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温病学理法辨治杂病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温病学理法不仅可以辨治温病 ,而且可以辨治杂病。卫气营血理论是杂病辨治的重要方法 ,在用其辨析疾病浅深层次方面 ,叶天士更有辨病机“在气在血、在经在络、在络在奇”的理论 ,这一理论在杂病辨治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温病学舌诊理论及叶天士辨舌论治的经验 ,对于杂病诊治有着特殊的意义 ;温病学诸多治法和方剂用于杂病有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汪宗沂遵从方有执的"错简重订说",将《伤寒杂病论》中关于伤寒和温病的条文进行重新梳理,并结合自己的观点编纂了《伤寒杂病论合编》,从遵循"邪伏少阴"说,温疫内蕴三焦、主治在中焦,寒温异治三方面研究汪宗沂的温病论治思想,为现代传染病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辨方症论治体系初探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辨方症论治体系"是与现行"辨证论治体系"截然不同的一种特殊的辨治方法.该方法强调从患者错综复杂的临床症状中,见微知著地抓住与某一方症特征性表现相一致的关键症状而确定诊断,即着眼于识"方症",而不是辨"证".<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典籍中方症相关的内容是"辨方症论治体系"的理论基石.提出并确立"辨方症论治体系"的概念,不仅有利于抓住中医辨治学的精髓以提高临床疗效,而且可为中医的现代研究提供全新的理论思路.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索中西医结合切入点在温病学教学中的应用,笔者采用症症相合、证病结合、病病相释、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等方法,使温病学中原本抽象模糊的概念、理论变为更加具体、生动,激发学生学好温病学的热情及临床运用温病理法的能力,从而提高温病学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5.
温病学说是明清时代形成的研究外感热病的理论,可运用于现代医学的多种传染性和感染性疾病的诊治。随着医学和卫生学的迅速发展,温病学说的意义已不仅限于感染性疾病,温病的辨治方法可以广泛的用于内科杂病。借鉴温病学辨证论治方法,探讨其与恶性肿瘤的关系,并应用于临床恶性肿瘤的治疗,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论温病学学科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病学核心理论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是中医辨证学的重要内容,是临床各科的基础,其理法不仅可以辨治温病,而且可广泛应用于杂病的辨治;温病学学科应界定为基础中医学三级学科。温病学学科的发展方向应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注重温病学理法辨治杂病的研究、温病学名家杂病辨治规律的研究、伤寒学与温病学移植渗透的研究、温病学理论和方法与现代医学理论和方法移植渗透的研究。温病学课程有待分化为:经典温病学、温病学派杂病学、中医传染病学、实验温病学。温病学的概念有待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7.
叶天士论温病三焦辨治浅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医家叶天士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体系 ,用来指导温病的辨证论治 ,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然而应当指出的是 ,叶天士还提出了以三焦辨治温病的观点 ,并用于指导临床实践 ,影响颇大。本文就叶氏的这一学术观点 ,进行探讨。1 辨治温病 ,需究三焦自汉代以来 ,中医一直用六经辨证理论来论治外感热病。用六经辨证来论治伤寒 ,无疑是正确的。但随着对温病研究的深入 ,人们认识到用六经辨证体系来诊疗温病 ,有时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 ,许多医家试图创立新说来论治温病。叶天士以前的医家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叶氏在继承前辈学术成果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温病辨病分期审证论治体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提出温病辨病分期审证论治的辨治学理论,认为温病临床应首先辨病,在此前提下按卫气营血病机层次分辨病期,于卫、气、营、血病期中据病变所在之脏腑气血阴阳变化等动态地审证辨证,据证确立相应的治法方药,如此则提纲挈领,不仅适应当前与未来温病临床发展的需要,而且和叶天士等温病学家的温病辨治学思想相吻合。而现行以卫气营血辨证作为温病辨证纲领的思路,只能笼统地概括温病发展过程的4大类证候,难以确切具体地表达不同温病的特征和本质,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9.
寒温之争,由来已久,各执己见,争论之焦点无非是伤寒与温病是否为同一类病。伤寒派认为:温病乃伤寒之一部分,不必另立;温病派则认为二者截然不同,不可混为一谈,然而有一点,似乎能为两派所接受,即就病邪传染途径而言,伤寒自皮毛而入,温病自口鼻而入。这一观点在古今许多温病学家的著作乃至今之大专院校的教科书、名家的著作中都有明确记载。然而,事实向这一论点提出了挑战。例如:乙脑属于暑温(高校四版温病学)。大家从现代科学知识中知道,乙脑是被蚊虫叮咬传染所致,怎么能解释自口鼻而入呢?又如,蛔厥(乌梅丸证)是伤寒厥阴病,这个病很清楚是由食用不洁之  相似文献   

10.
略论温病之“毒”杨钦河(广州中医药大学96级博士生,广东510407)主题词温病/中医病机“毒”在中医学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含义,在温病学中,“毒”既是病因又是病机概念。随着对温热病理论与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毒”作为病因学概念越来越受到重视。笔者认为明...  相似文献   

11.
探究《时病论》辨病论治和辨证论治的思路,对雷丰《时病论》中伤寒、温病、瘟疫等疾病的概念及治法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雷丰注意辨析各类外感时病,从发病时令、病机方面辨别了伤寒和温病,从症状、严重性、流行性、传染性等角度区别了温病与瘟疫,区分一季之中相似疾病的轻重,其对各类外感时病的发病季节、病因、病机、症状、严重性等的区分,对今天中医治疗外感病有一定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2.
温病“毒”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毒”之概念在温病学中运用极为广泛,在病因病机理论方面尤为重要。而历代不同医家对“毒”之含义阐释各有不同,且当今“毒”之概念运用颇为混乱,故澄清“毒”之概念内涵,对于温病病因学说的完善是必要的。1温病病因学中,毒之含义有四1.1病邪中有传染性,并能引...  相似文献   

13.
吴门医家尤在泾为伤寒名家,对温病亦颇有建树。尤氏清伤寒与温病之源,辨伤寒与温病之异,提出正名识病的重要性,对温病学中温病、风温、瘟疫、湿温、温毒、温疟的疾病名称作出解释,把温病分为新感温病、伏邪温病、温病夹湿及瘟疫。治风温主以辛凉解散、理肺之法,治温毒主以清散透邪法,治伏温主以清热养阴透邪法,治湿温主以分消湿热法。论治瘟疫以病位为核心,根据疫邪所处病位不同,选择不同的治法与方药,列出治瘟疫五大法,建立了治疗瘟疫的理论框架,体现了因势利导治疗瘟疫的思想。尤在泾较早提出六经统寒温,试图用六经辨证体系来统摄伤寒、温病等一切外感病,为寒温合论的先驱者,其对温病的发挥对后世医家产生深远影响,今归纳其要,探析其理,为温病的诊治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14.
温病汗论     
外感热病以其病程中汗液变化显著而有“汗病”之称(《杂说》)。通过观察温病不同阶段汗出异常的表现,可为分析病机、指导治疗提供依据,是温病临床辨治的重要方面。历代医家对此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在理论上亦有不少阐发。但综观前人有关论述,内容虽然丰富,却有零散,笼统之处。因此,进一步深入、系统地研讨温病过程中汗出异常的机理,及其辨治大要,对于深入理解温病学的有关理论,开拓温病临床辨治和研究的思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膜原病位论与膜原证治,在温病学理论中占有一定地位.由于有关资料散在,所论又不尽一致,故系统回顾与归纳整理有关膜原理论,对临床防治温病尚具有一定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6.
温病病因从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中医学因机证治、理法方药的有机联系,结合现代医学相关认识,试提出科学的温病病因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并据此认为温病的病因即是杂气,或作温邪。目前,温病病因主要包括有六淫虚邪、四时戾气、挟毒时气与潜血杂气等几类,并且可据临床实践在此基础上合理拓展。  相似文献   

17.
根据中医学因机证治、理法方药的有机联系 ,结合现代医学相关认识 ,试提出科学的温病病因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并据此认为温病的病因即是杂气 ,或作温邪。目前 ,温病病因主要包括有六淫虚邪、四时戾气、挟毒时气与潜血杂气等几类 ,并且可据临床实践在此基础上合理拓展  相似文献   

18.
《外台秘要方》对温病学发展的贡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外台秘要方》是一部以方药为主的大型医学著作,就临床医学发展史而言,是其第一次将温病独立于伤寒病之外而并列为外感病的两大类型,成为寒温分论之肇端,明确了温病的相关概念,深析了温病的病因病机,初步提出温病有横(由表入里)、纵(从上至下)的传变规律,并以此确立了温病之日期辨治、六经辨治和脏腑辨治思路。其在温病学的发展进程中,补前人之未备,开未来之先河。  相似文献   

19.
湿热证是临床常见证型,多种慢性、重大疾病都可从湿热论治,效果显著.温病湿热理论是温病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源于温病体系,发挥于内、外、妇、儿及皮肤科各科各系统杂病.临床挖掘出湿热理论的新学说,如"湿热伏邪"新说、"湿热致瘀"论等,且广泛应用于辨治各系统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肝病,慢性脾胃病,慢性肾病等,取得了很大的...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明代《伤寒论》文献,指出明代《伤寒论》研究对后世温病学说具有多方面影响。认为明代《伤寒论》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广义伤寒病,包举温病之内容。明初的《伤寒论》研究,及时拨正了以伤寒方统治温病,和刘河间等家例用寒凉,“以伤寒一断为热而无寒”之偏,奠定了深化温病研究之基础。明代伤寒学者对多种温热病之病因病机、证候特点、辨证规律以及诊断、治疗方法等,均有不同程度的论述,丰富了温病辨治方法。明代的《伤寒论》研究促进了温病学说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