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陈淑萍 《光明中医》2011,(10):2093-2094
低热证候,是一种危害人体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也是一种错综复杂的顽固性、难治性的气血虚损病证。现代医学的结核病、肿瘤、功能性低热以及其他慢性、感染性疾病等所致的低热多属此范围。长期低热,体温一般在37.5~38℃,多由于脏腑亏虚,元气虚弱,精血不足而造成阴阳偏盛偏衰,营卫失和。初期常以阴虚发热为多见,久热不退则由阴及阳,可出现气虚或阳虚等证。笔者根据发病机理,辨证施治,临床治疗收到了较满意的效果。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 低热,是多种疾病病程中经常出现的临床症状,男女老幼均可发病。笔者多年临床观察,治愈的低热病例中,有经西医检查未能做出明确诊断者,有诊断虽明确,但用抗生素或其它药物对症治疗久无良效者,而从中医辨证施治或者中西医结合治疗,却能很快治愈。从临床观察看,低热常见于现代医学的慢性胆道感染、慢性肝炎、肺心病合并感染、结核病、风心病、肺癌等疾病。低热患者临床多见口腔温度在37.6℃~38.2℃,偶有个别病例波动高于38.8℃者。也有少数病人,体温虽然波动在37.4℃左右,但患者自觉有明显的发热感,脉率增快。在此浅谈对低热辨证施治的体会。例一于某,男,52岁。胃部及胆囊切除术后,低热月余(体温37.2℃~37.6℃)。查血常规、肝功能正常,胸透及其它检查均未见异常。曾用多种抗生素治疗无效,遂邀中医会诊。患者自  相似文献   

4.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对低热采用中医辨证治疗 ,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现整理介绍如下。肝郁低热宋某 ,女性 ,55岁 ,1 996年初诊。患者悲伤欲哭 ,精神恍惚 1年 ,低热 2个月。曾服逍遥散无效。现症低热 ,精神恍惚 ,不能自主 ,消瘦 ,已绝经 ,舌质红 ,舌苔薄黄 ,脉细数 ,T37.6℃。诊为神经官能症。《素问·举痛论》曰 :“百病生于气也”。本患者郁闷不乐 ,肝气抑郁 ,郁久化火伤阴 ,心阴不足 ,阴虚内热引起低热 ;肝木升泄太过故烦躁易怒 ;肝气抑郁 ,气机不畅故胸胁胀闷 ,喜叹息 ;阴虚火旺扰乱神明故悲伤欲哭 ,精神恍惚 ,失眠多梦。予甘麦大枣汤加味 …  相似文献   

5.
发热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 ,内科各系统都有以发热为早期症状或主要症状的疾病 ,有时为唯一的症状 ,更多的病症可以伴有发热。发热由于病因复杂 ,并发症多 ,诊治失宜致发热缠绵 ,经久不退者 ,并不少见。尤其是长期低热在内、儿科 ,成为困扰医者的一个难题。1 长期低热的病因诊断长期低热一般指热程大于 3个月 ,体温在 38℃以下的发热。长期低热原则上均应住院进行系统检查 ,详细回顾病史及治疗过程 ,最忌患者在门诊辗转寻医问药 ,使病情更加复杂化。需要指出的是体温正常范围不是绝对值 ,少数人的正常体温可能超过 37℃ ,达到 37.5℃ ,如…  相似文献   

6.
施慧 《新中医》1990,22(4):5-6
低热的治疗,若湿蕴中焦,则以宣化畅中为主;久热伤阴,则以甘凉濡润为要;气虚低热,须升阳益气;阳虚低热,宜温阳圃本以除标。  相似文献   

7.
张富山 《河北中医》2009,31(10):1483-1483
2004—05--2008—03,笔者采用中医辨证治疗功能性低热32例,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32例均为本院中医科门诊患者,男10例,女22例;年龄14—67岁,平均35.5岁;病程最短2周,最长3年;辨证分型;肝郁发热型6例,余热未尽、邪伏阴分型14例,湿热郁蒸型6例,血虚发热型6例。  相似文献   

8.
长期低热一病 ,临床较为常见。对其治疗 ,有人拘于阴虚内热 ,动则投以滋阴清热之剂而乏效。笔者有幸跟随陈意主任医师 ,侍诊于侧 ,发现陈师在长期低热的治疗上有其独到见解。今不揣愚陋 ,结合案例 ,略述其治疗经验如下。1 低热久不愈 ,辨之乃湿热黄某某 ,男 ,73岁。 2 0 0 2年 8月 2 0日初诊。患者因低热 2月余来诊。每天中午起体温升高 3 8℃~ 3 8.3℃之间 ,入夜则退。刚起病时伴恶寒畏冷 ,在当地医院检查未见异常 ,按“上感”治疗但低热一直未退 ,伴神疲倦怠 ,身重乏力 ,汗出热不解 ,口腻口淡 ,纳谷不馨 ,更衣艰涩不畅 ,形体较丰。曾服…  相似文献   

9.
将小儿长期低热分为气虚,阴虚,营卫不和,湿热蕴结,食积久滞5型辨治。从病因、病证、治则、方药上进行探讨,并介绍治疗中的临床体会。  相似文献   

10.
穴位注射治疗长期低热3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有些人经常发热,热度又不高,一般都在38℃以下,到医院检查,又没有其他异常发现,找不出明确的病因。对于这种长期低热,中医称为虚热,西医则叫功能性低热。这种病的预后大多良好,有的病人不用药治疗,也可以自行痊愈。  相似文献   

12.
阴虚发热 表现:午后或夜间潮热,或兼有手足心热,颧红,盗汗, 心烦失眠,口干咽燥,舌质红而干或有裂纹,无苔或少苔,脉细数。病属阴虚阳盛,虚火内炽。治宜滋阴清热。  相似文献   

13.
陈文霞 《中医研究》2003,16(4):56-57
一般认为体温在37.3~38℃之间,没有明显阳性检测反应,而又自感不适的病情称为低热。 笔者在进修跟师时曾诊治低热10余例,后在总结老师诊治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又独立诊治2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方法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慢性肝病包括慢性肝炎(迁延性及活动性)、早期肝硬化等,以右胁部胀满隐痛为主要表现,隶属于祖国医学“胁痛”等范畴。此类低热,一般体温在37.3℃~38℃之间,其病程较长,病势较缓,无表证可见,与一般低热同中有异,属于内伤发热范畴。临证中,医者常用抗感染、退热之品以求速效,往往欲速则不达,效果不明显。笔者自1996年以来,辨治慢性肝病低热32例,其中30例临床低热痊愈,2例临床低热好转。取得较好疗效。现将其临床分型介绍如次,与同道共勉。1肝胆湿热型 慢性肝病的发生,不外乎外湿内侵,郁久化热,或饮食不…  相似文献   

15.
低热在临床上极为常见,起病缓慢,除低热外,尚有纳呆、头昏、全身乏力等证,西医没有太好的解决办法,中医辨证确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17.
冷济群 《山东中医杂志》1999,18(11):519-520
低热多见于内伤发热,为脏腑气血虚损或失调而引起,也可见于病人仅自觉发热或五心烦热而体温并不高者。低热常为标本俱病,虚实相间,但只要抓住病的分型与特点,掌握好药物的性质特点,可以取得满意疗效。现就辨证治疗略述一得之见。1 气郁发热此种病人多性情急躁,平时情绪不稳定,多言快语,面色青。肝气不畅,气郁化火而发热;气机不畅,肝气郁结,则情绪急躁。一般治疗多为疏肝解郁清热,方用丹栀逍遥散。但不宜多用理气药,因为理气药香燥,容易伤阴。如:女,34岁,低热年余,时有烦躁,胸闷胀,自觉气短,善叹气,月经来潮时小腹痛,舌质暗紫,苔薄白,脉细弦…  相似文献   

18.
低热辨治六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9.
吴智兵 《新中医》2007,39(12):75-76
刘仕昌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著名中医温病学家,首批全国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传染病分会顾问,广东省热病专业委员会顾问。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近70年,对昏谵、消渴、咳嗽、胃脘痛、长期低热、肝病等病症,有其独特的诊疗方法和用药经验。现将刘教授治疗术后长期低热验案1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靳建旭  刘文胜 《陕西中医》2005,26(4):382-382
温病,易化燥伤阴,其治疗方法主要有解表法、清气法、和解法、祛湿法、通下法、清营凉血法、开窍法、熄风法、滋阴法、固脱法、清热解毒法及活血化瘀法等。滋阴法具有滋补阴液、润燥制火等作用。在温病的发展变化中,机体阴液之耗损程度,常常关系着疾病的预后,正如吴锡璜所说“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