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和观察电刺激小脑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方法:32例脑梗死患者分为两组均接受常规药物综合性治疗,同时电刺激小脑,A组起病1~7d,平均3.4d,B组于7~10d,平均8.5d开始加用脑电仿生电刺激仪进行电刺激小脑顶核疗法,治疗15d后进行疗效评分。结果:接受电刺激者疗效两组间比较,A组疗效优于B组。结论:脑电仿生电刺激仪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脑梗塞的疗效。方法将74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用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一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分。结果接受电刺激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脑梗塞有明显疗效,有利于减少致残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早期运动疗法配合功能电刺激对急性脑梗死运动障碍的影响.方法 急性脑梗死患者150例随即分成3组,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及常规护理.Ⅰ组用早期给予神经促进技术及功能电刺激,Ⅱ组应用功能电刺激治疗,Ⅲ组单纯应用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观察3组治疗前后功能性步行分级(FAC)、简式Fuq-Meyer评分(FMA)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BMI)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8周后,各组指标治疗前后均有明显变化,而且Ⅰ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Ⅱ、Ⅲ组.结论 早期运动疗法,配合功能电刺激能明显提高和促进急性脑梗死运动障碍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结合运动疗法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7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康复组给予功能性电刺激和运动疗法;对照组仅给予运动疗法。两组患者均常规行药物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评定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肢体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Barthel指数均有改善,但康复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功能性电刺激结合运动疗法可促进急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不同康复手段对脑瘫儿童康复的疗效。方法(1)中西医综合治疗组(A组,20例);(2)高压氧治疗组(B组,20例),高压氧治疗+神经生理学疗法。(3)神经生理学疗法组(C组,20例),由治疗师上午执行30min神经生理学疗法(Bobath+Vojta法),其余时间在康复中心训练。(4)家庭康复组(D组,20例),每天在康复中心接受神经生理学疗法30min,其余时间指导家长在家中进行。疗程均为3个月。结果小脑电刺激或高压氧组结合神经生理学疗法效果较翅想。结谵小脑电刺激和高压氧可作为儿童脑瘫康复的辅助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急性期脑梗塞的疗效,方法:选择急性期脑梗塞患者60例,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常规治疗,治疗组30例在常规治疗同时加用脑循环治疗仪(CVFT-010M)电刺激小脑,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0天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治疗前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分,治疗前后评分有显著差异(P<0.001),治疗后两组间评分有显著差异(P<0.01);10天后治疗组临床有效率83.3%,对照组临床有效率205,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刺激小脑顶可有效改善急性期脑梗塞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7.
黄丽君 《安徽医药》2009,13(5):526-527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结合电刺激疗法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康复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均常规进行神经内科的药物治疗,康复组加以运动疗法和电刺激疗法,两组患者在入组时和治疗一个月后各评测一次Fugle—meyer运动功能(FMA)。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FM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MA评分均有提高(P〈0.05)但康复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FMA评分变化均数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早期康复结合电刺激疗法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脑梗塞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电刺激小脑顶核(FN)治疗脑梗塞患者的疗效。方法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脑循环功能治疗仪进行电刺激小脑顶核,电极安置于患者的两侧乳突,每次通电40min,2次/d,共10d,仪器设置参数为模式1,频率为131%~136%,强度为70%~90%。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7%,对照组为71.4%,二者差异显著(χ2=4.860,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组明显减少,治疗前后比较及与对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加用脑循环功能治疗仪进行电刺激小脑顶核比单用药物好,提示电刺激小脑顶核对脑缺血梗塞具有明显保护作用,能促进脑梗塞的恢复,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小脑电刺激对小儿脑瘫患者康复疗效。方法将符合脑瘫诊断标准的患儿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小脑电刺激治疗组)和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组)各30例,连续治疗6个月,并运用WeeFIM量表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WeeFIM量表评分,治疗后3个月治疗组为(87.3±27.6)分,对照组为(65.7±20.9)分;治疗后6个月,治疗组为(90.7±30.9)分,对照组为(70.1±19.3)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小脑电刺激法治疗小儿脑瘫患者,疗效明显,是治疗脑瘫患儿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山莨菪碱足三里穴位注射并口服脾可欣颗粒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20例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随机分为A、B、C、D4组。A组(165例):给予常规治疗;B组(17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口服脾可欣颗粒;C组(169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山莨菪碱足三里穴位注射;D组(216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山莨菪碱足三里穴位注射并口服脾可欣颗粒;比较4组患儿治疗3天后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总有效率C组和D组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1),显效率、轮状病毒转阴率D组明显高于A组(P〈0.01)、B组(P〈0.01)和C组(P〈0.05),病情复发率D组显著低于C组(P〈0.01);4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山莨菪碱足三里穴位注射并口服脾可欣颗粒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金志萍  刘学源 《上海医药》2012,(14):51-52,I0002
目的:探讨双乳突法头部低频电刺激及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能力(ADL)恢复的影响。方法: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低频电刺激及早期康复训练组(A组)、低频电刺激组(B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0例。A、B两组均采用低频电刺激、常规药物治疗,A组在发病48h内立即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分别观察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ADL的变化。结果:三组在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ADL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ADL评分明显好于B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低频电刺激及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张云  黄文珠  许端敏  陈畅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9):2881-2883
目的 探讨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ST段回落程度、T波早期倒置与心功能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ST段抬高型前壁AMI接受PCI患者62例,其中男40例,女22例.按PCI术后1hST段回落程度分两组:ST段回落≥50%组(A组,n=52),ST段回落<50%组(B组,n=10);按术后24hT波是否倒置再分为两组:倒置组(C组,n=47),未倒置组(D组,n=15).观察A、B及C、D组6个月内左心功能改善的差异.结果 A组、C组患者6个月内左心功能恢复优于B组、D组(P<0.05).结论 AMI患者PCI再灌注治疗后对ST段和T波的分析是一种简便、实用的预测心功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不同溶栓药物静脉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5例急性STEMI患者随机分为r-PA组25例、rt-PA组32例和UK组18例,分别采用瑞替普酶、阿替普酶、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对3组患者溶栓后不同时间段的血管再通率、心血管并发症及病死率指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r-PA组与rt-PA组的临床疗效相当,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r-PA组与rt-PA组上述指标均优于C组,尤其是在早期血管开通率方面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r-PA、rt-PA及UK治疗急性STEMI均有较好疗效,但r-PA及rt-PA早期血管开通率均高于UK。  相似文献   

14.
袁平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36):52-53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血脂水平的影响,并研究不同剂量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6例,随机分为3组,A组给予常规治疗,B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20mg/d,C组加用辛伐他汀40mg/d,分别在发病24h内及治疗后不同时段检测CRP及血脂水平。结果:①B组及C组患者治疗1周后,hs-CRP水平明显降低,TC、LDL-C、HDL-C略有降低(P〈0.05),TG略有升高(P〈0.05);治疗2周后,hs-CRP水平进一步降低(P〈0.05),TC、LDL-C、HDL-C水平与治疗后1周比较呈升高趋势(P〈0.05),TG进一步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后,C组患者较B组患者hs-CRP水平降低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降低hs-CRP及血脂TC、LDL-C与剂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王志勇  王利春  戈杰英  陈超 《河北医药》2010,32(23):3285-3287
目的探讨以普通肝素微量持续静脉泵入为主联合其他多种治疗方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优化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至2009年间住院的脑梗死病例,严格按照统一的筛选标准,从中选出年龄、性别、入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既往史、梗死类型相匹配的患者352例,分为4组:A组:普通肝素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B组:普通肝素联合奥扎格雷钠和灯盏花素治疗;C组:普通肝素联合灯盏花素治疗;D组:奥扎格雷钠联合灯盏花素治疗。分别观察4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改善率、总体疗效和不良事件。结果改善率A组与B组均高于C组与D组,且C组又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比较,A组与B组均优于C组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与B组,C组与D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事件发生率4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通肝素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起主要作用,其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的方案是最优化的,其安全性也是比较好的。  相似文献   

16.
郭清军 《中国医药》2012,7(4):392-393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辛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292例,完全随机分为3组:A组(常规治疗,100例)、B组(辛伐他汀20 mg/d,98例)、C组(辛伐他汀40 mg/d,94例),均观察35 d.比较各组治疗前后血脂、C反应蛋白、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肌酸激酶变化等,并记录服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 A组治疗后TG降低,余血脂及CRP水平无明显变化.B及C组治疗后TG、TC、LDL、CRP水平明显低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治疗后HDL明显上升,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5±0.25) mmol/L比(1.19±0.27) mmol/L,P<0.05].各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辛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的降脂疗效确切,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治疗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合并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其不良反应。方法:治疗组26例,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rhBNP治疗;对照组27例,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两组用药前后生命体征、呼吸困难程度、脑钠肽(BNP)及相关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比较,在临床表现(包括症状、体征)、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尿量(每小时平均尿量)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hBNP治疗NSTE-MI合并心力衰竭的疗效显著,且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8.
宋云夏  刘佳俐 《中国药房》2014,(48):4569-4571
目的:观察三阴交穴位注射缩宫素对防治产妇产后出血的影响。方法:将400例产妇随机均分为A、B、C、D组。胎儿娩出后、胎盘娩出前,A组产妇于三阴交穴位处注射缩宫素10 U;B组产妇不使用任何药物,单针刺于三阴交穴位;C组产妇于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非穴位处注射缩宫素10 U;D组产妇于臀部肌肉注射缩宫素10 U。观察4组产妇产后2 h内、24 h内出血例数及平均出血量,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A组产妇产后2 h内出血量在<100 ml、100200 ml范围内的例数显著高于B、C、D组,产后出血量>200 ml例数显著低于B、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产妇产后24 h内出血量<200 ml的例数显著高于B、C、D组,产后出血量在200200 ml范围内的例数显著高于B、C、D组,产后出血量>200 ml例数显著低于B、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产妇产后24 h内出血量<200 ml的例数显著高于B、C、D组,产后出血量在200500 ml、>500 ml的例数均显著低于B、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产妇产后2 h内、24 h内平均出血量显著低于B、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C、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产妇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三阴交穴位注射缩宫素能有效地减少产妇产后的出血量,安全性亦较好。  相似文献   

19.
不同剂量辛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海 《中南药学》2009,7(6):465-467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64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随机分2组,常规剂量组(A组,n=32),较高剂量组(B组,n=32),其中常规剂量组在发病后给予辛伐他汀20mg·次^-1,1次·d^-1,较高剂量组给予辛伐他汀40mg·次^-1,1次·d^-1,持续6个月,溶栓及其他常规治疗相同。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测量心功能、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及肝功能等指标。结果治疗2周后,2组心功能均得到改善,B组优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2组hs—CRP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下降(P〈0.05),B组hs—CRP下降更明显(P〈0.01);2组LDL-C和TC均有下降,B组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给予辛伐他汀治疗,短期就有抗炎作用,且抗炎作用独立于调脂作用,较高剂量的辛伐他汀治疗可能获益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