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孕妇 2 5岁 ,孕 2 7周 ,G2 P1 ,自述腹围大于妊娠月份行B超检查 ,B超仪器为西门子SONOLINE prima超声诊断仪 ,声像图所见 :单胎ROA位 ,胎头环完整 ,脑中线居中 ,双顶径 77.7mm ,胎心搏动及胎儿活动回声结构正常 ,脊柱排列整齐 ,连续性好 ,股骨长 5 8.0mm。胎儿腹腔内探及大量液性无回声区 ,肠管漂浮于液性无回声区中 ,胎儿肝脏肿大 (图 1) ,表面不规则、欠光滑 ,肝内呈强回声 ,见结节块状回声 ,最大结节块直径 3 .0mm ,回声不均匀。胎儿四肢正常 ,羊水量多 ,最大深度 11.5mm。B超诊断 :①单胎活胎 ,ROA位…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肝癌B超检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各型原发性肝癌(PHC)及继发症的声像图特征的PHC的生长速度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及大上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650例的PHC及继发症的声像图表现,并计算出其中106例的肿瘤生长速度(即倍增时间TD)。结果及结论PHC以40~70岁男性发病率最高,结节型及块状型最多见,好发于右叶,弥漫型最易合并门静脉癌栓及腹水,门静脉瘤栓好发于主干;106例患者的中位TD为40天,肿瘤的生长速度〈5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肝癌的B超诊断(附4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肝癌的B超诊断(附41例分析)孙瑞芝①本文报告近15年中发现的41例原发性肝癌,分析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41例原发性肝癌,男性38例,女性3例,年龄45~80岁,平均年龄66.5岁。使用仪器为Aloka-190型和TOSHTBA、SSL—53...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由临床和血清指标组成的原发性肝癌的综合诊断模型.方法 收集原发性肝癌患者82例(实验组)和肝硬化、慢性肝炎患者78例(对照组),记录临床和实验室常用指标,包括肝功能、肿瘤标志物、蛋白电泳、血脂、凝血四项、肝纤维化指标、病毒标志物、血常规、肾功能和电解质的参数,行t检验、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实验组的年龄、PLT、GGT、ALP、LDH、Fbg、Cr较对照组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ALT、ALB、HB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显著性.AFP、HBV-DNA、HBeAg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本研究通过模型的构建,筛选出血小板这一指标,将有诊断价值的参数(AFP和PLT)合理组合,使整体诊断效率得到提高,优于单用AFP的诊断效率.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图通过对52例PHC的回顾性研究,评价B超和CT诊断PHC的可靠性及注意事项。 52例患者,男性50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51.6l岁(32~66岁)。均经B超,CT和血AFP检查,并经组织学和细胞学证实为PHC。 检查仪器 用Aloka SSD-280实时超声仪,换能器频率3.5MHz。CT系用美国TECHNICAREDETA 2060型。 结果 一、B超检查 1.PHC的体积≤3cm占16.66%(8/48);3~5cm占29.16%(14/48);>5cm占54.61%(26/48)。2.PHC为低回声占  相似文献   

6.
刘兰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13):2246-2247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手术切除术中B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6月在我院择期行肝癌切除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78例,参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39)和对照组(n=39)。对照组采用常规肝癌切除术,观察组在B超引导下进行肝癌切除术,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肝功能指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及术后切口感染、肺部感染、肺不张及肠梗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7d时谷草转氨酶(AST)、丙氨转氨酶(AL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术中输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急性肝功能衰竭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B超可有效减少原发性肝癌手术切除中术中输血量,有助于肝功能恢复,减少术后急性肝功能衰竭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明确Dermcidin(DCD)作为原发性肝癌(HCC)生物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 82例已确诊的HCC患者纳入肝癌组,其中转移组35例,未转移组47例。33例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纳入肝硬化组,44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健康对照组。收集血清标本,通过ELISA法检测血清中DCD的水平,并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甲胎蛋白(AFP)水平。结果肝癌组血清中DCD、AFP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及肝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组患者血清中DCD的水平明显高于未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AFP水平在转移组与未转移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7)。DCD及AFP在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的受试者间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D有望成为HCC新的血清标志物,可判断肝癌是否发生转移,DCD在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的受试者上的表达没有明显差异,具有较广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B超、AFP检测方法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符合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的8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85例均分别采用B超与AFP检查方法进行检测,观察比较B超与AFP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诊断价值。结果:B超+AFP检查、B超检查与AFP检查比较,阳性率、假阴性率及确诊率、疑诊率、漏诊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超检查与AFP检查各有优势,二者的联合应用可以提高确诊率,减低误诊率与漏诊率。  相似文献   

9.
乙肝病毒标志物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亚莉  张绪玲 《临床荟萃》1997,12(24):1115-1116
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发病率高,传染性强,流行性广,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疾病,迄今为止,病毒性肝炎已明确公认的有甲、乙、丙、丁、戌五型。其中乙型病毒性肝炎在我国流行最广。乙肝病毒(HBV)感染有各种不同的临床类型如急性自限性肝炎,无症状携带、暴发性肝炎、慢性肝炎等,尤其是慢性活动性肝炎与肝硬变肝癌的发展密切相关。然而是什么因素决定了HBV感染的不同临床过程尚不清楚。为评价HBV与原发性肝癌(PHC)的病因相关性,我们对临床52例PHC患者的血清学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进行了检测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3项指标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PHC)患者血清甲胎蛋白(AFP)、糖链抗原(如CA19-9)、铁蛋白(SF)三者联合检测对PHC的诊断意义.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AFP、CA19-9、SF的含量.结果 血清AFP、CA19-9、SF在PHC时的阳性率分别为70.5%、64.1%、和57.7%,3项联合检测的阳性率为94.8%,明显高于单项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清AFP、CA19-9、SF 3项联合检测对PHC的诊断特别是早期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前研究表明,大多数恶性肿瘤的发生与某些特定基因的改变密切相关。因此,肿瘤又被认定是一种基因病。随着越来越多的肿瘤相关基因的确认,基因治疗为肿瘤的治疗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且其将在人类攻克肿瘤这一顽症的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将成为一种常用手段。原发性肝癌是世界范围内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且绝大部分原发性肝癌的预后极差,所以原发性肝癌一直是基因治疗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就基因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旨在为其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唾液酸(SA)在原发性肝癌(PHC)和转移性肝癌(MHC)中诊断及其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以2012年1月~2014年6月期间五邑中医院确诊的100例PHC患者,91例 MHC患者,155例肝良性疾病患者和139例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化学酶法和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 SA和甲胎蛋白(AFP)水平,结果采用 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PHC组血清 SA水平(701.08±189.33 mg/L)明显高于肝良性疾病组(588.38±98.51 mg/L)和健康人群组(572.37±89.13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00);MHC组的血清 SA水平(790.20±162.29 mg/L)与PHC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27);血清 SA 诊断 MHC 的敏感度84.6%,特异度85.2%和曲线下面积(AUC)0.895显著高于血清AFP(敏感度22.2%,特异度29.6%和AUC 0.3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结论血清 SA在PHC和 MHC的诊断及其鉴别诊断中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伴下腔静脉及右心房转移的超声特征、发生机制及病理过程,为临床提供诊断和治疗依据。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及DSA等对11例原发性肝癌伴下腔静脉及右心房转移患者进行检查。结果11例原发性肝癌伴下腔静脉及右心房转移患者超声均可见肝原发病灶伴肝静脉癌栓阻塞,下腔静脉腔内见中等回声团块,其远端扩张,生理性搏动消失。心脏超声见右心房内大小不等呈椭圆形或不规则的稍高回声团块,其中9例位于右房后壁、2例位于右房侧壁,CDFI见红色血流环绕肿块从三尖瓣流人右室,同时肿块内显示较丰富的动脉血流信号。DsA造影提示癌栓由肝动脉供血。结论超声能显示肝内肿瘤、静脉内癌栓和右心房转移灶的声像图特点以及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对后续的检查、手术、介入治疗等追踪观察具有重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并发症原因分析和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HC)介入治疗并发症产生的原因和处理方法。方法回顾2002年4月至2004年4月268例PHC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分析肿瘤的TNM分期、Child-Pugh分级与并发症的关系。结果TNM分期Ⅲ-Ⅳ期病人介入后肝功能损害和栓塞后综合征发生率分别为67.6%和70.8%,明显高于Ⅱ期病人(P<0.05);Child-PughB-C级介入后栓塞后综合征为75.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晚期肝癌伴肝功能不全病人较易产生介入治疗并发症,围介入期处理和个体化治疗是防止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MR成像与手术病理的对照分析,探讨原发性肝癌的MR影像表现特点。方法:收集了1996年9月至2001年3月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癌44例共48个肝癌瘤灶。结果93.7%肝癌在T2WI和T2WI加脂肪抑制上不均匀中高信号。68%的肿瘤在动态增强扫描动态期呈明显强化或瘤周不规则强化。50%(24/48)的肿瘤MRI可见包膜。54.2%(26/48)的瘤灶可见肿瘤内有纤维分隔状改变。结论:我们认为肝癌在MR上的主要表现特点为,T2WI为不均匀中高信号,比肝脏信号高,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呈快速强化表现,肿瘤的包膜及其内分隔状态改变是肝癌的典型征象之一。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肝癌膈下动脉侧支供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58例原发性肝癌动脉造影资料提示40例有膈下动脉侧支供血。对该40例均作了选择性膈下动脉造影进一步观察。膈下动脉参与肝癌供血可分两种类型,一种是膈下动脉与肝动脉交织供血;另一种是部分以膈下动脉供血为主,后者常表现为肝癌上部有一呈‘半月’形的以膈下动脉供血为主的区域。凡是有膈下动脉参与供血的肝癌,均应通过膈下动脉对其治疗,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7.
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肝癌合并门静脉瘤栓的诊断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本文应用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探查了28例肝癌合并门脉瘤栓的患者。结果示:门脉瘤栓以主干、主干+右支及主干+左支+右支最多见,分别为35.7%、25%及25%。多好发于弥漫型肝癌占53.6%。门脉内径明显增宽。CDFI探查有以下特点:门脉血流中断(42.9%);腔内可见线状纤细的间断或斑点状血流信号(14%);血流束变细或充盈缺损(28.6%);瘤栓内探及动脉血流频谱(21.4%);侧支循环血流(21.4%);由肝门向肝内放射状扩张的动脉血流(89%)。二维超声及CDFI不但可以提高对门脉瘤栓的检出率,且对门脉阻塞程度的判断极有帮助。  相似文献   

18.
本文应用超声多普勒对36例原发性肝癌,29例原发性肝癌合并门脉瘤栓及20例正常人的肝总动脉内径及最大血流速度进行测定,结果示:肝总动脉内径:正常人0.387±0.07cm,原发性肝癌0.525±0.02cm,合并门脉瘤栓0.706±0.06cm。最大血流速度;正常人91.05±24.89cm/s,原发性肝癌159.25±42cm/s,合并门脉瘤栓者203.66±61.26cm/s。统计学处理,差别显著(P<0.01)。提示原发性肝癌合并门脉瘤栓时,由于门静脉血流受阻,肝动脉血流量明显代偿性增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门静脉癌栓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表现。材料与方法:对36例门静脉癌栓患者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观察门静脉癌栓在CT上的表现。结果:36例TIPV患者在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时均显示出门静脉内癌栓及相关的阳性征象,表现为门静脉扩张、门静脉腔内充盈缺损及“门静脉铸型”,门静脉周围可见网状供血动脉。36例中,门静脉主干合并右支癌栓12例,门静脉主干合并左支癌栓8例,主干和左右支均有癌栓者9例,单纯右支癌栓4例,单纯左支癌栓3例。结论: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是诊断门静脉癌栓的有效方法,可以完整地提供门静脉癌栓的全部资料。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大蛋白(HBV-LP)在血清HBeAg阴性HBV感染者中的检测意义。方法对162例HBV感染者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乙型肝炎病毒大蛋白及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FQ-PCR定量检测HBV-DNA。结果162例HBV感染者血清中,HBV-LP与HBV-DNA、HBeAg之间均关联显著(P均〈0.01);HBV-LP与HBV-DNA、HBeAg间阳性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均〈0.05);HBV-LP阳性率为84.57%,较HBV-DNA、HBeAg高,分别为62.96%、38.89%(P均〈0.05);血清HBV-LP浓度及其阳性率在HBeAg和HBV-DNA的阳性组与阴性组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均〈0.05);HBeAg阳性组中HBV-LP与HBV-DNA间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检测符合率为96.83%;HBeAg阴性组中HBV-LP与HBV-DNA间阳性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HBV-LP阳性率为76.77%,较HBV-DNA高。在58例HBeAg和HBV-DNA共同阴性的HBV感染血清中,检出HBV-LP阳性42例。结论血清HBV-LP是监测血清HBeAg阴性HBV感染者体内病毒复制、疾病进程与疗效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