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糖化血清蛋白(GSP)检测在应激性高血糖以及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价值及意义。方法对我院住院患者中测得高血糖者以及糖尿病患者进行GSP测定,并追踪血糖状态最终诊断,对于GSP低于正常者加测多时间段血糖,进行临床分析。结果糖尿病高血糖者GSP(3.52±0.26)mmol/L,应激性高血糖者GSP(2.36±0.32)mmol/L,糖尿病低血糖者GSP(0.96±0.36)mmol/L,经t检验,应激性高血糖者与糖尿病高血糖GSP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GSP可以做为应激性高血糖与糖尿病高血糖鉴别诊断的简单、有效的方法推广应用。GSP检测有利于发现夜间及无症状低血糖,有利于糖尿病持续、稳定、安全达标。  相似文献   

2.
吕德纯 《当代医学》2008,(18):42-43
目的 探讨糖化血清蛋白(GSP)检测在应激性商血耱以及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价值及意义.方法 对我院住院患者中测得高血糖者以及糖尿病患者进行OSP测定,并追踪血糖状态最终诊断,对于GsP低于正常者加测多时间段血糖,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糖尿病高血糖者GSP(3.52±0.26)mmol/L,应激性高血糖者GSP(2.36±0.32)mmol/L,糖尿病低血糖者GSP(0.96±0.36)mmol/L,经t检验,应激性高血糖者与耱尿病高血糖GSP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GSP可以做为应激性高血糖与糖尿病高血糖鉴别诊断的简单、有效的方法推广应用.GSP检测有利于发现夜间及无症状低血糖,有利于糖尿病持续,稳定、安全达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lc)检测在应激性高血糖以及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价值及意义。方法:在伯乐BIO-RADD-10糖化血红蛋白系统上使用高压液相层析法(HPLC)对我院住院患者中测得高血糖者以及糖尿病患者进行HbAlc测定,并追踪血糖状态最终诊断,对于HbAlc低于正常者加测多时间段血糖,进行临床分析。结果:糖尿病高血糖者HbAlc9.85&#177;1.22%,应激性高血糖者HbAlc7.64&#177;1.25%,糖尿病低血糖者HbAlc3.56&#177;1.11%。经t检验,应激性高血糖者与糖尿病高血糖HbAlc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HbAlc可以作为应激性高血糖与糖尿病高血糖鉴别诊断的简单、有效的方法推广应用。HbAlc检测有利于发现夜间及无症状低血糖,有利于监测和诊断糖尿病持续、稳定、安全达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糖化血清蛋白(GSP)检测在鉴别诊断应激性高血糖和糖尿病的价值。方法:随即抽取120住院患者进行糖化血清蛋白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应激性高血糖GSP为(1.71±0.34)mmol/L(n=53),糖尿病患者GSP为(3.24±0.27)mmol/L(n=67)。经t检验,应激性高血糖者与糖尿病患者的GSP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GSP可鉴别诊断应激性高血糖和糖尿病,该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血清果糖胺测定在糖尿病诊治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新立  吕德纯 《当代医学》2009,15(31):46-46
目的通过检测血清果糖胺(GSP)水平,评价该指标在糖尿病诊断及诊疗随访中的临床价值及意义。方法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160例糖尿病患者及80名健康对照者分别测定空腹血糖、血清果糖胺,糖尿病患者6个月测HbA1c,低GSP者加测夜间及餐前血糖。结果GSP:正常对照组(2.40±0.22)mmol/L,糖尿病高血糖患者组(3.48±0.24)mmol/L,糖尿病低血糖患者组(0.96±0.40)mmol/L。经t检验糖尿病者与正常对照组有明显性差异(P〈0.01)。结论GSP可以做为糖尿病诊断及随访简单、有效的辅助指标。有利于发现夜间及无症状低血糖,有利于糖尿病持续、稳定、安全达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激性高血糖对脑梗死患者自主活动能力恢复的影响及预测价值。方法对459例非糖尿病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患者空腹血糖(FPG)水平分为未出现应激性高血糖组(空腹血糖<6.1 mmol/L),应激性血糖轻度升高组(6.1 mmol/L≤空腹血糖<7.0 mmol/L)和应激性血糖显著升高组(空腹血糖≥7.0 mmol/L)。统计数据包括患者年龄,既往病史,血生化、凝血系列化验结果,CT、磁共振影像学表现,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评分。数据分析采用PASW 18.0软件,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年龄大于65岁,有房颤、高血压病史、甘油三酯水平高于正常的非糖尿病脑梗死患者出现应激性高血糖的风险增加。大脑半球梗死与应激性高血糖有关。同时FPG、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和血清尿素氮(BUN)五项检测指标与ADL评分结果密切相关。应激性血糖轻度升高组和应激性血糖显著升高组ADL评分低于未出现应激性高血糖组,应激性血糖显著升高组又低于应激性血糖轻度升高组。应激性高血糖水平与脑梗死患者活动障碍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性(rs=-0.264 3,P<0.000 1)。结论应激性高血糖的出现增加了脑梗死患者活动功能障碍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在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患者病情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将我院2010年1月至11月收治的AMI患者60例患者根据空腹血糖值分为两组,非糖尿病AMI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组(试验组)36例(血糖≥7.0 mmol/L),AMI未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组(对照组)24例(血糖<7.0 mmol/L),在发病后24 h行血浆BNP浓度检测。结果发病后24 h血浆BNP水平在非糖尿病AMI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组明显高于AMI未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组[(671.87±631.71)ng/L vs(299.53±455.67)ng/L,P<0.01]。结论血浆BNP水平可以判断非糖尿病AMI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患者病情危重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一组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手术前后的血糖控制情况。 方法 选取2002~2012年在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行手术治疗的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并以同期门诊就诊的2型糖尿病且不合并下肢动脉闭塞的患者为对照组,监测血压、血糖和血脂。观察两组患者的空腹、3餐后2h及平均血糖差异,并比较有动脉闭塞症的患者手术前后血糖变化情况。同时比较基线时两组的血压和血脂。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 结果 共纳入有下肢动脉闭塞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60例,对照组65例。两组患者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5.8±8.9岁 vs 63.0±10.0岁),合并下肢动脉闭塞的患者病程较长(12.2±7.1 vs 7.7±5.9年),下肢动脉闭塞组与对照组术前血糖相比两组空腹血糖(8.3±2.7 vs 7.7±2.3mmo/L)、早、午餐后(10.7±2.9 vs 9.0±2.4mmol/L、10.6±3.1 vs 8.9±4.1mmol/L)和平均血糖闭塞组(9.7±2.1 vs 7.6±3.6m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晚餐后血糖(8.9±2.3 vs 9.9±3.2m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下肢动脉闭塞组手术前后所用胰岛素剂量不变的情况下,空腹血糖(7.7±2.1 vs 6.8±2.8mmol/L)、早餐后血糖(10.5±2.5 vs 8.5±3.4mmol/L)、午餐后血糖(10.5±3.1 vs 8.7±3.8mmol/L)和平均血糖(9.6±1.8 vs 8.2±2.9mmol/L)有明显下降,晚餐后血糖(9.8±3.1 vs 9.0±4.0m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闭塞症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的病程相对较长,血糖控制较差。在治疗不变的情况下,行手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可使血糖控制情况明显改善。当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良时,应寻找病因,及时处理合并症,可使血糖控制得更加理想。  相似文献   

9.
胰岛素泵治疗应激高血糖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德宽 《中原医刊》2007,34(22):51-51
目的探讨应用胰岛素泵输注胰岛素治疗应激高血糖的临床疗效。方法以病人自愿原则随机分为胰岛素持续皮下输注(CSII)组25例和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MSII)组25例,应用诺和灵R、诺和灵N和成人胰岛素,由诺和公司提供,监测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血糖达标天数、胰岛素剂量和低血糖发生次数。结果CSII组治疗后空腹血糖(6.0±0.6)mmol/L,餐后2 h血糖(8.0±1.5)mmol/L,血糖达标天数(4.2±1.8)d,胰岛素用量(26.0±1.3)IU/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胰岛素泵输注胰岛素是理想的胰岛素治疗方案,使应激高血糖达到良好的血糖控制,急性心脑血管疾病获得更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CGMS)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降糖治疗中的指导作用。方法选取20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强化血糖监测组(CGMS组)和常规血糖监测组(self-monitoring of blood glucose,SMBG组)。CGMS组患者行3 d CGMS监测,SMBG组采用八点法测定血糖值,分别根据各自血糖监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2周后两组患者均佩戴3 d CGMS。比较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同时比较CGMS组治疗前后血糖波动情况。结果CGMS组患者血清糖化清蛋白(GA)、平均血糖水平(MBG)、平均血糖漂移幅度(MAGE)〔分别为(17.0&#177;2.9)%、(7.5&#177;3.2)mmol/L、(3.2&#177;1.0)〕显著低于SMBG组〔分别为(18.5&#177;4.1)%、(9.9&#177;3.0)mmol/L、(5.6&#177;2.1)〕。CGMS组调整治疗后GA、MBG、MAGE较治疗前〔分别为(21.8&#177;5.0)%、(11.6&#177;3.6)mmol/L和(5.5&#177;1.1)〕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GMS监测血糖调整治疗后患者血糖控制情况显著优于常规监测的患者;根据CGMS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后患者血糖波动情况明显改善,CGMS是改善血糖控制效果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1.
<正>严重烧伤后患者会出现一系列的全身反应,如高代谢反应、全身炎症反应、免疫功能的异常、高血糖等。烧伤应激性高血糖是指以烧伤为应激原引起的血糖升高,但其诊断标准和理想的血糖控制目标仍未得到共识,部分学者提出在排除糖尿病的基础上,由烧伤作为应激原引起血糖升高超过11.10 mmol/L(随机血糖)可考虑诊断应激性高血糖[1]。它广泛的出现于烧伤后,并可持续较长时间,其与烧伤患者的不良转归相关,如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急性期血糖升高的特点、程度及其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我院 1999年 1月~ 2 0 0 3年 12月AMI患者 92例 ,其中 4 2例合并糖尿病 (糖尿病组 ) ,5 0例无糖尿病 (非糖尿病组 ) ,比较两组血糖变化特点及其对心功能的影响。结果 糖尿病组中 ,合并高血压、高血脂者显著多于非糖尿病组 ;AMI后空腹血糖 [(9.9± 2 .2 )mmol/L]高于非糖尿病组 [(5 .6± 2 .1)mmol/L ,P <0 .0 5 ],果糖胺 [(337± 4 6 ) μmol/L]亦高于非糖尿病组 [(2 2 6± 18) μmol/L ,P <0 .0 5 ]。糖尿病组中 ,86 %的患者空腹血糖高于正常 ;非糖尿病组中 ,18%的患者有应激性高血糖 ,血糖多为轻度升高 ,并在心肌梗死后 2 4~ 4 8h降为正常 ,血果糖胺水平正常 ;而糖尿病组的血糖下降缓慢。糖尿病组心肌肌酸激酶同工酶及肌钙蛋白T水平高于非糖尿病组 ,心功能则显著低于非糖尿病组。空腹血糖增高者的血糖与心功能成负相关 (r =- 0 .6 7,P <0 .0 5 )。AMI前未诊断为糖尿病者占糖尿病患者的 10 %。结论 糖尿病患者在AMI时多数伴有应激性血糖升高 ,其中 10 %为新诊断患者 ,非糖尿病患者发生应激性血糖升高的比例少。糖尿病AMI患者的心功能预后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预混人胰岛素30R与门冬胰岛素联合甘精胰岛素两种治疗方案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性的影响。方法40例初诊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空腹血糖〉11.1mmol/L,HbAlc〉9.0%),按1:1随机分为A、B两组,A组给予预混人胰岛素30R(诺和灵30R),B组给予门冬胰岛素(诺和锐)和甘精胰岛素(来得时)进行治疗。以空腹及餐后2h指尖毛细血管血糖分别小于7.0mmol/L和10.0mmol/L为目标,用动态血糖检测仪监测患者血糖水平,计算全天血糖水平的标准差(SDBG),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以及空腹血糖变异系数(CV—FBG)作为反映血糖波动指数。结果治疗后B组SDBG、MAGE和CV—FBG三个指标均低于A组[SDBG:(1.48&#177;0.41)vs(1.75&#177;0.43)mmol/L;MAGE:(3.24&#177;0.75)vs(3.86&#177;1.02)mmol/L;CV—FBG:(16.35&#177;2.34)vs(19.43&#177;3.25),均P〈0.05],同时B组低血糖发生次数也低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诺和灵30R相比,联合应用门冬胰岛索和甘精胰岛素治疗方案更有利于血糖平稳。  相似文献   

14.
对收治于ICU危重患者的血糖进行监测与控制,针对不同疾病不同原因引起的高血糖、低血糖进行有效及时的监测,合理使用胰岛素,重视低血糖,保持应激性高血糖或低血糖稳定在4.4~6.1 mmol/L,糖尿病通酮症酸中毒患者血糖控制在6~10 mmol/L,可有效减少危重患者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重组甘精胰岛素(长秀霖)联合那格列奈治疗继发性磺脲类药物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32例继发性磺脲类药物失效的糖尿病患者,给予重组甘精胰岛素每晚睡前8小时1次皮下注射,调整剂量(12~26u)使空腹血糖控制在5.0~6.5mmol/L。同时联合那格列奈,调整剂量是使餐后血糖控制在6.0—8.0mmol/L,那格列奈每餐30—60mg,治疗3个月,观察患者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HbAlc及BMI变化。结果治疗3个月后与治疗前相比患者空腹血糖[(5.1&#177;1.3)mmol/Lvs(12.3&#177;4.2)mmol/L]。餐后2h血糖[(8.2&#177;3.8)mmol/Lvs(17.5&#177;6.1)mmol/L],HbAlc[(7.3&#177;1.1)%vs(11.6&#177;1.3)%],均明显下降(P〈0.01)。BMI[(25.8&#177;4.1)ks/m^2 vs (25.6&#177;3.5)kg/m^2],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重组甘精胰岛素联合那格列奈对控制继发性磺脲类药物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改良强化胰岛素治疗在危重病应激性高血糖患者救治中的作用。方法将120例入住ICU的非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改良血糖控制组(改良组)和强化血糖控制组(强化组),每组60例,强化组血糖控制(ⅡT)在4.4~6.1 mmol/L,改良组则将目标血糖控制在8~10 mmol/L。统计2组患者日平均血糖值、呼吸机使用时间、气管插管留置时间、ICU住院时间、低血糖发生率、MODS发生率、28d病死率等。结果 2组患者呼吸机使用时间、气管插管留置时间、ICU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日平均血糖值高于强化组(8.9mmol/L±2.1 mmol/L vs 5.3 mmol/L±2.6 mmol/L,P<0.05),低血糖发生率强化组明显高于改良组(13.33%vs3.33%,P<0.05)。改良组MODS发生率40.0%(24/60),28d病死率为16.7%(10/60),强化组相对应为46.7%(28/60)、20.0%(12/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入住ICU的应激性高血糖患者,与ⅡT靶目标控制于4.4~6.1 mmol/L相比,将血糖靶目标水平控制于8~10 mmol/L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诺和锐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并继发性磺脲类药物失效的疗效。方法选择100例2型糖尿病并继发性磺脲类药物失效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CSII)诺和锐组(CSII组)和每日常规2次胰岛素皮下注射组(MSII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糖尿病教育、饮食控制及适量运动。MSII组患者每天早晚餐前30min皮下注射诺和灵30R,共治疗4周;CSII组给予CSII治疗,输注的胰岛素为诺和锐。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糖(三餐前、三餐后2h、睡前、凌晨2:00血糖)、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时间、住院时间及低血糖发生率。结果治疗后CSII组患者三餐后2h血糖、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7.8&#177;1.2)mmol/L、(0.58&#177;0.14)u&#183;kg^-1&#183;d^-1、(3.2&#177;1.9)d和(10.4&#177;2.6)d,MSII组分另4为(9.0&#177;1.4)mmol/L、(0.74&#177;0.17)u&#183;kg^-1&#183;d^-1、(7.7&#177;2.9)d和(12.9&#177;3.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中CSII组无低血糖发生,MSII组有4例发生低血糖。结论胰岛素泵持续输注诺和锐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并继发性磺脲类药物失效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MSII。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应激激素和血糖水平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测定106例非糖尿病老年(≥60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入院即刻血糖水平,以随机血糖≥7.8 mmol/L为应激性高血糖,分为非应激性高血糖组(63例)和应激性高血糖组(43例),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和皮质醇、生长激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及发病30 d内心力衰竭、再发心肌梗死、梗死后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及因心血管疾病死亡情况.结果 应激性高血糖的发生率为40.6%.应激性高血糖组的随机血糖、皮质醇、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ACTH水平均显著高于非应激性高血糖组(P值均<0.01),胰岛素水平显著低于非应激性高血糖组(P<0.01).应激性高血糖组的心力衰竭、再发心肌梗死、梗死后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及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构成比均显著高于非应激性高血糖组(P值均<0.05).应激性高血糖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为0.488 4±0.073 7.显著低于非应激性高血糖组的0.540 5±0.062 4(P<0.05).结论 入院血糖和应激激素异常增高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30 d内的预后较差相关.  相似文献   

19.
应激性高血糖对危重病患儿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雪梅 《右江医学》2003,31(5):468-469
目的 探讨应激性高血糖对危重病患儿的影响。方法 对 10 0例危重病患儿进行血糖监测及临床转归观察。结果 5 4例 (5 4% )血糖值≥ 8.3mmol/L ;单个器官功能衰竭时血糖值为 8.62± 3 .0 1mmol/L ,2个以上器官衰竭时血糖值为 16.80±5 .82mmol/L(P <0 .0 1) ;血糖 <10mmol/L时病死率为 6.7% ,血糖 10~ 15mmol/L时为 2 5 .9% ,血糖 >15mmol/L时达 66.7% ;死亡组的 16例中血糖值为 16.85± 4.83mmol/L ;5 4例高血糖的患儿中新生儿 14例 ,血糖值为 18.81± 6.19mmol/L ,~ 1岁 2 6例 ,血糖值为 13 .0 9± 6.0 6mmol/L ,~ 5岁 14例 ,血糖值为 8.99± 3 .62mmol/L。结论 血糖升高程度与疾病危重程度一致 ,多器官功能障碍较单个器官功能障碍血糖升高值多明显 ;严重的应激性高血糖其死亡危险增加 ;危重患儿应激性高糖变化规律 ,年龄越小 ,血糖值增高越明显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 观察藏红花水提液对高脂血症金黄地鼠肝脏保护的作用。方法 将48只雄性SEM金黄地鼠随机分成6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藏红花水提物(低剂量组5g/kg/day 4周,中剂量组10g/kg/day 4周,高剂量组20g/kg/day 4周),阳性药组(辛伐他汀15mg/kg)。除正常对照组金黄地鼠喂食普通饲料外,其余5组均给予高脂饲料。实验结束后处死金黄地鼠,对各血脂指标、谷草转氨酶(AST)及谷丙转氨酶(ALT)水平进行检测,HE和油红O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和脂质沉积情况。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和蛋白质印迹法(WB)考察肝脏中PPARγ mRNA和蛋白水平。结果 与模拟组比较,藏红花水提液降低高脂血症金黄地鼠体质量[低剂量组(143.50&amp;amp;#177;16.00)g、中剂量组(147.00&amp;amp;#177; 7.10)g、高剂量组(138.63&amp;amp;#177;14.20)g比模拟组(158.25&amp;amp;#177;18.30)g],显著降低高脂血症金黄地鼠肝重[低剂量组(7.24&amp;amp;#177;1.03)g、中剂量组(6.87&amp;amp;#177;1.062)g、高剂量组(6.69&amp;amp;#177;1.07)g比模拟组(8.51&amp;amp;#177;0.96)g],显著减少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TC低剂量组 (18.10&amp;amp;#177;3.30) mmol/L、中剂量组 (16.30&amp;amp;#177;1.60) mmol/L、高剂量组(10.70&amp;amp;#177;5.30) mmol/L比模拟组(20.80&amp;amp;#177;4.90) mmol/L, TG低剂量组(19.40&amp;amp;#177;3.00) mmol/L、中剂量组(13.50&amp;amp;#177;0.90) mmol/L、高剂量组(11.90&amp;amp;#177;2.30) mmol/L比模拟组(20.00&amp;amp;#177;6.10) mmol/L, LDL低剂量组 (11.70&amp;amp;#177;4.80) mmol/L、中剂量组(10.30&amp;amp;#177;2.50) mmol/L、高剂量组(13.40&amp;amp;#177;3.10) mmol/L比模拟组(17.80&amp;amp;#177;3.10) mmol/L]。与模拟组比较,藏红花水提物高剂量组显著降低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活性[AST(108.34&amp;amp;#177;29.29)比(191.79&amp;amp;#177;23.53),ALT(100.71&amp;amp;#177;26.92)比(144.44&amp;amp;#177;37.57)]。与模型组相比,藏红花水提物各组和阳性药组中肝组织脂质沉积有所改善;藏红花水提物提高脂质代谢相关因子PPARγ mRNA和蛋白水平[低剂量组(0.64&amp;amp;#177;0.13)、中剂量组(0.68&amp;amp;#177;0.16)、高剂量组(1.09&amp;amp;#177;0.36)比模拟组(0.40&amp;amp;#177;0.05)]。结论 藏红花水提物可通过调节脂质代谢相关因子PPARγ mRNA和蛋白水平来发挥对高脂血症金黄地鼠的肝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