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院 1998年~ 2 0 0 0年 3月行膀胱癌全膀胱切除、回肠代膀胱尿流改道术 10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10例中男性 6例 ,女性 4例 ;年龄41~ 6 7岁 ,平均 5 5岁 ;多发性肿瘤 6例 ,单发性肿瘤 4例。术后病理诊断为浸润性膀胱癌 ,其中移行性上皮细胞乳头状癌 7例 ,鳞状上皮细胞癌 2例 ,腺癌 1例。所有手术均获成功 ,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术后 6个月经随访 ,未见肿瘤复发 ,疗效满意。2 术后护理2 .1 引流管的护理 患者术后留置多根引流管 ,应妥善固定 ,防止折叠、滑脱 ,并做好标签。2 .1.1 回肠代膀胱段放置可冲洗的Fol…  相似文献   

2.
目的 提高根治性膀胱全切除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 对6例膀胱癌患者行根治性膀胱全切除,并采用W型可控性回肠袋代膀胱术。结果 6例术后随访,患者生活质量满意,代膀胱容量大,压力低搞返流好,未出现电解质紊乱,白天能自控排尿,晚上无遗尿。结论 对保持正常的排尿习惯是一种可行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根治性膀胱全切除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对6例膀胱癌患者行根治性膀胱全切除,并采用W型可控性回肠袋代膀胱术.结果 6例术后随访,患者生活质量满意,代膀胱容量大,压力低,搞返流好,未出现电解质紊乱,白天能自控排尿,晚上无遗尿.结论对保持正常的排尿习惯是一种可行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膀胱Ca是男性泌尿系统最常见的肿瘤之一,根据报道,近20年来膀胱Ca的发病率显著上升,在工业发达国家或地区发病率较高。手术治疗仍是膀胱肿瘤的最主要的治疗手段,膀胱Ca复发都应首选全膀胱切除术,膀胱全切后选肠襻替代膀胱是目前治疗膀胱肿瘤的最好方法,但以往的膀胱全切、回肠代替膀胱术需尿流改道,对患者生理、生活和工作都有较大影响。我科在2002年开始行6例膀胱全切、  相似文献   

5.
回肠膀胱术与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临床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分析全膀胱切除术后2种尿流改道术式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从2003年05月至2009年12月间126例膀胱癌全膀胱切除患者(其中行回肠膀胱术45 例,原位回肠新膀胱术81 例)的临床资料、手术近、远期并发症,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回肠膀胱术组的尿瘘、不全肠梗阻、手术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对上尿路的损害及围手术期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回肠膀胱术与原位回肠新膀胱术都是较好的膀胱全切术后尿流改道方式,但回肠膀胱术因操作相对简单、并发症少,应为高龄及合并基础疾病患者的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W形原位回肠代膀胱术后出现排尿困难的原因及尿动力学特点。方法将23例膀胱全切、W形原位回肠代膀胱术后患者,根据尿流率结果分成排尿困难组(11例)和对照组(12例)。两组分别行尿动力学检查、膀胱造影、泌尿系B超、肾功能检查和静脉尿路造影(IVU)等对比性研究。结果排尿困难组尿失禁2例,对照组尿失禁5例;排尿困难组表现为间歇型尿流曲线,对照组表现为持续型尿流曲线;两者最大尿流率分别为7.14±2.50m l/s和14.94±2.50m l/s,代膀胱容量分别为632.14±191.60m l和409.04±96.16m l,剩余尿分别为69.04±38.40m l和9.24±11.80m 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膀胱尿道造影显示:排尿困难组代膀胱颈口不呈漏斗型或排尿时颈口开放不全,而对照组表现为代膀胱颈口呈漏斗型,排尿时开放良好。结论W形原位回肠代膀胱术后排尿困难主要与代膀胱颈口形状和开放程度有关,尿动力学表现为间歇型尿流、尿流率下降、大量残余尿和膀胱容量增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W形原位回肠代膀胱术后尿动力学特征表现及上尿路功能损害高危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05例[年龄39~68(54±10)岁,男性90例,女性15例]W形原位回肠代膀胱患者术后[6~36(20±6)个月,为代膀胱组]随访资料,包括尿动力学检查、泌尿系彩超、肾功能、膀胱排尿造影和排尿表现.并选取20例患者[年龄40~70(56±10)岁,男性15例,女性5例]因上尿路疾病需要手术治疗而下尿路功能正常的患者作为正常膀胱组.比较代膀胱组和正常膀胱组相关参数的变化.同时,根据有无膀胱输尿管返流将行膀胱排尿造影的代膀胱患者分为有返流组和无返流组,比较2组相应参数变化.结果 代膀胱组尿流曲线为间断或低平尿流曲线,正常膀胱组为钟形尿流曲线;代膀胱组最大尿流率[(12±4)ml/s]显著低于正常膀胱组[(21±5)ml/s],而残余尿量、最大代膀胱容昔分别为(47±22)、(533±166)ml,显著高于正常膀胱组(8±7)、(412±57)ml.代膀胱组代膀胱感觉减退,无明显尿意感,稳定性较好,仅有9例出现蠕动波,波幅较低,规律出现,并随灌注量增多频率先逐渐增加后降低,多不伴有明显感觉.共有90例(86%)患者术后3个月膀胱排尿造影随访时未见膀胱输尿管返流.但随着随访时间延长,有11例(12%)出现膀胱输尿管返流.膀胱输尿管返流患者残余尿量、最大代膀胱容量、排尿期最大代膀胱压及颈口开放不良发生率显著高于无返流患者.结论 W型原位回肠代膀胱具有不同于正常膀胱组织特征的尿动力学表现,残余尿量、代膀胱容量、排尿期膀胱压及膀胱颈口开放不良是其上尿路功能损害的尿动力学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8.
探讨膀胱癌合并糖尿病回肠新膀胱围手术期护理。对25例糖尿病患者,术前通过积极控制血糖,做好心理护理,充分做好肠道准备;术后加强病情观察、控制血糖,预防褥疮及感染,加强各种导管护理,早期进行新膀胱功能锻炼,注重护理随访,取得了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9.
回肠膀胱术与原位回肠新膀胱术近期临床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分析全膀胱切除术后两种尿流改道术式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回顾分析57例膀胱癌患者,其中行回肠膀胱术35例,原位回肠新膀胱术22例,对两组患者在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平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以及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回肠膀胱术组的手术出血量l000(650,1400)ml较原位回肠薪膀胱术组500(300,6001ml为多,而在术后平均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方面,回肠膀胱术组则少于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组.分别为25d和39d,21078.74(18840.13,28140.02)元和36483.13(33496.01,45464.16)元,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两组在手术时间[(393±74与416±113)min】、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62.9%与63.6%)、围手术期死亡率(2.9%与4.6%)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O.05)。结论:回肠膀胱术与原位回肠新膀胱术都是目前较好的膀胱全切术后尿流改道方式,二者各有优缺点,应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0.
刘丽珠  佘衍玲  田真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30):4252-4253
<正>膀胱肿瘤侵犯浅基层以上(T2b),复发肿瘤,多发肿瘤以及位于膀胱三角区的肿瘤,多主张行膀胱全切除,回肠结肠代新膀胱术,它具有保持正常生活习惯和原位排尿的特点,不影响病人的正常生活、工作,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故易被接受。我  相似文献   

11.
晚期膀胱癌行全膀胱切除需要同时行尿道改道术 ,过去常行回肠或直肠代膀胱等手术 ,均需从腹壁收集尿液 ,手术复杂 ,并发症多 ,且给患者的生活造成诸多不便。为了远期效果满意、提高患者手术后的生活质量 ,我科于 1 999年 3月成功的开展了 1例可控回肠代膀胱术 ,术后并发症少 ,患者掌握自我导尿技术 ,能自行定时插管排尿 ,免去了配带集尿袋的麻烦 ,取得良好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周×× ,男 ,45岁。 1 999年 3月 1日因尿频半年 ,伴右侧腰痛半月偶有全程肉眼血尿入院。曾间断排出 1 0余枚微小结石 ,曾在外院行补液、抗炎治疗疗效不…  相似文献   

12.
史彦彬  陈志文  诸禹平 《重庆医学》2015,(6):755-757,760
目的:比较膀胱全切术后行输出道缩窄悬吊增强可控回肠膀胱术与传统回肠膀胱术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9年8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徽省立医院泌尿外科行膀胱全切术后的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行输出道缩窄悬吊增强可控回肠膀胱术治疗42例及传统回肠膀胱术46例),对比分析围术期情况、术后并发症及肿瘤进展情况。结果两种术式在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远近期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输出道缩窄悬吊增强可控回肠膀胱组术后控尿生活质量较之传统手术组明显提高(P <0.05)。结论输出道缩窄悬吊增强可控回肠膀胱术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对于不适合原位新膀胱术且要求控尿者尤为适合。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回肠膀胱腹壁造瘘术进行改良,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市璧山区人民医院泌尿外科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行改良回肠膀胱腹壁造瘘术(研究组)及Bricker术(对照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围手术期情况、术后并发症等资料.结果:研究组35例,对照组48例,2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平均手术时间为(76.3±5.5) 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11.0±5.4) min(P<0.05),但2组在术中出血、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拔除盆腔引流管时间、术后拔除输尿管支架时间、术后TNM分期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术后总肾功异常发生率、造瘘口周围皮炎及疤痕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术后漏尿、代膀胱结石、回肠造瘘口坏死或狭窄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和肾积水的发生率均为0,明显低于传统回肠膀胱腹壁造瘘组的12.7%和15.9%(P<0.05).结论:改良回肠膀胱腹壁造瘘术临床疗效可靠,手术时间更短,可避免Bricker术及传统回肠膀胱腹壁造瘘术的并发症,有望成为更加理想的尿流改道术式.  相似文献   

14.
原位回肠代膀胱的尿流动力学1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朝阳  李铁强  侯俊清  杜信毅 《医学争鸣》2008,29(14):F0002-F0002
目的:探讨W形原位回肠代膀胱术后患者的尿流动力学研究.方法:对15例膀胱全切、W形原位回肠代膀胱患者,术后行尿动力学评估,包括填写排尿情况问卷、尿流率、剩余尿测定、代膀胱测压、压力/流率测定和静态尿道压力描记,泌尿系B超、肾功能检查和IVU.结果:15例患者中,2例有尿失禁.代膀胱容量(405.8±75.2)mL,平均最大尿流率(11.5±2.8)mL/s,剩余尿量(22.2±8.8)mL,膀胱顺应性15.0~80.4 mL/cmH20,平均(31.0±12.8)mL/cmH20.结论:W形原位回肠代膀胱有较好的储尿和排尿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回肠膀胱腹壁造瘘术进行改良,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市璧山区人民医院泌尿外科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行改良回肠膀胱腹壁造瘘术(研究组)及Bricker术(对照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围手术期情况、术后并发症等资料.结果:研究组35例,对照组48例,2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平均手术时间为(76.3±5.5) 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11.0±5.4) min(P<0.05),但2组在术中出血、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拔除盆腔引流管时间、术后拔除输尿管支架时间、术后TNM分期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术后总肾功异常发生率、造瘘口周围皮炎及疤痕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术后漏尿、代膀胱结石、回肠造瘘口坏死或狭窄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和肾积水的发生率均为0,明显低于传统回肠膀胱腹壁造瘘组的12.7%和15.9%(P<0.05).结论:改良回肠膀胱腹壁造瘘术临床疗效可靠,手术时间更短,可避免Bricker术及传统回肠膀胱腹壁造瘘术的并发症,有望成为更加理想的尿流改道术式.  相似文献   

16.
陈馨  白志强 《嘉兴医学》2002,18(2):85-87
目的:探讨原位回肠膀胱术的远期疗效。方法:对1999年10月-2001年6月收治的7例术后病人进行随访分析,随访6-26个月,平均随访18个月.结果:日间完全自控排尿7例,夜间完全自控排尿6例,偶有遗尿1例,平均最大膀胱容量420ml,平均剩余尿量24ml,输尿管轻度扩张1例,血肌酐,尿素氮保持正常,无代谢性酸中毒,无再手术和手术死亡病例。无肿瘤尿道复发,结论:原位回肠膀胱术具有手术成功率高,可控性好,远期并发症少的优点,是目前尿流改道的较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腹腔镜膀胱全切回肠(Bricker)膀胱术与原位回肠(Hautmann)新膀胱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经验及近期疗效。方法该院2010~2014年施行腹腔镜Bricker膀胱术74例,Hautmann新膀胱术30例,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等术中情况、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术后并发症及术后肿瘤复发转移等临床资料。结果两组在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率、盆腔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淋巴结阳性共8例(7.8%),合并前列腺癌3例(2.9%),无切缘阳性病例。Bricker膀胱术组、Hautmann新膀胱术组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分别为(4.2±1.4)、(5.3±2.2)d ,P=0.002,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1.9%(23例)、53.3%(16例),P=0.043。 Hautmann新膀胱术组患者术后6个月白天和夜间尿控分别为76.9%、57.7%,术后12个月白天和夜间尿控分别为90.9%、81.8%。 Hautmann新膀胱术组术后2例(7.7%)复发转移,Bricker膀胱术组术后9例(14.1%)复发转移。结论 Bricker膀胱术和Hautmann新膀胱术具有相似肿瘤根治效果,但Hautmann新膀胱术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更高。  相似文献   

18.
Niu YN  Xing NZ  Lang JT  Zhang JH  Kang N  Tian XQ  Wang JW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24):1702-1704
目的 总结13例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标准淋巴结清扫加T型原位回肠新膀胱重建的经验,评价此术式肿瘤学结果与功能性结果.方法 2005年8月至2009年7月,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13例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患者实施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加下腹壁小切口行原位T型回肠新膀胱重建术,对手术时间、淋巴结数量、围手术期并发症、出血量、输血量、生存率、上尿路形态与功能、控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为6 (5~8) h,平均出血量为480(100~800)ml,平均输血量133(0~400)ml,平均清扫淋巴结数16(8~22)个,无围手术期死亡,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5.4% (2/13).术后3周行膀胱造影检查,未发现明显造影剂外溢及反流.患者日间完全控尿率达84.6%(11/13);夜间完全控尿率为46.1%(6/13),夜间仅需要1块尿垫者占30.8%(4/13).上尿路检查提示,23.1%(3/13)术后45 d内出现双侧肾盂及输尿管的轻度暂时性扩张,但肾功能保持正常.随访24(16~63)个月,7.7% (1/13)于术后55个月死于急性心肌梗死,92.3%(12/13)无复发生存.结论 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标准淋巴结清扫加下腹壁小切口行T型原位回肠新膀胱重建术取得了满意的肿瘤学与功能性结果;T型原位新膀胱输入袢的抗反流效果令人满意,能够充分保护上尿路形态与功能.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preliminary experiences of 13 cases of laparoscopic radical cystectomy and construction of orthotopic T pouch ileal neobladder and evaluate the oncological and functional outcomes of this procedure. Methods From August 2005 through July 2009, 13 patients underwent radical cystectomy and standard lymphadenectomy followed by construction of orthotopic T pouch ileal neobladder via mini-laparostomy for muscular invasive bladder cancer. The data were analyzed according to procedure time, blood loss volume, transfusion volume, number of dissected lymph nodes, peri-operative complications, morphology and function of upper urinary tract and status of urinary continence. Results The mean operating duration was 6 (5-8) hours, estimated volume of blood loss 480 (100-800) ml, transfusion volume 133 (0-400) ml and the number of dissected lymph nodes 16 (8-22). There was no peri-operative mortality. The peri-operative complications were found in 15.4% (2/13) and included urine leak at neobladder-urethra junction managed by drainage (n=1) and urine leak at ureter-neobladder junction repaired (n=1). The complete daytime continence rate was 84.6%(11/13), complete nocturnal continence rate 46.1% (6/13) and <1 pad in 30.8% (4/13). No reflux into afferent limb of neobladder was observed by cystography. Temporary dilation of upper urinary tract was observed in 23.1% (3/13) at Day 45 post-operation and later it disappeared spontaneously. Serum creatinine remained in a normal range in all patients. Within a follow-up of 24 (16-63) months, 7.7% (1/13) died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at Month 55 post-operation. And 92.3% (12/13) survived without a local relapse or a distal metastasis. Conclusion Within an intermediate follow-up period, the oncological and functional outcomes are encouraging after laparoscopic radical cystectomy and construction of orthotopic T pouch ileal neobladder via mini-laparostomy. The anti-reflux mechanism is effective to preserve the morphology and function of upper urinary tract.  相似文献   

19.
回肠新膀胱术治疗膀胱癌(附6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分析行回肠新膀胱术治疗膀胱移行细胞癌的手术体会及长期随访结果.方法:从1988年1月至2006年12月,共有61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行根治性膀胱切除 回肠新膀胱术.回肠新膀胱术采用回肠末端肠段,作对系膜缘切开,然后将回肠片U形排列缝合,间断内翻缝合重建膀胱颈,输尿管行黏膜沟再植.对患者的围手术期死亡率、并发症、尿控情况、肾功能、影像学及尿动力学检查结果进行评估.结果:除1例围术期死亡外,其余患者随访12~168个月.共死亡13例.并发症为肾功能不全11例、输尿管新膀胱吻合口狭窄9例、膀胱输尿管反流6例、尿漏5例、出血4例、切口疝4例、尿道狭窄3例、尿道复发1例.42例患者尿控效果满意.结论:经过长期随访,我们提出的新型原位回肠膀胱术是一种效果良好、并发症较低的尿道改道术,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膀胱癌回肠原位新膀胱术的临床疗效。方法:膀胱移行细胞癌2例患者采用末端回肠(60cm)去管折叠缝合制成球形贮尿袋代膀胱的原位膀胱重建术。结果:2例手术顺利,术后随访3~6个月,无严重并发症,排尿可控率100%,平均尿量230ml/次,剩余尿量0~100ml,最大尿流率17ml/s。结论:球形可控性回肠贮尿袋代膀胱术具有容量大,压力低,可控性好,对机体干扰轻,并发症少等优点,是原位膀胱重建的良好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