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分析探讨敦煌遗书及古医籍中与升麻汤同名方用药配伍规律的相关性研究。方法:检索搜集清代以前古医籍中出现的同名升麻汤方剂,采用关联规则及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确定方剂中药物的使用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结果:将筛选出的108首方剂涉及中药122味进行分析,确定方剂中药物的使用频次、关联规则及核心组合,最终重组7首新处方。结论:1敦煌遗书及古代医籍中同名升麻汤组方主要核心药为升麻、甘草、黄芩、大黄、栀子和白芍等。2《敦煌古医方》升麻汤由5味核心药升麻、甘草、黄芩、大黄、白芍加当归、枳实组成。3《敦煌古医方》和《千金翼方》中升麻汤药物组合相同。  相似文献   

2.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方法探讨敦煌遗书及古医籍中黄芩汤用药配伍规律体系及方剂相关性研究。方法:检索整理敦煌遗书及清代以前古医籍中出现的同名黄芩汤方剂,录入计算机并建立黄芩汤方药数据库,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总结历代同名黄芩汤药物配伍规律体系及方剂相关性。结果:自清以前古医籍中,按不同年代及医籍引用同名方剂重复计,仅西汉、东晋、南齐、南北朝、隋唐、唐、宋、元、明、清10代共62部,涉及有关黄芩汤149首。其中43部出现正名黄芩汤124首,19部出现异名黄芩汤25首。整理组方不同黄芩汤共104首涉及中药130味,药物分为19类,单味用药总次数742次。结论:通过分析历代黄芩汤组成可知:1《敦煌古医方》黄芩汤包含核心药黄芩、甘草、栀子、芍药等,并且组成方剂的7味药均为频率大于0.5%的主干药。2《伤寒论》黄芩汤由核心药黄芩、甘草、芍药加大枣构成。3敦煌古医方所载黄芩汤可能是《伤寒论》黄芩汤的加减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敦煌遗书及古代医籍记载同名前胡汤辨治疾病用药配伍规律的文献研究。方法:检索整理清代以前敦煌遗书及古医籍中记载的同名前胡汤,录入计算机并建立同名前胡汤方药数据库,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方药配伍规律。结果:在敦煌遗书及古代医籍中,依据不同年代记载同名前胡汤方剂不重复计,仅在南北朝、隋、唐、宋、明、清六代共95部古医籍中共出现同名前胡汤85首,涉及中药107味,药物分为17类,用药总次数为813次;核心药物为前胡、甘草、生姜、半夏、黄芩、人参、麦门冬、白芍药、石膏等及核心药类为化痰止咳平喘药、补虚药、解表药、清热药等。结论:(1)组成敦煌前胡汤的11味药包含了最高频率的6味药和频率较高的1味白芍,体现了核心药为组方配伍的基本药物。(2)敦煌前胡汤是《千金》前胡汤减麦门冬、桂心加吴茱萸构成,可能为后者的衍生方。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敦煌及古代医籍中麦门冬汤用药配伍规律的文献研究。方法:将敦煌及古代医籍中麦门冬汤方药录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用药规律。结果:自清以前古医籍中,仅西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七代共54部涉及有关麦门冬汤方剂155首。其中34部出现正名麦门冬汤111首,29部出现异名麦门冬汤44首。复方涉及中药115味,药物分为16类,单味用药总次数803次。结论:通过分析研究古代麦门冬汤组成可知:1核心药物为麦门冬、甘草、人参、生姜、黄芩、茯苓、大枣、生地黄、石膏、升麻等。2核心药类为补虚药、清热药、解表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利水渗湿药等。3敦煌古医方麦门冬汤恰由频数最高的麦门冬、甘草、人参三味药配伍而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清代以前古医籍研究外科方剂消风散的用药配伍规律及相关性。方法:检索、整理清代以前古医籍关于消风散的记载,录入计算机并建立方药数据库,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消风散药物配伍规律及方剂相关性。结果:自清代以前,古医籍中仅在唐、宋、明、清4代共34部古籍出现消风散38首,涉及中药99味,药物分为16类,用药总次数达407。结论:(1)核心药物及药类分别为甘草、防风、荆芥、川芎、羌活、蝉蜕、陈皮、白芷、人参和解表药、清热药、补虚药等;(2)历代古医籍记载消风散主要以《奇效良方》消风散为基础,临床不仅运用于外科,也可运用于儿科、妇科、伤科、眼科及内科等。  相似文献   

6.
自清以前古医籍中,按不同年代及医籍引用同名方剂重复计,仅西汉、晋代、东晋、南北朝、北周、唐、宋、元、明、清10代共58部,涉及有关黄连散206首。其中38部出现正名黄连散177首,20部出现异名黄连散29首。整理组方不同黄连散共153首,涉及中药166味,药物分为21类,单味用药总次数819次。通过分析研究历代黄连散组成,可知:1《敦煌古医方》黄连散均由历代黄连散组成核心药黄连、黄柏、黄芩等构成,组成方剂的8味药除茜根外均是频率大于1.0%的主干药。2敦煌古方黄连散可能是《肘后救卒方》和《外台秘要》所载黄连散的加减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敦煌遗书及古医籍记载同名当归丸辨治妇科疾病用药配伍规律体系及方剂相关性的文献研究。方法:检索整理清代以前敦煌遗书及古医籍记载的所有同名当归丸,录入计算机并建立同名当归丸方药数据库,采用统计方法分析同名当归丸药物配伍规律及方剂相关性。结果:在敦煌遗书及古医籍中,仅在南北朝、唐、宋、元、明、清6代共28部古医籍出现同名当归丸55首,涉及中药118味,药物分为21类,用药总数达438次;主干药物为当归、肉桂、川芎、白芍药、人参、附子、干姜,核心药类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温里药等。结论:敦煌遗书当归丸主要以《伤寒论》四物汤、四逆汤及参附汤3个经典方为基础组成,临床主要运用于妇科,也可运用于儿科、内科、外科及眼科等。  相似文献   

8.
自清以前古医籍中,汉、晋、南朝、唐、宋、元、明、清8代共57部,按不同年代及医籍引用相同方剂重复计,涉及有关柴胡汤171首。其中28部出现正名柴胡汤129首,37部出现异名柴胡汤42首。整理组方不同柴胡汤117首涉及中药135味,药物分为18类,单味用药总次数1045次。通过分析研究历代柴胡汤组成可知:敦煌古医方所载柴胡汤由核心药物柴胡、黄芩和白芍药加减配伍而成。与《外台秘要》柴胡汤组方相比少茵陈,多大青叶、知母、石膏,方药组成最接近,可能为其前者的加减方。  相似文献   

9.
黄晓华 《中医药学刊》2010,(11):2348-2350
分别从疾病名称的出处、疾病命名的缘由及疾病命名的方式3个不同角度对痢疾、肺结核、麻风3种病证古病名的同病异名情况进行考证辨析。总结了古代同病异名丰富的原因及探究同病异名情况的意义,以期现代医家在今后的古医籍阅读中能有所借鉴,更好地古为今用。  相似文献   

10.
正敦煌《辅行诀》是藏于敦煌千佛洞中的以临床为主的敦煌医术类内科学专著。共列出中药方剂61首,使用中药66味,总用药次数为336次。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其方药药味频数频率,为临床治疗内科疾病总结出更有效的临床用药组方配伍规律体系。1资料与方法1.1文献资料来源选取《敦煌古医方》[1]和《敦煌古医籍考释》[2]中敦煌医术类《辅行诀》中所有方剂。1.2中药名称规范化方法中药名及性味归经均按新世纪全国高  相似文献   

11.
据《脉经·自序》:“今撰集歧伯以来逮于华佗,经论要诀合为十卷.”可知,《脉经》一书保存了大量魏以前医学文献.文章对《脉经》与其所引现存世古医籍《素问》《针经》(《灵枢》)《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脉经》文字之56%与这五部医籍的记载相合,除此之外出典不明之条文,多数是汉以前古医籍之遗文,或是上述五部医书之脱文.该文为揭示《脉经》一书的成书基础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古今文献治阳痿病324方治法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和亮  陈通文 《陕西中医》2002,23(5):456-457
统计古医籍及 78年后中医期刊中治阳痿病32 4方。唐以前 2 9方 ,宋元时期 42方 ,明清时期1 2 8方。古代医籍中完全重复的方药只统计一次。统计范围 ,包括所查阅的 91部古医籍 (不包括针灸医籍 9部 ) ,及现代文献 1 1 6篇 (不包括针灸文献 1 8篇 )的全部方剂 ,无选择性。现代期刊中医案的方剂未统计入。对 32 4方进行以主要治法为主体 ,统计其辨治方法 (未统计入的用法属汤剂 )、兼治法及血肉益精药物出现的频率。从主要治法的方剂数看 ,温阳益阴法有 83方 ,占 2 5 .62 % ;温阳补肾法有 64方 ,占 1 9.75 %;滋阴润燥法有 36方 ,占 1 1 .1 1 % …  相似文献   

13.
《中国医籍大辞典》中眼科文献的漏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中浚 《中医杂志》2005,46(11):864-866
在肯定<中国医籍大辞典>诸多优点的基础上,指出该书眼科文献中存在的误载、漏载、部分"经查未见"、同书异名、内容提要等漏误,并对一些文献学术源流揭示不够、抄本的"作者"及"成书年代"等提出商榷,认为书中漏载及同书异名的眼科文献数量颇大,大批中医眼科抄本除明确者外,可称"抄录者"及抄录年代.  相似文献   

14.
敦煌医学资料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念和内容敦煌医学资料是指发现于敦煌地区寺院千佛洞莫高窟石室中的中医药古文献。据马继兴研究员考证,敦煌医学资料的撰著年代最早可追溯到先秦和汉代,但绝大部分医书则均系南北朝以后隋唐时代的著作。关于敦煌医学资料的抄写年代,最早的上限在南北朝和隋代,最晚下限为五代时期,绝大多数的医书均为唐代手写。就医学内容而言,敦煌医学资料有医经诊法类、医术医方类、针灸药物类、养生辟谷服石类等,此外,还有部分藏医药文献、道家医方类和佛家医方类资料。敦煌医学资料是已知我国出土医学卷子中为数最丰富的古医籍。据《敦煌遗书总目索引》…  相似文献   

15.
自清以前古医籍中,仅汉、晋、北周、唐、宋、元、明、清8代共42部涉及有关乌梅丸方剂68首。其中34部出现正名乌梅丸59首,8部出现异名乌梅丸9首。复方涉及中药99味,药物分为21类,单味用药总次数483次。通过分析研究历代乌梅丸组成可知:1核心药物为乌梅、甘草、桃仁、常山、淡豆豉、黄连、知母、肉桂、人参等;2核心药类以补虚药、收涩药、清热药、温里药、解表药为主;3敦煌古医方所载乌梅丸由核心药物乌梅、甘草加减配伍而成,全方共奏温里散寒、涩肠止泻之效;4敦煌古方乌梅丸组方比《伤寒论》乌梅丸少人参、当归、细辛、蜀椒,熟艾,多为其后者的加减方。  相似文献   

16.
隋唐时期的医籍因科技不发达、战乱、年代久远等因素多已亡佚,敦煌与吐鲁番地区出土的医药文献极大地弥补了此空白.其所记载著录出处的亡佚隋唐医方计10首,涉及韦慈藏、张文仲、崔知悌医家3人及《古今录验方》医书1部.本文将其与传世医书中的亡佚隋唐医方进行比对分析,探索后世流衍.考察敦煌吐鲁番出土医药文献中著录出处的亡佚隋唐医方...  相似文献   

17.
自清以前古医籍中,仅唐、宋、元、明、清五代共74部医籍涉及有关生肌散的方剂。其中60部出现正名生肌散88首,14部出现异名生肌散14首。88首复方中共涉及中药93种分为18类,单味用药总次数为550次,其中频率大于30%的核心中药分别为轻粉、乳香、没药、龙骨、血竭、孩儿茶、升丹、赤石脂、冰片、海螵蛸10种,并且大多数生肌散均由此核心药加减配伍而成。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作者审阅中医古籍校注书稿的基础上,归纳论述古医籍序跋的文体特点有"四多":典故多、句式多、生僻字词多、古代文化知识多。并对古医籍序跋中错标误注现象举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李梦华 《光明中医》2014,29(11):2444-2445
在中医教育研究中,尚无以古代某医学堂为作用点,对其中医教育进行专题深入系统阐述的相关文献。除了以几部医籍著作(不同朝代所选择医籍有别)为教材之外,也未查阅到清代以前专门为办学而编写的系列中医药教材。清代云南医学堂的出现开创了云南近代史之前官方教育的先河,其科学的教育理念,丰富的教育思想也为振兴现代中医药事业,改革中医教育模式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其中,医学堂自编专用教材《医学正旨择要》是目前我国首次发现的清代以前中医学系统教材,课程设置规范而又具体,内容系统而又全面。加强对清代云南医学堂及其专用教材的深入挖掘整理,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以荆楚古代医家的文献资料及其古籍原本为文化资源平台建设基础,对荆楚地区古代医家发表医籍数量、时代-地域以及医籍的时代-地域进行分析,共收集到清代以前(包括清代)荆楚地区医家261人,其中明代医家49人,占18.77%,清代医家184人,占70.50%;医家籍贯涉及45个县市,黄冈最多,其次是武昌、襄阳、仙桃、汉川;明代医著129种,清代医著276种,明清时期医著共占总医籍的93.53%;医著以罗田最多,共43种,其次是汉川、武昌、蕲春;黄冈地区的医著最多。荆楚古代中医药文化资源平台的建设可以采用中心-分中心相结合的运作模式,以数字技术为支撑、内涵挖掘为动力,积极推动平台的服务与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