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肥厚型非梗阻心肌病(HNCM)最显著特点为无明确可致心肌肥厚的因素下心肌有不对称性的肥厚,并以室间隔受累为主,容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T波峰末间期(Tp-Te)是指T波顶峰到T波终末的时间间期.有研究发现HNCM患者其Tp-Te间期和Tp-Te/QT比率较正常人有差异,且它们与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PWT)比值有一定相关[1].本文进一步探讨其Tp-Te间期、Tp-Te/QT比率、IVST/PWT和左室质量指数(LVMI)与室性心动过速(VT)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尼可地尔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患者Tp-Te间期、Tp-Te/QT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9月—2023年1月在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STEMI患者160例,以数表法随机分成治疗组(尼可地尔治疗,80例)和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80例);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48 h、1周、2周、4周的Tp-Te间期、Tp-Te/QT比值;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MACE)发生率及全因死亡率,并根据有无MACE发生将患者分成MACE组和无MACE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分析STEMI预后危险因素。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Tp-Te间期、Tp-Te/QT比值在时间及组间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Tp-Te间期、Tp-Te/QT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 h、1周、2周、4周,治疗组Tp-Te间期、Tp-Te/QT比值均低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QT间期离散度(QTID)及心率校正后的QT间期离散度(QTICD)对尿毒症心肌损伤程度的评估价值,了解透析前后QTID及QTICD的变化,研究透析对心肌电生理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对68例尿毒症且除外其他心肌损伤疾病患者及65例肾功能正常者进行体表标准12导联心电图检查,对其心电图的QTID和QTICD进行测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对尿毒症规律透析患者透析前后的QTID及QTICD予以测量及统计学分析。结果 尿毒症患者的QTID及QTICD与肾功能正常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透析前后QTID及QTICD变化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QTID可以作为尿毒症心肌病的评估指标之一;透析治疗对心肌电生理稳定性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QT间期离散度(QTd)、校正QT间期(QTcd)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测量60例DCM同步12导联心电图,分析QTd、QTcd变化,并与60例正常人对照.结果QTd、QTcd比较,DCM组高于对照组(P<0.01);心源性猝死组高于存活组和进行性心力衰竭死亡组(P<0.05);室性心动过速组显著高于室性早搏组(P<0.05)和无室性心律失常组(P<0.01),而室性早搏组又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P<0.05);NYHAⅢ~Ⅳ级患者高于NYHAⅠ~Ⅱ级患者.QTd>110ms组室速、心源性猝死和NYHAⅢ~Ⅳ级发生率显著高于QTd≤110ms组(P<0.01或P<0.05),而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无差异;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示QTd、QTcd与NYHA分级、室性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相关,与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不相关.结论DCM患者存在QTd、QTcd变化,QTd、QTcd的增加可作为预测DCM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敏感指标,也是发生心源性猝死的重要预测指标.QTd与NYHA分级相关而与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无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HCM)的介入性治疗。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经导管化学消融冠状动脉间隔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PTSMA)。结果:91例HCM患者中60例(66.6%)接受PTSMA治疗.56例效果明她。结论:PTMA治疗HCM方法可靠、安全。  相似文献   

6.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1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提高心尖肥厚型心肌痛(AHCM)的诊治水平.方法:对1993年3月-2006年2月收治的11例AHCM 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7例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头昏、乏力及劳力性呼吸困难,4例无自觉症状.11例均多次行心电图检查提示ST-T改变,仅4例初诊确诊为AHCM,7例分别误诊为非Q波性心肌梗死、心绞痛及病毒性心肌炎.11例均经超声心动图或左心室造影确诊AHCM.结论:常规心电图胸前导联无动态改变的巨大倒置T渡是诊断AHCM的重要线索,进一步结合超声心动图或左心室造影检查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夏瑞  胡佳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14):3410-3411
对我院2001-08~2005—10收治的小儿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16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9例,女7例,首次发病年龄1个月~12岁。其中小于1岁5例,1~12岁11例。本组均未发现心肌病家族史及导致心室肥厚的其他心脏疾患和全身疾病,且否认父母近亲婚配。随访时间1个月~2a。  相似文献   

8.
刘淼 《医学临床研究》2016,(7):1402-1404
【目的】分析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 HCM )患者心电图异常的特征。【方法】选择2005年2月至2014年6月本院收治的42例A HCM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在本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40例健康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分析比较所有研究对象的12导联心电图资料。【结果】观察组42例患者心电图均有异常改变,左胸导联R波振幅增高较大,以V3~V6导联增幅显著,且有RV4> RV5> RV3> RV6;导联ST 段下移幅度00.3~03.0 mV ,以V3和V4导联为主;胸导联T波倒置的深度为01.2~15.4 mV ,并呈现TV4> TV5> TV3的规律;除Ⅲ、aVF、V1导联外,观察组其他导联 R波振幅比对照组明显增高( P <00.5)。【结论】A HCM患者心电图具有特征性改变,对该病的早期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临床确诊仍需要结合超声心动图等检测,有助于确诊A HCM。  相似文献   

9.
肥厚型心肌病误诊1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我院3 a来肥厚型心肌病(HCM)误诊为冠心病16例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11例,女5例,年龄35~56(平均43)岁;既往有高血压5例,糖尿病4例,其余7例无心肺疾病史;其中5例体形肥胖,4例有冠心病家族史。误诊时间1周~2 a。  相似文献   

10.
肥厚型心肌病误诊1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讨论通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诊断肥厚型心肌病(HCM)的可行性及分析误诊原因。方法:对15例误诊为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的HCM病例的病史、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结果进行分析。结果:HCM15例均有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异常。结论:HCM较易误诊为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左室造影对于HCM的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对我院1996-2004年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8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对以脑梗死发病、酷似急性心梗的肥厚型心肌病1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 女,23岁。因突发言语不清、右侧肢体活动不灵13h急诊收住神经内科,病程中无意识障碍,无头痛、头晕,无恶心、呕吐,无胸痛及心前区不适。既往健康,否认家族性遗传病史,无直系亲属猝死。查体:T36.4℃,P50次/min,R20次/min,BP135/75mmHg,发育正常,神志清晰,言语含糊不清,平车推入病房。口唇无发绀,颈软,颈静脉无怒张,双肺听诊正常,  相似文献   

13.
1 病例报告 例1:先证者,男,42岁.因心悸、胸闷1个月就诊.查体:BP140/90 mmHg,HR 79次/min,心律齐,心尖部可闻第4心音.ECG示Ⅱ、Ⅲ、avF导联呈QR型,Q最深达0.8 mv,大于同导联1/4 R,时间<0.04 s,深吸气无改变.异常Q波的导联T波直立,疑下壁心肌梗塞入院.  相似文献   

14.
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一种原发于心肌的遗传性疾病,目前老年人发生者并非少见疾病,由于病程进展缓慢且又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同时多与其他疾病相伴随,极易造成漏诊和误诊,本文收集近4a来我们收治误诊的老年肥厚型心肌病15例,就其临床特点和误诊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并心力衰竭患者心肌的扩张性及限制性改变对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8年2月解放军第42医院和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接诊的82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根据患者入院时心脏彩超检查结果分为扩张组(n=56),限制组(n=26),所有入选患者均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和心脏核磁共振检查,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左心房前后径(LA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最大左室壁厚度(LVWT)、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房扩大患者比例、不同部位心室壁肥厚患者比例及不同部位心室壁延迟强化患者比例等结果。【结果】扩张组平均年龄小于限制组,男性比例明显高于限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入院时心率和血浆NT-proB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LAD、二尖瓣关闭不全比例、左心房扩大比例以及右心室扩大比例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扩张组LVEF、LVWT、三尖瓣关闭不全比例以及左右心房均扩大比例明显低于限制组,LVEDD、LVWT<11mm比例以及LVEF<50%比例均明显大于限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扩张组最大心室壁厚度、室间隔和部分左心室游离壁肥厚比例以及局限于室间隔或心尖部心室壁延迟强化比例均低于限制组,苹纯室间隔肥厚、室间隔和左心室游离壁延迟强化比例均高于限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肥厚型心肌病并心力衰竭患者心肌的扩张性及限制性改变对心脏结构及功能有显著影响,其中心肌纤维化程度和心室壁肥厚部位是导致限制性和扩张性心肌病改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何虹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10):2403-2403
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1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男,42岁。健康疗养入院。查体:BP160/90mmHg,神志清楚,一般情况良好,颈软,双肺呼吸运动对称,未闻及干湿哕音;心界不扩大,HR70次/min,律齐,无杂音。腹部平软,全腹无压痛及包块。双下肢无水肿。入院后行动态心电图检查时被告知心脏有问题,当即感头昏、胸闷、四肢无力并出虚汗。  相似文献   

17.
马跃  刁春华  李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2):5415-5415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临床表现与冠心病酷似,常出现误诊。本文针对1例误诊为冠心病6 a的肥厚型心肌病例进行了详细分析,希望能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一些思路。1病历摘要男,49岁。6 a前(2004-11)因情绪极度抑郁诱发心前区疼痛反复发作10 d余加重2 h来我院就诊,既往无高血压病史及心脏病史,无家族史。入院时查体:BP171/113 mm Hg,HR75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测定扩张型心脏病(DCM)患者心电图中代表跨室壁复极离散度(TDR)的两个指标:Tp-Te间期和Tp-Te/QT比值,探讨它们与室性心律失常(VA)的关系.方法:将188例DCM患者分为室性心律失常组(VA组)和非室性心律失常组(NVA组),测定V2和V6导联的Tp-Te问期和Tp-Te/QT比值,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VA组V2和V6导联的Tp-Te间期均比NVA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47和0.038;VA组V2和v6导联的Tp-Te/QT比值均比NVA组大,差异有显著性,P值分别为0.009和0.006.结论:TDR增大是发生VA的重要原因,有望利用Tp-Te间期和Tp-Te/QT比值预测DCM患者发生VA的风险,对DCM患者进行危险分层.  相似文献   

19.
李建辉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8):7035-7035
笔者遇到1例需手术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经过两次麻醉,手术才得以顺利完成。现将两次麻醉经历以及教训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我们收治1例肥厚型心肌病合并肾病综合征患者,经激素等治疗肾病综合征缓解,但0.5a后突发急性左心功能衰竭死亡,报告如下.1病历摘要男,43岁.因水肿0.5a,胸闷、气短、少尿1d于2010-10-16入院.7 a前体检时发现心电图异常(QRS波:Ⅱ、Ⅲ、avF呈Qr型,ST段:1、avL压低0.1~0.15 mV,Ⅱ、Ⅲ、avF抬高0.1~0.2 mV,T波:1、avL倒置);超声心动图:室间隔厚14~17cm.诊断:肥厚型非梗阻性心肌病.曾住院治疗,一直无胸闷、心慌等症状.既往无高血压、冠心病及糖尿病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