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各种献血心理和献血反应的关系,从而保证良好的献血心理,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 采取问卷形式650名不同献血心理的献血者统计分析比较。结果 奉献、体检、储蓄三种心理分别做统计学处理,显示有显著性差异。奉献心理与体检心理的统计X^2=9.25,P≤0.01,奉献心理与储蓄心理的统计X^2=5.61,P≤0.05。结论 奉献心理出现的献血反应远比其他献血心理少。  相似文献   

2.
目前,街头采血已成为血液采集的主要方式,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个别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或献血后发生献血不良反应,影响了一些献血者的热情和积极性,为更好地开展无偿献血工作,扩大献血队伍,减少此类不良反应的发生,笔者对此进行了观察与分析,现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4.
通过对100例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提出:不良反应的发生不仅关系到血液的质量,而且还直接影响到献血者的身体健康。因此,工作人员应积极地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1 资料采集 无偿献血者,100例,男45例,女55例,年龄18~45岁。其中出现血肿15例,局部感染5例,晕厥的占24例,抽搐10例,恶心呕吐占42例,心功能紊乱4例。 2 原因分析 2.1 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和服务态度因素:工作人员服务态度较差,以及穿刺技术不熟练,不能做到一针见血,都可以使献血者情绪受影响,增加紧张和恐惧心理。 2.2 精神因素…  相似文献   

5.
献血不良反应的预防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翼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4):77-78
目的探讨献血不良反应的预防及治疗措施。方法随机将8600例献血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300例。两组给予常规预防措施,研究组另给予预防和治疗干预措施,并对两组献血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治疗情况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数和发生率均降低(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在3min内恢复正常的比率提高,而在5min、10min内恢复正常的比率则明显降低(P0.05)。结论积极做好相关预防和治疗干预工作,对健康适龄公民积极踊跃参加无偿献血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献血不良反应调查分析及预防和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分析献血不良反应的特点。方法:2001年至2006年无偿献血122225人对献血中出现献血不良反应程度进行调查。结果:6年共有122225人参加献血,不良反应率为1.46%,呈逐年降低。结论:精神因素、心理素质等是献血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做好采血前、中、后对献血不良反应的预防及处理工作,献血不良反应就会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献血不良反应情况,总结预防、处理措施.方法:分析2011年1月-2016年12月参与本血站无偿献血的316148名献血者,分析献血不良反应出现情况,探讨预防不良反应的方法以及出现不良反应后的处理方法.结果: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16%,原因:晕针、晕血占4.17%,空腹占16.67%,休息不佳、疲劳占25%,过度紧张占54.17%.结论:强化献血知识宣传,保证熟练的穿刺技术,献血过程中做好密切巡视,进行献血后的健康指导,以减少献血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无偿献血是指健康适龄公民自愿无任何报酬地献出少量的血液 ,献血反应是指献血过程中由于生理和心理因素影响 ,使血容量下降 ,大脑广泛供血不足引起的综合征 ,少数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或献血后 ,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反应 ,为减少献血反应 ,促进无偿献血开展。笔者自 1997年 - 2 0 0 0年观察了 2 35 6 0名献血员中 2 2 4人献血反应情况 ,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资料  2 2 4人次献血反应为 1997年 - 2 0 0 0年的 2 35 6 0名献血者中 ,按照采血操作规程每人采血量为 2 0 0 ml。1.2 方法 观察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及献血后是否出现晕厥、惊厥…  相似文献   

9.
献血不良反应多指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献血后一定时间内出现的头晕、虚弱、出汗、恶心、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无力等不适症状,属迷走神经血管性反应。虽然症状持续时间不长,但影响很大。在日常采血工作中发现,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个别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或献血后发生献血不良反应,挫伤了一些人对无偿献血的热情和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在人群中造成严重的恐惧心理,影响无偿献血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相似文献   

10.
献血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预防献血反应,保障献血者的安全,促进无偿献血事业的发展。方法:收集2009年1-4月街头献血反应者362例,对发生献血反应的原因及预防进行分析。结果:362例献血反应者中,在献血过程中或献血后轻度反应327例(90.3%),中度反应29例(8.0%),重度反应6例(1.7%);诱发因素中,精神因素(紧张、恐惧等)264例(72.9%),过度疲劳、睡眠不足、空腹献血等因素84例(23.2%),环境因素8例(2.2%),其他6例(1.7%)。结论:出现献血反应者多为精神因素所致,紧张、睡眠不足、疲劳、空腹献血易引起献血反应。  相似文献   

11.
心理咨询属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是指对存在有心理问题或困扰者,向心理学工作者求助时,后者应用心理学的观点与方法,给求助者以帮助、劝告、辅导的过程。现代的心理咨询包括心理帮助和心理治疗,它的范围很广,从对正常人的指导和帮助到针  相似文献   

12.
献血是为挽救患者而捐献自身的血液或血液成份 ,人体在健康情况下献出 2 0 0~ 4 0 0ml血液对身体无任何损害 ,献血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 ,促进骨髓造血 ,但在特殊情况下 ,偶有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 ,以晕厥最常见。晕厥时临床表现可因个体差异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和体征。如头晕、心慌、恶心、面色苍白、出汗、乏力、突发性意识丧失、手足抽搐、肌肉痉挛、惊厥、心率减慢 ,血压下降等。1 原因分析初次献血者和空腹献血者较易发生晕厥 ,因初次献血者易于情绪紧张、恐惧 ,对某些意外刺激较为敏感 ,使迷走神经过度兴奋 ,导致心跳减慢 ,心脏排血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献血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1年4月、5月同一辆献血车接待的无偿献血者1627人,其中804人设为干预组,823人为对照组.结果 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心理干预组为1.87%,对照组为6.0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献血者实施心理干预,可降低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程养生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21):202-203
资料与方法 2007年1—10月本中心血库2855名献血者,包括工人、农民、军人、干部、学生、其他职业(个体工商户、无职业者等),健康检查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和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  相似文献   

15.
献血反应是献血过程中或献血后少数献血者发生的常见不良反应,主要有明显头晕、目眩、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四肢无力、心慌、呼吸急促、出冷汗,严重者出现晕厥、休克,导致采血中断,既影响血液质量、浪费血液(采血量不足),又给献血者带来身体不适,还容易引起献血者之间“连锁反应”,导致献血者情绪紧张或产生恐惧心理,影响采血及献血工作的正常进行。为了保证献备者的安全,确保血液的质量和降低献血反应的发生率,有效预防和及时处理献血反应至关重要。1998年10月1日始,我国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临床上均在输注来自无偿献血者所献…  相似文献   

16.
李小娟  谢英 《甘肃医药》2012,(2):145-146
通过对2010年12月至2011年6月2100名成分献血者的血管进行穿刺前评估,根据血管情况进行分级,选择正确的穿刺部位,采取有效措施,减少二针率。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加强穿刺后护理,血小板采集过程中,认真巡视和观察献血者,以防针头脱出或扎破血管,保持管路通畅。有效降低静脉穿刺部位出现青紫、淤血、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也有利于献血员下次再来捐献,保证充足血源。  相似文献   

17.
1980年职业献血员献血过程中不良反应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3年13月至1994年8月在本站采血室对1980名职业献血员在献血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了观察。结果53名献血员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8%。其中局部反应7例占不良反应的13.21%,全身反应48例,占不良反应的90.57%,53例不良反应,首次献血者47例,占出现不良反应的献血员总数的88.68%,提示首次献血者较易发生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浅析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预防和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预防和降低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是提高采供血机构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标志,是保护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避免意外发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同时有效降低不规则采血量及血液的报废,更避免由于其引起的负面影响而给无偿献血事业的发展带来一定困难.  相似文献   

19.
目的:针对临床献血中各种不良反应诱因采取恰当的个体化护理措施来预防献血过程中不良反应。方法:设置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随机挑选200例首次无偿献血者。研究组则根据献血者的现状,做好献血前的心理分析,针对个体化采取不同的疏导方式,减少首次献血者的献血不良反应。对照组按照常规的护理。结果:收集对照组和研究组的两组数据进行对比,研究组在献血中出现各种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在首次无偿献血群体中实施个体化护理,减少了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使献血者平静接受献血;促进献血者再次献血;提高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