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目的:建立一种用饮和盐水比浊法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方法。方法:用饱和盐水使血浆纤维蛋白原产生浊度,通过比浊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并进行方法学评价和对照试验,结果:该法线性好y=20.0673x-0.0224,r=0.999,批内重复试验CV=2.5%,批间重复试验CV=3.0%,平均干扰率〈5%,回收率为97%。与双缩脲法比较r=0.9194,y=0.9781x-0.4002有较高的一致性。结论  相似文献   

3.
恶性肿瘤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是所有凝血因子中含量最高的一种凝血蛋白,近年来流行病学研究表明,FIB水平变化不仅与凝血障碍有关,而且与心血管病、血栓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有关,因而倍受临床重视,本文对53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了FIB的检测,以了解FIB与肿瘤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方法的规范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宝梁 《中国医刊》1999,34(1):46-48
过去纤维蛋白原(Fbg)检测主要用于诊断出血性疾病,许多展望性研究指出,Fbg增高是动脉血栓形成及缺血性心脏病(IHD)发生的危险因素,并建议Fbg测定作为对正常个体评价IHD危险的方法,因此临床标本量大为增加。同时Fbg的检查方法多种多样,同一方法...  相似文献   

5.
王勇 《吉林医学》2010,31(23):3838-3838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住院的肿瘤患者和正常对照组,采用全自动分析仪ACL200测定FIB。结果:良性肿瘤组与正常对照组FI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肿瘤组与正常对照组、良性肿瘤组相比较FIB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检测FIB水平对于辅助诊断良、恶性肿瘤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对于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应警惕恶性肿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本文测定结果表明,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增高是发生冠心病的危病的危险因素;血浆PG水平与冠心病的严重程度正相关;血浆FG浓度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吸烟可使血浆FG升高,与非吸烟比较。  相似文献   

7.
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在急性心肌梗死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熊 《吉林医学》2011,32(27):5653-5653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的关系。方法:用全自动血凝仪测定7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设立老年对照组和非老年对照组。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采用凝固法。结果:试验组、老年对照组及非老年对照组血浆纤维蛋白原分别为(4.68±1.59)g/L、(3.10±0.83)g/L、(2.99±0.71)g/L,试验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两个对照组(P<0.01)。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在急性心肌梗死疾病时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8.
血浆纤维蛋白原与血浆粘度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州医学院学报》2000,20(1):54-56
  相似文献   

9.
季雄娟  陆胜 《实用医技杂志》2022,(11):1211-1213
目的 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测定时,缓冲液在室温开盖条件下对Fib检测造成结果 偏低影响的原因。方法 实验组1及实验组2缓冲液在室温开盖与加盖2种条件下9个不同时间点对Fib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每个时间点重复检测8次取平均值,并进行配对t检验分析。同时用pH酸度计对2组缓冲液在各个时间点进行pH值测定,每个点平行测定3次取其均值,对2组数据进行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实验组1:8 h内标本测定结果呈明显下降性趋势,1 h、2 h及3 h结果与0 h无差异,而4~8 h结果与0 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2:8 h内标本测定结果呈缓慢下降趋势,6~8 h时的测定结果与0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 h的测定结果与0 h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纵向比较实验组1及实验组2同一时间点检测结果,发现0~4 h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8 h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比较实验组1及实验组2分别在开盖和加盖条件下同一时间点的缓冲液pH值发现,实验组1的pH呈明显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0.
恶性肿瘤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g)含量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ACL200分别测定肿瘤组70例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血浆Fg含量及对照组70例健康体检者血浆Fg含量。结果恶性肿瘤患者如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中晚期患者Fg含量显著高于早期患者(P〈0.01)。经治疗后缓解者Fg含量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未缓解者治疗前后Fg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Fg含量在恶性肿瘤患者疗效判断及预后方面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中国35~64岁人群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与10年间血压变化的关系.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对1992年在北京建立的一组35~64岁队列人群共2683人的基线FIB水平和10年间血压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1992年北京地区35~64岁人群的血浆FIB水平中位数为3.8 g/L(3.2~4.3 g/L),FIB异常率为33.4%;FIB水平女性高于男性(P<0.01),各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组高于非高血压组(P<0.05).(2)北京地区人群10年后收缩压比1992年的血压水平升高10.0 mm Hg,舒张压升高5.0 mm Hg;FIB水平与收缩压和舒张压变化值的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125(P<0.01)和0.047(P<0.05),FIB异常组的收缩压升高值高于FIB正常组(P<0.01).(3)49.6%的人10年后血压分级比1992年的血压分级升高;FIB异常组的血压分级升高率高于FIB正常组(55.3%,46.8%,P<0.01).(4)在基线无高血压的人群中,FIB异常者10年后血压分级升高的危险是FIB正常者的1.46倍;而在基线时已有高血压的人群中,FIB异常者10年后血压分级升高的危险是FIB正常者的2.08倍.结论 FIB水平与血压变化有关,改善血液的高凝和高黏状态对于血压控制、尤其是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李卉  李健  杨丽  汪德清  刘景汉 《北京医学》2009,31(12):746-748
目的探讨白细胞滤除对新鲜冰冻血浆(FFP)质量的影响。方法32例新鲜冰冻血浆解冻后滤除白细胞,检测滤除前后血浆容积,血浆中蛋白、Ⅴ因子、Ⅷ因子、纤维蛋白原(Fg)以及补体的含量变化。结果血浆中白细胞滤除率均〉99.9%;滤除白细胞前后血浆容积回收率无明显变化(P〉0.05);血浆蛋白含量,血浆中Ⅴ因子、Ⅷ因子、Fg和补体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去白细胞血浆的血培养检测均未见细菌生长。结论新鲜冰冻血浆解冻后迅速进行白细胞滤除能有效去除绝大多数白细胞及其复合物,对血浆中的蛋白及凝血因子含量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庄运芳 《海南医学》2014,(11):1674-1676
目的调查本血站新鲜冰冻血浆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于我站接受新鲜冰冻血浆输注治疗的62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输注目的,并将患者按照新鲜冰冻血浆输注适应证标准,分至控制组和非控制组,比较两组患者输注前后8h内的PT及APTT。结果新鲜冰冻血浆合理输注目的为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浆置换、补充多种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占65.71%,不合理输注目的占34.29%,以补充蛋白质、扩容、促进伤口愈合为主,分别占12.51%、8.49%、8.17%。控制组患者输注后APTT、PT较输注前明显缩短,输注前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控制组患者输注后APTT、PT较输注前有一定缩短,但输注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鲜冰冻血浆的合理使用有利于纠正由于凝血因子缺乏所致的出血,但其不合理使用现象临床普遍存在,医院输血科应发挥自身特长,通过培训等途径不断提高新鲜冰冻血浆的合理使用水平。  相似文献   

14.
任为  陈玮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0,16(7):941-943,950
目的:应用正常人新鲜全血对多台血液分析仪进行比对,使血液分析仪各参数之间具有可比性。方法:选择性能良好、规范化操作的血液分析仪作为参比仪,用该仪器定值的健康人新鲜血校准比对3台血液分析仪(比对仪)。结果:3台比对仪白细胞(WBC)比对前偏倚分别为(-7.32、-4.49、-8.70)%,血小板(PLT)比对前偏倚分别为(-4.75、-17.1、-11.8)%;WBC比对后偏倚分别为(-0.3、2.5、-1.7)%,PLT比对后偏倚分别为(-1.7、-0.7、-1.1)%;WBC、P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BC、HGB、HCT、MC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相关性存在差异,通过比对试验校准仪器后结果一致性良好。结论:该方法能方便、经济地对血液分析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在STAGO全自动血凝仪上,合理运用免疫比浊法的3种测量模式定量测定D二聚体,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方法应用法国STAGO—Evolution全自动血凝分析仪,用D/C、D/3、D/4等3种测定程序分别定量测定共90份混合血浆标本的D二聚体(D—dimer,D—D)的血浆水平,并对正常/异常D二聚体浓度水平作重复性和稳定性实验。所得数据利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D二聚体水平〉1.5μg/ml时,3种免疫比浊法定量测定D二聚体水平无显著差异,D二聚体水平〈1.5μg/ml时,D/C与D/3、D/4定量测定D二聚体水平有显著差异。结论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针对每个医院的疾病种类,根据自身实验室的特点,合理运用仪器测量程序定量测定D二聚体,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D二聚体数值,同时节省检测成本。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白细胞过滤器过滤后的新鲜冰冻血浆(Fresh frozen plasma,FFP)中凝血因子的生物活性及血浆蛋白含量变化。方法随机抽取30份新鲜冰冻血浆,置于37℃水浴融化,在超净工作台内留取过滤前后血浆样本各2ml,使用Sysmex1500全自动血凝仪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因子Ⅶ(FⅦ:C)、凝血因子Ⅷ(FⅧ:C)、凝血因子Ⅸ(FⅨ:C)水平;用BECKMAN LX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TP、ALB进行检测。结果过滤前后的新鲜冰冻血浆TT、Fbg、FⅦ、FⅨ、TP、ALB水平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APTT、PT、FⅧ过滤后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仍在参考值范围内。结论过滤前后新鲜冰冻血浆中凝血因子的活性差异变化及血浆蛋白的含量在参考值范围内,适用于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7.
何艳  洪流 《河北医学》2011,17(2):263-266
目的:了解STA-R全自动血凝仪的基本检测性能.方法:以仪器的凝固法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与凝血酶时间(TT)四项指标,对该仪器的性能进行初步评价.结果:该仪器测定的各指标批内和日间CV均小于5.0%,检测PT和FIB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2和0.999,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g)与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 2014年2-4月收治的拟诊稳定型冠心病患者91例,统计其入院基本临床资料,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分为非冠心病组21例,单支病变组37例,2支病变组16例,3支或左主干病变组17例,均检测F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分析血浆纤维蛋白原与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结果与非冠心病组比较,2支病变组、3支或左主干病变组Fg水平均升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OR=9.72,95%CI 1.5660.76,P=0.02)、年龄(OR=1.09,95%CI 1.0060.76,P=0.02)、年龄(OR=1.09,95%CI 1.001.17,P=0.04)、TC(OR=10.87,95%CI 1.561.17,P=0.04)、TC(OR=10.87,95%CI 1.5676.24,P=0.02)、LDL-C(OR=1.06,95%CI 1.0176.24,P=0.02)、LDL-C(OR=1.06,95%CI 1.011.50,P=0.01)、Fg(OR=7.40,95%CI 1.821.50,P=0.01)、Fg(OR=7.40,95%CI 1.8230.03,P=0.01)是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结论性别、年龄、TC、LDL-C、Fg是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冠状动脉病变后Fg水平可升高,尚不能肯定与病变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日本SYSMEX公司生产的CA - 15 0 0型全自动血液凝固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纤维蛋白原 (Fbg)、凝血酶时间 (TT)的参数值。方法 随机选取每天术前检测的无血液病史者进行检测。结果  10 0 0名术前检测者PT时间 (11.72± 1.6 4 )秒 ,PR比值 1.0 0± 0 .16 ,INR国际标准比值 1.0 0± 0 .2 2 ;APTT (2 8.6 0± 8.6 )秒 ,Fbg(2 .94± 1.36 )g/L ,TT(16 .4 4± 5 .2 4 )秒。男性与女性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PT、APTT、Fbg、TT的均值可作为临床凝血指标的参数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影响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环境与遗传因素:研究血浆纤维蛋白原在冠状动脉心脏病(CH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择105例高纤维蛋白原者作病例,按1∶1配比设置对照,探讨各种可能影响因素对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影响;随访比较高纤维蛋白原组和低纤维蛋白原组人群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情况。结果:体重指数、高脂肪饮食、吸烟史、体力活动少、高血压、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一级亲属的血浆蛋白原水平等九个因素进入回归方程;高纤维蛋白原组一级亲属纤维蛋白原水平(6.1±0.8) g/L高于低纤维蛋白原组的一级亲属(4.4±0.5) g/L;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高者CHD的发病率(24%)高于血浆纤维蛋白原低者(10%)。结论:体重指数、高脂肪饮食、吸烟史、体力活动少、高血压、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肪蛋白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呈正相关,而高密度脂蛋白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呈负相关;遗传对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有一定的影响;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升高是CH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