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血管内栓塞术和开颅夹闭术治疗对急性期低级别破裂大脑中动脉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急性期低级别破裂大脑中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成两组,A组动脉瘤破裂后72 h内接受血管内栓塞术,B组动脉瘤破裂后72 h内接受开颅夹闭术.对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及影像学特征作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 共有95例患者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其中A组52例,B组43例,两组患者入院时临床特征及影像学特征无明显差异.术后6个月临床随访显示A组患者中48例(92.3%)预后良好(mRS评分0~2分),B组患者中38例(88.4%)预后良好,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7).DSA复查显示A组动脉瘤复发率较B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两种治疗方法对患者预后没有影响(P=0.354,OR 2.431,95%CI0.371~15.927).结论 血管内栓塞术和开颅夹闭术治疗低级别破裂大脑中动脉瘤均能取得满意效果,临床上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最合适术式并尽早治疗.  相似文献   

2.
脑血管痉挛高峰期栓塞破裂脑动脉瘤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分析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高峰期栓塞破裂脑动脉瘤的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37例在CVS期(破裂后4~14d)进行的血管内治疗病例资料,分析其特点。A组14例在脑血管造影上可见CVS;B组23例无CVS。除2例外,余均为破裂第4天起入院。均在治疗后3个月时进行格拉斯哥后果评分(Glasgow outcome score,GOS)。结果 A组中有2例因微导管无法通过载瘤动脉而放弃,余12例成功地进行了动脉瘤栓塞和动脉内罂粟碱注射,并有3例行球囊成形术,该12例患者3个月时GOS评分优良7例、中残2例、重残1例、死亡2例。B组患者均成功地接受了栓塞术,GOS优良18例、中残2例、重残2例、死亡1例。结论 CVS期并不都伴发CVS,在CVS期进行血管内治疗并不增加危险,可同时治疗动脉瘤和伴发的CVS,可降低因等待手术而发生的院内再出血和改善CVS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开颅夹闭术与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自2013年2月至2017年1月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50例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A组与B组,每组各75例。A组采用开颅夹闭术治疗; B组采用介入栓塞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统计术中动脉瘤破裂发生情况及患者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表(GOS)评定患者术后3个月短期预后情况,采用生活质量测定量表(QLQ-C30)评定患者手术前后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 B组住院时间短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B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16. 0%(12/75),显著高于A组的5. 3%(4/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B组预后良好比例为96. 0%(72/75),显著高于A组的86. 7%(65/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术后各维度评分均上升,且B组各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开颅夹闭术与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均可获取较好的手术效果,但血管内介入栓塞微创,对机体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速度快,生活质量高,但其手术难度高,学习曲线长,且脑血管痉挛发生风险大。  相似文献   

4.
脑血管痉挛高峰期栓塞破裂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分析脑血管痉挛 (CVS)高峰期栓塞破裂颅内动脉瘤的经验。方法 回顾 37例在CVS期 (破裂后 4~ 14d)进行的血管内治疗 ,A组 14例在脑血管造影上可见CVS ;B组 2 3例无CVS。除 2例外 ,余均为破裂第 4天起入院。结果 A组中有 2例因微导管芜法通过载瘤动脉而放弃 ,余 12例成功地进行了动脉瘤栓塞和动脉内罂粟碱注射 ,并有 3例行球囊成形术 ,该 12例患者病后 3个月时格拉斯哥后果评分 (GOS)优良 7例、中残 2例、重残 1例、死亡 2例。B组患者均成功地接受了栓塞术 ,GOS优良 18例、中残 2例、重残 2例、死亡 1例。结论 所谓的CVS期并不都伴发CVS ,在CVS期进行血管内治疗并不增加危险 ,可同时治疗动脉瘤和伴发的CVS ,可降低因等待手术而发生的院内再出血和改善CVS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后早期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价值并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在我院治疗的38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头颅CT扫描及早期DSA检查,并行血管内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及或手术夹闭,包括GDC34例,手术夹闭4例。38例患者按Hunt-Hess分级:Ⅰ级30例、Ⅱ级6例、Ⅲ级1例、Ⅳ级1例,所有病例均行DSA造影及CT扫描。结果 CT扫描均提示不同程度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DSA造影诊断:前交通动脉瘤13例,后交通动脉瘤16例,大脑中动脉瘤7例,颈内动脉分叉部2例。介入栓塞及手术夹闭成功36例,占94.7%。36例随访3~35个月无再次出血,全部病例CT复查显示弹簧圈形态、位置无改变,30例6个月后复查DSA未见动脉瘤复发。2例后交通复杂动脉瘤介入栓塞失败,家属不愿手术治疗,他们分别于术后1周及1月后死亡。结论对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需尽早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作出早期诊断,早期进行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DSA在诊断,治疗及患者随访中均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技术要点,并评估此技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采用介入栓塞术治疗的30例共36枚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临床、影像学、操作技术和随访资料,其中24枚动脉瘤接受单纯弹簧圈填塞,5枚接受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7枚接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结果 术中出现动脉瘤破裂出血2例,死亡1例.术后即刻造影显示,36枚颅内微小动脉瘤中22枚(61.1%)达到致密填塞,14枚(38.9%)非致密填塞.25枚动脉瘤获得3~24个月随访,22枚完全闭塞,1枚留有残颈无变化;患者无再出血,未出现弹簧圈移位和载瘤动脉血栓栓塞事件.结论 采用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操作中不必刻意追求致密填塞.  相似文献   

7.
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放射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析20例颅内囊状动脉瘤微弹簧圈和可脱球囊栓塞治疗方法、结果、技术特点、弹簧圈理化特性和并发症处理等。材料和方法:17例囊状动脉瘤采用微弹簧圈栓塞,3例采用球囊栓塞。15例颈动脉穿刺入路,途径短,成功率高。5例股动脉穿刺入路。结果:栓塞后动脉瘤完全闭塞,载瘤动脉通畅14例;动脉瘤栓塞90%,载瘤动脉通畅3例;动脉瘤同时与载瘤动脉完全闭塞3例。20例颅内囊状动脉瘤栓塞后3个月随诊无一例死亡和发生栓塞并发症;动脉瘤闭塞90%的3例,DSA证实动脉瘤完全消失。结论:介入放射治疗颅内动脉瘤效果良好,能保持载瘤动脉通畅而达到不开颅治愈病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颅脑血管造影(DE-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84例有完整临床资料的脑动脉瘤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行DE-CTA检查诊断脑动脉瘤,其中,19例DE-CTA诊断后经开颅手术夹闭治疗,65例经DSA介入栓塞治疗。所有患者均有治疗后复查DE-CTA资料。 DE-CTA处理完成后,由2位资深放射医师评价图像质量及进行诊断,统计并比较DE-CTA检查与手术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结果84例动脉瘤患者均行DE-CTA检查,共检出动脉瘤99个。19例患者行DE-CTA检查诊断后经开颅手术夹闭治疗证实,均为单发较大动脉瘤破裂出血,手术所见与DE-CTA检查结果相符;65例患者经DSA介入栓塞治疗。 DE-CTA检查结果与手术及DSA所见相近。结论 DE-CTA作为一种快捷、简便、无创而又能准确诊断脑动脉瘤的技术,在临床诊断脑动脉瘤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闭塞颅内动脉瘤的方式主要有开颅动脉瘤夹闭和血管内栓塞治疗,随着血管内介入技术的提高和栓塞材料及设备的改进,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所占比例有增多的趋势。以下通过回顾性分析比较栓塞和手术夹闭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评价栓塞治疗在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颅内多发宽颈动脉瘤的手术方法、支架选择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法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7例多发宽颈动脉瘤患者,共34个动脉瘤,与同期采用开颅夹闭术18例多发动脉瘤患者,共夹闭36个动脉瘤,平均住院日、瘤颈残余率及术中、术后并发症对比。结果全部动脉瘤均致密或近致密栓塞,与采用夹闭术患者瘤颈残余率无明显差别。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少于开颅夹闭患者,平均住院日低于开颅夹闭患者。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是治疗颅内多发宽颈动脉瘤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较开颅动脉瘤夹闭术,可减轻手术创伤,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