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一般认为是受外界刺激而引起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1]。翼状胬肉生长缓慢,早期多无自觉症状或仅有轻微不适,后期伸展至角膜时,可因牵扯引起散光或遮挡瞳孔而造成视力障碍,严重者可发生不同程度的眼球运动障碍[2]。翼状胬肉的发生率在各地差异很大,为了解桂林地区翼状胬肉的患病情况,我们对近3年来桂林城区及周边地区3948例健康体检中发现的翼状胬肉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广州铁路职工翼状胬肉的患病率,探讨翼状胬肉与环境条件、工种、性别及沙眼的关系。方法:采取整群抽样方法,以广铁集团公司45~60岁职工为对象,随机抽取了其属下5个不同单位职工进行体检。结果:实检人数1634人,参检率92.0%,翼状胬肉患者61例,患病率为3.73%。按日照时间分组:〈3h者579例,患病12例,患病率2.07%,〉3h者1055例,患病49例,患病率4.64%,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5.76,P〈0.05)按家庭月收入分组,A组:〉1万者150人,患病1例,患病率0.6%;B组:5千~1万者378人,患病8例,患病率2.12%;C组:〈5千者1106人,患病52例,患病率4.70%,组组间AC,BC比较差异有显著性,AB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XAB^2=0.59,PAB〉0.05;XBc^2=3.91,PBc〈0.05;XAC^2=4.1,PAC〈0.05)结论:翼状胬肉患病率与日照时间、经济收入及沙眼的发生相关,与性别无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温州市洞头县55岁以上居民翼状胬肉患病情况。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洞头县乡镇随机选择9个调查点,受检总人数为1750人。采用手持式裂隙灯行眼部检查,明确翼状胬肉诊断及分期、分级。结果洞头县老年居民翼状胬肉的患病率为33.4%,男性患病率(38.7%)高于女性(28.5%),病变部位以鼻侧多见占93.4%,Ⅲ、Ⅳ级翼状胬肉多见,分别占41%和36%。结论洞头县老年居民不同年龄、不同性别间翼状胬肉患病率存在差异。翼状胬肉患病率较高可能与长期沿海户外劳动、接受长时间高强度紫外线照射和海风侵袭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紫外线与翼状胬肉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翼状胬肉的病因复杂,相关学说众说纷纭。紫外线辐射的病因学说通过流行病学以及其组织病理学改变两个方面得到证实,但其促使翼状胬肉形成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最近的研究成果推测:光毒性损伤,氧化应激损伤以及细胞因子异常表达在翼状胬肉的病理形成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我市环卫工人翼状胬肉患病情况。方法 选取环卫局振东队538名在岗的环卫工人为实验组,并以市属学校教师276人对照组进行检查,按统一规定的诊断条件记录检查结果。结果 环卫工人翼状胬肉患病率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女性患病率比男性高,且有显著意义。结论 环卫工人翼状胬肉患病率呈高发现象: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翼状胬肉的发生与长期户外作业受到的紫外线辐射量大有关。  相似文献   

6.
翼状胬肉(pterygium)在我国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眼表疾病,发病率高,主要表现为球结膜及其结膜下组织增生肥厚,并形成纤维血管组织向角膜浸润性生长.角膜被浸润后可引起角膜散光、眼球转动障碍及视力下降等临床表现.具体病因不明,但多项研究表明,可能与紫外线照射、遗传因素、营养缺乏、泪液分泌不足、过敏反应、解剖因素及眼部长期受到风沙、烟尘、热、花粉等过度刺激相关.  相似文献   

7.
翼状胬肉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翼状胬肉是一种与阳光照射有关的威胁视力的眼表面疾病。组织学上包括高度血管化的组织和肥厚变性的纤维结缔组织。治疗主要是手术切除,包括联合一些辅助的治疗措施,均有一定的复发率。翼状胬肉的病因仍未完全明了,文中对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眼球表面上皮的正常表型对眼球表层的健康非常重要。许多眼表疾病可造成视力严重减退甚至失明。羊膜移植术因其在眼表重建中的安全有效而日益受到医务人员的重视。我院自2003年10月-2004年10月对60例(60只眼)的翼状胬肉患者采用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生物羊膜移植术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翼状胬肉是眼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常规手术切除后复发率高 ,尤其是复发性翼状胬肉 ,再手术的复发率更高。我们应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 (amnioticmembranetransplanta tion ,AMT)治疗翼状胬肉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 96例 12 7只眼 ,复发性翼状胬肉17例 2 1只眼 ,其中合并睑球粘连 9只眼。男 43例 5 5只眼 ,女5 3例 72只眼 ,年龄 42~ 80岁 ,平均 5 3 6岁。1 2 方法1 2 1 羊膜的制备 根据Prabhasawat[1] 等报道的方法并加以改进。羊膜来…  相似文献   

10.
吴侠业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8):120-121
目的调查江苏省赣榆县4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比较赣榆县沿海与非沿海乡镇的翼状胬肉的患病情况。探索翼状胬肉的患病原因,以便更好地做好基层的眼科保健工作,更好地服务农村百姓。方法2007年3月~2008年4月,采用整体随机抽样法在赣榆县对40岁以上的6426人群进行了翼状胬肉的调查。结果6245人完成了有关翼状胬肉的调查,受检率97.18%其中沿海3045人,男1613人,女1432人,非沿海3200人,男1735人,女1465人。共发现沿海翼状胬肉患者279人,患病率9.16%,非沿海281人,患病率8.78%。翼状胬肉的患病率以五六十岁最突出。结论紫外线、风沙的刺激与翼状胬肉的发生密切相关,且翼状胬肉的患病率较前增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并研究眼科翼状胬肉患者手术前后的护理措施,观察临床护理结果。方法:将我院2012年8月至2014年10月眼科所医治翼状胬肉患者40例作为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并将同期治疗翼状胬肉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给予术后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为95.0%,对照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为80.0%,两组间差异明显,P <0.05,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给予翼状胬肉患者手术前后综合护理,临床效果远远优于术后单纯性护理,可提高临床治愈率和护理满意度,效果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翼状胬肉(Pterygia,简作胬肉)是多发眼病,通过为期22年的临床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 一、流行病学调查 通过不同地区共计39298人普查,发现胬肉患病率为2~6%,占眼病的第3~5位。门诊率为9.01%,致盲率为1.96~4.03%,在眼科手术中占15.4%。年龄最小见于16岁,超过40岁者占76%。女性较多,男:女=1:1.79。农民占3.6~6.4%,工人占1.9%。  相似文献   

13.
翼状胬肉因其患病率及术后复发率高,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目前研究表明其发病机制可能与某些细胞因子的异常表达、正常细胞凋亡程序的破坏及p53基因突变等有关。本文对翼状胬肉发病机制在细胞因子及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原位结膜覆盖术治疗翼状胬肉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将34例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原位结膜覆盖术术后半年的复发率和术后第一天疼痛评分,与10例翼状胬肉单纯切除术、10例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移植/转位术复发率和术后第一天疼痛评分进行比较,并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原住结膜覆盖术术后疼痛评分与自体结膜移植/转位术的疼痛评分没有统计学差异,但是评分低于单纯切除术。原位结膜覆盖术术后复发率较单纯切除术低(P〈0.05),但较自体结膜转位/移植术复发率高(P〈0.05)。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原位结膜覆盖术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翼状胬肉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翼状胬肉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萌  陈剑 《广东医学》2005,26(12):1737-1739
翼状胬肉是常见的眼表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仍未明确。国内外诸多学者对翼状胬肉的发病机制作了深入的研究,本文就其发病机制的研究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改良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治疗初发性翼状胬肉的效果,探讨治疗初发性翼状胬肉的临床实用手术技巧。方法将131眼初发性翼状胬肉随机分为A组(73眼):采用改良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术中使用丝裂霉素C治疗;B组(58眼):采用单纯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术中使用撕裂霉素C治疗。两组均由同一医生手术操作,术后随访观察1~2年。结果术后随访中A组术后表层角膜炎发生率较B组少(P〈0.05)。翼状胬肉复发A组4眼,复发率为6.3%;B组10眼,复发率为17.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结论采用改良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治疗初发性翼状胬肉,疗效满意、复发率低、刺激症状轻、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李传英  宁玉兰 《安徽医学》1997,18(4):37-37,48
<正>翼状胬肉在某些地区发病较高~(1)。其发病率为0.19%~10%,且有着明显的地区差异(1,2)。据不完全统计,1994年1月至1995年7月,我校附院眼科就诊的2 019人中,98例患有翼状胬肉。现将其临床病理分析如下。一、一般资料本组4 038眼,患翼状胬肉的98人,128眼,发病率为4.85%。128眼中,男性36眼,女性92眼。患者年龄最小的11岁,最大的78岁。11~40岁的12人,41—78岁的86人。学生和干部6人,工人和农民68人,市民24人。其中双眼患病者30人,占32.67%;单眼者68人,占14.41%。右眼60只,占46.87%,左眼68只,占53.13%。  相似文献   

18.
翼状胬肉是一种局部球结膜纤维血管组织增生并且侵犯角膜的眼表疾病,是常见的眼部疾病之一。其病因及其发病机制有很多不同的解释,而确切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但大多数研究表明,翼状胬肉的主要诱因是环境因素,眼部长期受到阳光、风沙、花粉等过度刺激,以及营养缺乏、遗传因素、泪液分泌不足、解剖因素等各种诱因使角膜缘上皮屏障被破坏,继而结膜变性增生而发生本病。翼状胬肉的治疗目前主要以手术为主,但术后复发率较高,可达20%-40%[1]。下文对近年来翼状胬肉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做一综合表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ErbB2及ErbB3]在翼状胬肉上皮内的表达。方法: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方法对15例初发性翼状胬肉患切除的翼状胬肉组织中EGFR、ErbB2及ErbB3蛋白进行检测,并与正常人结膜组织进行对照。结果: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在正常结膜上皮中,EGFR在其基底层细胞表达,而ErbB2及ErbB3则在其表层细胞表达。15例翼状胬肉上皮的11例EGFR、ErbB2及ErbB3表达方式与正常结膜明显不同,EGFR、ErbB2及ErbB3均在翼状胬肉上皮的全层表达,4例表达方式与正常结膜相似。Western blot检测进一步证实11例翼状胬肉上皮EGFR、ErbB2及ErbB3表达较正常结膜高。结论:翼状胬肉组织上皮EGFR、ErbB2及ErbB3表达增加,提示翼状胬肉可能是一组织增生性疾病,翳状胬肉上皮EGFR、ErbB2及ErbB3的异常表达及其与其上皮下组织相互作用可能是翼状胬肉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对翼状胬肉25例(28眼)行胬肉切除 羊膜移植术,术后随访10-15个月,结果 28眼术后羊膜植片全部存活,角膜透明,羊膜结膜化。随访期内无1例复发。利用羊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具有取材方便的优点。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