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垂体腺瘤钙化较为少见,文献中多为个案报道.明显的垂体腺瘤钙化会对诊断及手术治疗造成一定的难度.笔者报告本院收治的1例表现为完整蛋壳样钙化的垂体腺瘤患者.  相似文献   

2.
垂体腺瘤引起的水盐代谢紊乱以尿崩症较为多见而低钠血症较为罕见,我们近年来收治5例,针对该病提出护理要点.  相似文献   

3.
垂体泌乳素腺瘤是最常见的垂体分泌性腺瘤,占分泌型垂体腺瘤的40%~60%,女性多于男性,其年龄分布较广,以20~50岁多见.50岁以后较为少见,约占总数的5%~18%,但近年来发现中老年人的发病率日益增高[1-2].现将我院手术治疗及药物治疗的中老年人垂体泌乳素腺瘤进行临床特点总结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垂体前叶功能减退是指任何原因引起的垂体前叶激素分泌不足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表现。该病又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临床上以原发性的较为常见,但2型糖尿病合并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的较为少见。糖尿病合并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又称 Houssay 综合症,又叫糖尿病消失综合症[1]。其特点是糖尿病合并垂体前叶功能低下时糖尿病自行缓解,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增加,甚至出现低血糖反应。2016年3月,我科收治了1例2型糖尿病合并垂体前叶功能减退患者,经过精心护理后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5.
钟鸣 《河北医学》2016,(11):1912-1914
垂体瘤是神经外科中较为常见的原发颅内肿瘤,发病率仅次于脑膜瘤与胶质瘤,约占全部颅内肿瘤的11%,根据肿瘤细胞有无合成和分泌有生物活性激素的功能将垂体肿瘤分为功能性垂体肿瘤和无功能肿瘤[1]. 本文对近年来垂体瘤术后并发症防治方法及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垂体腺瘤多数位于鞍内,向上突破鞍隔生长或向下压迫蝶窦骨质者较为多见。而由异位垂体组织发生的垂体瘤较为少见。我院遇到1例,现结合文献复习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尿崩症是较为常见是由于下丘脑-神经垂体损害而至抗利尿激素缺乏造成肾脏浓缩功能障碍引起多尿,原因不明者称特发性尿崩.创伤、肿瘤感染、血管病变致下丘脑-神经垂体受累成继发性尿崩.除神经性、精神性、食欲性统称中枢性尿崩症.本文复习1983-2010年,24年来住院尿崩症病例,旨在讨论尿崩症诊断、病因及治疗中的警示之处.  相似文献   

8.
正常育龄妇女在不同月经周期,分别静脉注射100微克LHRH,结果表明:1.各期反应均正常、排卵前后较为敏感,平均值较基础值增5倍。2.垂体兴奋试验对月经周期无明显影响。本实验室提供了妇女月经周期中三个不同时期的LH基础值和垂体兴奋试验正常反应值,可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右归丸调节肾阳虚过程中垂体-靶腺轴功能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 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模型组、右归丸组;分别测定3个组早、中、晚期垂体-甲状腺轴生物分子[促甲状腺激素(TSH),三碘甲腺原氨酸(T3),四碘甲腺原氨酸(T4)]、垂体-肾上腺轴生物分子[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皮质醇(CORT)]以及垂体-性腺轴生物分子[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激素(FSH),睾酮(T)]的含量,利用成组比较及因子分析方法探究右归丸调节肾阳虚时垂体-靶腺轴功能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 右归丸调节肾阳虚的早中晚3个时期除LH和ACTH外,垂体-靶腺轴其余生物分子指标值均随着用药时间增加而逐渐增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右归丸组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早期主调控因子主要包括靶腺层生物分子,中期增加了1个垂体层生物分子,晚期增加了2个垂体层生物分子.结论 右归丸调节肾阳虚相对西药是一个较为缓慢长期的过程;右归丸调节肾阳虚过程中首先对靶腺层起作用,进而反馈到垂体层.  相似文献   

10.
经口鼻蝶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垂体腺瘤的护理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垂体腺瘤约占颅内肿瘤10%[1].临床上以头痛、视力、视野改变、内分泌改变为主.经口鼻蝶入路切除垂体腺瘤是近代神经外科的一项重要进步,它较经颅手术安全性高,损伤小,故在国内外得以广泛开展[2].随着这一治疗技术的日臻完善,临床护理方面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现就术前术后的护理要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和了解神经垂体肿瘤的影像学表现、组织学发生及其个性化治疗.方法 对11例神经垂体肿瘤影像学表现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神经垂体肿瘤多表现为局限于垂体后叶及垂体柄的微小病变,极少累及垂体前叶,偶可沿垂体柄向鞍上生长,形成较大的占位性病灶.MRI表现:T1W呈混杂信号,T2W呈稍高或混杂信号.注射Gd-DTPA后病灶可被强化,但信号略低于周围正常的垂体组织,两者可以藉此分辨.组织学检查:垂体颗粒细胞肿瘤GFAP染色弱阳性,胞质内富含各种小囊泡和各级溶酶体颗粒,偶见有不等量的中间微丝.垂体噬酸性颗粒细胞腺瘤FSH、TSH、LH染色弱阳性,胞质内的颗粒成份为密集肿胀变形的线粒体.结论 神经垂体肿瘤包括沿垂体柄向上移行生长的垂体腺瘤和原发于神经垂体部位的肿瘤.颗粒细胞肿瘤可能是胶质细胞来源的肿瘤,多局限于垂体后叶和垂体柄.神经垂体肿瘤的MRI特征性表现有助于临床诊断.经鼻经蝶入路手术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是目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32例垂体腺瘤放射治疗疗效分析陆幼琴,蔡晶(上海静安老年医院肿瘤科)垂体腺瘤是脑部较为常见的肿瘤,占颅内肿瘤的8%左右,放射治疗,单纯放疗或与手术结合治疗,在垂体肿瘤治疗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我们对1980年1月至1985年12月间收治的垂体腺瘤32例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垂体生长激素腺瘤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DKA)及垂体卒中的临床特点.方法 分析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1例垂体生长激素腺瘤合并DKA及垂体卒中患者的诊治经过,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本例29岁女性患者,表现为DKA和垂体卒中,最终确诊为垂体生长激素腺瘤.后行经蝶垂体腺瘤切除术后好转出院.结论 DKA及垂体卒中均为垂体生长激素腺瘤的罕见临床表现,及早确诊并治疗原发病对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高泌乳素血症是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失调的疾病,是不孕症的常见病因之一,发病原因较为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原因,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前后泌乳素均有显著变化,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巨大型垂体腺瘤手术中对垂体柄及垂体的辨识和保护.方法自1998年4月~2002年10月,采用扩大额下硬膜内入路显微手术治疗76例巨大型垂体腺瘤,术中仔细辨识垂体柄及垂体并予保留.结果肿瘤全切63例(83%),54例(71%)垂体柄及垂体得到辨认和保留.术后尿崩发生率为61%,39例(51%)出现血钠紊乱,大部分在1周内恢复.功能性腺瘤术后激素水平明显下降或恢复正常.结论扩大额下硬膜内入路可提高巨大垂体腺瘤的全切率,有利于术中辨识和保留垂体柄及垂体,对垂体柄位置、形态及肿瘤的切除范围的认识和理解,仔细耐心的手术操作是提高垂体柄及垂体保留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巨大型垂体腺瘤在手术中垂体柄的保护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巨大型垂体腺瘤45例,男23例,女22例,平均年龄40.8岁.其中12例为侵袭性垂体腺瘤,全部病例均根据影像学资料施行适宜的开颅肿瘤切除术,记录术中垂体柄与肿瘤的解剖学关系,总结垂体柄保护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结果 45例中肿瘤全切除25例,近全切除12例,大部切除8例.33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术中均见到垂体柄且形态良好;侵袭性垂体腺瘤有5例未见到垂体柄,可见到垂体柄的患者中部分(4例)形态不完整.12例侵袭性垂体腺瘤中,2例术后出现残余肿瘤出血,二次手术后有1例患者死于术后下丘脑损伤.结论 巨大垂体腺瘤瘤体与垂体柄的毗邻关系多样:垂体柄位于肿瘤侧方(左或右)、后上方者最为常见,而位于肿瘤前方者少见;侵袭性垂体腺瘤中,肿瘤与垂体柄的关系不甚明确.但术中辨清并保护好垂体柄将直接影响手术疗效及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实验动物脑垂体切除术,是进行垂体移植研究及动物生理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文献中对兔垂体切除方法虽有较多叙述,但多采用Firor氏经眼眶入路吸除垂体的方法。该法有一定盲目性,容易残留垂体组织,并发症较多。我们于1988年4月~1988年7月采用咽旁入路应用显微技术,对50只成年兔进行了脑垂体切除术,发现此方法垂体切除完全,安全可靠,较为简便易行。资料成年新西兰及青紫蓝兔50只,体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联合使用垂体后叶素联合精氨酸加压素在治疗脊髓损伤并发尿崩症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06年2月-2012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脊髓损伤并发尿崩症的患者37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垂体后叶素联合精氨酸加压素与单用垂体后叶素。结果联合使用垂体后叶素和精氨酸加压素之后,每日尿量下降较为明显,血钠浓度也恢复到正常值范围,明显优于单用垂体后叶素(P〈0.05)。结论垂体后叶素联合精氨酸加压素能理想治疗脊髓损伤并发尿崩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垂体柄阻断综合征的MR表现及临床意义的相关性. 方法 14例MRI诊断的垂体柄阻断综合征患儿,男13例,女1例,年龄5~16岁,平均(11±3)岁,对其影像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垂体柄缺如6例,其中多种腺垂体激素缺乏4例,单一生长激素缺乏2例;垂体柄纤细8例,其中单一生长激素缺乏7例,多种腺垂体激素缺乏1例.本组病例均表现为垂体后叶异位,其中13例表现为垂体前叶发育不良.结论 垂体柄缺如或明显变细,垂体后叶异位,垂体前叶发育不良是垂体柄阻断综合征的MRI三联征,垂体后叶异位是提示垂体柄阻断综合征的特征性标志.目前,MRI是诊断垂体柄阻断综合征的唯一可靠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6 垂体与垂体柄6.1 垂体6.1 .1 垂体的形态和位置 垂体位于颅中窝中部垂体窝内 ,基本上呈椭圆形或圆形。垂体的形状有明显的个体差异 ,通常与蝶鞍形状一致 ,但宽径大于或等于深经和长径。有人将垂体分为扁圆形、球形、勺形三种。扁圆形最多见 ,约占 90 %。垂体的两侧和上面无骨界限 ,形状变化颇多。因颈内动脉从侧方或后方压迫而成为三角形。6.1 .2 垂体的大小 垂体正常高度为 2 .6~ 6.7mm,年轻女性较大 ,但高度 <9mm。各作者测量垂体的大小有所差异 ,但无统计学意义[9,11,2 0 ,2 6] 。平均前后长度 1 0 .8( 9.2~ 1 2 .5) mm,宽度 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