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主动脉CT造影已经成为主动脉及其分支病变的常规检查方法。但由于主动脉病变CT血管造影扫描范围大。自头臂血管至双侧髂总动脉分叉处。所以常规扫描剂量会对患者造成较大辐射损害[1]。随着多层螺旋CT的应用,降低X射线剂量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2]。尝试研究低剂量扫描应用于主动脉成像以减少该类患者的扫描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2.
肺部低剂量螺旋CT放射剂量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目的 :评价低剂量与常规剂量螺旋CT扫描的X线放射剂量比。方法 :对肺内结节用 2 0 0mAs行常规剂量螺旋CT扫描 ,扫描参数为 :12 0kV ,层厚 10mm ,扫描间隔 10mm ,螺距 1 5。选取不同层厚 (5mm、10mm)分别用 2 0 0mA、4 0mA、30mA、2 0mA、10mA扫描 ,记录各组每次扫描的单次CT剂量加权指数CTDIw(mGy)及mAs。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P <0 0 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 0 0mA常规剂量组之CTDIW及毫安秒值与低剂量各组 (40mA、30mA、2 0、10mA)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以 2 0 0mAs常规剂量为标准 ,其余低剂量组 4 0mA ,30mA ,2 0mA ,10mA毫安秒及CTDIw分别降低了 80 %、90 %、95 %。结论 :用 2 0mAs低剂量螺旋CT扫描毫安秒及CTDIW仅仅相当于用 2 0 0mAs的 1/10 ,辐射剂量降低了 90 %。 2 0mA是肺部扫描的最佳剂量 ,具有辐射量小、敏感性强、性价比高的特点 ,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X-ray computed tomography,CT)自1972年问世以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和普及,其检查范围在逐步扩大。多层螺旋CT容积扫描的实现提高了病变的检出率和诊断的准确率,临床应用日益广泛,受检群体的有效受照剂量也在增加,如何在最大限度地满足CT诊断前提下,降低CT剂量,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颞骨高分辨率CT扫描时降低扫描mA值对其图像质量的影响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60例颞骨高分辨率冠状面CT扫描患者根据扫描mA值设置分为100和50组.全部图像行高分辨率骨密度算法重组,并利用多平面重建(MPR)技术重建轴面图像,得到两组不同mA值的直接扫描冠状面图像和与之对应的两组通过重建的轴面图像.分别评价不同扫描mA时直接冠状面及重建轴面图像质量.结果 当扫描mA值由100减至50时单次扫描加权CT剂量指数量(CTDIw)值由42.00 mGy下降至21.00 mGy,下降幅度达50.0%.而直接扫描冠状面图像质量无明显下降(P>0.05);并且颞骨低剂量高分辨率CT能基本达到图像各向同性,经(MPR)重建的轴面图像能较好地显示颢骨细小解剖结构,保证病灶检出率.结论 降低扫描mA值和利用MPR重建图像来替代颞骨其他方位的直接扫描都大大减少了患者的辐射剂量,50 mA的颞骨CT扫描能够提供较好诊断质量的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T低剂量扫描对颌骨埋伏阻生牙的应用。方法对80例患埋伏阻生牙的患者行128层螺旋CT检查,根据管电流分为200mA、100mA、50mA、20mA 4组,利用GE AW4.4工作站对数据进行多平面重组(MPR)、容积成像(VR)、曲面重组(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对不同扫描参数的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记录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比较辐射剂量差异。结果①50mA组图像质量可满足临床诊断要求,与常规剂量组(200mA组)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50mA组的CTDIvol为5.84mGy,DLP为29.30mGycm,较常规剂量组(200mA组)降低了75%。结论 128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颌骨埋伏阻生牙既有效地保护了患者,减低了辐射损害,又能获取满足临床诊断需要的图像。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低剂量多层螺旋CT扫描在肋骨骨折检查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方法对40例肋骨骨折患者行常规剂量(a组/机器设定345mA)及三组低剂量(b、c、d组/150mA、50mA、30mA)的薄层CT扫描,比较四组数据的图像质量、诊断能力及患者接受辐射剂量。结果图像质量较好以上的a组100%(40/40)、b组97.5%(39/40)、c组92.5%(37/40)、d组87.5%(35/40)。a组诊断肋骨骨折231处、可疑骨折6处;b组诊断肋骨骨折227处、可疑4处;c组诊断肋骨骨折225处、可疑骨折5处;d组诊断肋骨骨折229处、可疑骨折6处。四组数据平均CTDI分别为(14.52±0.18)mGy、(7.23±0.05)mGy、(2.52±0.23)mGy、(1.34±0.06)mGy,平均DLP分别为(639.64±10.63)mGy、(316.55±0.61)mGy、(100.37±4.01)mGy、(59.23±2.35)mGy。结论低剂量多层螺旋CT扫描技术能够明显减低患者辐射剂量,且图像质量基本满足临床诊断需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鼻窦CT低剂量扫描与常规剂量扫描之间的关系.方法:96例患者分低年组(13~20岁)与高年组(21~70岁),分别用常规剂量和低剂量对鼻窦进行冠状面CT扫描,由三名影像专家对不同剂量CT扫描图像进行评价,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低年组与高年组曝光量和单次扫描CT剂量加权指数分别下降70.4%~75.0%和68.3%~73.7%,两个年龄组低剂量扫描与常规剂量扫描的辐射剂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鼻窦低剂量CT扫描是可行的,且青少年的剂量降低幅度比成年人大,有利于降低患者的辐射损伤. 相似文献
8.
鼻窦低剂量螺旋CT扫描的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鼻窦低剂量CT扫描的可行性,评估其影像效果。方法:对40例受检者在行鼻窦常规剂量(200mA)CT扫描后,再行低剂量(30mA)CT扫描;由2名医师盲法评价图像,按正常图像、图像有少许伪影、图像有严重伪影的等级对每一幅图像进行质量评判,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98%以上鼻窦低剂量CT图像可以满足诊断需要,与常规剂量CT图像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鼻窦低剂量CT扫描是切实可行的,正确应用可以有效地保护病人和保证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9.
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胸部的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探讨将通过降低管电流或管电压来降低多层面螺旋CT扫描的X射线剂量的方式用于胸部,观察其影像图像质量的变化。方法用120kV/(200mA、100mA、50mA、20mA);200mA/(120kV、100kV、80kV);80kV/50mA对20例胸部主动脉弓上和膈上水平2个特定层面进行扫描。测量每例纵隔窗上相同的固定解剖结构点(皮下脂肪,椎体,肌肉)的CT值;对每例肺窗的影像图像进行5等级评分。结果纵隔窗的皮下脂肪、骨骼肌、椎体在降低管电流时的CT值变化没有统计学意义(P≥0.799,P≥0.803,P≥0.65);在降低管电压时,皮下脂肪、骨骼肌的CT值均降低,椎体的CT值增加,三者的CT值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35,P<0.0001,P=0.012),肺窗的等级评分没有统计学意义(P=0.879,P=0.605)。当管电流降低到20mA或同时降低管电压和管电流(80kV/50mA)时肺尖肺窗的线性硬化伪影非常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结论降低管电压或同时降低管电流和管电压会改变影像图像的质量。用降低管电流的方式可降低X射线剂量,即用多层面螺旋CT低剂量扫描胸部是可行的,但至20mA后肺尖有线性硬化伪影。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低剂量螺旋CT扫描在诊断输尿管结石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取输尿管结石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观察组采用低剂量螺旋CT扫描,对照组采用常规剂量螺旋CT扫描,对比两组患者结石检出情况。结果 两组优良率、诊断准确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直径<0.5 cm、直径0.5~1.0 cm、直径>1 cm结石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DLP、CTDIvol辐射剂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输尿管结石采用低剂量螺旋CT和常规CT诊断,低剂量螺旋CT具有辐射量低,有益于患者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64层CT低剂量扫描技术在踝关节隐匿性骨折中的应用。方法:68例常规X线检查阴性、临床高度怀疑骨折的患者行64层CT低剂量扫描和常规剂量扫描,并行MPR、VR后处理,比较2组扫描图像质量、诊断准确率及辐射剂量。结果:低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相比,CT图像质量及对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诊断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辐射剂量较常规剂量明显下降,CT容积剂量指数和剂量长度乘积均降低了56%左右。结论:踝关节低剂量CT扫描能准确诊断踝关节隐匿性骨折,同时降低了患者的辐射剂量,完全能够取代常规剂量扫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在儿童腺样体肥大的临床应用。方法:对46例临床疑似腺样体肥大儿童行16层螺旋CT低剂量和常规剂量扫描,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比两种剂量扫描的图像质量与患者的辐射剂量。结果:16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与常规剂量扫描对显示鼻咽部的解剖结构及病变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381)。对低剂量组/常规剂量组两组腺样体CT值平均值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256)。CT值标准偏差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313)。低剂量CT扫描显示儿童鼻咽部扫描参数中CTDIvol为4.35mGy、DLP为40.62mGy.cm,常规剂量CTDIvol为8.65mGy、DLP为81.23mGy.cm。低剂量与常规剂量相比,其CTDIvol和DLP降低了约50%的辐射剂量。结论:16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对腺样体肥大的诊断结果与常规剂量均相同,故16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临床疑似腺样体肥大的患者,完全能替代常规剂量的16层螺旋CT扫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成人盆腔低剂量CT成像中应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ATCM)结合适应性统计迭代重建(ASIR)算法降低辐射剂量的可行性。方法 将45例先后行常规剂量和低剂量盆腔CT检查患者的图像纳入研究,共获得3组图像:A组为常规剂量图像,采用机器默认的滤波反投影重建(FBP);B组为低剂量图像,采用ASIR,并分别按不同ASIR权重值分为B1组(ASIR 0)和 B2组(ASIR 50%)。由两位放射专家对3组图像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B组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和有效剂量(E)均显著低于A组(t=12.30、12.10、12.15,P<0.05)。与A、B2组相比,B1组的影像噪声(SD)值增加(t=9.14、8.95,P<0.05),而主观图像质量评分、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显著降低(t=8.72、10.62、11.83和8.40、9.55、11.42,P<0.05)。A组与B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和ASIR 50%重建进行成人盆腔CT扫描可以明显降低辐射剂量而不降低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容积扫描及后处理技术在诊断肋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及价值。方法临床高度怀疑肋骨骨折的100例胸部外伤患者,行64层螺旋CT容积扫描,比较轴位扫描图像与后处理图像对肋骨骨折的检出率。结果 100例患者中,CT轴位图像诊断肋骨骨折96例426处;后处理图像诊断肋骨骨折99例588处;2周后复查CT图像确诊肋骨骨折100例600处。以患者2周后复查CT图像为标准,CT轴位图像诊断肋骨骨折数量的检出率为71%;后处理图像诊断肋骨骨折数量的检出率为98%。结论 64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能够多层面显示肋骨结构,对肋骨骨折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轴位扫描图像,且具有定位容易和骨折显示明确等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 T低剂量对比剂血管成像在骨盆骨折动脉损伤诊断中的可行性。方法对15例经X线确诊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行盆腔CTA检查,增强扫描采用 Triger技术,对比剂60ml追加生理盐水40ml ,注射速率4ml/s。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独立评价髂内动脉及其分支的显示程度,测量髂内动脉内对比剂浓度,并分析骨盆骨折周围血管走行及损伤情况。结果①所有病例均清晰显示双侧髂内动脉及其分支,髂内动脉内的对比剂浓度维持在较高水平;②21处骨折周围血肿内见对比剂外渗,3例患者显示髂外动脉受压移位。结论64层C T低剂量对比剂血管成像可以满足骨盆骨折动脉损伤的诊断需要。 相似文献
16.
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肺动脉栓塞(PE)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8例临床疑诊PE患者行MSCTA检查,并将薄层数据行多平面重组(MPR)与容积重建(VR)。结果CT诊断PE8例,共35处肺动脉栓子,其中,段及段以上栓子26处,亚段及以下栓子9处。栓子显示为部分性充盈缺损,附壁性充盈缺损,中心性充盈缺损以及完全性充盈缺损。结论MSCTA能直观地显示肺动脉各级栓子的部位和形态,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疗效评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低剂量多层螺旋CT(MSCT)扫描技术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中应用的可行性及价值,降低患者辐射剂量。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采用常规剂量 MSCT 扫描技术(Thor Routine 扫描序列:120 kV,CARE Dose 4D 120 mAs,螺距1.15,采集方式16×0.75 mm)和50例采用低剂量扫描组合方案(Lung Low Dose 扫描序列:80或120 kV,CARE Dose 4D 20 mAs,螺距1.5,采集方式16×1.5 mm;患者屏蔽防护)的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比较两组间图像质量、辐射剂量、穿刺活检诊断符合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低剂量组图像质量有所下降,但不影响穿刺活检的诊断符合率与安全性,两组间穿刺活检诊断符合率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常规剂量组与低剂量组的总毫安秒和总剂量长度乘积分别为(4476.06±1477.36)、(1027.18±296.19)mAs 和(391.52±140.63)、(69.44±32.78)mGy·cm,且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低剂量 MSCT扫描组合方案可以明显降低CT 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患者的辐射剂量,并且不会影响穿刺活检的诊断符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秦有松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1,12(6):380-381,383
目的比较X线平片与螺旋CT扫描在诊断骨盆骨折中的检出率。方法 38例具有骨盆部外伤史患者均经X线平片与螺旋CT两种影像技术检查。对两种技术诊断骨盆骨折的检出率采用SPSS14.0统计软件和χ2检验进行了比较,P值小于0.05可认为是显著性差异。结果在38例有骨盆部外伤史患者中,螺旋CT扫描正确诊断了骨盆部61处骨折,其中包括髂骨16处,髋臼21处,骶尾骨9处,耻骨上下支8处以及坐骨7处,其检出率为100%,与作为参考标准的螺旋CT扫描比较,X线平片漏诊细小骨折19处,其检出率为68.9%,且显著低于螺旋CT扫描的检出率(P<0.05)。结论螺旋CT扫描对骨盆部骨折的诊断敏感性显著高于X线平片,因而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16层螺旋CT在茎突测量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在茎突测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0例受检者进行16层螺旋CT扫描,在工作站上用VR,MIP及MPR法测量茎突长度、内倾角,并直接测量前倾角及通过测量茎突与颧弓夹角间接测量前倾角。结果VR图像上可以准确测量茎突前倾角(22.56±2.32°),并间接测得前倾角23.11±2.56°,内倾角为21.89±4.82°。VR,MIP2D工具及3D工具均可测量茎突长度,2D工具与3D工具测量结果有显著差异。MPR图像测得茎突长度为22.98±2.83cm。VR及MIP3D工具与MPR测得茎突长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16层螺旋CT扫描可以准确测量茎突长度及倾斜角度,测量茎突长度以VR3D工具最为实用,而间接法测量茎突前倾角更为简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16层螺旋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34例。术前行CT平扫2例,平扫加双期动态增强扫描32例。结果:34例中,良性5例,潜在恶性5例,恶性24例。肿瘤位于食道1例,胃22例,十二指肠1例,空、回肠5例,小肠系膜和结肠系膜各1例,复发2例,直肠1例。CT表现:黏膜下富血供肿块,倾向腔外生长,可有囊变、坏死、出血、钙化。增强后良性及潜在恶性GIST均匀强化,边界清楚,恶性GIST强化不均匀,可有邻近脏器侵犯。CT定性准确率29/34(85.29%),定位准确率30/34(85.24%)。结论:多层螺旋CT平扫加增强动态扫描是目前检查胃肠道间质瘤的一种最重要方法之一,能准确显示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有利于良恶性的判断,并对临床治疗及预测预后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