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根据古今某些主要针灸书籍和医案中处方用穴的统计资料,对经穴中冷僻穴的分布经脉与部位、存在的原因、研究的意义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认为有必要对经穴进行一次全面整理,删除名存实亡的冷僻穴,把疗效确切,又便于归经的奇穴纳入经穴之中,以突出经穴的重点,提高经穴治疗疾病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物理学在针灸经穴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相似文献   

3.
唐朝时期经济文化事业的繁荣,给针灸医学发展带来了契机。如官方的针灸医学教育,地方性的医学校以及民间传授带徒等;唐代的针灸专著在《旧唐书》、《唐书》中收载十二种、三十九卷之多;由于针灸流派多,各抒己见。唐政府组织名医对针灸穴位考订和校定图书,这项工作前无古人。名医名家的大量涌现,对针灸理论的发挥,对经外奇穴的大量发现,艾灸方法的扩展使用,使针灸医学在临床各科的应用更加广泛,为针灸临床学积累了经验,并为后世针灸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针灸甲乙经》记载了大量的针灸治疗处方,其取穴的特点体现在辨证取穴、局部取穴、循经取穴以及单穴的应用和特定穴的应用等方面。在配穴上,有特定穴相配、前后配穴法、表里配穴法、上下配穴法、远近配穴法等特点。这些取穴和配穴的方法对针灸临床工作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针灸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的发展,针灸的免疫学方面作用日益得到针灸学术界的认可和重视,针灸的免疫学机理和作用成为一个意义重大的课题,如何发挥针灸免疫学效应的优势,并使其最大化地应用于临床,这是针灸的免疫学研究重点。该文通过对针灸免疫的古今进行探析,以及从笔者独特的视角对针灸免疫的阐释,旨在深化针灸免疫的基础理论和临床研究,为针灸免疫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从而服务社会。  相似文献   

6.
杜文华  陈琳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5):91-92,95
目的明确针灸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60例中风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单纯西药组(对照组)和针灸结合西药组(治疗组),每组各30例。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评分(NIHSS)评定患者神经功能,同时参照《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动态观察中医证候的改变,观察两组患者半身不遂、言语謇涩、口角歪斜、偏身感觉异常、头晕目眩等症状、体征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西药和针灸结合治疗对于中风后患者的整体功能的恢复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7.
<正> 努力掌握和运用针灸配穴选穴,可以提高护理质量和临床疗效。护理人员虽都学过针灸,但在临床护理和家庭护理时往往忽视其特殊效能。有鉴于此,笔者从选穴准则等方面加以浅略的探讨,以冀提高护理质量和临床疗效,使针灸配穴更好地在中西护理结合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希医护同道指正。 一、选穴准则 1.循经取穴:此法包括本经取穴和异经取穴二法。病在某经即取某经腧穴治疗,是在“经络所通,主治所  相似文献   

8.
总结和分析针灸治疗慢性胃炎中的十四经腧穴用穴规律。主要搜集近五年针灸治疗慢性胃炎文献,筛选合格研究,对文献中使用的十四经腧穴进行提取应用。纳入合格文献38篇,腧穴55个,54个腧穴分布于十四经,其中足阳明胃经13个,任脉腧穴11个,膀胱经腧穴8个,脾经7个。纳入穴中特定穴37个,涉及特定穴10种。结果发现,针灸治疗慢性胃炎中使用的腧穴、归经主要以任脉、足阳明经为主,腧穴类型主要以特定穴为主。  相似文献   

9.
论《针灸甲乙经》以部列穴的合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针灸甲乙经》处方用穴计算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电子计算机统计分析了《针灸甲乙经》的针灸处方,共用经穴329个计1374次。较高频次的有足三里、委中、风池、太冲等41穴;较低频次的有上廉、臂、扶变、乳中等121穴。对各经脉及各类特定穴的使用情况。也作了比较分析。分卷统计结果还显示,随着系统疾病的不同,处方用穴的规律随之变化。  相似文献   

11.
针灸防治胃溃疡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2.
13.
从推拿疗法的相关作用机制、推拿的补泻工具和手法、在诊断疾病和定位取穴方面的重要作用、推拿与针刺手法之间的作用关系、推拿的适应证与禁忌证等几个方面概括了《针灸甲乙经》中对推拿疗法的论述,《针灸甲乙经》中还提出了通过推拿手法的运用可以判断疾病预后,其推拿疗法的理论还对小儿推拿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中医学报》2013,(12):1930-1933
目的:探讨各家针灸学说与针灸学术发展的关系。方法:从经络理论、腧穴理论、刺法灸法学以及针灸的处方、治疗等方面与各家针灸学说的联系进行论述。结果:不同学说与学派之间的学术争鸣,推动了针灸医学的不断提高,使这门学科逐步完善。结论:各家针灸学说对针灸学的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标本根结”理论在论述了经络的分布、卫气营血运行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分析了经气在四肢与头身脏腑之间的纵向联系,突出了四肢部穴位的重要性.在针灸临床上,根结和标本部穴位既可单独应用,也能结合应用,且每获良效,对于针灸临床选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1955年5月,范行准先生首次把他收藏的明人手写本《循经考穴编》由上海群联出版社影印出版。此书是继《十四经发挥》之后,关于经络、腧穴的重要编。出版后引起中医针灸界的普遍重视。当时,我在上海市公费医疗第五门诊部针灸科工作,次年(1956年)全国成立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四所中医学院.我调入上海中医学院。主要从事针灸的教学和研究.其重心就是“循经考穴”,50年来一以贯之。回顾前后历程,既可检视针灸学术的进展,又可表明长时期的研究思路。特加追述,以纪念我校建校50周年。  相似文献   

17.
肩周炎又称肩关节周围炎,是临床常见病。其临床表现为患肢肩关节疼痛,夜间尤甚,功能障碍,日久肩关节及上肢肌肉可出现废用性萎缩。笔者近年来采用针灸结合微波辐射治疗肩周炎3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对近五年来针灸治疗呃逆进行了较全面的归纳和总结,介绍了简单易操作的经验单穴、多穴、各种治疗方法和名医的案例。  相似文献   

19.
《针灸甲乙经》中妇科疾病的取穴规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整理《针灸甲乙经》中主治妇科疾病的条文,分析其治疗妇科疾病的选穴规律.方法 以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出版《针灸甲乙经》为底本,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统计妇科疾病条文中的病种、经络、选穴等,结合中医理论分析《针灸甲乙经》中妇科疾病的取穴规律.结果 《针灸甲乙经·卷第十二·妇人杂病第十》论治妇科疾病原文共计49条,论述妇科疾病35种,选穴48个,经脉以足厥阴肝经、任脉、足阳明胃经为主,选穴部位集中在腹部和下肢,并以五输穴、募穴等特定穴多见.结论 《针灸甲乙经》治疗妇科疾病取穴规律是以单穴为主,重视足经;重视任脉,善用腹部近治法;重视特定穴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孙思邈,自号孙真人,唐初著名医学家,总结唐以前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著《备急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二书。孙氏学识渊博,品德高尚,其学术思想是多方面的,如重视医德与医术相结合,将医为仁术的精神具体化;重视对药学和方剂学的研究,被后世誉为药王;研究伤寒的观点和方法对后世启发颇多;提倡食治与养性、养老等。此外,孙思邈在针灸学研究方面亦十分突出,他保存了唐以前重要的针灸文献史料,并首绘彩色《明堂经图》;明确指寸取穴法,勘定穴位,发展经穴理论;完善针灸治疗大法,重视针灸预防与治疗作用;临证重视诊脉刺灸,治疗疾病针、灸、药并重,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今以《备急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二书中的针灸内容为据,探讨孙思邈在针灸学方面的主要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