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07年2月经心电图或运动心电图、心肌酶及肌钙蛋白T或I检测,SPECT检查并结合临床症状,临床诊断为冠心病并同意接受CAG及PCI的患者共200例,其中经桡动脉途径冠脉介入90例及经股动脉途径冠脉介入组110例,对比其手术成功率、血管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X线曝光时间等。结果:经桡动脉途径冠脉介入组血管穿刺并发症减少及住院日数减少,与经股动脉途径冠脉介入组有显著差异(P<0.05),而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血管穿刺成功率、X线曝光时间两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经桡动脉途径冠脉介入治疗是有效、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肱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术后局部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方法 本组经肱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术22例,对并发症进行原因分析,并给予相应精心护理.结果 术后局部并发症最常见为术肢肿胀、疼痛、淤血、皮下血肿、穿刺部位出血.结论 术后做好宣教,加强巡视,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现象以及包扎的松紧度,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与肱动脉两种途径行介入性检查治疗术后出血性并发症的情况及护理.方法 回顾常规经皮血管途径穿刺,桡动脉组80例、肱动脉组13例,术后即刻拔除动脉导管鞘管,采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对手术时间及出血性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2组患者手术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桡动脉组皮下淤血12例占15%、皮下血肿9例占11.3%、明显疼痛与肿胀5例占6.3%;肱动脉组皮下淤血3例占23.1%、皮下血肿4例占30.8%、明显疼痛与肿胀2例占15.1%.2组比较,P<0.01,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经肱动脉途径行介入性检查治疗术后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桡动脉途径.强调护理人员应重视肱动脉穿刺部位术后的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冠脉造影术及介入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本院2007-08/2008-03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诊疗的100例患者临床资料作分析。结果:桡动脉穿刺成功97例,成功率98.8%;桡动脉插管成功97例,成功率97%。术后血管损伤并发症3例(3%)。每台手术时间:冠脉造影术(40±12)min;介入治疗(90±18)min。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治,成功率高,并发症较少,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李榕彬  梅俊辉 《现代护理》2007,13(29):2776-2777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与肱动脉两种途径行介入性检查治疗术后出血性并发症的情况及护理.方法 回顾常规经皮血管途径穿刺,桡动脉组80例、肱动脉组13例,术后即刻拔除动脉导管鞘管,采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对手术时间及出血性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2组患者手术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桡动脉组皮下淤血12例占15%、皮下血肿9例占11.3%、明显疼痛与肿胀5例占6.3%;肱动脉组皮下淤血3例占23.1%、皮下血肿4例占30.8%、明显疼痛与肿胀2例占15.1%.2组比较,P<0.01,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经肱动脉途径行介入性检查治疗术后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桡动脉途径.强调护理人员应重视肱动脉穿刺部位术后的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3例拟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冠心病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98例和对照组105例,观察组行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对照组按照常规途径行经股动脉介入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穿刺部位出血情况、术后穿刺点压迫时间、术后尿潴留发生率、一次动脉穿刺成功率。[结果]观察组病人术后出血发生率、尿潴留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穿刺点压迫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无一例发生死亡、紧急冠状动脉闭塞行旁路血管移植术等严重并发症,观察组术后桡动脉搏动良好,无局部并发症。[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经股动脉无肝素化和经桡动脉小剂量肝素行冠状动脉造影(简称CAG)术后,患者舒适度以及血管穿刺局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采用便利取样法选取经股动脉行无肝素化CAG患者217例(股动脉组),经桡动脉行小剂量肝素CAG患者198例(桡动脉组),对两组患者血管穿刺成功率、术后穿刺局部疼痛、术肢肿胀不适、血管穿刺局部并发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股动脉组血管穿刺成功率较桡动脉组高,股动脉组术后穿刺局部出血、血肿、疼痛、术肢肿胀不适感的发生率低于桡动脉组,两组各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术后排尿方式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股动脉行无肝素化CAG穿刺成功率高,术后血管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的舒适度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8.
经肱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26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虞准  罗颖  廖志勇  田小园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17):2033-2034
目的:探讨经肱动脉行冠脉造影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对260例患者行经肱动脉途径冠脉造影并观察术中及术后情况.结果:经皮穿刺肱动脉成功率100%;经肱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术成功率98.5%;血管痉挛发生率为0%;迷走反射发生率为0%.结论:经肱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术是安全可行的,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股动脉、肱动脉、桡动脉途径穿刺在冠状动脉诊疗术后的并发症及对患者舒适度的影响。方法将787例患者按穿刺方法分为股动脉组221例,肱动脉组101例,桡动脉组465例,对其术后并发症及患者舒适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股动脉途径术后各并发症发生均高于肱、桡动脉组(p<0.005);肱动脉组穿刺处血肿高于桡动脉组(p<0.005),而在舒适度上,三组患者术后术肢疼痛无明显差别(p>0.05),肱、桡动脉术后术肢肿胀发生率高于股动脉组(p<0.01),腰背疼痛,影响睡眠则低于股动脉组(p<0.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穿刺较股、肱动脉途径术后并发症少,患者舒适度高,护理难度降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高龄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术并发症发生率、发生原因及护理特点。方法对380例70岁以上的老年冠心病行介入治疗,患者按动脉穿刺途径分成桡动脉组(n=190)和股动脉组(n=190),观察2组间局部及全身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桡动脉组并发症明显少于股动脉组(P〈0.05)。结论高龄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途径较股动脉并发症发生少,术后观察、护理方便,无需卧床及严格制动,去除患者术后长时间卧床的痛苦,尤其对患有腰部疾病,伴有多系统疾病,心功能较差者更有益。  相似文献   

11.
经桡动脉或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比较经桡动脉与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优缺点,以提供给医护人员及患者更好的选择.方法 随机选择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患者160例,其中观察组(经桡动脉穿刺组)80例,对照组(经股动脉穿刺组)8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置管成功率、术中和术后局部疼痛情况、术后并发症、患者术后舒适度及住院时间.结果 经桡动脉穿刺与经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相比较,两组置管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桡动脉组术后并发症少,术后患者即可下床活动,术后疼痛轻于对照组,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结论 经皮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安全有效,疼痛小,更加舒适,术后不需卧床,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以作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一个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介入诊疗两种途径穿刺效果及护理对比观察。方法将286例患者随机分为桡动脉组(165例)和股动脉组(121例)。桡动脉组采用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股动脉组采用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并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桡动脉组皮下淤血、穿刺部位血肿、迷走反射、术后尿潴留、腰背疼痛发生率显著低于股动脉组,但桡动脉穿刺成功率为96.4%,股动脉穿刺成功率为100%。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安全、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可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和股动脉两种穿刺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病人的术后护理特点。方法:将340例病人随机分为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各170例,桡动脉组采用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股动脉组采用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并对两组病人穿刺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病人穿刺成功率、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迷走神经反射、排便困难、皮下渗血和血肿、腰酸背疼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两种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均是安全可行的,但经桡动脉途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可减轻病人痛苦,术后护理相对简单,病人更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股动脉和桡动脉途径行冠脉支架置入术的优缺点。方法 将我院2000年5月~2005年5月住院的160例行箍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患者按其血管途径分为股动脉组80例和桡动脉组80例,分别行冠脉支架置入术,观察手术成功率和并发症。结果 股动脉组和桡动脉组置入支架数日、术后残余狭窄程度和手术成功率经检验差异均无显著性,股动脉组的并发症明显多于桡动脉组。结论 随着冠心病介入治疔技术的普遍开展,对桡动脉途径优点的认识和技术上的不断提高。桡动脉途径会成为冠心病介入治疗的首选途径。  相似文献   

15.
李惠 《当代护士》2010,(1):20-21
目的比较经不同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将115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桡动脉组59例,即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股动脉组56例,即经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比较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桡动脉组患者的血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较股动脉组患者低(p〈0.05)。结论经桡动脉穿刺行冠脉介入治疗的并发症较股动脉穿刺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经股动脉和桡动脉路径行冠脉介入术患者舒适度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 选择经股动脉、桡动脉冠脉介入术的住院患者198例,分为对照组(经股动脉路径冠脉介入)100例和实验组(经桡动脉路径冠脉介入)98例,对两组患者术后穿刺部位血肿及腰背酸痛、失眠、排尿困难等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实验组术后失眠与中、重度腰背酸痛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各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6.46,13.9,11.95,P<0.01);两组术后穿刺部位血肿与排尿困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26,5.92,P<0.05).结论 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术术后血管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的舒适度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自制上肢约束带在经肱动脉穿刺行冠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54例不能经桡动脉而改从肱动脉穿刺行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4例。两组穿刺点加压包扎止血后,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除常规护理措施外,使用上肢约束带固定肘关节。比较两组术后不适症状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压迫止血操作时间、止血成功率、出血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患者舒适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患者满意度、护士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上肢约束带是一种安全可靠、操作方便的辅助动脉止血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经股动脉途径和经桡动脉途径2种方法的利弊,从而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更合适的途径.方法通过对150例冠心病病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冠脉)介入诊疗,与160例经股动脉途径者进行比较.结果经桡动脉途径者伤口出血、术后排便困难、术后主观不适发生率显著低于经股动脉穿刺者(P《0.05);靶血管闭塞、迷走反射与股动脉途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提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诊疗手术安全,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可减轻病人痛苦,但桡动脉较股动脉细,穿刺较困难,目前股动脉途径仍为主要途径,暂时不会被桡动脉途径取代.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和股动脉两种穿刺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即刻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并发症以及近期疗效。方法选择因冠心病心绞痛入院行择期冠状动脉造影,且结果显示明确的冠状动脉病变,并选择即刻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者。其中经桡动脉穿刺途径即桡动脉组134例,经股动脉穿刺途径即股动脉组427例。分析和比较两组靶血管病变特征、介入治疗成功率、疗效和并发症,并随访术后1月内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桡动脉组男性患者和吸烟者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股动脉组(P<0.01)。桡动脉组PCI成功率为93.3%,与股动脉组(94.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桡动脉组病变血管的血运重建率为81.8%,低于股动脉组(93.4%),P<0.01。而且桡动脉组成功PCI者中慢性闭塞病变所占的比例(9.5%)也明显低于股动脉组(17.3%),P<0.05。但桡动脉组术后与穿刺有关的总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股动脉组,且术后平均卧床时间也明显短于股动脉组(P<0.01)。术后1个月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与经股动脉穿刺相比,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造影后即刻行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和近期临床疗效基本相同,但术后与穿刺有关的并发症较少。对于复杂病变选择经股动脉PCI可能优于经桡动脉途径。  相似文献   

20.
李爱民 《当代护士》2006,(12):58-59
近年来全麻手术中经桡动脉行动脉血压监测已成为一种趋势,该路径具有病人疼痛小,并发症少的优点,而肱动脉往往不是动脉测压的首选路径,临床上大部分病人均可经桡动脉成功穿刺而完成动脉血压监测。少部分病人可能存在解剖异常的原因而不得不采用肱动脉路径。肱动脉因解剖位置浅表,搏动明显而穿刺容易,但临床上局部压迫止血的经验相对较少。本文回顾了近年来经上肢两种血管途径进行动脉血压监测的病例,比较经两种路径在血压监测后的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率。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3年1月~2006年6月我院的外科手术中,215例进行了动脉血压监测,其中经桡动脉路径160例,经肱动脉路径55例。检查与治疗过程中一般首选桡动脉途径,如穿刺困难时改用肱动脉途径。所有病人均于术后即刻拔除动脉测压导管,并采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进行止血,包扎止血时间均在24h以上。采用肱动脉路径的原因:因桡动脉搏动减弱而穿刺失败22例,穿刺导致动脉痉挛18例,桡动脉迂曲致导丝不能通过者8例,因动脉硬化致桡动脉搏动缺失7例。1.2评价指标研究采集了2组病人的临床资料,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例数,以及手术操作时间。1.3统计学处理2组病人的统计学资料比较采用F检验。检验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