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散发性肝外胆管癌中RASSF1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 检测肝外胆管癌组织中RASSF1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及各CpG位点甲基化发生率。方法 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 (MS PCR)和半巢式PCR对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域进行扩增 ,并对扩增产物克隆测序。结果 在全部 48例肝外胆管癌组织中 ,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域存在CpG位点甲基化现象的共 2 8例 ,16个CpG位点甲基化平均发生率为 42 .45 % ,明显高于对照组 (χ2 =11.77,P <0 .0 1)。结论 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甲基化是RASSF1A失活的主要机制 ,在肝外胆管癌的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Duand-Fardel于1840年第一次描述了胆管癌是一种起源于胆总管上皮的恶性肿瘤,是一种较少见的胆道恶性肿瘤,约占消化道肿瘤的3%.RASSF1A是Dammann等[1]于2000年利用酵母双杂交筛选方法,在染色体3p21.3这个区域克隆出的一个新型的Ras因子,它属于RASSF1家族(Ras Association Domain family 1)(RASSF1A-RASSF1 H)的一个亚型,后续的研究又表明它是一个新型的抑癌基因,其失活可以导致人类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其失活方式有突变、杂合性缺失、纯合型缺失、启动子甲基化,其中以启动子甲基化最为常见.RASSF1A表达的失活同胆管癌的发生、发展、治疗、预后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3.
食管鳞癌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肿瘤抑制基因RASSF1A启动子区甲基化所致该基因表达抑制在我国食管鳞癌发生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 方法 用甲基化特异PCR技术(MSP)检测43例原发性食管鳞癌标本及6例对照食管上皮组织标本、食管鳞癌细胞系TE11和TE12中RASSF1A启动子甲基化状态;逆转录(RT)-PCR法检测5-氮-2′-脱氧胞苷(5-Aza-CdR)处理前后食管鳞癌细胞系中RASSF1A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方法检测食管鳞癌细胞系中细胞微管蛋白的表达. 结果 20.9%(9/43)原发性食管鳞癌标本有RASSF1A启动子超甲基化,正常食管上皮组织未发现该基因超甲基化改变.RASSF1A基因甲基化与食管癌患者的性别和TNM分期无关(P>0.05),但在不同年龄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E12细胞RASSF1A启动子发生甲基化,RT-PCR检测不到RASSF1A mRNA.TE11细胞系启动子未发生甲基化,RT-PCR检测其有RASSF1A mRNA表达.5-Aza-CdR处理可使TE12重新表达RASSF1A mRNA.TE12细胞的β-微管蛋白水平比TE11细胞低87.8%. 结论 原发性食管鳞癌存在RASSF1A启动子超甲基化,该基因甲基化与年龄相关.RASSF1A在食管鳞癌细胞系表达抑制与其甲基化状态有关.RASSF1A表达缺失可能导致β-微管蛋白减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中RASSF1A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MSP测定10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肿瘤标本及其癌旁组织、6株肝癌细胞株及10例正常肝组织RASSF1A基因甲基化状态,分析甲基化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甲基化抑制剂5-Aza-CdR处理肝癌细胞株,用RT-PCR检测RASSF1A的重新表达情况.结果 100例肝癌组织中有69例(69%)存在RASSF1A基因CpG岛的异常甲基化,癌旁组织中有15例(15%),6株肝癌细胞株有4株(4/6)发生甲基化,而正常肝组织中无RASSF1A基因甲基化存在,RASSF1A基因异常甲基化在3种组织中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7.75,P<0.001).RASSF1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患者乙肝表面抗原及组织分化存在一定相关性.发生甲基化的4株肝癌细胞株经甲基化抑制剂5-Aza-CdR处理后,全部重新恢复表达.结论 原发性肝癌存在RASSF1A基因CpG岛异常甲基化,并与患者乙肝表面抗原及组织分化密切相关.经甲基化抑制剂处理的肝癌细胞株又重新恢复表达,推测CpG岛的甲基化可能是导致其基因表达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膀胱癌和肾癌组织中RASSF1A基因的甲基化改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RASSF1A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状态及在膀胱癌和肾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技术检测45例手术切除的膀胱癌组织和相应癌旁正常组织标本、9例电切膀胱癌组织、3例非肿瘤患者正常膀胱组织、12例肾癌组织和相应癌旁正常组织标本中RASSF1A基因的甲基化情况。结果膀胱癌组织中RASSF1A基因异常甲基化55.6%(30/54),其中手术切除组57.8%(26/45),电切癌组织异常甲基化4例,癌旁正常组织基因异常甲基化1例;肾癌组织中基因异常甲基化66.7%(8/12),相应癌旁正常组织中未发现基因甲基化。3例正常膀胱组织标本中未发现基因异常甲基化。膀胱癌组织中RASSF1A基因甲基化率有随组织分期升高的趋势,但与临床病理参数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膀胱癌和肾癌组织中RASSF1A基因启动子高度甲基化,表明该基因甲基化可能与2种肿瘤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6.
肿瘤发生是多基因协同作用、多因素共同参与、综合发展的结果。研究发现肿瘤抑制基因失活与其启动子区域表遗传性改变即CpG岛甲基化状态直接关联;因此CpG岛甲基化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TMS1/ASC基因是近年发现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胆管癌相关基因甲基化谱的研究进展,阐述DNA甲基化研究对胆管癌的临床诊断价值和治疗意义。方法分析近年来有关胆管癌相关基因异常甲基化与胆管癌关系的文献报道。结果胆管癌的发病是多基因异常表达的结果,目前已发现许多肿瘤相关基因甲基化异常与胆管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表基因的改变可能是胆管癌发生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机理。结论胆管癌相关基因甲基化异常与胆管癌的发生关系密切,胆管癌相关基因异常甲基化检测有望为胆管癌的早期无创诊断提供新的途径。改变DNA甲基转移酶活性和胆管癌相关基因甲基化状况可作为胆管癌辅助治疗的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肝癌组织中的抑癌基因RASSF1A的表达情况和由于启动区异常甲基化导致其基因外失活的状况,并分析DNA异常甲基化与肝癌临床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RT—PCR和MS-PCR的方法,结合DNA测序和Taq I酶切消化法,分析了24例肝癌标本、4株肝癌细胞株(SMMC7721、HepG2、BEL7402和BEL7703)中RASSF1A基因的表达情况,以及其基因启动区异常甲基化的情况。采用甲基化抑制剂5'-Aza—CdR处理肝癌细胞株,观察RASSF1A重新表达的情况。结果66.7%的肝癌组织未表达RASSF1A;4株肝癌细胞株中仅SMMC7721检测到RASSF1A的表达。83.3%的肝癌组织及4株肝癌细胞株都发生了异常甲基化,而正常肝组织和正常肝细胞株(L02)中却未发现甲基化。甲基化与肝硬化、乙肝表面抗原、肿瘤分化程度及血管浸润和远处转移有相关性。原来RASSF1A表达失活的3株肝癌细胞株经甲基化抑制剂5'-Aza—CdR处理后,又重新恢复了表达。结论基因转录启动区的异常甲基化是导致肝癌中RASSF1A表达失活的主要原因。检测RASSF1A启动区异常甲基化可作为一种有潜在应用价值的生物分子指标来用于肝癌的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以及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9.
胆道肿瘤是一种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早期诊断困难,预后较差.近年来,细胞基因组的表观遗传学改变在胆道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DNA启动子高甲基化与抑癌基因转录失活有一定的关系,而DNA低甲基化与癌基因的过度表达有关,这些与肿瘤的形成显著相关.DNA甲基化为肿瘤诊断的标记物、治疗检测手段提供了新的探索方向.现对与胆道肿瘤发生相关基因甲基化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及其蛋白表达情况,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9例胃癌组织,39例相应癌旁组织及30例对照组织中RASSF1A蛋白表达,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法检测上述组织RASSF1A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状态。结果:1)胃癌组RASSF1A蛋白表达阳性率53.8%明显低于癌旁组97.4%及正常对照组100%(P〈0.05);2)胃癌组织中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率为64.1%,显著高于癌旁组织甲基化率7.7%及对照组0%(P〈0.05);3)在胃癌组织中,甲基化组RASSF1A蛋白表达明显低于非甲基化组(P〈0.05)。结论:胃癌组织RASSF1A蛋白表达缺失或低下,与其启动子甲基化程度增高显著相关,RASSF1A启动子甲基化在胃癌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大黄素对胰腺癌细胞Pancl抑癌基因P16、RASSFIA启动子区CpG岛的去甲基化作用,探讨大黄素是否可以逆转抑癌基因的甲基化状态,从而使抑癌基因重新表达生物活性,发挥抗癌活性。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大黄素对胰腺癌细胞的生长情况,BSP检测不同浓度大黄素处理前后P16、RASSFIA基因甲基化状态的改变,并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两个抑癌基因以及甲基转移酶DNMTI、DNMT3a、DNMT3b在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大黄素以时间梯度和浓度梯度依赖性抑制Pancl细胞生长,BSP结果证实大黄素处理后可使P16、RASSFIA甲基化状态减弱,非甲基化状态增强,同时RT—PCR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证实在Pancl中低表达或无表达的mRNA和蛋白表达增强或者重新表达。结论大黄素可以对胰腺癌细胞Pancl抑癌基因P16和RASSFIA发挥不同程度的去甲基化作用,使因启动子区甲基化而失表达的抑癌基因重新表达,大黄素抑制胰腺癌细胞生长可能和其具有对抑癌基因去甲基化作用有关,并且可推测大黄素发挥去甲基化作用和其可不同程度抑制甲基转移酶表达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RASSFlA(RAS association domain family1A)蛋白表达水平与启动子甲基化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blot)检测10例正常膀胱组织和23例膀胱移行细胞癌(Badder 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BTCC)组织中RASSFlA蛋白表达水平;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Specific PCR,MSP)方法检测正常膀胱组织,BTCC组织中RASSF1A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状态.结果:RASSF1A蛋白在正常膀胱组织中全部表达,在BTCC组织中表达率为30.4%(7/23),二组间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肿瘤分期、病理分级间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正常膀胱组织中,RASSF1A基因启动子未发生甲基化;在BTCC组织中,RASSF1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频率为60.9%(14/23),二组间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4份启动子异常甲基化的BTCC标本中,13份同时伴有RASSFIA蛋白表达缺失或下调,两者存在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RASSFlA基因启动子在BTCC组织中发生异常甲基化,使RASSF1A蛋白表达缺失,推测RASSFIA基因启动子CPG岛异常甲基化导致RASSF1A基因失活从而引起肿瘤的发生,而与肿瘤的进展可能无关.  相似文献   

13.
最新研究进展揭示,抑癌基因功能的抑制或失活,除了与基因片段的丢失,DNA序列的错位、缺失、重组、变换、点突变等机制相关外,还与DNA序列中CpG岛(CpG island)中胞嘧啶(C)碱基环上发生的甲基化(^mCpG)有极其重要的相关性。RASSF1A基因(RAS association domain family 1 Agene)这一由Dammann等发现并命名的基因,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情况则未有报道。  相似文献   

14.
RASSF1A基因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人肝癌组织RASSF1A的表达情况。方法应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联反应技术检测62例人中晚期肝癌及其癌旁正常组织中RASSF1A的表达情况。结果69.4%(43/62)的肝癌组织中RASSF1A表达缺失,而癌旁组织中仅30.6%(19/62)该基因表达缺失,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晚期肝癌中RASSF1A表达处于失活状态,其可作为一种有潜在应用价值的生物分子指标来用于肝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以及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人肺癌组织中RASSF1A的表达.方法 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56例进展期肺癌患者肺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RASSF1A的表达.结果 38例肺癌患者的癌组织中有RASS1A基因表达的缺失或失活,占67.85%(38/56);而仅18例肺癌患者的癌旁组织中有RASS1A基因表达的缺失或失活,占32.14%(18/5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进展期肺癌患者中存在RASSF1A基因表达的缺失或失活,它可作为肺癌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Son JK  Oh ST  Cho SK  Yoon KH  Lee SK 《Xenotransplantation》2006,13(6):560-565
BACKGROUND: We previously showed that an Epstein-Barr virus (EBV)-based plasmid, pEBVGFP, exerts prolonged gene expression in porcine neonatal pancreatic cell clusters (NPCCs). In this study, the mechanism underlying this was investigated. METHODS: GFP expression was analyzed in porcine cells transfected with pEBVGFP by FACS analysis and confocal microscopy. The possible integration of pEBVGFP into the chromosomal DNA was analyzed by Southern blot. Self-replication of the EBV-based plasmid in porcine cells was investigated by PCR. The NPCCs were immunostained to characterize cells transfected with pEBVGFP. RESULTS: The EBV based plasmid provided prolonged GFP expression in porcine cells and duct cells were the main cells transfected among NPCCs. Southern blot showed that the transfected pEBVGFP stayed for a long time as an episome rather than integrating into the chromosomal DNA. pEBVGFP isolated from the transfected porcine cells had methylated CpG suggesting that they self-replicated in those cells. CONCLUSIONS: The EBV-based plasmid may be useful for genetically manipulating porcine cells to enhance their value as xenotransplantation sour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