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于保定市第二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的冠心病患者200例作为研究组,根据是否出现支架内再狭窄分为再狭窄组36例与未再狭窄组164例;另选取同期在保定市第二医院体检健康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受试者临床资料,分析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因素。结果 3组受试者性别、年龄、吸烟史阳性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受试者收缩压、舒张压、血糖及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同型半胱氨酸、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β(TNF-β)、白介素4(IL-4)、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组与未狭窄组患者脑梗死发生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生率、置入支架数量、支架长度、支架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组患者冠心病病程长于未狭窄组,高血压和糖尿病发生率高于未狭窄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糖〔OR=2.345,95%CI(1.023,6.457)〕、高脂血症〔OR=5.738,95%CI(2.454,14.232)〕、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OR=4.338,95%CI(1.133,9.624)〕、Th1/Th2失衡〔OR=3.453,95%CI(1.023,7.524)〕是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血糖、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Th1/Th2失衡是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血浆L-精氨酸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7月—2015年9月河南省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内四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40例,根据END发生情况分为END组128例和非END组212例。比较两组患者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常见心脑血管疾病影响因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高脂血症、心房颤动等)、血浆L-精氨酸水平、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基线梗死体积、颅内动脉狭窄情况及空腹血糖等。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高脂血症、心房颤动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ND组患者空腹血糖、基线NIHSS评分及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高于非END组,基线梗死体积大于非END组,血浆L-精氨酸水平低于非END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空腹血糖〔OR=4.198,95%CI(1.364,15.482)〕、基线NIHSS评分〔OR=2.465,95%CI(1.173,15.870)〕、基线梗死体积〔OR=3.886,95%CI(1.324,16.737)〕及血浆L-精氨酸水平〔OR=7.997,95%CI(2.473,6.460)〕是急性脑梗死患者EN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绘制ROC曲线发现,血浆L-精氨酸水平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END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97〔95%CI(0.851,0.942)〕,当其为66.5μmol/L时,灵敏度为0.856,特异度为0.872。结论血浆L-精氨酸水平可作为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END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合并脑梗死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1—7月马鞍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心房颤动患者131例,根据脑梗死合并情况分为脑梗死组72例和无脑梗死组59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合并疾病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心房颤动合并脑梗死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性别、饮酒史阳性率及心房颤动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患者年龄、体质指数大于无脑梗死组,吸烟史阳性率高于无脑梗死组(P0.05)。脑梗死组患者空腹血糖及尿酸、脂蛋白(a)、C反应蛋白(CRP)、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高于无脑梗死组(P0.05);两组患者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D-二聚体、血K~+、血N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患者高血压、糖尿病、心肌病、冠心病、肺源性心脏病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发生率高于无脑梗死组(P0.05);两组患者心力衰竭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2.616,95%CI(1.328,5.153)〕、空腹血糖〔OR=2.012,95%CI(1.102,3.675)〕、CRP〔OR=1.006,95%CI(1.002,1.010)〕、TG〔OR=1.274,95%CI(1.060,1.531)〕、LDL-C〔OR=3.012,95%CI(1.203,7.541)〕、高血压〔OR=1.619,95%CI(1.145,2.288)〕、糖尿病〔OR=2.002,95%CI(1.121,3.042)〕、心肌病〔OR=3.307,95%CI(1.105,6.817)〕、冠心病〔OR=5.063,95%CI(2.381,10.771)〕、肺源性心脏病〔OR=3.823,95%CI(1.246,7.915)〕、甲状腺功能亢进症〔OR=3.278,95%CI(1.554,6.917)〕是心房颤动合并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较大、空腹血糖高、CRP水平升高、血脂异常及合并其他疾病的心房颤动患者更易发生脑梗死,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与脑出血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2015年在河南省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患者342例,根据脑出血发生情况分为脑出血组64例与非脑出血组278例。根据既往文献报道及临床经验筛选脑出血的相关因素,并分析HCV感染与脑出血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率、饮酒率及冠心病、心房颤动、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出血组患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HCV感染发生率高于非脑出血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OR=4.163,95%CI(1.174,15.870),P=0.023〕、糖尿病〔OR=4.578,95%CI(1.366,15.482),P=0.012〕、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OR=4.382,95%CI(1.325,16.738),P=0.018〕及HCV感染〔OR=3.306,95%CI(1.028,10.605),P=0.015〕是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HCV感染是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可能在脑出血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51例,根据冠脉造影情况分为单纯高血压组(120例)和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131例),分析高血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较不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患者冠心病的发病率,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高于单纯高血压患者,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低于单纯高血压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OR=4.503,P<0.05)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OR=3.509,P<0.05)是原发性高血压发生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高密度脂蛋白可以降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冠心病的风险(OR=0.439,P<0.05)。结论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发生冠心病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动脉狭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应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60例,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29~44岁)、中年组(45~59岁)、老年组(60~81岁),每组20例。观察3组患者动脉狭窄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主要部位为大脑中动脉(MCA),颅外动脉狭窄的主要部位为颈内动脉颅外段(E-ICA)。3组患者动脉狭窄部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动脉狭窄支数分别为42、47、51支。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脂异常〔OR=3.82,95%CI(1.92,5.03)〕、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OR=3.04,95%CI(1.16,4.87)〕是颅内动脉狭窄的影响因素,年龄〔OR=2.96,95%CI(1.63,4.19)〕、颈椎病〔OR=3.14,95%CI(1.88,4.91)〕、高血压〔OR=1.22,95%CI(1.14,3.07)〕、糖尿病〔OR=0.97,95%CI(0.41,0.99)〕、冠心病〔OR=1.93,95%CI(1.37,3.93)〕是颅外动脉狭窄的影响因素,吸烟〔OR=4.71,95%CI(2.66,6.41)〕是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不同年龄段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动脉狭窄特点不同,后循环狭窄支数少于前循环,年龄较大患者出现颅外动脉狭窄的可能性较大;血脂异常、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颅内动脉狭窄的影响因素,高龄、颈椎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是颅外动脉狭窄的影响因素,吸烟是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老年冠心病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湖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27例,按照年龄分为老年组69例和中年组58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老年冠心病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饮酒史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患者女性比例、吸烟史阳性率、高血压病史和糖尿病病史阳性率及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高于中年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于中年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2.18,95%CI(1.87,4.98)〕、吸烟史〔OR=2.13,95%CI(1.80,4.76)〕、高血压病史〔OR=2.28,95%CI(1.98,5.46)〕、糖尿病病史〔OR=3.57,95%CI(2.76,7.13)〕、TC〔OR=1.75,95%CI(1.47,4.09)〕、TG〔OR=1.88,95%CI(1.63,3.85)〕、HDL-C〔OR=1.35,95%CI(1.08,3.14)〕、LDL-C〔OR=1.59,95%CI(1.45,3.90)〕是老年冠心病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女性、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TC、TG、HDL-C、LDL-C是老年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世居高原人群血脂及血清胱抑素C(Cys-C)、尿酸(UA)水平变化及其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2015年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因胸痛拟诊冠心病并行冠状动脉造影的住院患者1 194例,其中冠心病患者602例(冠心病组),非冠心病患者592例(对照组);根据海拔将冠心病患者分为低海拔组(海拔2 000 m,n=49)、中等海拔组(2 000 m≤海拔3 000 m,n=503)和较高海拔组(海拔≥3 000m,n=50)。比较对照组与冠心病组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分析世居高原者冠心病影响因素及Gensini积分相关因素,比较不同海拔冠心病患者Gensini积分、血脂指标及血清Cys-C、UA水平。结果冠心病组患者男性所占比例及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吸烟史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年龄大于对照组(P0.05);冠心病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Cys-C及UA水平高于对照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1.579,95%CI(1.224,2.037)〕、高血压病史〔OR=1.698,95%CI(1.329,2.168)〕、糖尿病病史〔OR=2.392,95%CI(1.737,3.295)〕、吸烟史〔OR=2.551,95%CI(1.926,3.378)〕、TC〔OR=1.656,95%CI(1.074,2.553)〕、TG〔OR=2.299,95%CI(1.870,2.826)〕、LDL-C〔OR=2.076,95%CI(1.279,3.367)〕、Cys-C〔OR=1.018,95%CI(1.006,1.032)〕、UA〔OR=1.079,95%CI(1.062,1.095)〕是世居高原者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而HDL-C〔OR=0.110,95%CI(0.043,0.280)〕是世居高原者冠心病的保护因素(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LDL-C(β=3.242)、Cys-C(β=10.019)、UA(β=0.126)水平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P0.05)。不同海拔冠心病患者Gensini积分及血清TG、HDL-C、Cys-C、U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较高海拔组和中等海拔组冠心病患者血清TC和LDL-C水平高于低海拔组,较高海拔组冠心病患者血清TC和LDL-C水平高于中等海拔组(P0.05)。结论血脂代谢异常及血清Cys-C、UA水平升高与世居高原人群冠心病的发生及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有关,且海拔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血清TC、LDL-C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5月在解放军总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286例,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随访6~12个月,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支架内再狭窄组113例和无支架内再狭窄组173例。服用双胍类降糖药物患者停药2 d后进行检查,指标包括血糖、纤维蛋白原、尿酸、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记录血糖控制情况、病变血管(左主干、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及支架置入情况(支架直径、支架长度、支架数量),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因素。结果支架内再狭窄组患者血糖、纤维蛋白原、尿酸、三酰甘油水平高于无支架内再狭窄组,血糖控制率低于无支架内再狭窄组,支架直径小于无支架内再狭窄组,支架长度短于无支架内再狭窄组,支架数量多于无支架内再狭窄组(P0.05);两组患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及病变血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糖〔OR=2.648,95%CI(1.723,3.977)〕、纤维蛋白原〔OR=3.657,95%CI(1.569,7.885)〕、三酰甘油〔OR=4.524,95%CI(2.647,12.024)〕是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血糖控制〔OR=0.524,95%CI(0.203,0.947)〕、支架直径〔OR=0.501,95%CI(0.142,0.995)〕是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血糖、纤维蛋白原、三酰甘油是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血糖控制、支架直径是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卒中相关性肺炎(SAP)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收集2013年5月—2015年5月在武汉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普通病房和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 244例,其中发生SAP 286例(观察组),未发生SAP 958例(对照组)。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包括人口学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及临床特征,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SAP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本组急性脑梗死患者SAP发生率为22.9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年龄≥70岁者所占比例,既往史〔高血压、冠心病、心房纤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阳性率,尿蛋白阳性率,非腔隙性脑梗死、吞咽困难、意识障碍、幕下脑梗死、出血性转化、应激性溃疡发生率,鼻饲支持率及血清清蛋白水平、空腹血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0岁〔OR=3.650,95%CI(2.236,5.960)〕、有COPD病史〔OR=18.513,95%CI(9.359,36.623)〕、非腔隙脑梗死〔OR=2.453,95%CI(1.507,3.997)〕、吞咽困难〔OR=2.875,95%CI(1.616,5.114)〕、鼻饲支持〔OR=19.559,95%CI(9.121,41.942)〕、意识障碍〔OR=3.487,95%CI(1.882,6.463)〕、幕下脑梗死〔OR=2.011,95%CI(1.090,3.710)〕、出血性转化〔OR=3.411,95%CI(1.866,6.237)〕、应激性溃疡〔OR=13.658,95%CI(5.995,31.326)〕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SAP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70岁、有COPD病史、非腔隙性脑梗死、吞咽困难、鼻饲支持、意识障碍、幕下脑梗死、出血性转化、应激性溃疡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SAP的独立危险因素,低水平血清清蛋白及高血糖也能增加急性脑梗死患者SAP发生风险,临床应针对SAP危险因素采取相应措施,以降低SAP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糖正常人群葡萄糖耐量试验2 h血糖与冠心病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 2000年2月,在我院门诊健康体检人群中共招募到2 675例受试者(空腹血糖6.1 mmol/L,葡萄糖耐量试验2 h血糖7.8 mmol/L),将葡萄糖耐量试验2 h血糖≤空腹血糖者1 239例纳入A组,葡萄糖耐量试验2 h血糖空腹血糖者1 436例纳入B组。对两组受试者随访至2006年1月,观察其冠心病发病情况,同时记录其年龄、体质指数、空腹血糖、葡萄糖耐量试验2 h血糖、血清空腹胰岛素及总胆固醇水平、吸烟及高血压情况等。结果随访结束时,2 675例受试者共发生冠心病103例,其中男73例,女30例,冠心病年平均发病率6.4‰,男性受试者冠心病发病率高于女性(P0.05)。根据性别进行亚组分析:A组中男701例,女538例;B组中男824例,女612例。A组男性受试者体质指数、葡萄糖耐量试验2 h血糖、血清空腹胰岛素水平、高血压发病率低于B组,空腹血糖、吸烟率高于B组(P0.05);A组女性受试者年龄、葡萄糖耐量试验2 h血糖、血清空腹胰岛素水平、高血压发病率低于B组,空腹血糖、吸烟率高于B组(P0.05)。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在校正潜在影响因素后,B组受试者冠心病发病风险高于A组〔校正HR=1.17,95%CI(0.96,1.43)〕,其中B组男性受试者高于A组〔校正HR=1.26,95%CI(0.92,1.45)〕,B组女性受试者高于A组〔校正HR=1.37,95%CI(0.85,2.21)〕(P0.05)。结论血糖正常人群葡萄糖耐量试验2 h血糖空腹血糖会增加冠心病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心动脉压、血尿酸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06年7月至2008年6月96例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束后,同步测量升主动脉根部(直接测量法)和肱动脉(袖带加压法)的血压,其中合并高血压组53例,非高血压组43例;采用酶法测定血尿酸浓度。结果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组血尿酸浓度[(380±87)μmoL/L]高于非高血压组[(332±90)μmol/L,P0.05],其他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血尿酸浓度与中心动脉收缩压(CSP)及脉压显著呈正相关(r=0.411、0.364,P0.01);与中心动脉舒张压(CDP)及肱动脉收缩压(BSP)亦呈正相关(r=0.273、0.256,P0.05)。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高尿酸血症发生率呈正相关(21.3%比49.0%,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中心动脉脉压、血尿酸浓度(OR=1.091、1.059、1.010,P0.05)是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危险因素。结论中心动脉压、血尿酸升高与冠心病的发生率及病变程度关系密切,中心动脉压较肱动脉压与血尿酸水平具有更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门诊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中日友好医院2007年1月至2007年12月内分泌门诊528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合并冠心病将患者分为冠心病组(81例)(男40例,女41例)和无冠心病组(447例)(男249例,女198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的独立相关因素。结果与无冠心病组比较,冠心病组年龄较高[分别为(60±12)和(694-8)岁,t=-8.64,P〈0.05],糖尿病病程较长[分别为(9±7)和(12±7)年,t=-4.44,P〈0.05],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较高(分别为6.8%4-1.1%和7.4%±1.2%,t=-3.38,P〈0.05),收缩压增高[分别为(1304-15)和(134±15)mmHg(1mmHg=0.133kPa),t=-2.26,P〈0.05];冠心病组高血压、高血脂症、脑卒中及冠心病阳性家族史的发生率均较高(X^2=14.29、9.47、25.01、7.56,均P〈0.05)。2组血压和血脂控制达标率相当,但HbAlC〈7.0%比例在冠心病组明显低于无冠心病组(分别为48.1%和68.2%,0=12.18,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年龄、糖尿病病程、HbAlC、合并脑卒中、收缩压以及他汀药的使用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的独立相关因素(OR=1.08、1.11、1.47、2.72、1.03和2.41,均P〈0.05)。结论门诊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表现多种危险因素并存,对于这些患者不能仅注重血糖的管理,还要注意控制血压、血脂并重视他汀类药物的使用。  相似文献   

14.
冠心病、脑卒中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冠心病、脑卒中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了解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的差异。方法:选择住院治疗的冠心病、脑卒中患者,年龄35~59岁,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吸烟、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排除体重指数(BMI)≥25kg/m2患者。入选患者81例,其中冠心病组43例,脑卒中组38例;正常对照组20例,三组入选年龄、性别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所有入选者抽清晨空腹血,EDTA抗凝,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检测。结果:冠心病组、脑卒中组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均值分别为(16.6±8.0)μmol/L、(19.9±10.2)μmol/L,均高于正常对照组(8.59±1.43)μmol/L(P〈0.05),但冠心病组、脑卒中两组之间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能是导致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白蛋白水平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2008~2009年我院住院,行冠脉造影的患者237例,分别按临床类型、冠脉病变支数及冠脉病变积分评价冠心病严重程度,并分为非冠心病组(84例)、心绞痛组(92例),心肌梗死组(61例),入院第二天测定所有患者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及球蛋白,分析各指标与蛋白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非冠心病组比较,心绞痛组和心肌梗死组白蛋白水平明显降低[(40.22±3.56)g/L比(39.81±3.56)g/L比(38.68±3.43)g/L,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白蛋白水平与临床类型(r=-0.18,P=0.005)、冠脉病变支数(r=-0.195,P=0.003)及冠脉病变积分(r=-0.188,P=0.004)呈显著负相关,而总蛋白、球蛋白及白球比值与临床类型、冠脉病变支数及冠脉病变积分均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血清白蛋白水平与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白蛋白偏低可能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高血压合并冠状动脉狭窄患者肱动脉内皮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流介导的肱动脉扩张(FMD)的程度,探讨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支数与FMD的关系。方法:选取在我科行冠脉造影检查的高血压患者160例。依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1、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冠心病组,98例),并依据冠脉造影(冠脉狭窄≥50%)再分为:①单支病变组(35例);②双支病变组(47例);③多支病变组(16例);2、高血压组(对照组,62例)。通过超声检测肱动脉基础状态,去压30秒、60秒的内径变化(FMD)。以Logistic回归分析:冠脉病变支数与FMD的关系。结果:冠心病组的FMD(7.41±0.73)显著小于高血压组的(10.51±0.68,P0.05)。冠心病单支、双支、多支病变组的FMD组间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均0.05)病变支数越多,FMD越小,去压60秒的FMD为[单支病变组(7.01±0.29)、双支病变组(6.82±0.35)、多支病变组(6.09±0.29)。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FMD关系密切的依次为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去压后60秒(OR=3.158,P=0.000)、双支病变去压后30秒(OR=1.163,P=0.003)、单支病变去压后30秒(OR=1.076,P=0.004)。结论: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随着冠脉病变程度增加,动脉内皮功能损害就越重,呈负相关。检测血流介导的肱动脉扩张有助判断冠脉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二尖瓣替换术后人工瓣膜不匹配(Patient-prosthesis mismatch,PPM)的发生情况,及PPM对患者术后肺动脉收缩压及心房纤颤(房颤)射频消融术效果的影响。方法:从2004年10月至2006年10月手术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或狭窄合并关闭不全的患者29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16例;年龄30~70岁,平均年龄(53±11.7)岁,均为持续性房颤心律。手术方法为二尖瓣人工瓣膜替换术加Cox-mazeⅢ°房颤射频消融术,使用的人工瓣膜包括机械瓣22例,生物瓣7例。术后计算瓣膜有效开口面积(EOA)和瓣膜有效开口面积指数(IndexedEOA,EOAI),并测定肺动脉收缩压。将EOAI≤1.2cm2/mm2定义为瓣膜不匹配,肺动脉收缩压≥40mmHg(1mmHg=0.133kPa)定义为肺动脉高压。结果:无手术及随访期死亡。随访12~36个月,平均(21.3±7.6)个月。29例患者中17例手术后有效瓣口面积(EOAI)≤1.2cm2/mm2,PPM发生率为58.6%,无PPM(Non-PPM)12例。PPM组与Non-PPM组相比,术后肺动脉收缩压分别下降为(51.4±9.8)mmHg及(35±6.7)mmHg(P0.01);术后持续肺动脉高压的比例分别64.7%(11/17)及33.3%(4/12),P0.01;术后1年房颤复发率分别为35.3%(6/17)及25%(3/12),P0.05;左心房经线分别减少到(50.7±11.2)mm及(42±10.4)mm,P0.05。结论:风湿性二尖瓣替换术后PPM的现象较为常见。二尖瓣位PPM对患者术后持续的肺动脉高压及射频消融术后房颤的复发率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血栓通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3年3月在延安大学咸阳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UAP患者60例,随机分为血栓通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药物治疗,血栓通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血栓通治疗,均观察14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记录两组患者心电图ST段压低≥0.25 m V的导联总数(NST)和心电图ST段压低的电压总量(∑ST),判定两组患者心绞痛症状疗效和心电图疗效,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终点事件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血栓通组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少于对照组〔(1.4±1.3)次∕周比(2.2±1.4)次/周,P0.05〕,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3.3±1.8)min/次比(4.3±1.9)min∕次,P0.05〕,心电图NST少于对照组〔(1.14±1.04)个比(1.70±1.06)个,P0.05〕、心电图∑ST低于对照组〔(2.64±1.13)mm比(3.42±1.34)mm,P0.05〕。血栓通组患者心绞痛症状总有效率为90.0%,高于对照组的70.0%(P0.05);血栓通组患者心电图总有效率为86.7%,高于对照组的66.7%(P0.05)。对照组患者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为13.3%,与血栓通组的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过敏反应、严重出血。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应用血栓通治疗UAP安全有效,能进一步改善患者心绞痛症状和心电图表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VCI)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我院收治的78例经中文版蒙特利尔量表( MoCA)评定存在VCI的脑梗死患者作为VCI组,67例同期住院的不存在VCI的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VCI相关影响因素,包括高龄(≥70岁)和低教育(≤6年)所占比例及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血管狭窄(>50%)、左侧梗死、多次梗死、大面积梗死、脑白质疏松、吸烟、酗酒、脑萎缩发生率,并将脑梗死后VCI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两组患者MoCA各项评分及总分。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VCI组患者高龄(≥70岁)、低教育(≤6年)所占比例及高血压、糖尿病、血管狭窄(>50%)、左侧梗死、多次梗死、大面积梗死、脑白质疏松、酗酒、脑萎缩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70岁)〔OR=5.971,95%CI (0.750,0.902)〕、左侧梗死〔OR=4.861,95%CI (1.244,9.779)〕、糖尿病〔OR=3.563,95%CI (1.181,9.336)〕、血管狭窄(>50%)〔OR=3.013,95%CI (1.272,13.481)〕、大面积梗死〔OR=10.063,95%CI (1.416,33.295)〕、脑白质疏松〔OR=3.361,95%CI (1.580,16.339)〕、脑萎缩〔OR=2.794,95%CI (1.518,16.593)〕、酗酒〔OR=2.421,95%CI (2.403,55.444)〕及多次梗死〔OR=4.538,95%CI (1.165,13.550)〕是脑梗死后VCI的危险因素( P<0.05)。两组患者语言流.能力、命名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及定向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VCI组患者记忆能力、视空间执行能力、注意及计算能力评分及MoCA总分均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高龄(≥70岁)、左侧梗死、糖尿病、血管狭窄(>50%)、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入选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RA患者47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情况分为单纯RA组(31例)和RA合并冠心病组(16例);收集入选患者临床资料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分析,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RA患者发生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结果:RA合并冠心病组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及甲氨蝶呤服用率较单纯RA组明显升高,空腹血糖水平较单纯RA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cy是RA发生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1.583,95%CI:1.070~2.342,P0.05)。结论:RA合并冠心病患者体内存在高Hcy血症较单纯RA更加普遍,且Hcy是RA发生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IgE水平升高是RA合并冠心病的另一个血清学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