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头针学派众多,如何确定最有效及取穴最方便的针刺部位很有必要~[1],本研究选取近两年150例中风患者,采用不同的头针疗法进行施治,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本研究150例均来自我院针灸科及康复科2014年1月~2016年1月中风恢复期住院病人,随机分为三组。三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予基础药物治疗、康复训练与体针治疗。头皮针治疗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治疗4个疗程。2.1国标组:取顶中线前顶至百会、健侧顶颞前斜线即从前顶穴至悬厘穴、顶颞后斜线即百会穴至曲鬓穴,操  相似文献   

2.
我们从1987年~1992年用头皮针治疗小脑共济失调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一、一般资料 8例患者中,男1例,女7例;年龄最大42岁,最小14岁;病程最长12年,最短1年。二、治疗方法取穴:额顶带(前1/4),额顶带(后1/4),顶颞带,顶枕带(双)。额顶带:为神庭穴至百会穴左右各旁开半寸处的一寸宽带,将全带由前到后分为4等份。顶颞带:为前顶穴至头维穴,向前后各旁开半寸的条带。顶枕带:自百会穴至脑户穴  相似文献   

3.
调神通络针刺法对脑梗塞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调神通络针刺法是一种将头针与体针相结合用于治疗中风病的针刺方法 ,是由我院郭恩吉教授创立的 ,它在改善中风病人甲襞微循环方面效果显著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5 0例患者均经 CT或 MRI证实为脑梗塞及腔隙性脑梗塞 ,其中男 32例 ,女 18例 ,发病年龄在 35~ 78岁之间 ,病程 2天~ 6个月。2 治疗方法5 0例病人均采用“调神通络法”治疗。头针取顶中线 (百会向前至前顶 )、顶斜 1线 (百会前斜下 4 5度 ,长 1、5寸 )、顶旁线 (距顶中线 2、2 5寸 ,承灵穴与正营穴连线 )、顶斜 2线 (承灵穴外斜下 4 5度 ,长 1、5寸 ) ,体针取风池、臂、…  相似文献   

4.
《上海针灸杂志》2006,25(3):6-6
头皮针穴的进针,一般选用28~30号长1.5~3寸的毫针,针与头皮呈30。夹角快速将针刺入头皮下,当针尖达到帽状腱膜下层时,指下感到阻力减小,然后使针与头皮平行继续捻转进针,根据不同穴区可刺入0.5~3寸。  相似文献   

5.
刺激穴位和运动训练对早期中风偏瘫患者预后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一般资料118例患者,治疗组73例,对照组45例。病人均为我科住院病人和神经科住院病人。参照《脑血管疾病分类(草案)》和《中医中风急证疗法规范》将临床与CT证实的患者为观察对象。分为治疗组男49例,女24例,年龄61.46±10.19;脑梗塞58例,脑出血15例。对照组男30例,女15例,年龄61.73±9.59;脑栓塞35例,脑出血10例。2 治疗方法治疗天数均为一个月。两组均接受神经科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再于中风偏瘫后7~25天加针刺按摩穴位和运动训练。2.1 头针治疗 头针选用《中国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中的顶颞前斜线(前顶至悬厘)、顶颞后斜线(…  相似文献   

6.
笔者从1977~1997年用针刺上星配隐白穴治疗急性鼻出血患者15例,止血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8~15岁9例,16~40岁4例,40岁以上2例。共同症状为突然出血不止,出血量100~500ml。2 治疗方法取穴:上星、隐白。操作:穴位常规消毒后,用1寸毫针平刺上星穴0.5~0.8寸;0.5寸毫针刺隐白穴,强刺激,待血止后,再留针5~15分钟。3 疗效观察显效:针1次后出血停止,不需再用填塞或止血剂,1周内无复发;有效:针后出血停止,但1周内有复发,需再次针刺或配合少量止血剂;无效:针后出血仍不止。结果:10例显效,5例有效,无效0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头皮针结合腹针治疗小脑性共济失调的临床疗效。方法:10例用头皮针针刺枕下旁线为主、配以双侧顶颞前斜线下2/5,联合腹针针刺引气归元、腹四关及双侧上风湿外点和双侧下风湿下点。结果:痊愈1例,显效5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0%。结论:头皮针结合腹针治疗小脑性共济失调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8.
头针结合体针治疗震颤麻痹综合征38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笔者采用头皮针与体针相结合的方法治疗了38例震颤麻痹综合征的住院及门诊病人,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38例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16例,年龄最大74岁,最小55岁。病程最长15年,最短1个月。2 治疗方法  取穴:头针取额顶线后1/3,顶颞前斜线(病灶对侧相应部位)。体针取人中、三阴交、内关、足三里、太溪、太阳。痰多加丰隆,抖重者加太冲。  针刺手法:用28号1.5寸毫针平刺额顶带后1/3为2针,双侧顶颞前斜线接力透刺各3针,用小幅度提插泻法,行针时嘱病人憋气,并尽量嘱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化痰通络汤与头皮针联合西药治疗急性脑梗死(痰瘀阻络)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80例住院患者按病志号抽签方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阿司匹林,300mg/次,1次/d;长春西汀20mg+0.9%氯化钠注射液500mL,1次/d,静滴;依达拉奉30mg+生理盐水100mL,2次/d,滴注。治疗组40例(1)化痰通络汤(茯苓、党参、丹参各15g,半夏法、枳壳、橘红、川芎、红花、石菖蒲、远志各10g,甘草炙6g),阴虚加麦冬、白芍;气虚加黄芪;肝阳偏亢加天麻、钩藤,加水800mL,水煎2次,取汁300mL,1剂/d,早晚分服;(2)头皮针:取病变部位顶颞前斜线、顶中线和额中线,酒精消毒,使用28号1.5寸毫针先由前顶刺向百会1寸,之后在顶颞前斜线由上向下以接力针法依次刺3~4针,使针沿皮向下推进至帽状腱膜下层,深度约为1寸,每针进针点间距保持1寸,医者感到指下松紧适宜且有吸针感时行抽气手法,使针体保持平卧,一手捏紧针柄,另一只手按压进针点处固定头皮,以爆发力将针迅速向外抽提3次后再缓慢退回原处,以紧提慢插为主,反复运针10次,共5min,休息5min,指导患者患肢行被动、主动运动,上述治疗反复3次后出针,1次/d;西药治疗同对照组。连续治疗2周为1疗程。观测临床表现、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压积、神经功能评分(NIHSS)、不良反应。治疗1疗程(2周),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基本痊愈10例,显著进步22例,进步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50%;对照组基本痊愈8例,显著进步5例,进步20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2.5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压积、NHISS评分两组均有改善(P0.05,P0.01),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化痰通络汤与头皮针联合西药治疗急性脑梗死(痰瘀阻络),疗效满意,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1989~1994年我们采用《中国头皮针施术部位标准化方案》中的4条穴线治疗中风病154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一股资料154例中,男性98例,女性56例,年龄在16~70岁之间,其中脑血栓形成105例,脑梗塞10例,脑出血37例,珠网膜下腔出血2例;病程最短者1天,最长者半年,多数在3个月之内。2治疗方法ZI选穴顶额前斜线,顶额后斜线,顶旁一线,顶旁二线。均取健侧。2.2操作方法用1.5或2寸毫针分别在健侧须领前斜线、顶领后斜线的上消、中%、下%各透刺1针,顶旁一线、顶分H线各刺1针,共8针。毫针以30度角进针到帽状健膜下,再…  相似文献   

11.
针刺"痛灵穴"治疗急性腰扭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腰扭伤俗称“闪腰”,广泛指腰部软组织急性损伤。利用痛灵穴治疗急性腰扭伤有奇效。本人利用此穴治疗急性腰扭伤疗效确切,效果明显。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12例均为门诊患者,男8例,女4例;年龄最大56岁,最小21岁;病程最长7天,最短2天。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腰部活动疼痛,仰伸不便,下蹲起立困难等典型症状及体征。2治疗方法“痛灵穴”位于手背三四掌骨间,指掌关节后0.5寸处,取患侧穴位,快速进针,针尖斜向手心,获针感后,强刺激,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30分钟,每日针刺1次。3治疗结果针刺1~3次后,腰部疼痛消失,活动自如为痊愈,共10例;腰部…  相似文献   

12.
慢性腰腿痛属祖国医学痹症范畴。笔者从1987年以来应用头皮针治疗慢性腰腿痛6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68例中,男性42例、女性26例;年龄最小者IS岁,最大者65岁,以38~52岁者居多。病程最短者2天.最长者21年。来诊前曾用多种方法治疗效果不佳。2治疗方法针刺部位顶中线:在头顶部正中线上自百会穴向前l.5寸(属督脉);顶旁1线:在顶中线外侧1.5寸,自承光穴起沿经线后1.5寸(属足大阳膀眈经)。针刺方法选28~30号1.5~2寸不锈钢盘龙针.局部常现消毒,进针后平补平泻捻转法.用力均匀每分钟捻转150~2’)0次.…  相似文献   

13.
针灸疗法是中风病中医康复的主要治疗方法,现就近4年的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现状综述如下。1 头针疗法 王氏取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均为瘫痪对侧)治疗中风93例,总有效率为96.55%。孙氏交替针刺顶中线、顶颞前斜线和顶旁1线、顶旁2线,并结合导引治疗中风后偏瘫660例,总有效率为97.58%。江氏以CT所示病灶在头皮的相应投射区围针治疗中风失语症30例,并与传统头针治疗(即针刺言语一、二、三区)27例比较,结果:前者总有效率为86.67%.提示CT定位围针法治疗中风失语症的  相似文献   

14.
肱骨外上髁炎,俗称“网球肘”,多因前臂伸肌联合腱在肱骨外上髁处受长期反复牵拉刺激后所致;中医学认为是由劳伤气血、筋脉不和而发。系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以往本病多以体针和灸法治疗。近年来,笔者试用头皮针结合运动治疗34例,获效颇佳,兹报道于下。一、临床资料本组34例,男10例,女24例;最大62岁,最小28岁;患肘在右28例,左4例,双侧2例;病程最长17个月,最短3天。二、治疗方法(一)施术部位顶颞前斜线(前顶穴至悬厘穴的连线)中三分之一节段。单肘针对侧,双肘针两侧。  相似文献   

15.
头针针刺病灶侧和非病灶侧对中风患者脑血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头针针刺病灶侧和非病灶侧对中风患者脑血流影响的差异。方法30例中风病患者分别采用头针针剌病灶侧顶颞前斜线和非病灶侧顶颞前斜线,利用经颅多普勒(TCD)观察比较两者对患者大脑中、前、后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的影响。结果头针针刺病灶侧顶颞前斜线和非病灶侧顶颞前斜线均可增加两侧脑血流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病灶侧顶颞前斜线治疗后脑血流量与针刺非病灶侧顶颞前斜线治疗后脑血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针刺病灶侧和非病灶侧均可改善中风患者脑血流,临床上选用头针治疗中风患者可取病灶侧或非病灶侧的顶颞前斜线。  相似文献   

16.
目的:体针结合头皮针取穴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体针根据经络选穴进行针刺治疗,头皮针选用额中带、额顶带后1/3、顶颞前斜带(对侧)、顶颞后斜带(对侧)为主要治疗带。结果:本组病例69例患者中,治愈46例(66.67%),显效15例(21.74%),有效7例(10.14%),无效1例(1.45%),总有效率98.55%。结论:体针结合头皮针取穴治疗中风偏瘫有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治疗方法:(一)穴位:主穴:防老:百会后一寸.健脑(双):风池下五分.配穴:两鬓脱发甚者加头维穴.头皮搔痒者加大椎穴.油脂分泌多者加上星穴.(二)针刺手法:防老穴:补法.针刺3~5分,针尖斜向前方,穿皮刺,针柄的头部须与患者的头皮平,针感较大,效果好,  相似文献   

18.
周建伟  张凡 《陕西中医》1996,17(11):510-511
针刺《标准头针穴名》中顶颞前、后斜线及顶旁1、2线治疗卒中性语言障碍207例,针刺后患者语言、舌瘫评分显著改善,且优于单纯西药治疗。提示本法有促进脑局部血液循环,使语言及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按头皮针取穴针刺治疗脑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将148例患者随机分为头皮针组和体针组每组74例。头皮针组选择额中带、额顶带后1/3、顶颞前斜带(对侧)、顶颞后斜带(对侧)为主要治疗带。体针组根据经络选穴进行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临床疗效。结果:头皮针组总有效率95.95%,明显优于体针组。(83.77%)。头皮针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明显低于体针组(均P〈0.05)。结论:头皮针取穴针刺治疗脑卒中患者有显著的疗效,与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头皮针配合次移穴留针拔罐治疗小儿遗尿的疗效。方法:头皮足运感区采用2.5—3寸毫针向前平刺1.5寸,留针30min;次醪穴采用2.5~3寸毫针,快速进针0.5~1寸,留针30min,并用2号透明玻璃火罐2个,采用闪火法,将火罐交替吸附于患儿腰骶部双侧的次醪穴处,留罐8min。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t个疗程,1~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30例患者中,治愈18例,好转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结论:头皮针配合次移穴留针拔罐治疗小儿遗尿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