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缺血预处理对未成熟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不同部位缺血预处理对未成熟心肌的保护作用,探讨未成熟心肌保护方法.方法采用经典心脏缺血预处理、双下肢缺血预处理及肾缺血预处理动物Langendorff灌注模型比较三种方法对缺血/再灌注(I/R)未成熟心肌损伤的效应.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NC,n=6)仅灌注KH液70min;缺血/再灌组(I/R,n=6)工作心15min后缺血45min,恢复灌注15min改为工作心30min;心脏缺血预处理组(IPC,n=6)工作心15min后反复2次缺血5min,再灌注5min,然后重复I/R组方法;双下肢缺血预处理组(DL-IPC,n=6)反复3次捆扎双下肢5min,松开5min,然后重复I/R组方法;肾缺血预处理组(K-IPC,n=6)反复3次阻断左肾动脉5min,放开5min,然后重复I/R组方法.以左室功能恢复、心肌含水量、血清肌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酶(LDH)漏出率、心肌组织ATP和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电镜作为观察指标.结果IPC、DL-IPC及K-IPC组在左室功能恢复方面优于I/R组(P<0.05),在ATP含量、SOD活性及心肌超微结构方面均优于I/R组(P<0.01),在心肌含水量方面低于I/R组(P<0.05),在MDA含量、CK、LDH漏出率方面均低于I/R组(P<0.01).结论缺血预处理对未成熟心肌具有明显保护作用,不同缺血预处理可诱发同等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缺血后处理对心肌的保护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6年Murry等[1]首先提出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概念,即一次或多次短暂重复心肌缺血,再灌注,能提高心肌对继后发生较长时间缺血的耐受性.但在临床实践中,患者往往在出现严重缺血事件导致心肌梗死后就诊,而随之的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再灌注治疗往往导致患者发生无复流现象[2]或恶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缺血预处理存在着临床的局限性.Zhao等[3]在2003年对狗的缺血再灌注研究中发现,在心肌较长时间缺血后,开始再灌注前,对心脏进行3个短周期再灌与停灌处理,即30 s再灌再30 s阻断,总时程达3 min,可以缩小梗死面积、减轻细胞水肿,改善心功能,出现与缺血预处理相似的心脏保护作用,他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缺血后处理(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IPO),并且证明只有在心肌再灌注的前几分钟,进行一次或多次短暂再灌注/缺血才有效.此后,又提出了远程缺血后处理的心肌保护新观点[4].缺血后处理具有和预处理相似的心脏保护作用,且具有更好的临床可操作性和应用前景.现将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Murry等1986年用犬做实验发现,多次短暂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erfusion,IR)后能保护心肌细胞,缩小心肌梗死范围,并提出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的基本概念。后来,众多学者通过动物实验和人体研究证实了预处理对心脏具有保护作用。但前列地尔脂微球IPC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心肌损伤的影响方面的研究我们经文献检索尚未见报道。本试验观察前列地尔脂微球IPC对人冠脉前降支缺血/再灌注后心肌损伤的影响。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们于2002-02~2005-03采用双盲随机法对我院收治的符合1·2条件的病例进行临床观察,其中…  相似文献   

4.
20世纪70年代发现较长时间缺血造成心肌损伤后,恢复供血不但不能减轻损伤反而使之加重,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常发生于急性心肌梗死血管内溶栓治疗、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冠脉搭桥术及心脏移植术而备受重视.自从1986年Murry首次提出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概念以来,30年的试验研究证实IPC确实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血塞通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早期保护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血塞通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早期保护作用,并研究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开胸冠状动脉结扎建立缺血再灌注模型,2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预处理组(IPC组),血塞通预处理组(PNS预处理组).再灌注后2 h测定各组血清肌酸磷酸激酶-MB(CK-MB)含量以及心肌细胞凋亡情况和心肌细胞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并观察心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IPC组及PNS预处理组血清CK-MB均明显低于I/R组(P<0.05).IPC组及PNS预处理组TUNEL阳性细胞数,Bax阳性细胞数均明显低于I/R组(P<0.05).和I/R组相比,IPC组及PNS预处理组心肌超微结构损伤减轻.结论PNS预处理后心肌细胞凋亡减少,心肌细胞损伤减轻,对I/R损伤产生有和缺血预处理类似的早期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热休克联合缺血预处理(IPC)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早期是否有叠加保护效应。方法: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伪手术组(SO组)、MIRI组、经典IPC组、热休克预处理组(HS组)和热休克联合经典IPC干预组(HS+经典IPC组)。左冠状动脉结扎法建立MIRI模型。各组经预处理后,动态监测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内压上升/下降最大速率(±dp/dtmax)、左室舒张末压(LVEDP)等血流动力学指标,检测血浆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术毕取心脏,于光镜下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变化。结果:与HS组或经典IPC组比较,HS+经典IPC组能明显降低MIRI复灌60min后LVEDP(P<0.05),LVSP、±dp/dtmax亦降低,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浆CK-MB漏出量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5)。HS+经典IPC组可明显降低血浆MDA水平,升高SOD活性,其效应与HS组相近,但优于IPC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光镜下,3种预处理均能明显减轻心肌组织病理损害。结论:热休克联合经典IPC干预对MIRI早期可能具有一定的叠加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再灌注疗法是目前治疗心肌缺血及心肌梗死的主要措施,但再灌注治疗中常会伴发缺血/再灌注(I/R)损伤,即在缺血的基础上恢复血流后组织器官的损伤反而加重,减轻或消除心肌I/R损伤是I/R治疗的关键.缺血预处理(IPC)[1]与缺血后处理(IPO)[2]具有减轻I/R损伤、保护心肌的作用,已日渐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国内外报道缝隙连接(GJ)参与I/R损伤,本文就缝隙连接在心肌细胞损伤的发生发展和涉及IPC、IPO对心肌的保护作用进行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常规预适应、后处理与药物后处理对大鼠离体心脏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异同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SD大鼠共50只,随机分为5组:停灌/再灌组(I/R);预适应组(IPC);后处理组(POS);吗啡后处理组(MOR);预适应加后处理组(IPC+POS),行Langendorff心脏灌流。观测其血流动力学、心肌梗死面积、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以及超微结构变化。结果与I/R相比,4个实验组均能明显的改善心功能,减小心梗面积,减少心肌酶释放,减轻超微结构损伤。而MOR的心肌保护作用明显低于IPC、POS和IPC+POS。此三组的心肌保护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适应和后处理可能有大部分相同的心肌保护机制。而药物后处理只能激活部分机制而达到部分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背景:有学者提出远隔器官预处理概念,即在心脏以外的器官施行缺血预处理,同样能达到缺血预适应效果.肢体缺血预处理是一项机体自我调节的保护机制,但是对未成熟心肌保护的研究较少,在心脏移植方面的利用价值尚未明确.目的:通过对未成熟幼犬进行肢体缺血预处理,与传统心脏保存方法比较,试图分析肢体缺血预处理在供体心脏保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未成熟幼犬12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6只,采用有创性方法游离股动脉,肢体缺血预处理组夹闭股动脉10 min,开放5 min,3个循环后常规开胸,游离心脏,插灌注管,灌注st.Thomas停跳液,离体心脏于保护液中4℃保存(离体前取上腔静脉血3 mL).对照组游离股动脉但不夹闭,余同实验组.在心脏保存时期(3 h)内每隔半小时取左心室心肌样本,3 h后取心尖部心肌烘干测得干湿比.测量心肌组织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肌钙蛋白I含量.结果与结论:离体前心肌组织肌钙蛋白I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离体后肢体缺血预处理组的心肌丙二醛含量及干湿比均低于对照组(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提示,肢体缺血预处理对未成熟心脏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在未成熟供体心脏离体前进行缺血预处理可以提高供体心脏的保存效果,降低心肌水肿.离体前肌钙蛋白I含量无变化说明肢体缺血预处理对心肌没有损伤,是一种安全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0.
李景东  吴祥琼 《医学临床研究》2006,23(11):1697-1700
目的探讨缺血预适应(IPC)对小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I/R)损伤后梗死范围、心律失常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的Langendorff小鼠心脏灌注系统同步记录C57BL/6小鼠心脏心电图、左心室发展压(LVDP)和左室压发展速率(±dp/dtmax)。IPC组稳定16min后,行两个循环的IP,其I/R为2/5min;然后I/R损伤为20/45min。对照组无IP。结果再灌注后45min心肌梗死范围在IPC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再灌注后45min两组间冠脉血流量、心律失常积分、LVDP及±dp/dtmax在无明显差别。结论本研究提示在分析IPC对小鼠离体心脏灌注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时,心肌梗死范围可作为可靠的指标但要慎重对待心律失常和心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心肌缺血是麻醉与手术的常见并发症,防治心肌缺血的药物和方法一直是研究的重点之一.缺血性和药物性预处理的方法能明显提高心肌的抗缺血能力,而目前发现刺激性一氧化氮(NO)释放增加,蛋白激酶C(PKC)激活和ATP敏感性钾通道(KATP通道)开放是缺血性预处理心肌保护的重要机制.但是缺血性预处理由于有增加患者术中风险的可能性而限制了其临床研究和应用.研究显示吸入麻醉药能提供与缺血性预处理相似的保护作用,可明显提高心肌的抗缺血能力.而且麻醉药预处理具有心肌缺血风险低、安全和方便应用等优点,已成为防治心肌缺血药物和方法的较好选择,但是其机理尚未阐明.研究发现吸入麻醉药和缺血性预处理两者均能保护心肌,但是如将两者结合应用并未能进一步提高其中任何一者的保护作用,说明两者可能通过相同的机制而产生心肌保护作用.本文将针对NO、PKC和KATP通道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病理生理变化,简要介绍吸入麻醉药心肌保护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对器官保护作用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文献进行统计与分析,了解IPC的历史沿革、临床和基础研究进展,探索器官移植中IPC的作用和机制。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1966~2009.8)、EMbase(1974~2009.8)和Cochrane Library(2009年第2期),由两名研究者独立筛选研究IPC的文献,进行分类整理和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398篇文献,其中75%为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仅占25%;研究的靶器官73%是心脏和肝脏。近年有关IPC对心脏、脑、脊髓和肝脏干预效应的研究明显增加,但关于IPC干预在心脏和肝外科及移植手术的临床研究则明显滞后于基础研究;IPC对其他器官如肾脏、肺、胃肠及胰腺效应的临床研究也相对较少。结论IPC对心脏外科及移植相关手术、肝外科手术及活体肝移植、肺普通手术及移植相关手术均有保护效果;IPC可有效减轻中枢神经系统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程度,但对尸肝移植无保护效果;IPC对肾脏、胃肠道的效应尚不明确。IPC干预对器官的保护效应机制尚无结论。  相似文献   

13.
药物预处理对血管内皮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性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慧  郑杨 《中国急救医学》2003,23(10):707-709
缺血预适应 (ischemicpreconditioning,IPC)是指心脏遭受短暂缺血后能耐受随后较长时间的缺血损伤。目前研究表明 ,IPC保护作用不仅存在于器官水平 ,而且存在于细胞水平 ;不仅可以保护心肌细胞 ,而且可以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药物预处理就是根据IPC机制 ,通过药物激发或模拟机体内源性物质而呈现的心脏保护作用。因而 ,我们通过探讨IPC潜在机制 ,发挥用药物代替缺血而产生预适应样保护作用 ,对于内皮细胞抵御缺血再灌注损伤 (ischemic -reperfusioninjury ,I/R)具有深远意义。1 内皮细胞 (endothelialcell,EC)和缺血预处…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缺氧环境下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调控心肌细胞缝隙连接蛋白43(Connexin 43,Cx43)磷酸化变化,探讨其在缺血性心脏疾病中的保护机制。方法使用乙酰胆碱预处理H9c2细胞培养1小时,随后缺氧培养1小时。应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分析Cx43磷酸化的动态变化,同时使用免疫组化观察H9c2细胞Cx43表达。结果在缺氧环境下,Cx43磷酸化随着缺氧时间的延长而呈进行性降低,其分布也发生明显改变。乙酰胆碱可抑制Cx43磷酸化的降低并恢复Cx43表达。一氧化氮合成酶抑制剂N-硝基-L-精氨酸甲酯(N-nitro-L-arginine meth-yl ester,L-NAME)和K-ATP激动剂二氮嗪(Diazoxide)抑制缺氧环境下ACh上调Cx43表达。PKC抑制剂白屈菜赤碱(Chelerythrine)和ATP敏感钾通道阻滞剂格列本脲(Glybenclamide)没有显著抑制在缺氧环境下ACh上调Cx43表达。结论 Cx43磷酸化是心肌缺血的早期信号,ACh通过心肌细胞缝隙连接蛋白的心肌保护作用不是单一因素作用而是与其它信号通路联合作用的综合结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不同强度的无创性肢体缺血预适应与经典缺血预适应对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平分为4组:经典缺血预适应组(A组)、单下肢远程缺血预适应组(B组)、双下肢远程缺血预适应组(C组)、四肢远程缺血预适应组(D组).测定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最后取心脏行心脏缺血范围(area at risk,AAR)、梗死范围(infarcted area,IA)测定.结果:(1)CK和CK-MB:B组及C组的CK和CK-MB活性与A组比均有明显下降(P<0.05),且B组下降最明显.(2)心肌梗死面积(坏死区占左心室重量百分比):与A组比,B组、C组及D组均有明显下降(P<0.05),且B和C组下降最明显,两者无明显差异.结论:无创性肢体缺血预适应比经典缺血预适应对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更好.且结扎单下肢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双后肢缺血预适应(IPC)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远程保护作用.方法采用肾下腹主动脉阻断法,建立脊髓缺血/再灌注模型.IPC组先用止血带结扎兔双后肢根部5 min,松开5 min,重复三次,15 min后再阻断腹主动脉35 min后开放灌注,缺血组阻断腹主动脉35 min后开放灌注.术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观察脊髓标本的病理学改变及细胞凋亡情况.测定脊髓组织中IL-8的水平.结果神经功能评分IPC组在各时间点明显高于缺血组,组织病理学变化各时间点明显好于缺血组,凋亡细胞数及IL-8水平明显低于同时间点缺血组.结论双后肢IPC通过调动机体内源性抗损伤机制对缺血脊髓发挥远程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口服乳酸菌素能否上调心肌细胞HSP70 的表达和增强心肌保护作用。 方法  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人 2 6例 ,随机分为安慰剂组 (A组 )和乳酸菌素片组 (B组 )。于阻断主动脉前、缺血 2 0min、再灌注 2 0min ,取右房心肌标本分别行免疫组化法检测HSP70 的含量及化学比色法检测SOD活性、MDA的含量。 结果 A组心肌细胞中HSP70 的含量均明显低于B组 (p <0 .0 5 )。缺血、再灌注时段SOD活性B组高于A组、MDA含量A组高于B组 (p <0 .0 5 )。 结论  口服乳酸菌素片能上调HSP70 的表达并增强抗缺血 /再灌注损伤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旋磁场对大鼠实验性缺血心肌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旋磁场对垂体后叶素致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大鼠 3 0只 ,采用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 (2U/kg体重 )造成急性心肌缺血动物模型 ,经旋磁场作用后 ,观察心电图ST段升高幅度、T波振幅 ;血清一氧化氮 (NO)含量 ;血清和心肌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力和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  40mT旋磁场作用 3 0min ,能减轻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大鼠心肌缺血时血清及心肌SOD的活力降低 (0 .1>P >0 .0 5,P <0 .0 1) ;抑制MDA的生成 (P <0 .0 5) ;增加血清NO含量 ,且在 3 0min时更明显 (P <0 .0 1) ;心电图中ST段升高幅度、T波振幅均较缺血组显著降低 (P <0 .0 5)。结论 在适当场强作用下 ,旋磁场通过增加血清和心肌SOD活力、降低MDA含量 ,增加血清NO含量对大鼠实验性缺血心肌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缺血预处理 (IPC)对短期冬眠心肌 (SHM )相关冠状动脉 (冠脉 )微循环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建立SHM模型的 12只中国小型家猪随机分为 2组 :①对照组 (6只 ) ,只制备SHM模型 ;②缺血预处理组 (IPC组 ,6只 ) ,制备模型前给予缺血 5min、复灌 5min处理 ,重复 2次。应用冠脉内多普勒导丝观察模型相关冠脉平均峰值流速 (APV)、舒张收缩流速比值 (DSVR)、冠脉血流储备 (CFR )的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模型制备后 10min时 ,APV、DSVR、CFR均较基础状态时明显下降 (P <0 .0 5或 P <0 .0 1) ,APV、DSVR在随后实验过程中无明显变化 ;3 0min时两组CFR均有进一步降低趋势 (P >0 .0 5 ) ,60min时对照组CFR较 3 0min时明显降低 (0 .96± 0 .2 7对 1.74± 0 .49,P <0 .0 5 ) ,而IPC组CFR与 3 0min时相比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1.77±0 .41对 1.83± 0 .3 9,P >0 .0 5 )。结论 SHM模型相关冠脉在急性重度狭窄 60min时发生微循环功能障碍 ,IPC对SHM相关冠脉微循环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多次缺血预处理(IPC)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24只日本大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缺血再灌注组(B组)和IPC保护组(C组),各组均为8只。A组不阻断主动脉,B组左肾下阻断主动脉45min,C组左肾下阻断主动脉5min,开放5min,反复4次后再阻断主动脉45min。术后进行后肢神经功能评分和针电极肌电图(EMG)的描记及脊髓组织形态学改变的观察。结果B组同A、C组相比,后肢EMG亦有显著性病理改变(P<0.01)。结论多次IPC对家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快速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