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致残和致死的重要原因,因此脑血管痉挛的早期诊断较为重要,就CT成像在脑血管痉挛中的诊断应用价值和限度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64排CT脑血流灌注( CTP)联合CT脑血管成像( CTA)在判断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血管痉挛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37例,通过64排螺旋CTP及CTA检查,检出脑动脉瘤,同时以灌注参数评估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变化情况。结果研究中37例患者,CTA检出动脉瘤35例38个,CTP联合CTA检查,共检出血管痉挛23例,出血后急性期(3天),检出血管痉挛5例,其余为出血后4~10天检出,其中有7例轻度脑血管痉挛,8例患者为中度脑血管痉挛,8例显示为重度脑血管痉挛,未检出血管痉挛14例中,发生局部脑低灌注者6例。结论 CTA联合CTP检查不仅能够诊断SAH原因,并能同时显示SAH后脑血管痉挛的情况,有助于对SAH患者预后的判断,同时给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在前循环动脉瘤破裂致症状性脑血管痉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2010年4月~2020年4月收治的前循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为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患者62例,所有患者在发病后连续每天行TCD检查,连续观察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诊断为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后行脑血管造影检查(DSA),并行选择性脑动脉内盐酸法舒地尔灌注治疗,治疗后继续每日TCD监测;以DSA结果为标准,对比分析TCD诊断脑血管痉挛的准确性,分析TCD与DSA诊断痉挛程度的一致性。结果62例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患者,男性26例,女性36例,平均年龄(57.7±7.5)岁,其中前交通动脉瘤9例,大脑中动脉瘤21例,后交通动脉瘤32例;临床诊断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后,TCD诊断脑血管痉挛57例,行DSA检查,61例证实血管痉挛;TCD检出率93.4%(57/61)。选择性脑血管灌注法舒地尔前后,TCD测量M1平均血流速度,轻度痉挛组分别是(130.8±6.4)cm/s、(83.8±14.6)cm/s,中度痉挛组分别是(171.3±12.8)cm/s、(82.3±8.5)cm/s,灌注治疗效果明显,TCD血流速度有明显差异。术后TCD继续监测,4例患者在TCD血流速度再次升高后复查DSA,证实并治疗。结论针对前循环动脉瘤破裂所致症状性脑血管痉挛,TCD筛查检出率高;选择性脑血管内灌注治疗前后TCD血流速度有明显差异,可预测和指导下一步的动脉内治疗,并可作为治疗后的复查手段。TCD检查是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安全、有效、便捷的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4.
实验性脑血管痉挛超微结构与形态定量①100700北京北京军区总医院刘芳龄张葆樽郝晓淑田玉旺邢惠清关键词脑缺血,暂时性;显微镜检查,电子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R743.35脑血管痉挛(CVS)多发生在脑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之后,是SAH致死与致残的重要...  相似文献   

5.
脑局部低灌注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最常见的并发症,大多数病例可与脑血管痉挛有关,如不及时诊断、治疗,可发生不可逆缺血的危险。因而,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评估和检测是很重要的。 ~(99m)Tc-HMPAO可穿过血脑屏障,局部摄取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了经颅多普勒(TCD)对急性脑血管病脑血流动力学的检测。总异常率为89.7%。其结果表明TCD对急性脑血管病可提供可靠的血流动力学资料。能准确地检出脑血管狭窄,痉挛、闭塞及血管弹性等血管病变。对病变血管流域能准确的定位。对颅内高压和脑血管痉挛可做出正确诊断,可做为脑出血颅内高压及SAH合并脑血管痉挛准确的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7.
罂粟碱对于防治脑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采用罂粟碱的不同给药途径研究比较其对脑血管痉挛(CVS)的防治效果。将43例动脉瘤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A组术中经置入脑池的硅胶管用罂粟碱溶液持续灌洗;B组术后使用罂粟碱30mg肌肉注射,每日3次,共1周。结果显示,A组防治血管痉挛的效果明显优于B组。提示罂粟碱局部灌洗能有效防治脑动脉瘤术后血管痉挛。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高压氧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08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42例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高压氧组(21例)在常规治疗脑血管痉挛基础上辅以高压氧治疗,对照组(21例)采用常规方法治疗脑血管痉挛,对2组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高压氧组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为14.3%,脑梗死发生率为4.8%;对照组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为47.6%,脑梗死发生率为23.8%.高压氧组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和脑梗死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压氧治疗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破裂出血动脉瘤的早期栓塞治疗与脑血管痉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血管内栓塞治疗急性破裂出血动脉瘤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及治疗。方法 Hunt HessⅠ~Ⅲ级并在发病后 72h内进行介入治疗的动脉瘤患者 32 9例 ,症状性血管痉挛的诊断根据迟发性神经功能损害 ,并有TCD和 (或 )脑血管造影的证据。结果 共发生症状性血管痉挛 6 2例 (18.2 % ) ,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和Hunt Hess分级及Fisher分级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6 2例发生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患者中恢复良好 4 1例 ,中度致残 13例 ,重度致残 6例 ,死亡 2例。结论 GDC栓塞治疗动脉瘤后症状性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并不高于常规手术治疗 ;放置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可能对降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已经成为神经外科学最广泛研究的领域之一,研究也较为深入[1],但对于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脑血管痉挛方面的研究较少.现综述如下. 1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TBI后脑血管痉挛的重要因素 随着神经诊断技术的发展,通过血管造影可以从影像学或解剖学发现血管痉挛情况,中型和重型TBI后的多普勒超声检查也被证实具有同样的作用[2].Zubkov等[3]通过组织病理学研究也证实,在临床上很多轻型的TBI患者外伤后脑血管痉挛在形态学上甚至与动脉瘤破裂后的脑血管痉挛非常相似.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被认为是TBI后脑血管痉挛的重要因素[4],其中以大脑中动脉痉挛最常见.  相似文献   

11.
120例颅内动静脉畸形血管内治疗的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对120例颅内动静脉畸形用丁氰酯(IBCA)和线段行血管内栓塞治疗中的并发症进行了分析。线段栓塞组并发症:脑血管痉挛65人次,占总人次的35%;脑水肿32人次,占总人次的17%;血管再通率占复查总人数的82%。IBCA栓塞组并发症:回流静脉栓塞从时吸停止各1人次,各占总人次的0.53%。由此看来线段栓塞的并发症明显高于IBCA栓塞。笔者还重点对脑血管痉挛产生的原因,预防及处理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并提出对靶动脉内的压力监测可准确了解血液动力学的改变,对预防及早期发现脑血管痉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脑血管痉挛是患者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治疗上较棘手。近年来有关脑血管痉挛治疗研究进展较快,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就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脑血管痉挛的发病机理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伴脑血管痉挛100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建辉  冀风云 《人民军医》1997,40(5):268-269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急、死亡率高。流入蛛网膜下腔的血液或因直接刺激,或因血细胞破坏,释放大量促血管痉挛物质,引起脑血管痉挛,并发脑梗死,加剧脑水肿,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1)。因此,较好地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并发的脑血管痉挛,成为抢救SAH成功的关键。1991年1月~1996年4月,我们应用尼莫地平治疗SAHIOO例,并与1991年1月以前70例未用尼莫地平治疗的SAH患者的疗效进行对比,发现尼莫地平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的脑血管痉挛有较好的对抗作用。1临床资料1.五一般情况用尼莫地平组(治疗组)100例与未用尼莫地平…  相似文献   

14.
脑血管痉挛(CerebralVasospasm,CVS)是指颅内动脉的一支或多支发生部分或完全性的狭窄,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并发症。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患者中30%-70%可出现脑血管痉挛,严重的脑血管痉挛可造成脑缺血和脑损害,是增加患者死亡和致残最重要的原因,近年来对SAH后CVS机制研究及治疗方法都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15.
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烟雾病是常见的脑血管发育异常性疾病,脑血管造影诊断可靠。CT也能对一些病例作出或提示诊断,并能显示病变破裂所形成的蛛网膜下腔、脑内或脑室内积血;血管痉挛或栓塞所造成的梗塞;以及脑积水、脑软化、脑萎缩等病变。本文综述脑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和烟雾病的CT表现。动脉瘤 CT发现动脉瘤的机会较少,只为11~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CT对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诊断潜能。方法对68例动脉瘤破裂的患者的CT表现进行分析,并与金标准DSA对照。结果首发蛛网膜下腔出血38例,脑内血肿1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并硬膜下出血1例,颅内血肿5例,脑室出血2例,脑积液4例,血管痉挛1例;动脉瘤破裂治疗中出现脑血管痉挛18例,脑积液11例。结论CT可显示动脉瘤破裂的一些特征性表现,能够根据不同脑池内积液、脑内血肿的特征性分布大致提示动脉瘤的部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腰池持续引流后脑脊液中红细胞清除速率的变化及其与脑血管痉挛(CVS)的关系。方法 经皮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犬SAH动物模型,设立引流组、腰穿组和对照组,共18条狗,每组6条,动态测定脑脊液中红细胞量的变化,脑血管造影测定基底动脉直径减少以确定血管痉挛程度(%reduction of basilar artery diameter,%RBAD)。结果 与腰穿组和对照组相比,引流组脑脊液中红细胞清除速率较快且差异有显著性;引流组脑血管痉挛例数少,程度轻。结论 SAH后脑脊液中红细胞及其降解裂解产物可能参与了CVS的过程,腰池持续引流对CVS有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8.
对血栓、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性脑血管痉挛及脑动脉粥样硬化等脑血管病,目前治疗药物和途径较多。一般的治疗方法是应用脑血管扩张剂。它可以解除血管痉挛,改善脑血管的侧支循环,使缺血区供氧增加,特别是在慢性脑供血不足时应用脑血管扩张剂可改善症状和体征。理想的脑血管扩张药一般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①选择性扩张脑血管而不作用于外周血管;②在增加脑血  相似文献   

19.
颅脑创伤血管痉挛的CT血管造影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 (CTA)在评价颅脑外伤性血管痉挛中的应用。材料和方法 :对 19例颅脑外伤患者和 1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获得原始图像 ,用最大强度投影 (MIP)和容积显示 (VR)技术进行三维重建CTA观察和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获得良好的CTA图像 ,9例患者发现脑血管痉挛 16处 ,其中 13处出现在大脑中动脉 ,并大多呈串珠样改变。VR显示血管改变最佳 ,可充分显示血管痉挛 ;结合横断面图像可全面评价脑创伤情况。结论 :外伤后脑血管痉挛大多呈串珠样改变 ,CTA VR可充分显示血管痉挛 ,有助于研究外伤后脑血管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蜕皮甾酮及尼莫地平对家兔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蜕皮甾体(ecdysterone)对家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神经功能及脑血管痉挛的改变,并与尼莫地平(nimodipine)的治疗效果相比较,为蜕皮甾酮治疗SAH后CVS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改良的Endo法建立家兔脑血管痉挛模型,将日本大耳兔随机分为4组,即生理盐水对照组(枕大池注入生理盐水,A组)、蛛网膜下腔出血组(B组)、尼莫地平治疗组(C组)及蜕皮甾酮治疗组(D组),各组5只.对每组动物分别行神经功能评分和脑血管造影.结果 SAH组家兔食量明显降低,神经症状明显;而其它组食量降低较少,神经症状也相对较轻.血管造影示与基础直径相比,较基础值比较,SAH组、尼莫地平组和蜕皮甾酮组3组在SAH后,基底动脉狭窄程度分别为:(23.20±0.06)%,(20.06±0.03)%,(14.42±0.03)%.结论 蜕皮甾酮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家兔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神经症状,缓解基底动脉血管痉挛,其缓解血管痉挛的效果较尼莫地平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