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高强度聚焦超声致Ⅲ度烧伤的治疗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并发症的临床治疗。方法2001年4月~2005年11月,收治6例高强度聚焦超声Ⅲ度烧伤患者,应用局部皮瓣治疗。男5例,女1例;年龄45~78岁。烧伤均位于右季肋部。皮肤坏死范围3cm×3cm~6cm×4cm。手术清创后创面范围为9cm×5cm~12cm×7cm,切取局部皮瓣范围10cm×6cm~13cm×8cm。结果术后1例皮瓣发生红肿,经红外仪局部照射理疗后痊愈,余皮瓣均成活,创面I期愈合。供区植皮成活,I期愈合。术后随访3个月,皮瓣外观质地佳,无感染、积液。结论应用局部皮瓣治疗高强度聚焦超声烧伤创面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强脉冲光在扩张法耳再造过程的不同时期用于耳区脱毛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 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激光中心对小耳畸形患儿扩张法耳再造后不同治疗时期进行脱毛治疗131例, 男61例、女70例, 年龄6~10(7.6±1.8)岁, 用德国Lumenis公司M22TM平台进行脱毛治疗和效果评估, 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不同扩张器容积患儿在扩张期接受相同治疗次数后, 毛发密度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13~19)比16(15~19)根/cm2, P>0.05]。接受2次脱毛治疗后, 扩张期患儿毛发密度低于非扩张期患儿[15(13~19)比17(15~21)根/cm2, P<0.05]。扩张法患儿脱毛治疗次数与治疗效果高度相关[Kendall′ stat b=0.74(95%CI: 0.71~0.77),P<0.05]。发生3例毛囊炎、2例水疱, 及时治疗后痊愈, 均未造成扩张器暴露或软骨吸收。结论强脉冲光脱毛术可安全地用于扩张法外耳再造手术的不同治疗阶段。扩张器容积不影响脱毛效率。扩张期脱毛效率优于非扩张期。5次治疗可达到再造耳"无毛...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一期采用大容量扩张器或双扩张器重叠扩张,二期无需植皮进行耳廓再造的方法,并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 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对15例Ⅱ或Ⅲ度小耳畸形的患者,采用一期在耳后区上、下重叠各埋植1个扩张器(50和70 ml)的重叠扩张,常规注水扩张;13例Ⅰ度小耳畸形及3例Ⅱ或Ⅲ度小耳畸形患者,采用1个100 ml扩张器,适当超量扩张.二期取出扩张器,以自体肋软骨或Medpor材料作为支架,筋膜瓣包裹支架,设计上部扩张皮瓣覆盖支架前侧及后侧上部,下部扩张皮瓣覆盖支架后侧下部,残余扩张皮瓣向下推行转移后覆盖耳后颅侧壁创面.结果 所有患者术中均无需另取皮片移植,术后再造耳轮廓清晰,形状逼真,无感染及支架外露等并发症,1例耳后皮瓣远端出现约0.5 cm ×0.5 cm表皮水泡,经换药后愈合.随访6~ 12个月,患者胸部供区切口瘢痕面积为(5.2±0.6)cm2,无明显并发症发生,31例患者中有28例对再造耳外观满意或比较满意,满意率为90% (28/31).结论 该方法可以扩张出足够的皮肤组织,在二期耳再造时,通过合理设计扩张皮瓣而覆盖耳后创面,无需植皮,并发症少,软骨供区瘢痕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颅顶部慢性难治性溃疡的治疗方法,及额部扩张双蒂轴型皮瓣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02年9月~2006年6月,收治5例颅顶部慢性难治性溃疡老年男性患者,年龄55~76岁。外伤1例,感染1例,鳞状细胞癌2例,基底细胞癌1例。病程6~25个月。曾行1~4次手术。溃疡范围5cm×3cm~10cm×9cm。一期手术于颞浅动脉额支下方和额肌下方设计植入皮肤软组织扩张器;二期手术扩大切除颅顶部慢性溃疡,采用额部扩张双蒂轴型皮瓣,旋转移位修复。创面清创后范围为6.0cm×3.5cm~12.0cm×10.5cm,皮瓣切取范围26cm×10cm~34cm×17cm。2例供区利用多余扩张皮瓣修复,3例植皮修复。结果术后皮瓣均成活,伤口I期愈合,供区愈合良好。患者均获随访3~24个月,平均10个月。皮瓣附着良好,溃疡无复发,无上睑外翻及眼裂闭合不全,日常生活无不适。结论采用额部扩张双蒂轴型皮瓣修复老年颅顶部慢性难治性溃疡,临床效果满意,是治疗老年患者颅顶部难治性溃疡一种新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报道小腿腓肠神经、隐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修复胫前及足部缺损的临床应用及其疗效。方法2004年2月-2006年4月,对15例胫前及足部外伤感染后致软组织缺损坏死骨外露彻底清创后,采用腓肠神经或隐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修复,胫前软组织缺损6.5cm×4.0cm~16.0cm×8.0cm,足部软组织缺损4.0cm×2.6cm~6.0cmX4.5cm。皮瓣切取范围为5.5cm×4.5cm~18.0cm×10.0cm。结果术后13例皮瓣Ⅰ期愈合,2例Ⅱ期愈合,经3~12个月随访,质地良好,外观满意。足背皮瓣中1例边缘坏死,另1例少许表皮坏死。踝部功能不受影响,皮瓣皮肤感觉仅少部分恢复。结论小腿腓肠神经或隐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是修复胫前及足部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但蒂长血供有限,宜慎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一期采用双扩张器重叠扩张,二期无需植皮进行全耳成形术的方法,并总结其优缺点及适应证.方法 对6例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采用一期在耳后区上、下重叠各埋置1个扩张器,常规注水扩张.二期取出扩张器,以自体肋软骨或Medpor材料作为支架,筋膜瓣包裹支架,设计上部扩张皮瓣,覆盖支架前侧及后侧上部;下部扩张皮瓣覆盖支架后侧下部;残余扩张皮瓣,向下推进转移后覆盖耳后颅侧壁创面.同时采用传统扩张法行全耳成形术13例作为对照.结果 所有患者术中均无需另取皮片移植,术后所造外耳轮廓清晰,形状逼真,无感染及支架外露等并发症发生,仅1例耳后皮瓣远端约0.5 cm×0.5 cm表皮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术后随访3~6个月,采用双扩张器重叠扩张组患者,利用胸部切取肋软骨切口作为皮片的供区切口瘢痕明显较单扩张器传统扩张法为小(P<0.05);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单扩张器传统扩张法组(P<0.01),患者的满意率也高于单扩张器传统扩张法组(P<0.05),但在成形的外耳耳轮上后部可见少许毛发生长.结论 双扩张器重叠扩张法可以扩张出足够的皮肤组织,在二期耳成形术时,通过精心合理设计扩张皮瓣覆盖耳后创面,无需植皮,切取软骨部的供区瘢痕明显减小,支架外露及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应用远端蒂足内侧皮瓣逆向移位修复儿童拇趾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03年3月-2007年10月,采用远端蒂足内侧皮瓣修复拇趾皮肤缺损7例。男5例,女2例;年龄2~13岁。撕脱伤4例,重物砸伤3例。拇趾末节趾腹缺损1例,近节腹侧缺损4例,拇趾残端皮肤缺损2例。软组织缺损范围为2.5cm&#215;2.0cm~6.0cm&#215;4.0cm。病程2h~1个月。术中切取皮瓣范围3.0cm&#215;2.5cm~6.5cm&#215;4.5cm,供区中厚皮片植皮修复。结果5例皮瓣及供区植皮均成活;2例皮瓣远端分别于术后2d和3d出现0.5cm&#215;1.0cm水疱,均于2周后脱痂皮愈合。供受区切口均I期愈合。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4年7个月。皮瓣外观、血运、弹性好,两点辨别觉为5~12mm,无溃疡或磨损,行走无影响。结论采用远端蒂足内侧皮瓣修复儿童拇趾皮肤缺损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延长血管蒂指背动脉皮瓣一期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2002年3月-2006年8月,采用延长血管蒂的指背动脉皮瓣修复16例手指、手掌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男11例,女5例;年龄15~55岁。电锯伤8例,轧面机挤压伤3例,梳棉机撕脱伤2例,创伤后瘢痕挛缩畸形3例。缺损范围3.0cm&#215;2.0cn-7.5cm&#215;1.8cm。13例伤后至手术时间为3~8h,3例为择期手术。术中切取皮瓣范围3.5cm&#215;2.5cm~8.0cm&#215;2.0cm。供区创面取中厚皮片游离移植。结果16例术后皮瓣均成活,切口均I期愈合。供区植皮均成活。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皮瓣两点辨别觉6.0~8.2mm,平均7.1mm。皮瓣外形满意,质地良好,关节活动正常。结论延长血管蒂指背动脉皮瓣切取简便,成活率高,既可单独应用修复较小创面缺损,也可与邻指背侧动脉皮瓣联合应用,切取双叶皮瓣,修复较大创面缺损,为临床修复手掌、手指部缺损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动脉化静脉皮瓣急诊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逆静脉瓣供血、顺静脉瓣回流的动脉化静脉皮瓣急诊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02年10月-2007年3月,采用动脉化静脉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7例,男6例,女1例;年龄17~46岁。受伤原因:挤压伤6例,车床切削伤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7h。缺损范围3.0cm&#215;2.0cm~6.0cm&#215;3.5cm。均采用同侧前臂游离动脉化静脉皮瓣修复创面,皮瓣内静脉近心端分别与手指动、静脉吻合。切取皮瓣范围3.0cm&#215;2.5cm~7.0cm&#215;4.0cm。供区直接拉拢缝合。结果术后6例皮瓣完全成活,1例出现部分表皮坏死,脱痂后愈合。供区创面I期愈合。术后随访3个月~4年,皮肤质地、厚薄均满意,仅1例表皮坏死者出现部分色素沉着。皮瓣均无硬化、挛缩和影响关节活动的现象。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功能评定标准:优3指,良4指。结论逆静脉瓣供血、顺静脉瓣回流的动脉化静脉皮瓣是目前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一种较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0.
游离移植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胫前骨外露组织缺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胫前较大面积骨外露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股前外侧游离皮瓣移植修复胫前软组织缺损导致骨外露创面8例,创面面积为11 cm&#215;7 cm~14 cm&#215;9 cm,皮瓣切取面积12 cm&#215;8 cm~15 cm&#215;10 cm。结果术后无血管危象发生,移植皮瓣全部成活。8例均获随访,时间1~24个月。皮瓣生长良好,外形满意,弹性好,创面完全修复稳定。结论股前外侧皮瓣血管蒂恒定,直径粗,切取面积大,效果可靠,是修复胫前较大面积骨外露创面的理想皮瓣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单瓣扩张”技术在耳郭再造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手术分3期完成:Ⅰ期耳后扩张器置入术;Ⅱ期扩张器取出,肋软骨切取,耳郭支架雕刻,扩张皮瓣包裹耳郭支架;Ⅲ期再造耳修整,耳屏再造,耳垂转位,耳甲腔加深.自2012年6月至2014年1月,对74例小耳畸形患者行“单瓣扩张法”耳郭再造术.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1 ~ 18个月,5例扩张器渗漏,2例血肿,3例扩张皮肤破溃,1例伤口裂开,1例软骨外露;其余患者获满意效果,再造耳形态结构稳定,位置、大小、方向、耳颅角高度与健侧耳基本对称,耳轮、耳舟、对耳轮及其上下脚、三角窝、耳屏、耳甲腔等结构清晰自然,再造耳前后色泽、质地一致,耳后瘢痕不明显.结论 “单瓣扩张法”耳郭再造术是利用耳后扩张皮瓣包裹耳支架,无需筋膜瓣和皮片移植,即可形成结构清晰自然、稳定竖立的再造耳;手术过程简单,创伤较小,瘢痕较少.为耳后皮肤厚或者耳后皮肤松、薄的小耳畸形患者提供了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T三维重建技术结合美学理念在小耳畸形耳再造术耳支架雕刻组合中的作用。方法自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对收诊的56例(57侧)先天性小耳畸形患儿均行全扩张法全耳再造术;一期常规在患侧耳后置入扩张器注水扩张;二期手术前用256排螺旋CT扫描患儿双侧肋软骨,配合最大密度投影以及容积的三维重建肋软骨图像,根据每例患儿肋软骨情况切取适量肋软骨,雕刻耳支架。耳支架以耳轮、对耳轮及对耳轮上脚和下脚、耳轮脚、耳舟、三角窝、耳甲腔8个主要亚结构进行雕刻组合,形成3、4层三维立体的耳支架,用扩张好的皮瓣包裹;三期手术对再造耳行耳垂转位以及形态的调整。结果除2例扩张过程中因扩张器外露,通过皮瓣结合植皮完成耳再造术后效果不佳外;其余患儿均顺利完成三期手术,术后获随访6~17个月。再造耳大小、位置与健侧匹配,主要结构及亚结构显现,患儿及家属满意。结论采用CT三维重建技术结合美学理念进行肋软骨切取和耳支架的雕刻组合,可获得更好的耳再造形态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采用全扩张法对残耳组织量较少的Ⅲ度小耳畸形患者行全耳再造术,合理利用残耳组织行耳屏及耳甲腔成形。方法新方法组对36例组织量较少的Ⅲ度小耳畸形患者,一期采用经残耳切口,在耳后无发区浅筋膜深面及有发区浅筋膜浅层双平面埋置大容量扩张器(150 ml);二期行自体肋软骨支架无需植皮的全扩张法全耳再造术;三期时将残耳垂皮肤进行合理设计,用于再造耳屏并覆盖部分耳甲腔创面,残耳软骨用于作为耳屏的内支撑或垫于支架深面以增加支架的高度。传统扩张组46例,三期时将残耳垂转移以再造耳垂,采用M形皮瓣法再造耳屏,耳甲腔区游离植皮。三期再造耳修整后6~12个月随访,对耳屏和耳甲腔的大小及患者的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新方法组患者术后耳郭表面均无明显切口瘢痕,仅1例患者残耳垂皮瓣远端覆盖耳甲腔部位存在约0.6 cm×0.4 cm大小皮瓣表皮水泡,经换药10 d后愈合。传统扩张组中可见5例患者耳甲腔移植皮片表面出现水泡,经换药后愈合。与传统扩张组相比,新方法组耳屏挛缩变形轻,耳甲腔回缩率小。新方法组患者满意率明显高于传统扩张组(P<0.05)。耳垂丰满度与正常耳相比略差。结论采用全扩张法可以扩张足够的皮肤,用于完全覆盖整个软骨支架的表面,无需行耳垂转位,再造耳支架表面无手术瘢痕,且残耳组织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再造的耳屏及耳甲腔外形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一种自体肋软骨耳支架的雕刻—拼接制作方法,以期获得良好的再造耳形态。方法 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共行545侧外耳再造术。应用改良Nagata法耳再造术285例,扩张皮瓣法260例。切取第6~8肋软骨,分2~3层雕刻、拼接耳支架,构建耳轮、对耳轮、耳舟、三角窝、对耳轮上脚、耳屏、对耳屏、耳甲腔等耳廓亚结构,用于外耳再造术。结果术后有6例因局部皮肤坏死致耳支架外露,经再次手术处理后愈合;1例因感染取出肋软骨支架,6个月后再次行外耳再造术。本组患者术后随访6~12个月,488例再造耳廓形态良好,效果满意;80例再造耳廓亚结构欠清晰,效果欠佳;另有19例失访。结论用雕刻—拼接法制作自体肋软骨耳支架,可获得结构稳固、形态逼真的支架,是耳再造获得良好效果的必要步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耳后皮下蒂岛状皮瓣修复耳甲腔皮肤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12例耳甲腔皮肤缺损行耳后皮下蒂岛状皮瓣修复患者行回顾性分析.恶性肿瘤经术中病理检查确定基底及周缘无肿瘤细胞残留,根据创面大小设计耳后皮下蒂岛状皮瓣,经供区与缺损之间的隧道,转移至耳甲腔缺损处覆盖创面,耳后供区直接拉拢缝合.结果 共修复12例耳甲腔皮肤缺损患者,创面以1.5cm×2.5cm~2.5cm×3.0cm大小不等皮瓣覆盖,术后皮瓣血运良好.随访14~55个月(平均28个月),肿瘤无复发,局部瘢痕不明显,皮瓣色泽与正常皮肤相协调,外耳郭形态正常,患者对耳郭外观满意.结论 耳后皮下蒂岛状皮瓣是临床修复耳甲腔皮肤缺损的一个简单、方便、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临床应用扩张法全耳再造过程中出现耳后扩张皮瓣破溃,采用Brent Ⅰ期耳再造术作为补救方法的可行性.方法 8例扩张法全耳再造术的患者,在扩张器注水过程中发生耳后扩张皮瓣破溃,将扩张器取出,植入自体肋软骨支架,行Brent Ⅰ期耳再造术.结果 8例创口均一期愈合,扩张皮瓣血供良好,再造耳形态逼真,轮廓清晰,耳轮毛发少,其大小、形状、位置与面部协调,效果满意.结论 Brent Ⅰ期耳再造术是扩张法全耳再造过程中发生耳后扩张皮瓣破溃后的一种较好补救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先天性小耳畸形的残耳组织在再造耳廓修整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2000年10月至2006年7月,对1 823例已完成自体肋软骨支架移植耳廓再造术的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在再造耳廓修整手术中应用残耳组织形成残耳皮瓣,用以再造耳屏、对耳屏、耳轮脚和耳甲腔.或向上方旋转松解耳廓上极与颅侧壁的粘连;形成残耳软骨瓣转移至支架下方重塑颅耳角或转移至耳前皮下充填面部凹陷;通过皮下蒂转移耳前残存皮赘至再造后的耳垂用以丰满后者.结果 在1 823例患者中,再造耳廓修整术中应用残耳组织形成残耳皮瓣再造耳屏、对耳屏、耳甲腔1180例;形成残耳皮瓣向上方旋转松解耳廓上极与颅侧壁的粘连68例;应用残耳组织形成耳轮脚皮瓣或皮肤软骨复合组织瓣修复耳轮脚743例;形成残耳皮瓣丰满耳垂37例;形成残耳皮下组织软骨瓣95例,其中转移至耳软骨支架基底重塑颅耳角77例,转移至耳前皮下充填面部凹陷18例.上述组织瓣完全成活.无一例发生血运障碍.对273例患者进行远期随访,随访1~6年,平均2.5年.修整后的再造耳廓各微细结构清晰,与健侧更加接近,患者及家属均满意.结论 应用残耳组织可形成各种残耳组织瓣,进行再造耳廓的修整效果满意;残耳组织是再造耳廓修整手术中最好的材料来源,在耳廓再造手术中不能轻易切除,应尽量保留以备修整术时充分应用.  相似文献   

18.
Two-stage methods for reconstruction of congenital microtia have been widely utilised. To obtain a desirable auriculocephalic angle and provide a nutrient support to the constructed auricle, elevation of reconstructed ears using a costal cartilage graft, the anteriorly based mastoid fascial flap transfer and a skin graft was performed as the second operation for nine microtia patients. In this procedure, the mastoid fascial flap was used instead of the temporoparietal fascial flap. Following the elevation of the reconstructed ear the anteriorly based mastoid fascial flap was harvested. A carved costal cartilage was grafted at the posterior wall of the concha and covered with the mastoid fascial flap, followed by a full-thickness skin graft from the inguinal region. The skin grafts took well and the appropriate auriculocephalic angle was preserved in all cases. This method was easy to perform and did not leave any scar in the temporal hair-bearing area.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 To describe the novel use of a delayed chondrofascial flap to increase auricular projection in microtia reconstruction. METHODS: Retrospective survey analysis. Ten consecutive children with unilateral microtia without other craniofacial abnormalities were followed up for a period ranging from 6 months to 5 years after microtia reconstruction was performed with the newly described delayed flap. Individual patient reconstructed auricular projection measurements were compared with contralateral (control) auricular projection values. RESULTS: The auricular projection measurements taken at the superior helix and the lobule approximated those of the control side as confirmed by t test. CONCLUSION: The newly described delayed chondrofascial flap buttresses auricular projection in microtia repair to approximate the projection values of the normal sid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