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目的 分析本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回顾性调查本院2006~2009年各科室呈报的16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按照患者年龄、性别、药品的种类、给药途径、不良反应涉及系统、临床症状等进行分析;并采用国家ADR监测中心制订的药品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估方法,对ADR因果关系进行初评.结果 161例药品不良... 相似文献
2.
刘壬通 《现代食品与药品杂志》2011,(6)
目的分析本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调查本院2006~2009年各科室呈报的16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按照患者年龄、性别、药品的种类、给药途径、不良反应涉及系统、临床症状等进行分析;并采用国家ADR监测中心制订的药品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估方法,对ADR因果关系进行初评。结果 16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抗感染药物占49.69%,91.41%为静脉给药,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65.31%),严重程度多为一般;因果关系评价肯定9例,很可能24例,可能128例。结论本院应加大对抗感染药管理力度,减少不必要的静脉用药,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6年成功上报省中心的78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8例ADR中,女性的患者较多,占总例数的71.79%(56例);以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占总例数的78.21%(61例);抗微生物药物引起的ADR最多,占总例数的52.5%(41例);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伤最常见,占总例数的35.9%(28例)。结论防止可能或潜在的ADR,关键在于临床用药监测,应加强ADR监测及其相关知识宣传,开展全方位的ADR监测工作,避免或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对2010年4月~2012年5月所收集病历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86例进行分析。结果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发生ADR的前三位药物依次为抗菌药物、中药制剂、维生素类用药,其中头孢他啶发生的不良反应最多,其次是阿奇霉素,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的损害为主,且以皮疹、瘙痒、面部潮红多见,发生过敏性休克的主要是头孢他啶,静脉滴注引发的ADR占90.86%。结论通过分析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特点,能提高药物治疗作用,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使药物使用更加安全、经济、合理、有效。 相似文献
5.
6.
我院97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品不良反应(简称ADR)系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现对我院2008年1月1日~2011年6月30日的9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为今后医院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提供参考并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基层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和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2009年1月至12月收集的7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8例药品不良反应患者中,以20岁以下患者(28例,35.90%)为主,老年患者次之;给药途径以静脉用药为主;常见表现为皮肤及附件的损害,其次为药物热。结论药品不良反应发生因素较多,应加强和重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提高临床安全用药水平,尽量避免或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某院103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近年来,随着药物种类、剂型的不断增加,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ADR)和药源性疾病已受到广大临床医务工作者的高度关注。总结分析药物ADR报告,是研究其发生、临床特征、防治措施的重要方法,是ADR监测的重要内容,对临床安全用药和ADR的防治具有积极作用[1]。笔者所在医院于2004年下半年建立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由专人负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我院2005年成功上报省中心的78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78例ADR中,女性的患者较多,占总例数的71.79%(56例);以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占总例数的78.21%(61例);抗微生物药物引起的ADR最多,占总例数的52.5%(41例);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伤最常见,占总例数的35.9%(28例).结论 防止可能或潜在的ADR,关键在于临床用药监测,应加强ADR监测及其相关知识宣传,开展全方位的ADR监测工作.避免或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10.
2007年佛山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2007年佛山市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和分布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病例回顾性研究方法,利用广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网络管理平台,对2007年佛山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到的75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药品不良反应涉及的药品以抗微生物药最多;不同给药途径中以静脉给药引起的ADR最多见。结论应开展全方位的ADR监测工作,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尽量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2006年深圳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深圳市2006年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分布情况。方法:结合Excel电子表格和手工筛选,按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类别、不良反应临床表现类型、给药途径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药品不良反应涉及的药品以抗微生物药最多,药品不良反应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最多见。结论: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保障公众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12.
陆文瑾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3,(10):946-948
目的:分析宜兴市第二人民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09—2012年我院上报的317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ADR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与评价。结果:317例ADR报告中女性略多于男性;老年患者(≥60岁)发生ADR的比例较高(107例,占34.75%);静脉用药引起的ADR最多(267例,占84.23%);引起ADR最多的药物为抗感染药(137例,占52.68%),其次为中药制剂(67例,占21.14%);ADR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92例,占60.57%)。结论:应重视ADR监测,加强合理用药意识,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232例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的系统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2012-2013年上报的232例ADR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ADR累及系统或器官及临床表现、药品剂型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各年龄段ADR发生的性别构成比是不同的(X2=74.04,P<0.05);232例ADR中,其发生为348例次,最常见的受累系统是消化系统,共114例次(32.98%),其次为皮肤及其附件,为69例次(19.82%),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的受累分别占10.91%和10.63%;232例ADR中,化学药品134例,中药98例,结果显示有明显统计学意义(X2=54.55,P<0.05);本组ADR判定为可能85例,很可能147例;ADR治愈80例,好转152例。结论:药物不良反应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有助于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与特点,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分析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收集到的279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引发ADR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ADR的主要临床表现、ADR的级别及转归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79例ADR中,男131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引发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8年收集到的260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老年人发生ADR的几率较高;抗感染药物引发ADR的比例最高(50.38%),其次为中药注射剂(10.77%);静脉给药途径较其他给药途径更容易发生ADR(92.69%);ADR的临床表现以皮疹、瘙痒等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其次为消化系统及循环系统损害。结论应加强医院ADR的报告及监测工作,确保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17.
颜廷俊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8):76-77
目的分析该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引发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方法对该院2010—2012年收集到的188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年人发生ADR的概率较高;抗感染药物引发ADR的比例最高(51.60%),其次为中药注射剂(22.39%);静脉给药途径较其他给药途径更容易发生ADR(83.51%);ADR的临床表现以皮疹、瘙痒等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30.32%),其次为消化系统及循环系统损害(21.83%)。结论应加强医院ADR的报告及监测工作,确保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13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我院139例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基本情况及其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8~2009年收集的139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抗菌药引发ADR最多(87.05%);静脉给药引起ADR最常见(89.92%);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40.29%)、其次是胃肠道反应(17.27%)、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11.51%)等。结论:增强医务人员的ADR报告与监测意识,进一步做好用药监测。以预防和减少ADR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医院近两年上报的98例ADR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品种、抗菌药物类别及其不良反应发生率、ADR累及器官或系统等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抗菌药物、心血管药物及中药制剂引发ADR较多;给药方式以静脉给药导致ADR最多。对各类抗茵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统计,发生例数较多的是氟喹诺酮类和头孢菌素类药物,但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的是糖肽类、抗病毒类、碳青霉烯类药物。结论对引发不良反应较多的药物应加以重视,并加强用药监测,以利安全、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某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规律及影响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正确判断ADR及药品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方法:对该院2013年收集到的366例有效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66例ADR报告中,涉及药品103种;≥50岁的患者发生ADR的比例最高(189例,占51.64%);静脉给药引发的ADR最多(334例,占91.25%);最易引发ADR的药物为抗感染药物(87例,占23.77%),其次为心血管药物(73例,占19.95%);ADR损害类型主要以心外血管系统损害为主(106例,占22.80%),其次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00例,占21.50%)。结论:临床应重视和加强ADR监测工作,以规范临床合理用药,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