
背景: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是细胞分化重要的调控因子,通过调节其他转录因子的表达,参与调节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 目的:构建pEGFP-N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真核表达载体,体外转染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受体功能和基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受体靶点的药物筛选提供分子研究平台。 设计、时间及地点:单一样本观察,于2007-09/2008-07在南华大学附属一医院临床研究所完成。 材料:选择雄性2~5月龄新西兰大白兔,用于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方法: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贴壁法不断纯化。从正常小鼠的肝组织中提取总RNA,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获得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cDNA,经Xho Ⅰ,Apa Ⅰ双酶切,定向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构建重组质粒pEGFP-N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主要观察指标:经酶切分析和测序鉴定重组质粒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基因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脂质体介导下体外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瞬时表达及转染效率,提取总RNA和总蛋白,进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Western blot检测。 结果:获得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基因片段经酶切和测序鉴定正确,重组质粒经酶切和测序鉴定证实构建正确,成功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其中检测到目的基因及蛋白表达。 结论:实验成功构建了pEGFP-N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重组质粒,同时在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获得了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的高效表达。  相似文献   

7.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因子活化受体(Peroxisome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PPAR)属于Ⅱ型核受体超家族成员,因为它能被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因子(Peroxisome proliferator,PP)活化,故而得名。与其它甾体激素受体一样,PPAR也是配体激活转录因子,通过和位于某些基因上游的特异DNA反应元件相互作用而调控基因表达。1990年Issemann等[1]首先从小鼠肝脏中克隆得到PPAR。1PPAR的分类研究发现在两栖类、啮齿类及人类中有PPARα、β(或δ)和γ三种亚型。人类PPARα、β和γ分别含有468、441和479个氨基酸残基,其结构及功能均有差异,且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拮抗谷氨酸诱导神经元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采集经体外原代培养第7天的Sprague Dawley胎鼠皮质神经元,通过形态学观察、噻唑蓝法、Westernblotting法分别检测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和磷酸化PPARγ(pPPARγ,即PPARγ的失活形式)表达水平,以探讨HSYA抗谷氨酸诱导神经元损伤的保护机制。结果经谷氨酸处理后神经元发生肿胀、部分崩解、死亡。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谷氨酸不同剂量组(1.00、5.00和10.00mmol/L组)的神经元存活率(66.60%、33.40%和21.60%)和PPARγ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对照组灰度值:1.06±0.18,谷氨酸5.00和10.00mmol/L组灰度值分别为:0.32±0.09、0.28±0.07(均P=0.000),pPPARγ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灰度值分别为:0.37±0.05、1.83±0.17和1.75±0.21(均P=0.000)。HSYA与谷氨酸共同处理后神经元形态明显改善、细胞相对存活率提高,谷氨酸5.00mmol/L,HSYA0.01、0.10和1.00mmol/L组分别为33.40%、35.30%、51.00%和72.50%(P=0.742、0.033、0.002),PPARγ蛋白表达水平呈现逐渐升高趋势,对照组,谷氨酸5.00mmol/L,HSYA0.01、0.10和1.00mmol/L组灰度值分别为:1.20±0.16、0.25±0.06、0.39±0.10、0.41±0.12、0.37±0.08,但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均P>0.05),pPPARγ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对照组,谷氨酸5.00mmol/L,HSYA0.01、0.10和1.00mmol/L组灰度值分别为:0.51±0.14、1.91±0.25、1.70±0.26、1.25±0.23、0.85±0.19,(P=0.022、0.004、0.000)。结论 HSYA对由谷氨酸诱导的神经元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抑制PPARγ蛋白磷酸化即抑制PPARγ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9.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因子活化受体(PeroxisomeProliferatoractivatedreceptors,PPARs)属于Ⅱ型核受体超家族成员,是一种配体激活转录因子,通过与位于某些基因上游的特异的DNA反应元件相互作用而调控基因表达。PPARγ在胶质瘤、垂体腺瘤中表达丰富。噻唑二酮类化合物(Thiazolidinediones,TZDs)是PPARγ的人工合成配体,可能通过抑制PPARγ的表达来抑制肿瘤的增殖和生长。  相似文献   

10.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是配体活化的核转录因子,属核受体超家族成员。目前研究发现其在脑缺氧缺血性疾病中有对抗炎症介质、抗脂质过氧化反应、对抗神经元的兴奋性毒性等作用。因此,对其及配体在脑缺血缺氧性疾病中进行作用机制的研究,可能有助于对脑缺血缺氧性疾病预防或治疗中起作用的新药物靶位点的发现。  相似文献   

11.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56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进行评估,比较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和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特征和程度。结果56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有135例为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23.8%);在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110例中,有49例(44.5%)发展为进展性卒中;在重度颈动脉狭窄95例中,有48例(50.5%)发展为进展性卒中;在病理表现为溃疡斑86例中,有47例(54.7%)发展为进展性卒中: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或伴轻度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仅9%~10%发生进展性卒中。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狭窄程度以及溃疡斑与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发生成正相关。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可作为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性激素、载脂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PIS)的相关性。方法 选58例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当做观察组,62例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当做对照组,2组的年龄、性别等没有明显差异(P>0.05); AU4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Beckman Coulter)对Hcy,Apo A1以及Apo B水平进行检测,荧光免疫法检测FSH,LH,T以及E2水平,采用NIHSS评分评价患者神经功能,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患者PT,FIB,APTT及PLT等凝血指标水平,ELISA检测血清中的TNF-α,IL-8,PCT水平,比浊法检测hs-CRP水平,并分析其性激素、载脂蛋白和HCY水平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HCY,Apo B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而Apo A1水平则较低(P<0.05); 2组FSH与LH水平之间没有明显差异(P>0.05);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男性患者具有较高的E2水平(P<0.05),女性患者具有较低的E2水平(P<0.05); 观察组男性患者的T水平有所降低(P<0.05),女性患者的T水平有所升高(P<0.05); 观察组的TNF-α,IL-8,PCT以及hs-CRP水平明显较对照组高(P<0.05);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PT,APTT,PLT水平显著下降(P<0.05),FIB水平与NIHSS则较高(P<0.05); 相关性分析后发现,HCY、男性患者E2、女性患者T水平与炎性因子、FIB水平、NIHSS呈正相关,与PT,APTT,PLT水平呈负相关,Apo A1/Apo B、女性患者中E2、男性患者T水平与炎性因子、FIB水平、NIHSS呈负相关,与PT,APTT,PLT水平呈正相关; 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E2,T,HCY,Apo A1与Apo B对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具有独立的预测价值,可作为其近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E2,T,HCY水平,Apo A1/Apo B对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结论 E2与T的紊乱对于患者病情具有不佳的影响,HCY在PIS中的水平呈高表达,Apo A1/Apo B有所降低,且以上指标水平对于PIS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AS)的关系.方法 收集88例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展组)、112例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对照组)血液标本,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Hcy,同时对患者进行血压、空腹血糖、血脂和纤维蛋白原测定及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比较进展组与对照组血清Hcy水平变化,对进展组作血清Hey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相关分析.结果 进展组和对照组血清Hcy水平升高分别有62例和43例,占70.45%和38.39%,血清Hcy水平分别为22.65±11.29μmol/L/L和15.43±6.23μ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进展组Hey水平与颈动脉IMT呈显著正相关性(r=0.691,P<0.001).结论 高Hey血症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有关,为防治发生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存中国人群中,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基因内含子2的变数串联重复(VNTR)多态性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方法共收集了112例缺血性卒中患者(3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76例脑梗死)和105例年龄与性别相匹配的正常人或其他住院病人作为对照,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来确定其基因型。结果缺血性卒中患者A2等位基因频率要低于对照组(分别为0.049和0.105,X^2=4.78,P=0.029),A1/A2+A2/A2基因型的频率也比对照组低(分别为0.098和0.200,X^2=4.47,P=0.035)。缺血性卒中亚组间的分析发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与对照组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没有差别,而脑梗死组与对照组则有显著差别。脑梗死组A2等位基因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0.026和0.105,P=0.004,OR=0.23,95%CI为0.08-0.69)。结论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内含子2基因VNTR多态性与缺血性卒中有关,其A2等位基因对缺血性卒中特别是脑梗死可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病因学分型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关系。方法参照TOAST分型标准将2011-08—2013-12我院收治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卒中(LAA)、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SAO)、心源性脑卒中(CE)、其他少见病因型脑卒中(SOE)、不明原因型脑卒中(SUE)患者纳入观察组,将同期在我院接受体检的50例健康者纳入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及异常例数。结果 (1)观察组患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对照组;(2)LAA组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同型半胱氨酸异常例数高于其余4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SAO组、CE组、SOE组、SUE组之间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同型半胱氨酸异常例数无显著差异。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异常升高,且以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卒中患者的升高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High-level plasma D-dimer suggests hypercoagulable states. There is a lack of correlation study of plasma D-dimer level and prognosis according to the 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 (TOAST) classification. The goal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lasma D-dimer level and the outcome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among different stroke subtypes. We conducted a study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admitted to the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in Second Hospital of Lanzhou University within 7 days of symptom onset. They were divided into different groups based on their subtypes according to TOAST criteria. In all the patients the plasma D-dimer levels were detected within 24 h of admission. Clinical neurological assessments were performed in line with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 once daily on the day of admission and on the 14th day. The outcome was evaluated by neurological improvement rate. Comparisons were made among the different subtypes based on the level of plasma D-dimer and the outcome. A total of 300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were included, 40 with cardioembolism; 47 with large-artery atherosclerosis; 143 with small-artery occlusion, 5 with other etiology stroke; and 65 with undetermined etiology stroke. The level of plasma D-dimer was negatively related to the outcome (r = ?0.41; P = 0.013). Patients with cardioembolism had the highest level of plasma D-dimer and they suffered the most serious neurological deficit and the worst outcome among the five subtypes,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F = 5.34; P = 0.012); while the lacunar stroke patients had the best outcome with the lowest level of D-dimer. High-level plasma D-dimer of acute period strongly indicates an unfavorable clinical outcome.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钙化与进展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478例脑梗死患者,依据临床表现分为进展组128例与非进展组350例作为对照组;通过头部CT了解颅内动脉钙化情况,对两组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颅内动脉钙化组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生率为53.1%,较对照组36.0%显著升高,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颅内动脉钙化与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生呈正相关。结论颅内动脉钙化是进展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原(Fib)动态变化,探讨其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诊断价值。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分为进展性组35例和完全组35例,并选择35例门诊健康体检者做对照组,用全自动血凝仪分别测定3组的第1天、第2天、第3天、第7天、第14天D-dimer和Fib的水平。结果进展性卒中组血浆Fib水平在发病24 h、第2天、第3天、第7天均明显高于完全性卒中组和对照组(P<0.01),发病24 h内血浆Fib水平开始升高,第3天时达最高峰,第7天时下降,第14天时降至正常。进展性卒中组血浆D-dimer水平在发病24 h、第2天、第3天、第7天较完全性卒中组和对照组升高更明显(P<0.01),发病24 h开始升高,于第7天时达最高峰,第14天时迅速降至正常。结论 D-dimer和Fib水平增高与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生相关,有助于早期预测进展性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