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检测尿白蛋白,尿β2-微球蛋白,对新生儿早期肾损害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3例窒息新生儿尿中微量白蛋白(ALb)、β2-微球蛋白(β2-MG)进行检测,并与对照组相比.结果窒息组(分轻度窒息和重度窒息)中β2-MG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ALb也高于对照组(P<0.05)轻度窒息组和重度窒息组间β2-MG差异显著(P<0.05),而ALb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新生儿窒息后肾小管,肾小球有不同程度损伤,尿液中ALb、β2-MG是诊断新生儿肾功能的敏感指标,有助于早期诊断肾损伤的部位和程度.  相似文献   

2.
Graves患者合并肾损害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国内外陆续报道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ITD)可引起肾小球、肾小管损伤、其机理不清。为了解Graves患者肾小球、肾小管受损情况,我们对40例Graves患者进行血、尿β2-MG、尿ALb、尿酸化功能检查,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尿微量蛋白是指尿液中某些蛋白质的排泄亚临床升高 ,用常规定性和定量的方法难以检出的一种病理现象。能反映肾脏结构与功能的轻度或早期受损。因此 ,尿中微量蛋白的测定 ,具有重要的早期诊断意义 ,日趋受到临床重视。本文就微量蛋白测定对肾脏疾病的诊断作一粗浅介绍。1 肾小球性蛋白尿为病变引起肾脏肾小球基底膜 (GMB)通透性增高或静电屏障作用减弱 ,尿中以中、高分子量蛋白为主的蛋白尿。ALb (白蛋白 )分子量 6 6万 ,是血清中含量最多的中分子蛋白。可通过GBM ,在肾小管中几乎可完全被重吸收。当肾小球滤过屏障受损 ,Alb滤过量超…  相似文献   

4.
汪春华 《海南医学》2005,16(3):64-64
目的 研究尿白蛋白(ALb)、尿β2-微球蛋白(β2-MG)测定在过敏性紫癜早期肾损害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5例过敏性紫癜患儿采用放免法测定尿ALb及尿β2-MG。结果 本组所有病例肾功能均正常,而尿中β2-MG及ALb已有显著变化。结论 对过敏性紫癜患儿早期进行尿ALb及尿β2-MG的检测有助于早期预防和诊断过敏性紫癜性肾炎。  相似文献   

5.
李雅春  陈璐  洪建国 《上海医学》2005,28(3):214-216
目的 观察儿童肾小球疾病时尿蛋白和尿转铁蛋白(TRF)与肾小管-间质病变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22例肾小球肾炎患儿(单纯性血尿9例,单纯性肾病5 例,血尿伴蛋白尿8 例)进行肾组织活检,并对肾小球、肾间质病变程度进行评分,同时测定尿TRF。结果 ①儿童肾小球肾炎单纯性血尿、单纯性肾病者的肾小管间质病变较轻,预后较好;血尿伴蛋白尿者肾小管间质病变明显,与单纯性血尿和单纯性肾病患儿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易发生慢性肾功能不全。②3组间肾小球损害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22 例患儿的肾小球病变与肾小管间质病变不相关(P=0.234)。③单纯性肾病、血尿伴蛋白尿患儿的尿TRF明显增高,与单纯性血尿患儿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④血尿伴蛋白尿患儿肾小管间质病变与尿TRF增高呈正相关性(r=0.615,P=0.025)。⑤单纯性肾病患儿尿TRF亦明显增高,其肾小管间质病变较轻,可能与治疗效果较好、尿蛋白和尿TRF持续时间较短有关。结论 儿童肾小球疾病的发展和预后不仅与肾小球本身的病变有关,更与肾小管间质病变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尿蛋白和尿铁离子可导致肾小管间质损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尿液γ-谷氨酰转移酶(GGT)、溶菌酶(LYS)对肾小球-肾小管损伤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检测129例正常对照、22例急性肾小球肾炎、34例慢性肾小球肾炎、15例间质性肾炎和34例慢性肾衰患者尿γ-谷氨酰转移酶和溶菌酶活性.采用连续监测法测定尿γ-谷氨酰转移酶活性;应用琼脂平板溶菌法测定尿溶菌酶活性.结果急性肾小球肾炎组、间质性肾炎组尿GGT活性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慢性肾衰组较正常对照组下降(P<0.01);慢性肾小球肾炎组、间质性肾炎组、慢性肾衰组LYS活性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GGT联合LYS对肾小球-肾小管损伤检出率为92.38%,与肾活检结果符合率为86.75%.结论尿液γ-谷氨酰转移酶和溶菌酶是诊断肾小球-肾小管损伤灵敏、可靠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肾小管间质损伤与尿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NAG)的关系。方法以肾小管间质损伤程度分为:无损伤、轻、中、重度组,观察106例肾活检病理检查与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ALB)、血肌酐(Scr)、尿素氮、甘油三酯(TG)、胆固醇(CH)及尿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NAG)的关系。结果不同组间血肌酐、总胆固醇、肾小球积分及肾血管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尿NA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肾小管间质病变的程度与肾功能的改变呈正相关关系,肾小管间质病变越重者肾功能越差;肾小管间质损害与肾小球、肾血管有关,肾小管间质损伤越重,肾小球、肾血管病变也越重;单次尿NAG检测结果不能准确反映肾小管间质损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尿中N-乙酰-b-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根据尿微量蛋白结果将65例SLE患者分为单纯肾小管受累组(n=30)和肾小管与肾小球均受累组(n=35)。21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散射比浊法和比色法检测尿中NAG水平。结果组间比较显示:单纯肾小管受累组和肾小管与肾小球均受累组的尿NAG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单纯肾小管受累组和肾小管与肾小球均受累组的尿NAG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65例SLE患者尿NAG与尿b2-微球蛋白呈显著的正相关性(r=0.96,P<0.05)。结论SLE患者的尿检结果提示肾小管的病变可单独存在,而肾小球病变与肾小管病变同时存在。狼疮肾炎患者尿NAG水平显著增高,且与肾小管病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检测血、尿胱抑素C对诊治肾脏疾病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检测血、尿中的胱抑素C浓度来判断肾功能状态。方法分别对正常体检者25例,确诊的肾小球受损但肾小管未受损的病人25例,肾小球、肾小管均受损的病人25例检测其血、尿中胱抑素C的浓度。结果与正常体检组比较:单独肾小球受损病人血中的胱抑素C明显升高(P<0.01),但尿中的胱抑素C并不升高,肾小球、肾小管均受损的病人血、尿中的胱抑素C均显著升高(P<0.01)。结论同时检测血、尿中的胱抑素C浓度有利于及时判断肾小球、肾小管的受损程度,有利于临床医生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0.
<正> 糖尿病肾病是Ⅱ型糖尿病常见而难治的微血管并发症,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自1984年Mogensen首次报道Ⅰ型糖尿病患者尿中mALB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后,国内外学者逐渐认识到尿mALB、NAG、β_2微球蛋白(β_2m)等能反映肾小球,肾小管损害情况,可早期诊断肾损害。本文联合检测尿mALB、NAG,以探讨Ⅱ型糖尿病早期肾小球、肾小管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肾脏损伤状态。方法:采用RIA测定了80例正常人和130例高血压患者血、尿β2-微球蛋白(β2-m)、尿白蛋白(ALb)微量蛋白质的含量变化。结果:高血压组血、尿β2-m、ALb均较正常对照组增高显著(P<0.01),其增高幅度与高血压病情密切相关。结论:血、尿微量β2-m、尿ALb测定是监测高血压病肾功能损害的灵敏指标,而且对肾单位损害部位具有定位作用,对高血压病肾脏损害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高血压分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检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尿液中胱蛋白酶抑制剂C(CysC)的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方法检测尿液中微量白蛋白(mALB)、转铁蛋白(TRF)、免疫球蛋白G(IgG)、视黄醇结合蛋白(RBP)、α1-微球蛋白(α1-—MG)、CysC浓度。结果47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尿Cysc、mALB、TRF、IgG、RBP及α1-MG排泄量较对照组显著增高,相关分析显示尿CysC与RBP、α1-MG呈显著相关。结论尿CysC可作为诊断肾小管损伤的又一可靠指标,联合检测尿mALB、IgG、TRF可反映肾脏损害的程度。  相似文献   

13.
肾脏病诊断技术的进展 10余年来肾内科开展的许多新实验诊断技术,在临床应用中已被肯定,并得以普及。如尿蛋白分析(尿微量白蛋白放免测定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SDS-PAGE凝胶电泳区分肾小球或肾小管蛋白尿);尿细胞检查(尿红细胞形态检查判断血尿来源、尿白细胞分类区分白细胞尿性质);尿酶测定(了解肾小管上皮损伤);肾功能化验(血及尿β_2微球蛋白、尿溶菌酶、尿渗透压、自由水清除率及尿酸化功能检查);以及免疫学检验(补体成份、免疫球蛋白及抗肾小球基膜抗体检验等)。但是,另一些曾被推广的新技术,经临床实践应用和进一步研究后已受到异议。如循  相似文献   

14.
尿蛋白测定是诊断肾脏疾病的重要检查项目,亦是判断肾小球或肾小管损伤程度的一项良好指标.尿蛋白增高可见于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亢进、肾小管重吸收能力降低以及进入尿道的蛋白质非正常代谢.白蛋白尿还可以作为糖尿病患者的肾脏损坏的指标,如及早诊断和治疗可以避免这些病变.尿总蛋白测定方法有三氯乙酸法、双缩脲比色法、考马斯亮蓝法、邻苯三酚红钼法等,其中邻苯三酚红钼法是近年来应用较多的方法,本室在应用前对该法进行了实验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尿β_2-MG对2型糖尿病(DM)亚临床糖尿病肾病(DN)的诊断价值。方法:对尿常规、血尿素氨 (BUN)、血肌酐(Cr)正常的63例2型DM患者(亚临床DN组)分别进行血、β_2-MG和尿Alb放射免疫测定(RIA)。 结果:剔除3例血β_2-MG>4.5mg/L患者后分析发现,亚临床DN组尿β_2-MG、Alb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 001);尿Alb阳性率与尿β_2-MG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尿β_2-MG与尿Alb检测结果显著正相关(r=0. 495,n=60,P<0.001)。结论:DN时肾小球、肾小管均易受损,且存在着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尿β_2-MG是诊断早期 DN的一项重要指标,与Alb联合检测,可以提高DN的早期诊断率,并能对DN时肾小球和肾小管受损的部位及程 度作出判断。  相似文献   

16.
非浓缩尿蛋白电泳及其在肾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根据蛋白质分子量不同,分离尿液中各种蛋白质成分以判断肾脏损伤程度及部位。方法:应用十二烷基磺酸钠-琼脂糖凝胶(SDS-AGE)非浓缩尿蛋白电泳技术.对75例肾脏疾病患者尿液进行电泳分析。结果:75例尿蛋白电泳显示20例为生理性蛋白尿.41例为肾小球性蛋白尿,4例为肾小管性蛋白尿.10例为混合性蛋白尿。其中23例同时做肾活检,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11例,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4例.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伴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变2例,狼疮性肾小球肾炎1例,狼疮性肾小球肾炎伴肾小管间质损伤1例.IgA肾炎4例,SDS-AGE与肾活检结果基本相符。结论:SDS-AGE对早期肾损伤的诊断、肾脏损伤部位分析、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有较高的价值。该法具有取材简便、敏感性高、省时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患者肾功能变化与相关临床特点之间的关系及其肾功能变化的特点。方法:对148例MS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MS患者CKD的患病率达44.57%,微量白蛋白尿的患病率达32.37%;(2)MS不同组分数的3组患者CKD的患病率、血肌酐、尿微量白蛋白、尿NAG酶异常的人数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有一定的增长趋势。随着组分数的提高,尿渗透压异常的比例越高(P<0.05)。(3)肾小球功能异常组与正常组相比,肾小管功能较差,且尿渗透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代谢综合征患者肾小球损害与肾小管损害关系密切,可能肾小管损害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2型糖尿病患者肾小管功能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 2型糖尿病患者肾小管功能的改变。方法 对 45例 2型糖尿病患者的尿酸化功能、视黄醇结合蛋白 (RBP)及渗透压进行了检测。结果  12型糖尿病患者尿中可滴定酸 (TA)、铵离子 (NH+ 4)、净酸排泄量(NAC)及尿渗透压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 (P<0 .0 5 ,P<0 .0 1)。尿 RBP排泄量则明显高于正常对照 (P<0 .0 1)。2这些肾小管功能异常在肾小球滤过功能尚未明显受损时即已出现 ,并随肾小球病变加重而更趋显著。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肾小管损害亦相当常见 ,它在糖尿病肾病 (DN)的发生发展中起着与肾小球病变同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肾小管功能检测在IgA肾病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肾小管功能检测在IgA肾病 (IgAN)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分析 32例IgAN患者的临床与病理资料 ,探讨肾小球及间质病理损害程度与肾小管功能 (尿NAG酶、尿LYS及尿渗透压 )的关系。结果 肾小管间质损害情况 :肾小管间质损害轻度者占 4 3 8% ( 1 4 / 32 ) ,中重度者占 34 4 % ( 1 1 / 32 ) ,无肾小管间质肾损害者2 1 9% ( 7/ 32 )。肾小管间质损害与肾小管功能的关系 :肾小管间质损害中、重度者尿NAG酶 ( 4 2 7± 2 4 1 )U/ (mmol·cr)、尿渗透压 ( 4 99 6 1± 1 2 4 6 7)mOSM/ (kg·H2 O) ;肾小管间质损害轻度者尿NAG酶 ( 1 75± 0 5 4 )U/ (mmol·cr) ,尿渗透压 ( 6 5 3 92± 2 4 1 86 )mOSM/ (kg·H2 O) ;无肾小管间质肾损害者尿NAG酶 ( 1 5 3± 0 4 3)U/ (mmol·cr) ,尿渗透压 ( 783 35± 1 6 3 4 3)mOSM/ (kg·H2 O)。肾小管间质中重度损害者同其他两组比较 ,其尿NAG酶及尿渗透压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尿LYS在各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常合并肾小管间质损害 ,肾小管功能中尿NAG酶及尿渗透压改变与肾脏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成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20.
张蓓茹  白瑜  于锐  边晓慧  李德天 《当代医师》2013,(12):1601-1604
目的观察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尿肾损伤分子1(KIM-1)水平及其相关因素,明确其在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09年7月至2011年4月在盛京医院住院行肾穿刺活检诊断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患者125例,根据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分为4组,观察各组患者临床情况、生化指标及尿KIM-1水平,同时分析影响尿KIM-1水平的相关因素。结果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越重,尿KIM-1水平越高。与肾小管间质病变较轻组比较,肾小管间质病变严重组患者平均动脉压、血肌酐明显升高,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水平下降。在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中,尿KIM-1水平与血清肌酐(r=0.373,P〈0.01),蛋白尿(r=0.439,P〈0.01)以及肾小管间质损伤程度(r=0.518,P〈0.01)呈正相关,与eGFR(r=-0.355,P〈0.01)、血清白蛋白(r=-0.296,P=0.01)水平呈负相关。结论尿KIM-1水平的测定可能是评估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肾小管间质损伤程度有用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