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多患者经常只测空腹血糖而不太注意餐后血糖的监测,这是不正确的。空腹血糖控制好不能说明餐后血糖控制好,如果不经常测餐后血糖,很难发现治疗是否到位,药物选择是否合理。  相似文献   

2.
黄晖  刘鹏鹰  陈淑娟   《中国医学工程》2008,16(2):105-10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状态与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方法比较两组空腹血糖控制良好而餐后血糖不同的患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在空腹血糖控制良好的情况下,餐后血糖控制不良的患者其高血压、冠心病、脑中风、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的发生率明豆高于餐后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结论空腹血糖正常情况下,餐后高血糖状态与糖尿病的血管病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与血管并发症相关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红 《黑龙江医学》2008,32(12):917-91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与血管并发症相关关系。方法比较两组空腹血糖控制良好而餐后血糖不同的患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在空腹血糖控制良好的情况下,餐后血糖控制不良的患者,其高血压、冠心病、脑中风、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餐后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结论正常情况下,空腹血糖、餐后高血糖状态与糖尿病的血管病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将22例需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分为2组,一组心血糖跟踪监测及数据处理系统监测其全天血糖谱(3餐前及餐后2小时,睡胆和睡时,简称强化监测组);另一组为普通监测组,仅测定早餐前及餐后2小时血糖,两组皆在治疗的前1天和第5,10,15天监测患者血糖,并根据结果调整胰岛素用量,结果表明,强化监测组血糖控制在治疗第5,10,15天时皆优于普通监测组(P〈0.01),第15天时强化监测的胰岛素全天用量明显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相对于多次指血血糖监测在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调整中的优势.方法 应用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61例,其中30例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进行血糖监测,并根据每天下载的血糖图谱进行血糖精细调节,另外31例患者采用每天多次指端快速血糖监测血糖,调整胰岛素剂量.血糖调整目标为:凌晨2点及三餐前4.4~6.1 mmol/L,餐后血糖4.4~8.0 mmol/L,血糖≤3.9 mmol/L为低血糖.结果 CGMS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明显少于多次指端血组患者,血糖漂移幅度及低血糖发生率明显小于多次指端血组.结论 CGMS能详细地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波动的特征,为强化治疗的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精细调节提供了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阿卡波糖、沙格列汀联合甘精胰岛素对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的影响。方法 将60例初发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沙格列汀和甘精胰岛素组及阿卡波糖和甘精胰岛素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分别行72h动态血糖监测,比较空腹、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血糖波动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空腹、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明显降低(均P<0.01);72h动态血糖监测提示,除低血糖发生外,其他血糖参数均明显改善(均P<0.01);72h动态血糖监测提示,两组治疗后均有2例患者有低血糖发生;与沙格列汀组比较,阿卡波糖组在餐后血糖(P<0.01)、糖化血红蛋白(P<0.01)、血糖标准差(P<0.05)、平均血糖水平(P<0.01)、早餐后平均血糖(P<0.01)、中餐后平均血糖(P<0.05)、血糖百分比(>7.8mmol/L,P<0.01)方面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阿卡波糖、沙格列汀联合甘精胰岛素均能明显降低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指标,减少血糖波动,阿卡波糖联合甘精胰岛素在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尤其是餐后血糖方面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7.
葡萄糖耐量受损(IGT)与冠心病关系密切,并且显著地影响其发病和转归。 餐后血糖定义及状态 餐后血糖是指进餐后的血糖,随餐后糖类的吸收,在餐后10min血糖自空腹水平开始升高。非糖尿病患者,进餐后2h血糖达到峰值,正常不超过5.6mmol/L,在2~3h回复至餐前水平,  相似文献   

8.
王瑞萍  崔璐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9):2543-254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准确把握餐后血糖时间窗的意义。方法:采用方便取样的原则,选择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40例,分别监测每位患者同一餐后2h、2h10min、2h20min、2h30min的血糖值,对于测得的结果进行t检验。结果:餐后2h血糖与餐后2h10min时血糖之间的测定值差异有显著性,餐后2h血糖与餐后2h20min、2h30min时血糖之间的测定值差异有高度显著性。结论:准时监测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把握好时间窗,对临床治疗和促进糖尿病康复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蔡芸莹  李梦歌  张伦  李娟  苏恒 《中国全科医学》2023,26(15):1880-1884
背景餐后血糖漂移是导致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升高的主要原因,控制餐后血糖也是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重要策略。目的评价蛋白质前负荷进餐模式对1型糖尿病(T1DM)患者餐后血糖漂移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开放、受试者内交叉的临床注册研究。选取2019年2月至2021年12月至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18~45岁、病程>1年的T1DM患者31例。所有患者在经过10 h禁食后,分别在进行动态血糖监测(CGM)的第4、7天,以完全相同的成分进食两次等热量的试验餐,进食模式分别为蛋白质前负荷餐和混合餐。使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分析患者餐后5 h CGMS数据,包括餐后血糖峰值、餐后血糖达峰时间、平均血糖水平、血糖曲线下面积(AUC)、血糖增量曲线下面积(i AUC)、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血糖增量高峰(?Peak)、血糖增量低峰(?Low)、低血糖事件时间占比、高血糖事件时间占比等。采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比较两种进餐模式后餐后5 h血糖变化。结果共26例T1DM患者纳入统计分析。蛋白质前负荷餐和混合餐空腹血糖、血糖峰值、300 min平均血糖水平、180~300 min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糖波动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糖尿病住院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0例,糖尿病合并稳定性冠心病患者20例,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血糖的波动情况,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 心肌梗死组患者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餐后血糖波动幅度和餐后3h平均血糖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性冠心病组(P<0.05).年龄、EF、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是影响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GRACE积分的相关因素.结论 日间血糖波动幅度增加了患者发生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监测是控制血糖达标的前提。目前,临床上普遍应用的血糖监测指标主要是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上述三者能客观地反映患者的血糖情况,三者的临床意义毋庸置疑,但根据血糖管理的最新理念,三者所架构的黄金三角隐含着血糖监测中的"盲区"。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动态监测系统评估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以下简称甲亢)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波动并观察胰岛素分泌的改变。 方法选取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人民医院确诊的30例甲亢患者,葡萄糖耐量试验、胰岛素释放试验及动态血糖监测,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血糖波动及评估胰岛素水平及胰岛素抵抗指数。 结果甲亢治疗前,女性患者日间血糖波动幅度、最大血糖波动幅度、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血糖标准差水平明显低于男性患者(P<0.05)。甲亢治疗后患者餐后1 h葡萄糖、餐后1 h胰岛素、餐后2 h胰岛素和胰岛素抵抗指数、血糖波动幅度(日间平均血糖度、最大血糖度、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餐后血糖曲线下面积)低于治疗前(P<0.05)。 结论甲亢患者的血糖波动较大,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并发生胰岛素抵抗,且男性甲亢患者血糖波动更为显著。甲亢患者在经治疗后胰岛素抵抗程度、餐后血糖和血糖变异性等随着甲状腺功能的恢复而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460例老人体检者的空腹。餐后二小时血糖浓度的测定分析。提高对糖尿病的诊断准确率,方法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460例空腹和餐后二小时血糖的浓度.结果餐后二小时血糖测定值在糖尿病诊断上明显高于空腹血糖.结论在糖尿病的诊断上应对患者进行空腹和餐后二小时血糖同时监测,以免在糖尿病的诊断上出现漏诊。  相似文献   

14.
糖化血清蛋白检测对糖尿病监测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淑文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9):4055-4056
目的:探讨糖化血清蛋白(GSP)与血糖的相关性及其对糖尿病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64例糖尿病患者及正常对照组分别进行GSP及空腹血糖检测,并对糖尿病患者进行餐后2h测定。结果:糖尿病患者组空腹及餐后2hGSP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对照组中空腹及餐后GSP差异无显著性(P>0.05),DM组GSP与FBG及餐后2h血糖呈正相关(P<0.01,P<0.001)。结论:GSP与血糖的相关性好,它对DM的诊断及疗效监测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红霞  贾伟平 《上海医学》2006,29(9):665-668
监测血糖是了解血糖控制状态的必要手段。临床上,常在3餐前、3餐后2h及睡前和(或)凌晨3:00测定毛细血糖来反映患者血糖的基本演变,但由于需多次测定,给测试者和被测者都带来不便。此外,点血糖的测定并不能准确反映机体血糖的具体变化状态,尤其是对一些血糖波动大、难治性、脆性糖尿病患者,其反映血糖实际变化的准确性较差。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ontinous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CGMS)是近年推出的新型血糖监测系统,其对于了解血糖变化的全貌、更好地指导糖尿病治疗起很大的促进作用。现就其目前的应用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200例糖尿病人血糖与尿糖测定结果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检测200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尿糖水平,探讨糖尿病患者血糖与尿糖之间的关系。方法:尿糖应用优利特-300型自动尿液分析仪检测;血糖应用葡萄糖氧化酶法在半自动化分析仪上检测。结果:200例糖尿病患者中有13例尿糖阴性,占总例数的6.5%;空腹血糖有4例正常,占总例数的2%,明显增高(>7.8 mmol/L)者153例,占总例数的76.5%;餐后2h血糖有2例正常,占总例数的1%,明显增高(>11.1mmol/L)者103例,占总例数的51.5%。结论:尿糖阴性不能排除糖尿病,应结合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的监测早期诊断糖尿病;同时对糖尿病患者而言,应经常监测其血糖、尿糖和餐后2h血糖,以及早预防糖尿病的微血管病变,避免并发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准确把握餐后血糖时间窗的意义。方法:采用方便取样的原则,选择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40例,分别监测每位患者同一餐后2小时、2小时10分钟、2小时20分钟、2小时30分钟的血糖值,对测得的结果进行t检验。结果:餐后2小时血糖与餐后2小时10分钟时血糖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餐后2小时血糖与餐后2小时20分钟、2小时30分钟时血糖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准时监测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把握好时间窗,对临床治疗和促进糖尿病康复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石玉明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24):182-183
目的:探讨对高危人群诊断2型糖尿病时准确把握空腹血糖与餐后血糖的意义。方法:采用随机抽取的方法,对临湖镇两个社区500例40岁以上女性分别监测空腹血糖与餐后2小时血糖各1次。结果:在糖尿病早期,主要是餐后血糖增高,空腹血糖大多为正常或正常高限,不做餐后血糖或葡萄糖耐量试验(0GTT),必将漏诊上述部分患者。结论:及早发现糖尿病,必须对高危人群做OGTT试验,餐后2小时血糖检查实际上是一种简化的OGTT试验,由于这种方法较OGTT试验抽血次数少,简单易行,易于接受,是筛选和发现空腹血糖正常的糖尿病患者的最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提高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及治疗效果提供有效的措施。方法:随机选取32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对所有患者入院后除全部进行全面的胰岛素治疗、饮食指导以及心理护理外,对所有患者进行连续3d72h的动态血糖监测,并和指尖血糖测定值进行比较。结果:在32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中(2例中途转科),动态血糖仪监测呈现出较好的准确性,可以反映患者血糖的变化模式及趋势,其效果明显优于三餐前、三餐后和睡前血糖的测定。结论:动态血糖仪可有效监测患者血糖,并实现对患者血糖进行较好的控制;动态血糖监测在糖尿病的治疗中有重要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非糖尿病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状况。方法以我院非糖尿病科2003年11月~2004年10月收治的123例伴有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出、入院时血糖控制状况、血糖监测率、治疗方案、内分泌科会诊情况和出院医嘱。结果出院时,患者空腹血糖监测率及空腹和餐后血糖同时监测率显著低于入院时(P<0.05),空腹血糖控制情况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出院时餐后血糖监测率和达标率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餐后血糖尚可率显著高于入院时,控制差率显著高于入院时(P<0.01)。结论非糖尿病科医师对糖尿病患者血糖的监测和控制很不规范,这对糖尿病的正规治疗和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有效防治非常不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