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骶管阻滞复合小剂量氯胺酮-芬太尼麻醉在小儿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8例需要外科手术的小儿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两组患儿手术前生命体征( SBP、DBP、RR、HR、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结束后对照组患儿SBP、DBP、HR明显增高(P<0.05),两组患儿RR、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麻醉优良率为95.5%;对照组患儿麻醉优良率为81.8%(P<0.05);观察组患儿氯胺酮用量为(42.1±10.9)mg,清醒时间为(15.4±6.8)min,1例发生不良反应;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P<0.05)。结论小儿手术采用骶管阻滞复合小剂量氯胺酮-芬太尼麻醉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咪达唑仑-氯胺酮静脉麻醉复合骶管阻滞在小儿腹股沟疝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80例腹股沟疝手术患儿,分为复合骶管阻滞组(1组)和单纯静脉麻醉组(2组)。1组咪哒唑仑-氯胺酮静脉麻醉后行骶管阻滞,2组单纯咪哒唑仑-氯胺酮静脉麻醉,术中视情况间断推注氯胺酮维持麻醉效果。分别记录两组在麻醉前(T0)、手术后20分钟(T1)及术毕时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HR)、术中氯胺酮用量、术后苏醒时间、术后麻醉不良反应等。结果两组SpO2、HR、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组术中氯胺酮用量明显少于2组(P〈0.05),术后苏醒时间明显短于2组(P〈0.05),术后麻醉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咪达唑仑-氯胺酮静脉麻醉复合骶管阻滞应用于小儿腹股沟疝手术具有显著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硬膜外阻滞复合异丙酚镇静麻醉用于小儿尿道下裂手术的临床实用性和安全性.方法:40例尿道下裂患儿随机分为氯胺酮麻醉组(KA组,n=20)和硬膜外阻滞复合异丙酚组(EP组,n=20),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氯胺酮的用量.观察两组术前,切皮时,苏醒时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变化程度以及术后意识恢复,镇痛效果,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在手术时间较长的复杂型小儿尿道下裂手术中两组相比较,EP组氯胺酮用量少,异丙酚用量合适,呼吸循环稳定,术后清醒快,镇痛效果好.结论:硬膜外阻滞复合异丙酚麻醉用于手术时间较长的复杂型小儿尿道下裂手术,安全,临床效果满意,优于氯胺酮麻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氯胺酮联合用药在小儿疝气手术中效果。方法:50例患儿随机分成氯胺酮复合地西泮组(KD组)和氯胺酮加异丙酚和芬太尼组(KPF组),观察HR、MAP、SpO2及苏醒时间、并发症及氯胺酮用量。结果:KD组切皮、结扎疝囊HR、MBP明显升高。苏醒时间KFD组显著少于KD组,氯胺酮用量KD组明显多于KPF组。结论:氯胺酮复合异丙酚、芬太尼麻醉平稳,苏醒快。  相似文献   

5.
异丙酚复合氯胺酮用于婴幼儿纤维胃镜检查4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本文旨在观察异丙酚复合氯胺酮用于婴幼儿纤维胃镜检查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需行纤维胃镜检查的婴幼儿 (5个月~ 3岁 ) 4 0例 ,分为异丙酚 -氯胺酮组 (PK组 ,n =2 0 )和氯胺酮 -咪唑安定组 (KM组 ,n=2 0 )进行麻醉。常规监测MAP、HR、ECG、RR、SpO2 ,记录麻醉起效时间和清醒时间等指标。结果 :PK组麻醉起效和术后清醒明显快于KM组 (P <0 .0 5) ,PK组MAP、HR无明显变化 ,KM组HR增快 ,MAP升高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PK组呼吸抑制发生率明显低于KM组 ,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也明显低于KM组 (P <0 .0 1 )。结论 :PK组麻醉起效迅速 ,深度易控 ,循环稳定 ,苏醒快而完全 ,效果优于KM组。  相似文献   

6.
氯胺酮复合丙泊酚辅助小儿骶管麻醉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氯胺酮复合丙泊酚辅助小儿骶管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76例小于6岁的腹部以下部位择期手术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氯胺酮复合丙泊酚辅助骶管麻醉)和对照组(氯胺酮麻醉)各38例,观察分析两组麻醉效果及术后清醒时间,术中及术后躁动、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与自身麻醉前及观察组麻醉后相比,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显著增高(P<0.01),呼吸频率(R)显著增快(P<0.01).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清醒时间短、术中及术后躁动、呕吐等不良反应明显减少(P<0.01).结论 氯胺酮复合丙泊酚辅助小儿骶管麻醉效果满意,呼吸循环较稳定,术后清醒快,清醒质量好,是小儿腹部以下手术的安全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基础麻醉下髂腹部神经阻滞在小儿斜疝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90例小儿斜疝手术,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用氯胺酮+髂腹部神经阻滞,对照分两组,一组单用氯胺酮,另一组用氯胺酮+骶管阻滞。结果:实验组在切皮时及术中与单用氯胺酮组比较患儿MAP、HR升高更不明显(P<0.01),SPO2下降也更小(P<0.05),术后清醒时间及围术期不良反应发生率上也明显低于单用氯胺酮组,与用氯胺酮+骶管阻滞组比较患儿MAP、HR、SPO2变化无显著差异,但是骶管阻滞操作难度大。可致阻滞失败,也可致阻滞平面过宽引起并发症增多。结论:基础麻醉下髂腹部神经阻滞用于小儿斜疝手术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静吸复合麻醉联合骶管阻滞用于低体重新生儿手术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30例低体重新生儿手术按入院单双号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观察组给予静吸复合麻醉联合骶管阻滞,对照组单纯给予静吸复合麻醉,观察两组生命体征、七氟醚用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手术开始即刻(T1)、手术开始5min(T2)、手术开始10min(T3)时的HR、SBP及DBP较观察组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T1、T2、T3时的HR、SBP及DBP较T0时变化不明显(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七氟醚用量明显减少(P<0.01)。结论静吸复合联合骶管阻滞麻醉用于低体重新生儿手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骶管腔内注入氯胺酮复合罗哌卡因对于小儿脐以下手术围麻醉期的麻醉效果。方法:69例ASAⅠ或Ⅱ级择期行脐以下手术的患儿随机分为三组行骶管阻滞。第一组(R组,n=23)骶管腔给予罗哌卡因0.2%1mL/kg;第二组(K组,n=23)给予氯胺酮0.5mg/kg;第三组(RK组,n=23)给予罗哌卡因0.2%1mL/kg加氯胺酮0.25mg/kg。使用视觉类比量表行疼痛评分,若疼痛评分大于3即静脉给与镇痛药芬太尼0.5~1μg/kg。记录骶管阻滞所引起的相关副作用及额外镇痛药芬太尼的需要量。结果:RK组病人的麻醉无痛时间长于R组和K组(P〈0.05),三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氯胺酮复合罗哌卡因可安全用于小儿骶管阻滞,延长麻醉镇痛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丙泊酚复合小剂量芬太尼、氯胺酮对人工流产(简称人流)手术患者治疗效果和康复质量的影响。方法120例(ASAⅠ~Ⅱ级),妊娠40~60d自愿接受麻醉下人流手术的患者,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丙泊酚(A组)、芬太尼-丙泊酚(B组)、氯胺酮-丙泊酚(C组)3组各40例。入室常规吸氧,分别静注生理盐水5ml、芬太尼1μg/kg、氯胺酮0.3mg/kg,然后以20mg/5s速度静注丙泊酚至患者睫毛反射消失,术中根据需要追加丙泊酚,记录麻醉前后血压、心率、SPO2、麻醉清醒时间、丙泊酚用量、治疗效果和康复质量。结果A、B两组心率、血压麻醉后较麻醉前比较有明显下降(P<0.01);SPO2、患者清醒时间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丙泊酚用量,B、C组明显少于A组(P<0.01);治疗效果、患者满意度和康复质量,B、C组优于A组。结论丙泊酚复合小剂量的芬太尼、氯胺酮,用于人流术可加强镇痛,改善康复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骶管麻醉复合异丙酚用于小儿泌尿外科手术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50例小儿有泌尿外科疾病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骶管麻醉组(Ⅰ组,n=25)和氯胺酮组(Ⅱ组,n=25),Ⅰ组应用骶管麻醉复合异丙酚全麻,Ⅱ组应用氯胺酮全麻.于麻醉前、切皮、术中、手术毕记录其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并比较两组苏醒时间.结果:诱导后和术中两组的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有着显著的差异.Ⅰ组明显低于Ⅱ组(P<0.05),苏醒时间也短于Ⅱ组(P<0.01).结论:骶管麻醉复合异丙酚用于小儿泌尿外科手术,呼吸、循环稳定,麻醉满意,术后恢复快,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乳腺瘤切除术中3种不同剂量氯胺酮静脉复合麻醉的效果,探讨此类手术氯胺酮静脉复合麻醉的最佳剂量。方法153例ASAⅠ~Ⅱ级乳腺瘤患者分为3组,氯胺酮用量分别为A组(51例)0.5mg/kg、B组(51例)0.8mg/kg、C组(51例)1mg/kg,3组麻醉中均辅用相同剂量的丙泊酚、咪唑安定和芬太尼。术中监测血压(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心电监护(ECG),比较术中患者呼吸、循环稳定性及麻醉清醒时间与不良反应。结果A、B组切皮后5分钟和10分钟的SBP、MBP、HR及术后清醒时间、质量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氯胺酮0.5mg/kg及0.8mg/kg复合丙泊酚、咪唑安定、芬太尼用于乳腺瘤切除术,不良反应小,麻醉效果确切,清醒时间短,质量高,更适合临床麻醉选择。  相似文献   

13.
骶管阻滞复合小剂量异丙酚氯胺酮在小儿麻醉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2006—08/2007—07对1~6岁实施下腹部、会阴部及下肢手术的患儿采用骶管阻滞复合小剂量异丙酚、氯胺酮麻醉,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选择腹股沟斜疝、隐睾、鞘膜积液、尿道下裂、血管瘤等手术患儿80例,年龄1~6岁,体重8-24kg,ASAⅠ~Ⅱ级。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40例。其中A组采用异内酚复合氯胺酮麻醉,B组采用骶管阻滞复合小剂量异丙酚氯胺酮麻醉。组间年龄、体再、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髂筋膜间隙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小儿髋部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行先天性髋脱位手术治疗患儿60例,年龄2.5 ~ 8岁,ASA Ⅰ或Ⅱ级.随机分为3组.A组行髂筋膜间隙阻滞复合全身麻醉,B组行骶管阻滞复合全身麻醉,C组行全身麻醉.A、B组使用局麻药0.3%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1 mL/kg.比较3组患儿手术进程中3个时间点平均动脉压(MBP)和心率(HR),麻醉维持异丙酚、芬太尼用量,麻醉恢复室气管拔管时间、停留时间及相关并发症.结果:A组患儿术中MBP、HR变化小,与B组相似,明显较C组平稳;A、B组麻醉维持异丙酚、芬太尼用量明显小于C组,气管拔管时间及恢复室停留时间明显短于C组;A组相关并发症少于B、C组.结论:髂筋膜间隙阻滞复合全身麻醉是小儿髋部手术麻醉较好的选择,术中生命体征平稳,可以减少全麻药及阿片类药物的用量,缩短术后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15.
沈苓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2):2829-2830
目的:探讨异丙酚辅助小儿骶管阻滞在下腹部及会阴部手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下腹部及会阴部手术患儿60例。随机分成两组:异丙酚辅助骶管阻滞麻醉组[观察组(A)]和氯胺酮麻醉组[对照组(B)]。A组用0.2%罗哌卡因1 mg/kg骶管阻滞,异丙酚复合静脉麻醉。B组以肌内注射氯胺酮4 mg/kg,同时给以0.04~0.06 mg/kg咪达唑仑,根据睡眠深度及应激反应追加氯胺酮。结果:B组在术中探查时HR、RR明显优于A组(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异丙酚复合骶管麻醉用于小儿下腹部手术是一种镇痛完善、血流动力学稳定、苏醒快、术后镇痛的安全实用麻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骶管阻滞用于婴幼儿直肠前庭瘘手术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58例婴幼儿直肠前庭瘘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29)和对照组(n=29),分别于麻醉前10分钟、切皮时、手术30分钟、术毕记录其HR、RR、SpO2,并比较两组麻醉满意率及苏醒时间。结果观察组的HR、RR的变化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麻醉满意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苏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骶管阻滞用于婴幼儿直肠前庭瘘手术,麻醉效果好,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七氟醚吸入复合骶管阻滞麻醉对小儿隐睾手术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行睾丸下降固定术患儿100例,随机分为七氟醚复合骶管阻滞组(Ⅰ组),氯胺酮复合骶管阻滞组(Ⅱ组),每组50例,观察两组术后苏醒质量、不良反应.结果 Ⅰ组患儿苏醒时间、清醒时间均短于Ⅱ组(P<0.05),警觉/镇静(OAA/S)评分,Ⅰ组高于Ⅱ组(P<0.05).术后发生躁动哭闹、恶心呕吐,Ⅰ组明显少于Ⅱ组(P<0.05).结论 骶管阻滞复合七氟醚吸入麻醉可以提高隐睾手术患儿的苏醒质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小剂量芬太尼在氯胺酮-丙泊酚小儿静脉全身麻醉的效果,为临床麻醉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接受手术治疗的患儿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氯胺酮-丙泊酚复合麻醉,观察组采用小剂量芬太尼复合氯胺酮-丙泊酚麻醉。对比两组患儿麻醉过程中的心率(HR)、呼吸次数(RR)、血氧饱和度(Sp O2)和术后苏醒的情况,同时采用11点数字评分法评估患儿术后24 h的疼痛情况。结果麻醉后5 min、麻醉后10 min,两组患儿的RR、HR均显著高于麻醉前(均P0.05),而麻醉前后Sp O2的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完全清醒、能遵医嘱咳嗽、肢体可有意识活动的患者比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 h无痛的比率为56.41%,术后6 h无痛的比率为46.15%,术后24 h无痛的比率为38.4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小剂量芬太尼复合氯胺酮、丙泊酚具有良好的麻醉、镇痛效果,对患儿的循环系统影响小,术后苏醒时间短,镇痛效果好,不良反应少,是小儿静脉全身麻醉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基础麻醉复合单次骶管阻滞麻醉用于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1~6岁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30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行基础麻醉复合单次骶管阻滞麻醉,B组行基础麻醉。观察术中SpO2降低情况。术后清醒时间和不良反应。结果A组术后清醒时间、SpO2低于90%需要辅助呼吸的患者及不良明显少于B组。结论基础麻醉复合单次骶管阻滞麻醉效果满意,是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艾司氯胺酮预处理后静脉全麻复合骶管神经阻滞在尿道下裂患儿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1年1月收治的94例尿道下裂患儿,依照麻醉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接受静脉全麻复合骶管神经阻滞,观察组接受艾司氯胺酮预处理后静脉全麻复合骶管神经阻滞,比较两组麻醉情况、血流动力学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丙泊酚用量较少,术后苏醒时间较短,术中体动及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均较低(P<0.05)。T1、T2、T3时两组MAP、HR均低于T0时,而观察组T1、T2、T3时MAP、HR均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艾司氯胺酮预处理后静脉全麻复合骶管神经阻滞用于尿道下裂患儿,能减少丙泊酚用量,缩短术后苏醒时间,稳定血流动力学水平,减少术中体动、苏醒期躁动发生,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