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面肌痉挛临床资料。结果:全部病例经6~24个月随访,抽搐完全消失91.3%,减轻4.3%,总有效率为95.6%;手术无效4.3%,复发8.7%。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是面肌痉挛最有效的治疗方法,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术中面神经根部的显露、责任血管的识别以及减压棉片的放置等是影响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张建强  张静  赵旭 《护理研究》2005,19(29):2675-2676
面肌痉挛(hemi facial spasm,HFS)一般指原发或继发于其他原因引起的面瘫者,为阵发性半侧面部肌肉不自主抽搐,病情缓慢进展,一般不会自然好转,发病时影响病人容貌,给病人身心造成较大痛苦[1].微血管减压(micro 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术采用经乳突入路显露面神经脑干段,明确压迫或与面神经粘连的血管后将其推移,在血管与脑干之间放置涤纶棉固定,由于手术创伤小,治愈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完全保留血管、神经功能,成为目前治疗面肌痉挛最有效的治疗方法[2,3].但手术前后病人心理状况如何尚未见系统报道,为此护理人员调查了56例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前后病人的心理状况,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34例面肌痉挛患者行显微血管减压术,记录手术效果和并发症,出院后进行电话随访1~2年。结果:27例患者术后面肌痉挛完全停止;4例1月内逐渐停止;其余3例明显减轻,无面肌痉挛复发者,无脑脊液漏。术后随访1~6年,远期并发症有轻度面瘫2例,轻度听力下降1例。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要注意责任血管的准确辨认和采用适当的手术方法,治愈率高、创伤小,远期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张建强  张静赵旭 《护理研究》2005,19(12):2675-2676
面肌痉挛(hemi facial spasm,HFS)一般指原发或继发于其他原因引起的面瘫者,为阵发性半侧面部肌肉不自主抽搐,病情缓熳进展,一般不会自然好转,发病时影响病人容貌,给病人身心造成较大痛苦。微血管减压(micro 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术采用经乳突入路显露面神经脑干段,明确压迫或与面神经粘连的血管后将其推移,在血管与脑干之间放置涤纶棉固定,由于手术创伤小,治愈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完全保留血管、神经功能,成为目前治疗面肌痉挛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手术前后病人心理状况如何尚未见系统报道,为此护理人员调查了56例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前后病人的心理状况,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乙状窦后锁孔入路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的显微解剖及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应用。方法:应用1例尸头标本,经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在手术显微镜下对面神经及其周围血管逐层解剖,观察,测量及照相,临床应用该入路治疗面肌痉挛10例。结果:小脑下前动脉是主要的责任血管;经乙状窦后锁孔入路能够到达CPA区,充分暴露面神经、小脑下前动脉、小脑下后动脉和小脑上动脉。结论:血管压迫是面肌痉挛的主要病因,经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可获得足够的操作空间,能够满足微血管减压术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全内镜血管减压术(EVD)治疗面肌痉挛(HPS)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7月宁波市鄞州第二医院就诊的HFS患者15例,均行EVD手术。术中探查面神经与责任血管的压迫程度,术后随访6~8个月,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患者术后即刻缓解率达100%,痊愈14例,明显缓解1例。术中发现面神经根部均存在责任血管压迫。除个例颅神经损害外,无颅内及切口感染患者。结论EVD治疗HFS安全、有效,并能确认责任血管以及面神经受压部位,有助于提高血管减压术治愈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锁孔入路面肌痉挛(HFS)显微血管减压术(MVD)中神经内镜和多模态影像技术联合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1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130例应用神经内镜辅助锁孔MVD治疗HFS患者的临床、影像、手术资料与随访结果。所有患者术前均行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扫描(3D-TOF-MRA)检查,术中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判别责任血管垫入隔片,同时置入神经内镜行多角度观察面神经全程及其周围血管,观察确认垫片位置。结果本组130例HFS患者术后痊愈122例(93.8%),3例(2.3%)明显缓解,3例(2.3%)部分缓解,2例(1.5%)无效,总有效率96.2%。治疗有效的12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年,2例复发,复发率1.5%。结论内镜辅助锁孔入路MVD是治疗HFS非常有效的方法,术前使用多模态3D-TOF-MRA能判断责任血管与面神经的位置关系,术中应用神经电生理监测及神经内镜有助于鉴别责任血管、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三维时间飞跃MRI血管成像(three dimension-time of flight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3D-TOF-MRA)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中的价值。方法 55例面肌痉挛患者均于显微血管减压术前及术后7d行3D-TOF-MRA检查,比较术前、术后面神经根与责任血管关系,记录术中所见。结果术前患侧3D-TOF-MRA检查显示面神经根与责任血管接触50例,可疑接触3例,无接触2例;术中见面神经根与责任血管接触50例,可疑接触4例,无接触1例;术后患侧3D-TOF-MRA检查显示面神经根与责任血管接触13例,可疑接触24例,无接触18例;术前3D-TOF-MRA结果与术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3D-TOF-MR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面肌痉挛患者微血管减压术前行3D-TOF-MRA检查可明确面神经和责任血管的关系,指导手术操作。  相似文献   

9.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手术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手术配合及护理措施,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常规进颅后,在显微镜下进行手术,找到责任血管后在责任血管和神经根部之间插入绝缘减压材料Teflom棉,以解除面神经受血管压迫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手术过程中根据显微手术特点做好各项配合.结果25例显微血管减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1例发生术中出血及术后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结论护士熟练的操作技能,对病情的观察和及时处理,以及手术护士和术者的密切配合与高度的责任感是手术成功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并面神经梳理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效果及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了46例经微血管减压并面神经梳理术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资料,手术采用经乙状窦后入路暴露面神经,明确责任血管,将其与面神经分离并以Teflon片隔离,同时对面神经进行梳理,并且围绕手术前后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全部46例面肌痉挛的病人,有效率为97.8%,暂时性面瘫15.2%,暂时性听力障碍6.5%,术后随访3年均无复发.结论微血管减压并面神经梳理术是治疗面肌痉挛的有效方法,治愈率高,复发率低.做好术前后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MVD)术的疗效与责任血管的解剖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接受三叉神经痛MVD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体会。结果术中见21例三叉神经根部有接触或压迫的血管,占84%,最常见的责任血管是小脑上动脉,共13例(52%),其次为小脑前下动脉,共6例(24%)。动脉性责任血管占76%,岩上静脉作为责任血管2例(8%);附近无任何血管压迫但术中发现三叉神经覆盖的蛛网膜明显增厚者4例占16%。手术治愈率为96%。结论MVD是治疗三叉神经痛安全、微创、有效的方法。提高显微外科操作技巧,不遗漏责任血管,是提高手术疗效和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精确地评价三叉神经入口处神经血管压迫,对三叉神经痛患者施行微血管减压术的规划是有用的。应用界限成像融合三维磁共振脑池造影术/血管造影术能立体的显示三叉神经入口处神经血管压迫的解剖学关系,评价责任血管的存在,压迫的部位及程度。界限融合三维磁共振脑池造影术/血管造影术对三叉神经痛患者的诊断及成功地实施微血管减压术是有用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并面神经梳理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效果及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了46例经微血管减压并面神经梳理术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资料,手术采用经乙状窦后入路暴露面神经,明确责任血管,将其与面神经分离并以Teflon片隔离,同时对面神经进行梳理,并且围绕手术前后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全部46例面肌痉挛的病人,有效率为97.8%,暂时性面瘫15.2%,暂时性听力障碍6.5%,术后随访3年均无复发。结论微血管减压并面神经梳理术是治疗面肌痉挛的有效方法,治愈率高,复发率低。做好术前后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耳针联合常规药物治疗面肌痉享(HFS)的临床疗放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HFS患者9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耳针治疗,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进行面神经磁共振体层成像脑血管显影术(MRTA)检查,观察两组的临床效果Cohen评分、影像学效果REZ区评分、患者满意度以及恢复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效果Cohen评分、影像学REZ区评分均好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疗效总体满意度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段的累计满意率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约在治疗后1个月左右,患者疗效可以达到最大满意度。结论耳针联合常规药物治疗HFS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通过调节REZ区血管-神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双激发平衡式稳态自由进动(3D-FIESTA-C)序列曲面重建(curvature plane reconstruction,CPR)在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及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临床诊断的48例TN及33例HFS患者进行3D-FIESTA-C扫描,经后处理工作站进行CPR,分析判断症状侧血管神经关系,81例患者中65例与手术结果对照,并对结果的一致性采用Kappa分析。结果81例经CPR判断血管神经无接触8例,接触25例,压迫48例,在接触及压迫病例中患侧脑池间距较对侧窄小者33例,脑干变形12例,2名医师对65例3D-FIESTA-C以及联合曲面重建结果与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pression,MVD)术后的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K值分别为0.790、0.622、0.755),3D-FIESTA-C及联合CPR检测责任血管的灵敏度分别为83.08%、96.92%,特异度分别为93.00%、75%,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8.10%、94.02%,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7.69%、85.71%。结论3D-FIESTA-C CPR能够对血管神经解剖关系提供更为全面准确的观察视角,可为术前评估及病因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应用微创面神经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35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面神经血管微创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微创面神经血管减压手术治疗352例面肌痉挛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效果及并发症。结果:微创小切口经显微镜下行血管神经分离减压术352例,术后立即有效者276例,术后即症状减轻并在3个月内抽搐消失者52例,无效后二次手术者1例。结论:微创面神经血管减压手术治疗面肌痉挛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手术效果良好,是面肌痉挛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良好的局部解剖知识及精巧的显微手术技巧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术后短期听力损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挛(HFS)所发生的术后短期听力损害的病因、预防及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及清华大学玉泉医院于2008年8月至2009年4月期间应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526例术后出现听力损害(耳鸣,听力严重减退或丧失)的情况。结果526例中听力严重减退或丧失12例(2.28%),耳鸣22例(4.18%)。随访3~7个月,平均5.2个月,好转18例,无明显变化11例,加重5例。结论术后听力损害产生的原因较复杂,恢复较难,强调以预防为主,娴熟而精细的手术操作技巧能够有效降低其发生率,一旦出现听力损害,应早期应用适当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腋淋巴结阴性乳腺癌(ANNBC)血管生成的定量检测及与其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超声造影结合能量多普勒技术术前检测60例ANNBC患者肿瘤内血流信号并通过图像分析技术定量测定肿瘤内血管阳性反应总面积,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肿瘤内微血管密度(MVD)的表达,分析造影前后肿瘤内血管阳性反应总面积与MVD的相关性,单因素和多因素方法研究造影后肿瘤内血管阳性反应总面积、MVD与ANNBC相关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结果全部病例造影增强前PDI检测血管阳性反应总面积与MVD无相关性(r=0.25,P〉0.05),造影增强后血管阳性反应总面积与MVD呈正相关(r=0.65,P〈0.05)。造影增强后血管阳性反应总面积、MVD均与一般临床病理因素无关,与组织学分级和复发转移密切相关,术后复发转移组造影增强后血管阳性反应总面积、肿瘤内MVD均显著高于无瘤生存组。高血管阳性反应总面积组及高MVD组总生存率(OSR)和无瘤生存率(DFSR)低于低血管阳性反应总面积组和低MVD组(P〈0.005)。结论超声造影结合能量多普勒技术对ANNBC血管生成活性的定量检测可作为有价值的预后预测指标及治疗指导指标。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We examined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outcomes of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trigeminal neuralgia (TN) and assessed the long-term efficacy and safety of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MVD) to treat typical recurrent TN.MethodsWe identified 3024 patients who underwent MVD for treatment of TN at the China-Japan Friendship Hospital from March 2009 to December 2020. W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data and outcomes of 137 patients who underwent redo-MVD and 74 patients who did not undergo redo-MVD as the control group. These outcomes were evaluated using the Barrow Neurological Institute scoring system.ResultsRecurrence in 68 of the 137 patients was due to incomplete or absent decompression or new responsible vessels. To ensure thorough pain relief, redo-MVD should include decompression of both the trigeminal root entry zone and the peripheral nerve segments, where blood vessels can cause symptoms.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effectiveness of redo-MVD were no period of initial pain relief after the first MVD and a longer duration of symptoms before the first MVD.ConclusionsRedo-MVD should not be excluded as a treatment option for patients with refractory TN who develop recurrent pain after a first MVD proced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