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体积碱性盐对生物降解植入物聚乳酸(PLA)-聚乙二醇酸(PGA)(50∶50PLA-PGA)体外降解的影响。方法在50∶50PLA-PGA中添加不同体积的碳酸钙(CC)和碳酸氢钠(SBC),观察降解过程pH值,标本的分子量、大小、生物力学性质的变化。结果50∶50PLA-PGA中加入CC、SBC能代偿代谢物导致的pH值下降,但CC组降解过程减慢。结论50∶50PLA-PGA中适当添加SBC,不影响该材料的正常降解,又能代偿降解过程pH值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探讨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PBMV)对N-心钠素(N-ANP)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分泌的 影响。方法:研究了24例二尖瓣狭窄(MS)患者PBMV前后血浆N-ANP和CGRP浓度的变化,两者的相关性,并研 究了N-ANP与平均二尖瓣跨瓣压差(MMPG)、二尖瓣口面积(MVA)、左房内径(LAD)及血流动力学参数作相关分 析。结果:患者术前血浆N-ANP浓度高于对照组(P<0.001),术后显著下降(与术前比较,P<0.001),但仍高于 对照组(P<0.001);而CGRP水平则呈相反变化,N-ANP与CGRP的血浆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4725,P< 0.05)。血浆N-ANP改变量(△N-ANP)与MMPG改变量(△MMPG,r=0.6770,P<0.005)、LAD的改变量(△LAD,r= 0.4704,P<0.025)及平均左房压改变量(△MLAP,r<=0.7272,P<0.005)均呈正相关,与MVA的改变量(△MVA)呈 负相关(r=-0.6451,P<0.005)。结论:N-ANP和CGRP在MS引起的病理生理改变中起重要作用,测定N-ANP 和CGRP变化有可能作为判定NS狭窄程度及P?  相似文献   

3.
①目的分离纯化人类胎盘碱性磷酸酶(PLAP)。②方法应用正丁醇抽提、丙酮沉淀、热处理、DEAE-纤维素和DEAE-SephadexA-50柱层析,从人类胎盘中提纯PLAP;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和高压液相层析(HPLC)鉴定其纯度;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其亚基分子量。③结果PLAP的纯化倍数为161倍,比活力为138mmol·s-1/g;纯化的PLAP经PAGE鉴定为单一区带,HPLC分析为单一对称峰;测得酶的亚基分子量为64.69ku.④结论纯化的PLAP已达电泳纯和层析纯,可用于其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pH值对川芎嗪在豚鼠心肌电生理-机械特性的影响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琴  孔旭黎 《河南医学研究》2000,9(4):298-299,303
目的:观察调节pH至7.4的川芎嗪与不调节pH的川芎嗪对豚鼠心室乳头状肌电生理-机械特性的影响。方法:常规电生理方法,标准玻璃微电极技术。结果:①调节 pH至 7.4与不调节 pH的低浓度川芎嗪(3.0~ 30μmol)均使豚鼠乳头状肌慢反应电位(SAP)的动作电位幅值(APA),动作电位时程(APD),最大除极速度Vmax及收缩力(FC)呈剂量依赖性抑制;②调节pH至7.4的高浓度川芎嗪(0.1~3.0 mmol/L)使豚鼠乳头状肌 SAP的 APA、APD、Vmax及FC呈剂量依赖性增强;而不调节pH的高浓度川芎嗪(0.1~3.0 mmol/L)使豚鼠乳头状肌SAP的APA、APD、Vmax及FC呈抑制效应。结论:①川芎嗪对豚鼠心肌电生理-机械特性有双重影响作用,即低浓度抑制,高浓度增强。②川芎嗪本身的酸性影响川芎嗪对豚鼠心肌电生理-机械特性的正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开环共聚方法合成了具有不同组成的乙交酯和L-丙交酯的共聚物(PLGA),进行了聚合物在37℃、pH7.4条件下的体外降争行为以及在大鼠体内的降解。通过粘度测定、换重、^1H-NMR、DSC、X-ray衍射等手段详细研究了PLGA共聚物的体内外降解行为,并对降解机理进行了探讨,通过测定组织反应观察研究了聚合物的生物相容性。结果证明:PLGA共聚物是一类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生物可降解性高分子,通过  相似文献   

6.
VEGF—C mRNA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管内生长因子-C(VEGF-C)mRNA在正常口腔粘膜、白斑及鳞癌等组织中的表达。方法:TR-PCR法检测VEGF-C mRNA的表达。结果:鳞癌组织VEGF-C mRNA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口腔粘膜及白斑(P〈0.01);鳞癌表达与病理分级(P〈0.01)、淋巴结转移(P〈0.01)密切相关,与临床分期无关(P〉0.05)。结论:VEGF-C对鳞癌生长及转移有促进作用,有望作为检测淋巴管  相似文献   

7.
采用体外克隆形成培养技术研究维拉帕米(VPL)联用阿霉素(ADM)、长春新碱(VCR)和足叶己甙(VP-16)体外净化白血病细胞,结果显示:VPL2.2μmol/L能明显增加单一应用的不同浓度ADM、VCR或VP-16对白血病细胞克隆形成单位(L-CFU)的抑制作用,而不增加其对正常粒巨系克隆形成单位(GM-CFU)的毒性。0.92μmol/LADM、0.0250μmol/LVCR及1.70μmol/LVP-16联合应用下,L-CFU集落存活率为11.61%%,再联用2.20μmol/LVPL则为3.52%;而相同条件下GM-CFU集落存活率分别为35.81%及26.05%(与相应L-CFU组相比,P<0.01),提示VPL能明显增加上述化疗药物联合应用下的选择性体外净化白血病细胞作用。  相似文献   

8.
无菌小鼠(GF)可在完全排除其他生物体干扰的无菌环境中生长[1,2]当GF小鼠从无菌环境移至普通环境中短期饲育时(Ex-GF).将受到微生物的影响,体内新陈代谢,生理生化指标等诸多方面将会发生改变,但又不同于普通环境饲育的小鼠(CV).本文测定和比较了GF,Ex-DGF、CV小鼠血液生化值,包括血液中酶、离子浓度等常见生化指标。结果表明:GP小鼠血液中酶的浓度明显较CV小鼠低,且谷丙转氨酶(GPT)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谷草转氨酶(GOT)和碱性磷酸酶(ALP)的浓度具有极其显著性差异(P<0.01).GP小鼠GOT浓度明显低于Ex-GF小鼠(P<0.05).GF小鼠和Ex-GF、CV小鼠的血液中NH3、钙(Ca)离子的浓度差别不显著,而无机磷(IP)浓度,GF小鼠与CV小鼠有极其显著性差异(P<0.01):GF小鼠血液中血糖(GLU).白蛋白(ALB),中性脂肪(TG)含量明显较CV小鼠高(P<0.05),GF小鼠GLU与Ex-DGF小鼠GLU存在有极其显著性差异(P<0.01),GF小鼠血液中尿素氮(BUN)胆固醇(TCHO)的浓度明显高于Ex-GF小鼠(P<0.05)。  相似文献   

9.
以DSC,POM,WAXD实验方法研究了聚β-羟基丁酸酯/聚醋酸乙稀酯(PHB/PVAc)共混体系的结晶行为。结果表明:随共混物中非晶组份PVAc含量的增加,PHB结晶的活化能增大。用Avrami方程处理实验数据,结果表明PVAc的加入对PHB结晶的生长方式影响不大,但结晶速率却明显下降。WAXD实验表明,PVAc的加入不影响PHB的结晶结构,但微晶尺寸和结晶度却明显变小。偏光显微镜观察结果与DSC实验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0.
采用体外克隆形成培养技术研究维拉帕米(VPL)联用阿霉素(ADM),长春新碱(VCR)和足叶己甙(VP-16)体外净化白血病细胞,结果显示,VPL2.2μmol/L能明显增加单一应用的不同浓度ADM,VCR或VP-16对白血病细胞克隆形成单位(L-CFU)的抑制作用,而不增加其对正常粒巨系克隆形成单位(GM-CFU)的毒性,0.92μmol/LADM,0.0250μmol/LVCR及1.70μmo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以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为载体构建载有骨保护素(OPG)的微球,筛选出缓释效果最佳的制备条件,并研究载药微球的体外释放特性.方法 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以不同的搅拌速度、聚乙烯醇(PVA)浓度、PLGA浓度制备OPG-PLGA微球并测定其载药量和包封率,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制备条件;以磷酸盐缓冲液作为释放介质考察载药微球的体外释放特性.结果 以PLGA聚合物浓度400 mg/ml、搅拌速度400 r/min、PVA浓度2%为条件制备的载药微球具有最优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6.21×10-和75.10%,体外释药试验显示微球持续释放时间达到30 d,具有良好缓释效果.结论 采用优化条件制备的OPG-PLGA微球具有较高的包封率和载药量,同时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为用于拔牙位点保存术的缓释药物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制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acid-glycolicacid),PLGA]纳米粒(BDNF-PLGA纳米粒)并评价其理化性质及生物活性.方法:通过复乳化法制备纳米粒,采用正交设计优化其...  相似文献   

13.
水体中壬基酚光催化降解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水环境中壬基酚的迁移转化和行为。方法 以 HPL C为分析手段 ,用 UV- Fe2 + - H2 O2 光催化氧化体系研究壬基酚 (NP)的光降解。结果 壬基酚最佳光解条件为 5 .0 mg/ L Fe2 + ,1m l/ L H2 O2 和 p H 2 .5 ;影响 NP光催化氧化反应因素的显著性顺序为 :光照时间 >NP的初始浓度 >试液的 p H>H2 O2 投加量 >Fe2 + 投加量。结论  U V- Fe2 + - H2 O2 光催化氧化体系对 NP有较好的降解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聚乳酸载药纳米微粒的表面形貌、粒径分布、微粒结构、表面元素、体外释放等微粒性能进行考察与评价.方法 以可溶性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载体,三氧化二砷(As2O3)为模型药物,采用超声乳化法制备PLGA载As2O3纳米微粒(As2O3-NPS),通过电子显微镜观测纳米粒外形结构,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得载纳米粒载药量包封率并测定体外释放量,用光电能谱仪测定纳米微粒表面元素.结果 As2O3-NPS呈规则球形,平均粒径(210±23)nm,测得载药量为29.6%,包封率为82.1%.体外释放实验表明纳米微粒具有缓释特性.结论 以As2O3-NPS作为As2O3载体,可改变As2O3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行为,具有缓释作用,可制备为静脉用药,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循环时间,发挥更好的抗肿瘤效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槲皮素肠溶PLGA纳米粒各肠段的吸收特性.方法 采用高压均质法结合复乳-溶剂挥发法等方法制备槲皮素PLGA纳米粒,进行纳米粒形态学分析与粒径考察及包封率的测定,并优化制备工艺;考察药物在人工胃液、人工肠液不同介质中的槲皮素PLGA纳米粒的释放度;分别以Eudragit L100、Eudragit L100-55、Eudragit S10、HP55、HP50等肠溶包衣材料与PLGA以一定比例量制备槲皮素纳米粒,比较粒径、包封率,筛选肠溶材料及制备方法;分别于人工胃液及人工肠液中测定不同槲皮素肠溶PLGA纳米粒释放度,与槲皮素PLGA纳米粒比较;从吸收部位、药物质量浓度、灌流速度三个方面对槲皮素肠溶PLGA纳米粒的各肠段吸收特性进行考察.结果 5种不同肠溶包衣材料与PLGA以一定比例量制备槲皮素纳米粒的包封率、粒径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PLGA浓度为100 mg/mL和50 mg/mL时析出大颗粒沉淀;在人工肠液中的槲皮素PLGA纳米粒释放度明显高于人工胃液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人工肠液中的槲皮素PLGA纳米粒释放度为(84.6±9.8)%,明显高于人工胃液中的(64.7±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1,P<0.05);质量浓度为1μg/mL时,药物吸收速率常数为(6.6±1.6)Ka/h,质量浓度为10μg/ml时,药物吸收速率常数为(3.5±1.5)Ka/h,质量浓度为20.0μg/mL时,药物吸收速率常数为(2.0±0.4)Ka/h,十二指肠、空肠中的药物吸收速率常数为(7.5±2.5)Ka/h,回肠、结肠中的药物吸收速率常数为(2.7±1.4)Ka/h;灌流速度为0.2 mL/min时,药物吸收速率常数为(15.5±3.5)Ka/h;灌流速度为0.8 mL/min时,药物吸收速率常数为(26.5±1.7)Ka/h;药物吸收速率在质量浓度10~20μg/mL范围内出现了自身浓度抑制;在十二指肠、空肠的药物吸收速率常数明显高于回肠、结肠段,且药物吸收速度常数随着灌流速度的增高而逐渐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制备槲皮素-聚乳酸-羟基乙酸(QC-PLGA)纳米粒可显著提高抗肿瘤的缓释作用,在质量肿瘤切除术后残留癌灶方面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制备淫羊藿苷(ICA)@明胶纳米粒(GNPs)-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ICA@GNPs-PLGA)缓释系统,并对制备工艺进行优化。方法:采用二步去溶剂法和S/O/W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ICA@GNPs-PLGA缓释系统,检测投放的PLGA和纳米复合物的质量比和ICA的投入量等不同因素对微球包封率(EE)的影响以优化制备工艺。扫描电镜(SEM)观察纳米复合物和微球的表面特征;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量微球EE及其体外释放结果。结果:所制备的复合微球和纳米复合物均为白色粉末状;SEM下微球和纳米复合物表面光滑、圆整,粒径较为均一,粒径分布范围分别为4~12 μm和150~200 nm。当GNPs投入量为6 mg,PLGA在二氯甲烷(DCM)中的临界浓度为0.5%~1.0%;当GNPs的质量上升至12 mg时,PLGA在DCM中的临界浓度升至1.0%~2.0%;当PLGA的浓度低于0.25%时,无完全包封的复合微球可以形成。在临界浓度内,ICA@GNPs-PLGA微球的EE高于(62.00±1.25)%,且EE和ICA的投入量呈负相关关系(P<0.05)。24h时内微球累积释放率低于5.47%,40d时累积释放率为65.21%。结论:采用优化的制备工艺可以制备出粒径分布较窄、载药率较高、低突释和长期释放的ICA@GNPs-PLGA微球缓释系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静电喷雾法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羟基磷灰石(PLGA/HA)微载体的工艺过程,阐明PLGA/HA微载体的优势表征。方法:采用HA (20 nm,99.9%)和PLGA (LA/GA=50/50,Mw30k),利用静电喷雾法制备PLGA/HA微载体,观察不同HA质量浓度(1%、3%、5%)、不同电压(4.0、4.5、>5.0kV)对微载体形貌的影响,获得最佳制球参数。以PLGA微载体为PLGA组,PLGA+1% HA为1% PLGA/HA组,PLGA+3% HA为3% PLGA/HA组,PLGA+5% HA为5% PLGA/HA组,单纯细胞作为空白对照组。采用扫描电镜(SEM)、细胞增殖实验、细胞荧光染色实验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等检测PLGA/HA微载体表征。结果:SEM观察,PLGA/HA微载体颗粒均匀,均为椭圆形或圆形,无异常形态球,表面光滑,无锐利边缘,球体之间无粘连、无聚集,不同浓度配比微载体之间无明显差别。细胞增殖实验检测,黏附细胞数量5% PLGA/HA组 > 3% PLGA/HA组 > 1% PLGA/HA组 > PLGA组 > 空白对照组(P<0.05),细胞数量随HA浓度增加而升高,5% PLGA/HA组微载体对细胞亲和性最佳,微载体无细胞毒性。细胞荧光染色实验检测,MC3T3-E1细胞在微载体上黏附状态良好。FTIR检测显示HA特征吸收峰,表明复合微载体中含有PLGA与HA。结论:成功利用静电喷雾技术建立PLGA/HA微载体的制备工艺,该方法操作简单便捷,制球效果优良,在骨组织工程方面有广泛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制备包载雷帕霉素(RPM)的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子(NPs),评估其通过DISPATCHTM球囊在血管内局部给药的应用条件及给药效能。方法超声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RPM-PLGA-NPs,测定其载药量和包封率。激光光散射实验测定纳米粒子的粒径及分布,扫描电镜观察纳米粒子的表面形态。双室扩散池行体外药物释放实验,计算释放量,绘制累积释放曲线。通过新西兰白兔腹主动脉及小型猪冠状动脉内局部给药模型评估DISPATCHTM球囊血管内应用RPM-PLGA-NPs的实验条件及给药后不同时段血管组织药物浓度。结果成功制备了平均粒径为246.8 nm的RPM-PLGA-NPs,包封率为77.53%,平均载药量为19.42%。体外释放近似于零级过程,至2周释放75%的药物。成功建立经DISPATCHTM球囊新西兰白兔腹主动脉、中国实验用小型猪冠状动脉内局部给药模型,20.27 kPa灌注压力下经DISPATCHTM导管球囊灌注5 mg/ml RPM-PLGA-NPs 10 min,第7和14天后局部组织药物浓度为(2.438±0.439)和(0.529±0.144)μg/mg干重。结论超声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RPM-PLGA-NPs方法稳定可靠,包封效率高,载药量控制稳定,粒径小、范围窄,体外释放药物恒定、效果满意。纳米载药系统结合DISPATCHTM球囊导管能显著延长局部血管内药物浓度,为血管疾病提供新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制备石杉碱甲(HupA)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并研究其分布特性.方法 以PLGA为载体材料,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正交实验优化HupA-PLGA纳米粒的制备工艺;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纳米粒形态;激光粒度仪测定平均粒径、粒径分布和Zeta电位;HPLC法测定纳米粒的包封率;并通过小动物活体荧光成像实验对纳米粒在小鼠体内的分布特性进行研究.结果 优化条件下制备的纳米粒呈圆形,大小较为均一,平均粒径为(46.49±1.37)nm,多分散指数值为0.31±0.01,Zeta电位为(-38.3±1.56)mV,包封率为(28.45±1.52)%,且工艺重现性好.小动物活体成像实验结果表明该纳米粒可以通过血脑屏障到达脑组织,且具有很好的缓释作用.结论 以PLGA为载体的HupA纳米粒具有较小的粒径、良好的缓释性能并能提高脑内药物浓度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正交设计法筛选出制备他莫昔芬磁性微球的最佳处方工艺。方法:采用乳化化学交联-二步法制备他莫昔芬磁性微球,以载药量和包封率双项综合评分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试验L9(34),考察水油比、Fe粉与明胶质量比、药物浓度对微球载药量和包封率的影响。结果:最优处方工艺为水油比8∶80,Fe粉与明胶质量比1∶20,药物浓度180mg/L。按优化处方工艺制备的磁性微球平均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13.1%和88.7%,重现性良好。结论:确立的他莫昔芬磁性微球的处方工艺切实可行,为他莫昔芬新剂型的制备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