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表现。方法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心患者60例,对所有患者心电图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组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房室性阻滞14例,下壁组发生房室传导阻滞率高于前壁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例患者不典型心电图表现各异,以T波改变为主(占47.2%),梗死定位也比较广泛。结论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特点显著,有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急性脑血管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心电图改变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对1567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病24h内行颅脑CT,标准导联心电图(ECG)及心肌酶学检查。结果1567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ECG呈AMI改变者38例,经查肌钙蛋白CtnI确诊AMI38例其中前壁5例;前间壁5例;下壁7例;下壁及前壁1例;下壁及右心室4例,非Q波型心肌梗死16例。发现AMI组中出现异常Q波伴ST-T改变,前壁或前间壁AMI时rv1〉rv2〉rv3及SV3下降支出现切迹或挫折,非Q波型心肌梗死ST段呈下斜型或下垂型下移〉0.1mV有重要意义。结论急性脑血管意外合并AMI的心电图改变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吴胤 《中国医药指南》2013,(34):181-182
目的总结分析门诊诊断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资料。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门诊收治的6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资料。结果64例患者中,其中55例患者因肩背痛、心悸、胸闷、胸痛到心内科接受诊断治疗;6例患者因腹部不适合并憋气、胸闷以及头痛到中医科治疗;2例因腹部不适、恶心呕吐到消化内科接受治疗;1例患者因头痛、眩晕到神经内科治疗,一般发病3~7d接受治疗,心电图检查为:非Q波心肌梗死14例,急性前问壁心肌梗死15例;急性性前壁心肌梗死13例,急性下后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10例,单纯急性下壁心肌梗死12例。三支病变18例,主要累及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右冠状动脉(RCA);双支病变17例,主要累及LAD+LCX;单支病变10例,主要累及LAD。结论不典型心肌梗死患者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恶心呕吐、咽部不适、腹痛以及头痛,若患者表现为这些症状,应进行必要的心电图、血清酶检查,及时发现以及诊断患者病情。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完全性左束支阻滞的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特征,为该疾病的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3年9月同期接诊的56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单纯性心肌梗死患者设为对照组(24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心肌梗死患者设为观察组(28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心电图特点,总结完全性左束支阻滞的心肌梗死的心电图特征。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ECG改变表现为QRS波群与ST-T发生明显改变。合并广泛的间壁梗死,会导致V1、V5、V6导联的QRS波群出现异常Q波;而合并前壁或侧壁梗死的心电图特点,则是R波高度降低,V5、V6出现明显S波;合并急性心肌梗死,其心电图特征则是与左右两侧心前导联的ST段有明显增高迹象,J点模糊不清,且波动变化带有明显规律。结论根据完全性左束支阻滞的心电图特点,可发现异常Q波与ST-T改变对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合并心肌梗死有着重要的诊断价值,临床应给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卢全兴 《江苏医药》2001,27(10):798-798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心电图改变对判断临床病情以及如何采取治疗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对 16例下壁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的心电图进行分析 ,为判断临床病情的作用而提供经验。对象和方法一、对象 :1993~ 1998年住院的下壁AMI患者16例 ,男 13例 ,女 3例 ;年龄 4 6~ 85岁 ,平均 6 7 2 5岁。所有病例均符合WHO规定的诊断标准。 16例中伴Ⅱ°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AVB) 1例 ,Ⅲ°AVB5例 ,泵衰竭 3例 ,心室停搏、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各 1例 ,右室心肌梗死 4例。死亡 3例。二、方法 :以心电图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 1…  相似文献   

6.
伍国发  陈爱珍 《贵州医药》1992,16(5):281-282
近年来,有关运动试验心电图 R 波振幅改变对冠心病诊断价值及其原理的文献较多,但关于静息心电图 QRS 波电压的改变对冠心病病情变化的估价较少。本文回顾性分析68例治疗前有明显缺血性 S—T 段下降,治疗后缺血下降的 S—T 段明显上升或恢复正常的冠心病患者静息心电图 R 波振幅改变,以探讨静息心电图 R 波变化在判断冠心病患者病情转归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一、资料:受分析者68例,男性56例,女性12例,年龄均为50岁以上住我院的冠心病患  相似文献   

7.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溶栓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吴强 《中国基层医药》2009,16(5):802-803
目的观察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溶栓后再通对早期恢复窦性心律的影响。方法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25例,入院后即行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溶栓后6h内再灌注治疗成功组及再灌注治疗失败组窦性心律恢复情况。结果17例再灌注成功患者中14例6h内恢复了窦性心律(82.4%),8例再灌注失败患者中2例6h内恢复了窦性心律(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尽早溶栓治疗有助于尽快恢复窦性心律,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胸痛患者连续心电图监测,以便早期确诊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方法在30例患者中,根据胸痛开始5h内连续描记常规12个导联心电图,测定各导联R波、S波振幅及ST段变化,与心肌梗死前正常心电图作比较。结果所记录的心电图改变中,Ⅱ、Ⅲ、aVF导联QRS波群的S波消失,出现高尖R波,下壁心肌梗死aVL导联S波的改变也有重要诊断意义。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早期心电图最显著的改变,表现在Ⅲ、aVF、aVL导联QRS综合波终末电压的增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更准确地定位心肌梗死,为临床提供可能的治疗依据。方法:对90例患者心电图(ECG)定位与超声心动图的定位进行比较。结果:两者可以相互验证。ECG所示梗死部位与超声心动图比较,出现运动前的室壁节段大致相同,符合率78.9%,其中后壁心肌梗死21例,前间壁心肌梗死30例,广泛前壁心肌梗死16例。结论:超声心动图对心肌梗死诊断高于心电图对心肌梗死的诊断,并且可以弥补心电图对心肌梗死诊断的不足。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对我国医院中急性肺栓塞患者采用心电图进行诊断的特征以及在诊断中所起的作用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选取本院在2010年7月~2012年3月期间收治的50例急性肺栓塞患者,并对这50例患者在治疗前进行心电图检查,观察心电图检查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结果在经过检查后发现急性肺栓塞患者在经过心电图检查后,心电图改变的患者有93%,而出现改变的原因主要有窦速、右束支传导阻滞、肺型P波以及SⅠQⅡTⅢ。结论虽然在对急性肺栓塞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时,心电图检查不能够当作是医疗诊断,但是急性肺栓塞患者在进行心电图检查的特点,在现阶段的鉴别诊断中还是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电图诊断高血钾对临床诊断高钾血症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5例有高钾血症心电图表现的患者,结合其血清K^+浓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心电图诊断与临床化验诊断符合率为85%,所有患者心电图表现为直立高耸的T波,呈帐篷样改变。T波振幅的高低与血清K^+浓度不呈平行关系,随着血清K^+浓度增高,P波振幅降低或消失、P—R间期延长、QRS时限增宽、S波加深、ST段压低、QT间期延长、室内束支或分支传导阻滞,出现窦性心动过速3例,一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窦室传导4例,心房纤颤合并二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随着血清K^+浓度的增高,T波改变的导联数越多。肾功能不全引起的高钾血症心电图表现与血清钾浓度有很好相关性;急性失血脱水所致的高钾血症其心电图改变较明显,而血清K^+浓度值相对较低;细胞内外K^+转移和细胞膜破坏钾释放入血所致的假性高钾血症,心电图表现血清K^+浓度更准确。结论:心电图诊断高钾血症方便、快捷,是临床急诊筛查高钾血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VE导联的心电图特点,探讨该导联对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0例下壁有病理性Q波的患者进行常规同步12导联心电图描记,并加做VE导联。比较VE导联的心电图特点,分析该导联对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结果在38例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中30例VE导联出现病理性Q波,ST-T段无动态演变;余30例VE导联呈rS型。结论 VE导联的心电图特征对病理性Q波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张强  杨丽红  乔鹏 《中国基层医药》2006,13(9):1474-1475
目的 对变异型急性心肌梗死诊断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变异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27例患者首诊均误诊,复查心电图、心肌酶学均证实为Q波型心肌梗死.根据心肌梗死定位分为:下壁8例,前壁7例,前间壁4例,广泛前壁5例,高侧壁2例,正后壁1例.结论 变异型急性心肌梗死易误诊为急腹症、脑动脉硬化、颈部疾病等,但比较其临床表现,尤其是心电图及心肌酶学有一定的动态变化,诊断中要综合分析,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右束支传导阻滞在急性心肌梗死中对临床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44例初发Q波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例资料做回顾分析,根据心电图结果将其分为两组,17例伴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为同期收治的127例不伴右束支传导阻滞者,分析患者的基线资料、梗死部位、临床过程和住院病死率。结果:观察组患者休克、心力衰竭、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前壁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住院病死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本研究显示,急性心肌梗死特别是前壁心肌梗死伴右束支传导阻滞,临床经过不佳和预后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电图在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为心肌梗死的诊断提供更加有效的诊断方案。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4月至2016年4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患者100例,按照发病时间将患者分为A、B、C 3组,A组患者50例,B组患者30例,C组患者20例,A组患者发病时间短于2h,B组患者发病时间为2~6h,C组患者发病时间>6~8h。对3组患者进行24h心电图监测,记录心电图Q波、ST段及T波的变化情况,统计实验数据后计算分析阳性改变率。结果 24h心电监测结果显示患者的心电图阳性改变主要是Q波、ST段及T波的变化。ST段的改变诊断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均高于Q波,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波的改变诊断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也均高于Q波,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患者的阳性改变发生率分别为82%,33%和15%,A组阳性改变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和C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ST段抬高型心梗患者的心电图诊断阳性改变发生率为40%,明显高于非ST段抬高型心梗患者的20%,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图为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患者尤其是发病时间在2h内患者病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了巨大帮助,ST段抬高可以作为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的特征性心电图表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26例心肌梗死室壁瘤患者体表心电图的变化特征。方法选择1999年3月至2005年6月住院的2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肌梗死患者,经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后证实为室壁瘤形成,结合体表心电图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二维超声检查发现室壁瘤26例,位于前壁9例,心尖部13例,侧壁3例,室间隔下段肌部1例。心电图示广泛前壁心肌梗死15例,下壁3例,前间隔3例,前壁5例,均出现病理性Q波,胸前导联ST段不同程度抬高,T波呈倒置或双向(先倒后正)。自发病至发现室壁瘤平均诊断时间为57天。结论室壁瘤患者体表心电图有特征性变化。  相似文献   

17.
酒依赖105例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酒依赖对心电图的影响。方法:对符合CCMD-2关于慢性酒精中毒诊断标准患者105进行心电图检测,并与87例正常人体检心电图对照。结果:酒依赖患者心电图改变发生率除传导阻滞与正常人结果相仿外,其余均显著高于正常人。心电图改变的顺序为:ST-T改变,左心室高电压,窦性心律失常,期前收缩,传导阻滞。结论:酒依赖对心律失常,期前收缩,传导阻滞。结论:酒依赖对心电图有影响与心血管的损害有关。  相似文献   

18.
陈芬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9):2724-2725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的临床特征及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相应的治疗及护理方法。结果78例再灌注后心律失常类型:室性早搏29例、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16例、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10例、房室传导阻滞4例、窦性心动过速8例、窦性心动过缓9例、心室颤动2例。其中心律失常发生于溶栓后2h内患者67例(85.9%),发生于溶栓2h后11例(14.1%),77例经抗心律失常治疗后转为窦性心律,1例死亡(死于心室颤动)。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患者的病情观察及有预见性的护理,可以提高溶栓治疗的安全性,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宋世英  赵树武 《天津医药》1998,26(9):566-567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是以溶栓后患者胸痛的变化、心电图ST段下降、再灌注心律失常、心肌酶峰值前移作为冠状动脉再通的临床判定指标。本文对溶栓后T波早期倒置的临床意义进行探讨。 资料与方法 1.病例选择 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患者33例,均符合世界心脏病协会和WHO关于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其中男30例,女3例,平均年龄52.5(33~69)岁。广泛前壁心肌梗死15例、前壁心肌梗死7例、下后壁心肌梗死8例、广泛前壁伴下壁心肌梗死3例。具备以下条件者给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房室传导阻滞(AVB)的发病率,房室传导阻滞类型与急性心肌梗死部位及其并发症,病死率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8月间确诊的27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7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并发房室传导阻滞者45例,占16.5%,下壁/下后壁心肌梗死的发生率(31.7%)为前壁/广泛前壁心肌梗死(4.6%)的6.9倍。晚发组并发症及病死率显著高于早发组。结论房室传导阻滞是急性心肌梗死常见的临床表现,了解其临床特点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房室传导阻滞的治疗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