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与血浆凝血因子Ⅶ(coagu lation factorⅦ,FⅦ)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本院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34例,测定其血清sICAM-1水平及血浆活化的FⅦ(FⅦa)、FⅦ抗原(FⅦAg)、FⅦ活性(FⅦc)水平;另取同期脑动脉供血不足患者28例、健康体检者30名进行对照。结果脑梗死患者的血清sICAM-1水平显著高于脑供血不足患者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小梗死灶的患者血清sICAM-1水平显著低于大、中梗死灶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患者的血浆FⅦc、FⅦAg及FⅦ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sICAM-1、FⅦc、FⅦAg、FⅦa水平升高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及梗死程度有关,可作为脑梗死的辅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2.
冠心病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Ⅶ水平及其基因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冠心病(CHD)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Ⅶ(FⅦ)水平及其基因多态性。方法:对60例CHD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33例]及正常对照者149名的血浆活化因子Ⅶ(FⅦa)、FⅦ活性(FⅦc)与FⅦ抗原(FⅦ:Ag)进行测定。应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及琼脂糖凝胶电泳的方法鉴定Ⅶ基因中的5个可能与血栓有关的多态性位点:-401G/T、-402G/A、5′F7 A1/A2、IVS7 H5/H6/H7/H8和R335Q M1/M2。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HD组的FⅦa、FⅦc与FⅦAg平均值均有升高,但仅AMI组FⅦa与FⅦc的增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IVS7基因型频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余各组间各基因型频率与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显著性;-402A纯合子与-402G纯合子相比,血浆FⅦ:Ag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血浆FⅦa与FⅦc增高,可能对AMI时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有促进作用;AMI组IVS7基因型频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而且-402A纯合子血浆FⅦ:Ag水平显著高于-402G纯合子,故-402G/A多态性可能主要是影响血浆FⅦ:Ag水平,进而影响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3.
研究脑梗死病人血浆FⅦ水平及FⅦ基因多态性。方法:测定62例脑梗死病人和149名正常对照的血浆活化因子Ⅶ(FⅦa),因子Ⅶ活性(FⅦc)及因子Ⅶ抗原(FⅦ Ag)。应用聚合酶链-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法鉴定FⅦ基因中5个可能与血栓有关的多态位点。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的FⅦa,FⅦc和FⅦ Ag水平平均显增高,P值分别<0.05、<0.01和<0.05;两组间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显性。结论:血浆中FⅦc水平升高,尤其是FⅦa和FⅦc水平升高可能促进血栓形成而导致发生脑梗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86例脑梗死[急性期脑梗死(急性期组)患者56例,根据梗死灶的容积大小分为3组:大梗死灶组26例、中等梗死灶组5例和小梗死灶组25例;恢复期脑梗死(恢复期组)患者30例]患者和31例健康体检者血清sICAM-1和sVCAM-1的水平。采用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SSS)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56例急性期组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结果急性期组血清sICAM-1、sVCAM-1水平均显著高于恢复期组(P均〈0.05),急性期组和恢复期组血清sICAM-1、sVCAM-1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血清sICAM-1、sVCAM-1水平与SSS评分、NIHSS评分、梗死灶容积均无相关性(r=0.139、-0.060、-0.034、0.202、-0.098、-0.026,P均〉0.05)。结论sICAM-1、sVCAM-1可能参与了脑梗死早期的炎症反应及再灌注损伤,而与梗死灶的大小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观察脑梗死患者血清中基质蛋白酶9(MMP-9)和胱抑素C(Cys-C)的含量水平变化与脑梗死患者病变程度的关系,探讨其在脑梗死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择首次发病的48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3例为研究组。测定患者发病第3、7、14d时的血清MMP-9及Cys-C水平。并与52例健康对照者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血清MMP-9及Cys-C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11.38,P=0.02;t=13.65,P=0.007)。脑梗死损伤重度组患者血清MMP-9及Cys-C水平均显著高于轻微脑梗死组患者(t=8.93,9.26,2.75,1.98;P=0.008,0.005,0.01,0.04)。大梗死灶组患者血清MMP-9及Cys-C水平显著高于中、小梗死灶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入院3d时,中梗死灶组患者MMP-9及Cys-C水平均显著高于小梗死灶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MMP-9及Cys-C水平与脑梗死的发生及梗死体积大小、病情严重程度相关。脑梗死早期检测血清MMP-9及Cys-C水平可作为脑梗死的预测因子,是判断脑梗死患者病程转化及近期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应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检测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及40例正常人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并对比分析。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且Hcy水平与梗死灶面积呈正相关(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显著下降(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有关,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可以作为急性脑梗死的诊断和疗效观察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oluble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sVCAM-1)与凝血因子Ⅶ(coagulation factorⅦ,FⅦ)与脑梗死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分别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和全自动血凝仪CA500的一阶段凝固法动态检测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VCAM-1及血浆FⅦ:C水平,以26例脑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和30例健康老年人为对照组。结果血清sVCAM-1水平在脑梗死发生第1d显著高于脑供血不足对照组和正常人对照组(P<0.01),1~7d呈增高趋势,7~14d呈下降趋势。脑梗死体积越大,sVCAM-1水平越高(P<0.01)。脑梗死患者血浆FⅦ:C水平两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sVCAM-1与急性脑梗死密切相关,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联系,可用作脑梗死病程进展的监测指标。FⅦ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及进程均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D-D)水平变化对判断病情及预后的作用。方法:纳入162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初发102例,复发60例。所有患者均于入院治疗第2天及第8天查血浆D-D水平, 比较初发(初发组)和复发脑梗死(复发组)患者血浆D-D水平;根据2次的D-D水平检测结果分为持续升 高、短暂升高和正常3亚组,比较不同D-D水平的初发脑梗死患者的梗死灶大小、入院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 中量表(NIHSS)评分及治疗21 d后的Barthel指数(BI),评估其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结果:初发组血浆 D-D水平短暂升高比例高,而复发组持续升高比例高(P<0.01)。初发急性脑梗死患者D-D持续升高亚组 以大梗死灶为主,短暂性升高亚组以小梗死灶为主,正常亚组以腔隙性梗死灶为主(均P<0.05);NIHSS评 分结果显示,持续升高亚组以重度卒中为主,正常亚组以轻度卒中为主(均P<0.05),短暂升高亚组3种病 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I指数评价结果显示,持续升高亚组以重度依赖为主(P<0.05),其他2组 的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发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D水平短暂升高为多,而复发患者 D-D水平持续升高为多。初发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D水平升高及持续升高,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梗死灶 大、病情重、预后差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血清脂类水平的临床意义及相互关系。方法检测130例ICVD患者血清IGF-1和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脂蛋白(a)[LP(a)]的水平,并与43名健康老年人比较。结果脑动脉硬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脑梗死(CI)急性期患者血清IGF-1的含量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TIA伴有梗死灶者血清IGF-1的含量较无梗死灶者更低(P〈0.05)。脑血管病组总TC、TG、LDL-C和LP(a)水平均较健康老年组升高(P〈0.05)。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组IGF-1水平与TC、TG、LDL、LP(a)水平呈负相关(P〈0.01)。结论血清IGF1与老-年ICVD的发生发展及其脂代谢紊乱密切相关,并在脑梗死的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再次梗死患者与初次脑梗死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的改变。方法分别对68例初次脑梗死患者及68例脑再梗死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进行测定并对不同脑再梗死体积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含量进行对比。结果再次脑梗死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均高于初次脑梗死组(P〈0.05);在再次脑梗死组大面积梗死灶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高于中、小面积梗死灶者(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的变化与脑再梗死的发生及预后有-定的关系,是再发脑梗死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进一步探讨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在类风湿关节炎(RA)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对34例RA患者及3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关节液中sICAM-1进行检测。结果所测静脉血清sICAM-1浓度,RA组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RA未治疗组显著高于治疗后未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与治疗后复发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A患者关节液中sICAM-1明显高于血清中的水平,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未治疗组与治疗后复发组关节液中sICAM-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ICAM-1在RA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作为判断病情严重性的指标用于监测RA的活动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子-4(STAT-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在我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105例(病例组),同时选取健康志愿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各受试者血清sICAM-1、STAT-4、TNF-α水平。结果病例组血清sICAM-1、STAT-4和TNF-α分别为(273. 75±37. 32)μg/L、(218. 25±45. 55) ng/L和(14. 11±2. 01) 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不同梗死灶体检患者血清sICAM-1、STAT-4和TNF-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其中大梗死灶患者血清sICAM-1、STAT-4和TNF-α分别为(320. 02±28. 89)μg/L、(260. 83±28. 78) ng/L和(19. 82±3. 11) pg/mL,明显高于小梗死灶和中梗死灶(P 0. 05);不同神经功能缺损患者血清sICAM-1、STAT-4和TNF-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其中神经功能高度缺损患者血清sICAM-1、STAT-4和TNF-α分别为(317. 50±34. 55)μg/L、(257. 71±29. 50) ng/L和(19. 02±3. 04) pg/mL,明显高于轻度缺损和中度缺损患者(P 0. 05);梗死灶体积与血清sICAM-1、STAT-4和TNF-α呈正相关(r=0. 356、0. 361和0. 334,P 0. 05);NIHSS评分与血清sICAM-1、STAT-4和TNF-α呈正相关(r=0. 487、0. 453和0. 412,P 0. 05)。结论脑梗死患者sICAM-1、STAT-4、TNF-α水平明显升高,与梗死灶体积及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旨在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作期间组织因子途径(TFP)的变化及其意义。采用手工法检测血浆复钙时间,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中的组织因子(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凝血因子Ⅶ抗原(FVU:Ag)、激活的FⅦ(FⅦa)及D-二聚体(D—dimer),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TF活性(TFact);采用一期凝固法测定凝血因子Ⅶ促凝活性(FⅦ:C)。观察对象包括59名AMI患者和84名健康中老年人。结果表明,①AMI患者血浆复钙时间比正常对照者明显缩短(p〈0.01);②与对照组相比,AMI患者血浆中TF活性无显著增高(p〉0.05);TF与TFPI的抗原均显著增加(p〈0.01),但TF增高程度较TFPI更为显著,故TF/TFPI比值升高;总TFPI(t-TFPI)和全长TFPI(fl-TFPI)含量明显增加(p〈0.01),截短TFPI(tr-TFPI)含量明显降低(p〈0.01),TF/t—TFPI比值高于正常组,TF/fl—TFPI比值低于正常组(p〈0.05),但在AMI组TF/tr-TFPJ与fl—TFPL/t—TFPI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tr—TFPUt—TFPI与tr—TFPL/fl-TFPI比值降低(p〈0.01);③与对照组比较,血浆FⅦ:C、FⅦa在AMI组是增高的(p〈0.05),FⅦ:Ag无显著性变化,FⅦa/FⅦ:Ag比值明显升高(p〈0.01),但FⅦa/FⅦ:C及FⅦ:C/FⅦ:Ag比值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④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MI组D—dimer明显增高(P〈0.01)。结论:AMI发作期间体内TFP被启动,提示AMI患者血液呈现高凝状态,为评估AMI及其危险事件的发生,以多因子同时测定为好,而且用相对比值表示高凝状态与危险因子比单测更为可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脂蛋白(a)[LP(a)]、白细胞介素‐6(IL‐6)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60岁以上急性脑梗死患者97例(观察组),根据患者病情分为轻型、中型、重型三组,根据梗死面积分为大梗死、小梗死、腔隙性梗死;另外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对照组),检测各组患者血清CRP、LP(a)、IL‐6水平并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CRP、LP(a)、IL‐6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患者病情越重,其血清CRP、LP(a)、IL‐6水平越高,且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脑梗死病灶越大,其血清CRP、LP(a)、IL‐6水平越高,且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血清CRP、LP(a)、IL‐6水平与老年急性脑梗死面积、病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急性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分析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糖化清蛋白(GA)水平检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2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以102例健康人作为对照。测定并比较患者与健康人静脉空腹血糖、HbA1c 和 GA 水平。分析不同神经功能受损程度、病灶个数、大小、预后情况与空腹血糖、HbA1c 和 GA 水平的相关性。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空腹血糖、HbA1c 与GA 水平都高于健康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严重、梗死体积大、预后差的患者 GA 与 HbA1c 水平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个梗死病灶的患者 GA 水平高于单个梗死病灶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HbA1c 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空腹血糖水平在不同神经功能受损程度、病灶个数、大小、预后的患者中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血糖、HbA1c 与、GA 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受损程度、病情轻重、预后密切相关,检测这些指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主要研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脂蛋白(a)、总胆汁酸水平同时进行联合检测,以对其病情程度做出准确判断,并可由所得数据进行急性脑梗死与其他脑血管疾病的鉴别诊断。方法利用我科的罗氏日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PPI,采购朗道公司提供的进口试剂,对于研究期间在我院就诊和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脑出血患者、健康查体者清晨用普通管空腹抽取静脉血进行脂蛋白(a)和总胆汁酸的分组检测。所得数据采用SPSS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各计量数据均为(x±s)表示,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结果通过研究发现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内的脂蛋白(a)和总胆汁酸水平较正常人群及脑出血对照组明显增高,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不同梗死面积的患者血清内的脂蛋白(a)和总胆汁酸水平比较,呈现大梗死组〉小梗死组〉腔隙性梗死组的趋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脂蛋白(a)和总胆汁酸两者水平联合检测可以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提供更加准确快速的诊断,提高诊断阳性率。说明了脂蛋白(a)和总胆汁酸在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且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梗死面积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36例老年2型糖尿病(2型DM)患者进行血浆凝血因子Ⅶ水平检测,探讨临床意义.方法FⅦa测定采用重组可溶性组织因子法;FⅦAg测定采用ELISA法;FⅦc采用一阶段凝固法.并计算FⅦa/FⅦAg与FⅦc/FⅦAg比值.结果FⅦa为2.9±0.9ng/ml,FⅦc为107±25%,FⅦAg为76±19%,FⅦa/FⅦAg为3.28,FⅦc/FⅦAg为1.41,与对照组相比除FⅦAg外,其余数据均有增高,呈显著性差异.结论老年2型DM患者血液具高凝状态,有血栓形成可能,应采取防止血栓形成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首次发病的24小时以内的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患者80倒。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其发病后1天、2天、4天、8天、12天血清MMP-9浓度。与健康对照者比较。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MP-9水平于发病后1天、2天、4天、8天、12天分别为(261.7±128.4)μg/L、(382.8±151.6)μg/L、(302.7±138.4)μg/L、(283.5±121.3)μg/L、(236.6±112.9)μg/L,与对照组水平(147.1±108.6)μg/L比较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以发病后2天水平升高尤著,此后呈避渐降低的趋势。大梗死灶组患者发病后2天血清MMPI9水平高于中、小梗死灶组(F=6.179,P〈0.01),3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脑梗死灶大小与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2天血清MMP-9水平呈直线正相关(r=0.482,P〈0.00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值与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2天血清MMP-9水平呈直线负相关(r=0.536,P〈0.001)。预后不良组血清MMP9水平各时间点均高于预后良好蛆。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早期血清MMP-9水平明显升高,提示MMP-9可能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灶越大、脑损伤越重,血清MMP-9升高越明显。血清MMP-9水平可能对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有预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脂蛋白(a)[Lp(a)]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测定88例ICVD患者Hcy和Lp(a)水平,并与25例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脑血栓形成(CI)急性期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以及脑动脉硬化(As)患者的Hcy与Lp(a)的含量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或P〈0.05)。TIA伴有梗死灶者血清Hcy和Lp(a)的含量均高于无梗死灶者(P〈0.01或P〈0.05)。结论ICVD患者血清Hcy、Lp(a)水平升高,两者共同作用,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测定血清Hcy和Lp(a)水平对IVCD疾病预测和辅助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垂体促性腺激素和性激素的变化特点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动态测定110例绝经后女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及睾酮(T)的水平,分析其与病程、病情、梗死部位、梗死灶数量及梗死范围的关系。结果绝经后女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FSH、LH、E,水平下降,T升高,与恢复期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均为P〈0.01);恢复期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急性期中、重型组血清FSH、E2、T水平均明显高于轻型组(均为P〈0.05)。结论绝经后女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存在垂体促性腺激素、性激素水平的紊乱,其随着疾病的恢复逐渐趋于正常,且这种紊乱不受梗死部位、梗死灶数量及梗死范围的影响,而与病情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