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目的 总结宫腔粘连宫腔镜手术的临床经验.方法 43例宫腔粘连患者均在宫腔镜下确定诊断并在镜下进行粘连分离术.术后宫腔放置双腔(气囊)导尿管14 d;并予口服戊酸雌二醇6~9 mg/d,共90 d.结果 24例宫腔粘连完全分离,双侧输卵卵开口暴露;16例粘连分离,至少暴露1侧输卵管开口;3例大致恢复宫腔形态,但双侧输卵管...  相似文献   

2.
宫腔镜在宫腔粘连诊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宫腔镜诊断和治疗宫腔粘连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宫腔镜检查诊断为宫腔粘连患者58例,并在镜下用微型剪进行分离,术后给予抗生素,人工周期、IUD治疗。结果31例Ⅰ、Ⅱ度宫腔粘连分离至宫腔完全恢复正常,21例Ⅲ度宫腔粘连中18例可暴露出患侧输卵管开口,6例Ⅳ、Ⅴ度宫腔粘连中宫腔形状分离至基本正常,但无法暴露输卵管开口。所有病例手术顺利,无1例发生并发症。术后43例月经恢复正常,12例经量较术前明显增多,但仍未正常,3例月经量仍较少。38例痛经者18例术后得到缓解,20例消失。术后妊娠率44%(14/32)。结论 宫腔镜是目前诊断和治疗宫腔粘连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宫腔镜在宫腔粘连分离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宫腔镜手术诊治宫腔粘连的疗效。方法对宫腔镜宫腔粘连分离术72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和疗效观察。结果72例患者宫腔粘连分离术均在宫腔镜下顺利完成,无1例发生并发症。术后3个月随访行宫腔镜检查发现宫腔成形完好49例,宫腔成形基本满意23例。术后患者月经改变情况:恢复正常月经量51例(70.83%),较术前明显增多但未恢复正常经量12例(16.67%),经量较术前稍微增多9例(12.5%)。结论宫腔镜是诊疗宫腔粘连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分析宫腔镜治疗宫腔粘连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随机选择近两年来我院妇科就诊的90例宫腔粘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宫腔镜对宫腔粘连组织进行切除,并在宫内放置透明质酸钠药物进行预防,防止粘连复发,患者在术后进行常规的预防感染治疗并予口服安宫黄体酮片、补佳乐进行术后处理。术后对患者的月经量以及次数、妊娠、痛经等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除7例重度粘连的患者手术时是采用宫腹腔镜联合治疗外,其余患者一次宫腔镜手术成功,术后没有出现严重的并发症。随访结果显示,75例闭经患者在术后恢复月经,25例月经量减少的患者术后月经量恢复正常,40例患者在就诊前有腹痛的症状术后不存在腹痛现象,15例患者自然受孕。结论:研究结果显示,宫腔粘连患者进行宫腔镜分离术技术成熟,成功率高,除了有少数患者因为重度粘连以及有其他疾病需要在腹腔镜配合下完成外,一般的宫腔粘连可以采取宫腔镜分离术进行治疗。目前宫腔镜分离术安全性高,术中、术后无严重的并发症,成功率大,术后恢复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宫腔镜下微型剪分离宫腔粘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观察口服米非司酮加米索前列醇对宫颈的软化扩张作用效果和口服雌孕素周期治疗防止术后宫腔再粘连的疗效。方法对我院施行宫腔镜诊治手术的49例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49例经宫腔镜检查确诊,术后宫腔形态恢复正常率95.2%,宫颈扩张有效率77.8%,术后随访3月~3年,无再次闭经粘连者。结论宫腔检查是诊断宫腔粘连的首选方法;宫腔镜下微型剪分离宫腔粘连安全有效;口服雌孕激素序贯周期治疗能有效防止术后宫腔再粘连;口服米非司酮加米索前列醇用于宫腔手术前宫颈准备,方便、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宫腔镜诊断和治疗宫腔粘连的临床效果以及术后口服雌激素和宫内放置节育器以防止再粘连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对63例宫腔粘连患者进行宫腔镜检查,并在镜下进行粘连分离或电切分离宫内粘连,术后予抗生素治疗2d,人工周期及放置IUD治疗3月。结果 63例宫腔粘连完全分离,无并发症发生,术后57例(90.45%)月经恢复正常,6例(9.55%)月经量少。结论宫腔镜是目前诊断和治疗宫腔粘连最准确、最理想的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石艳 《中国医药指南》2013,(28):506-507
目的通过有效护理提高宫腔粘连治愈率,同时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40例宫腔镜治疗宫腔粘连患者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心理护理,术中、术后严密监测病情变化,重视并发症的观察护理,认真做好健康教育、用药指导。结果40例宫腔粘连患者手术效果满意,无并发症。结论对宫腔镜治疗宫腔粘连,实施良好的护理对手术患者早日康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及应用宫内节育器或球囊支架预防再粘连临床效果分析和总结。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妇产科收治的宫腔粘连患者68例,年龄22~43岁,平均年龄(31.2±7.5)岁,其中31例在实施了TCRA后放置宫内节育器,其余37例在实施了TCRA后放置球囊支架。治疗时间点为于正常月经干净后3~7天内进行,以5%葡萄糖作为膨宫介质,宫腔压力控制在130~150 mm Hg。术后所有患者官腔形态恢复基本正常,双侧输卵管开口可见,并置入金属节育环或球囊支架一枚。术后3个月内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68例患者TCRA手术时间35~110 min,平均(42.3±18.4)min,手术过程顺利,无水中毒、子宫穿孔等并发症。经定期复诊及随访,治疗过程中未见药物不良反应,3个月后顺利取出节育环或球囊支架。治愈22例,占32.3%;好转37例,占54.4%;无效9例,占13.2%;总体有效率为86.8%。在本研究中,预防术后再粘连的不同措施,对于轻中度宫腔粘连患者,放置节育环具有更高的有效率(90.8%),而对于重度宫腔粘连患者,放置球囊支架则具有更高的有效率(85.2%)。结论对于轻、中度宫腔粘连患者,我们可以倾向选择使用节育环,在保证疗效的同时可以尽量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而对于重度宫腔粘连患者,我们建议选择球囊支架。在研究中,我们还发现二者对于宫腔形态的恢复没有明显差异性。但长时间的放置球囊支架增加了逆行性感染的机会,因此我们主张在3个月时将其取出。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双腔导尿管联合赛必妥宫腔注射及宫血宁治疗中重度宫腔粘连的临床疗效.方法 93例中重度宫腔粘连患者经宫腔镜检查确诊后,随机分成对照组(术后采用戊酸雌二醇治疗,38例)和观察组(戊酸雌二醇治疗基础上加用双腔导尿管联合赛必妥宫腔注射及宫血宁,55例),定期随访观察术后宫腔形态形成、月经恢复、粘连复发及妊娠情况.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正常宫腔形成分别为74.54%、52.63%;月经改善率分别为85.45%、57.89%,无一例闭经;粘连复发率分别为18.18%、47.37%;术后妊娠率分别为52.73%、23.68%;上述各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无术后病死率及周期性腹痛.结论 双腔导尿管联合赛必妥宫腔注射及宫血宁治疗中重度宫腔粘连分离术后可有效防止宫腔再粘连,促进月经恢复及妊娠率.  相似文献   

10.
宫腔镜在宫腔粘连诊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宫腔镜诊断和治疗宫腔粘连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6例宫腔粘连患者进行宫腔镜检查,并在镜下电切分离子宫内粘连,术后予以抗生素、人工周期、IUD留置治疗。结果宫腔粘连Ⅰ度为35.7%,Ⅱ度25.0%,Ⅲ度19.6%,Ⅳ度12.5%,V度5.4%。56例患者宫腔粘连完全分离,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宫腔镜是目前诊断和治疗宫腔粘连较准确、较理想的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Ⅲ度以上宫腔粘连宫腔镜分离术后宫腔再粘连的预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左越 《中国基层医药》2006,13(8):1265-1266
目的 探讨Ⅲ度以上宫腔粘连宫腔镜分离后宫腔再粘连的预防措施。方法 对宫腔镜确诊的11例Ⅲ度以上宫腔粘连患者行宫腔镜下粘连分离术,术后采用宫腔置入节育器、透明质酸钠及人工周期、Hegar扩条扩张宫腔等综合措施预防宫腔再粘连。结果 11例经扩条定期扩张探查宫腔3~36个月,9例宫腔恢复正常未再粘连,其中6例妊娠。1例正在治疗中,1例失访。结论 Hegar扩条扩张宫腔等综合措施预防宫腔再粘连效果确切,尤以扩条扩张探查宫腔最为有效,且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泰绫宫腔注射联合宫血宁用于中重度宫腔粘连分离及子宫纵膈切除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 8例子宫纵膈及78例中重度宫腔粘连患者经宫腔镜检查确诊及治疗后,随机分成对照组(术后采用戊酸雌二醇治疗,40例)和观察组(戊酸雌二醇治疗基础上加用泰绫宫腔注射联合宫血宁口服,46例),定期随访观察术后宫腔形态形成、月经恢复、粘连复发及妊娠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正常宫腔形成分别为82.6%、55.0%;月经恢复率分别为91.3%、65.0%,无一例闭经;粘连复发率分别为19.6%、47.5%;术后妊娠率分别为47.4%、29.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无术后病死率及周期性腹痛。结论泰绫宫腔注射联合宫血宁用于中重度宫腔粘连分离及子宫纵膈切除术后可有效防止宫腔再粘连,促进月经恢复及妊娠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宫腔镜宫腔粘连分离术后应用戊酸雌二醇(补佳乐)联合安宫黄体酮治疗宫腔粘连的治疗效果。方法宫腔镜下行宫腔粘连分离术后患者60例,术后患者放置宫内节育环后随机分为A组、B组、C组各30例。A组患者术后加用戊酸雌二醇6 mg/d,联合黄体酮胶囊100mg/d序贯治疗3个周期。B组加用戊酸雌二醇2mg/d,联合黄体酮胶囊100mg/d序贯治疗3个周期。C组未加服药物。比较各组术后3个月宫颈、宫腔粘连情况。结果 C组宫腔粘连发生率明显高于A、B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后宫内放置节育器,同时口服大剂量戊酸雌二醇是防止宫腔粘连复发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TCRA)诊治宫腔粘连(IUA)的疗效.方法 宫腔镜下TCRA术诊治IUA患者34例(其中16例术中使用透明质酸),随访术后月经情况,根据随访结果评价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完成,术后随访9~30个月.34例中,有效19例(55.9%),术中宫腔内使用透明质酸患者有效率高于单纯手术分离患者(75.0%vs.38.9%)(P<0.05);轻度粘连的IUA患者效果更优.结论 宫腔镜下TCRA术是有效的诊治IUA手段,透明质酸能够有效预防术后宫腔再粘连.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宫腔镜手术治疗宫腔粘连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对其护理过程进行总结。方法我院对27例妇科疾病患者采用宫颈镜手术进行诊断和治疗,并在手术前后予以积极的护理措施。结果 27例患者宫腔镜手术均一次成功,手术平均时间为(29.6±7.8)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4.1±0.7)d,全部患者均未出现感染及其他术后并发症。对全部患者进行随访,其中治愈19例,好转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2.6%。结论在宫腔镜手术治疗宫腔粘连的过程中,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与心理指导,积极的进行围手术的护理能够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提高宫腔镜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应用国产宫腔镜、XG—5型国产光源、加压器、手术器械,以5%葡萄糖液作膨宫介质,在B超监视下作宫腔粘连分离术15例,均获成功。其中3例受孕,作输卵管插管通液术16例,成功14例,31例手术均未见严重并发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宫腔镜治疗宫腔粘连110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和探讨宫腔镜治疗宫腔粘连的临床疗效。方法笔者所在医院2009~2010年共收治宫腔粘连患者110例,全部行宫腔镜术治疗,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经宫腔镜手术治疗,痊愈50例,有效51例,无效9例;宫腔粘连Ⅰ度有效率100%(39/39),宫腔粘连Ⅱ~Ⅳ度有效率为93.5%(58/62),宫腔粘连V度有效率44.4%(4/9),整体有效率为91.8%(101/110)。手术前70.9%(78例)的患者有程度不同的痛经症状,术后均得到缓解;手术前有84.5%(93/110)的患者月经不正常,手术后有90.0%(99/110)患者月经恢复正常或基本恢复正常;有生育要求者88例,成功妊娠者81例,且均为宫内妊娠,足月分娩者77例,流产4例。结论宫腔镜在治疗宫腔粘连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不仅可以有效对宫腔粘连进行分离,也可以提高患者术后的妊娠率。  相似文献   

18.
宫腔粘连常因刮宫手术或炎症产生,由于粘连程度和部位不同而产生不同的临床表现.如月经过少、痛经、闭经不孕不育等备受关注[1].宫腔镜具有检查、治疗的双重功能,不仅能对粘连部位、范围及组织类型作出判断,还可准确完全地分离粘连,恢复宫腔形态,促进损伤的子宫内膜修复.B超监护可防止子宫穿孔.本文48例宫腔粘连患者在B超监护下行宫腔镜治疗宫腔粘连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TCRA)联合球囊支架放置治疗宫腔粘连(IUA)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139例宫腔粘连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60例)和实验组(7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联合球囊支架放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治疗疗效及随访复发率、妊娠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4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实验组患者复发率1.27%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3.33%,妊娠率22.7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宫腔粘连患者的治疗中,采取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联合球囊支架放置治疗,可以获得较高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降低随访复发率,提升患者妊娠率,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20.
陈惠芳 《北方药学》2012,9(1):113-113
目的:通过有效护理提高宫腔粘连治愈率.方法:对77 例宫腔镜治疗宫腔粘连患者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心理护理,术后严密监测病情变化,重视并发症的观察护理,认真做好健康教育、用药指导.结果:77 例宫腔粘连患者手术效果满意,无并发症.结论:有效的护理提高了宫腔粘连患者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