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预变性神经移植促进神经再生的动物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存孝  李稔生  殷琦 《医学争鸣》2001,22(3):249-252
目的 通过兔腓总神经不同时限预变性神经移植 ,从组织学、免疫组织细胞化学、电生理、超微结构等多方面对神经功能恢复进行探讨 .方法 家兔 42只分为 A,B,C,D,E,F,G7组 :A,B,C,D,E,F组分别为预变性 0 ,4,7,14,2 1和 2 8d移植组 ,G组动物双侧腓总神经分别作新鲜神经移植和预变性神经移植 .结果  2 wk预变性神经移植与新鲜神经移植相比可显著降低轴突再生起初延迟期 (由 3.0 4~0 .0 4d) ,提高神经生长速度 (由 1.73~ 2 .5 9mm· d- 1 ) ,促进N- MCV (由 2 5 .14~ 2 9.2 1m· s- 1 ) ,增进轴突通过率 (由81.2 %~ 91% ) .组织学观察预变性 2 wk再生轴突比新鲜神经移植组成熟 ,髓鞘化程度高而且早 .结论 预变性 2 wk神经移植无论在质和量上均优于新鲜神经移植 ,其次是预变性1wk神经移植组 .预变性 4d和 3wk也有增强神经再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预构血管化外周神经移植的动物模型,探讨预构血管化神经移植对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选用42只大耳白兔,右耳中央动静脉血管束植入预构右面神经上颊支,右侧为实验组,5周后行带血管的神经移植,左侧为对照组行不滞血管的神经移植 ,经血管墨汁灌注、神经电生理及变性髓鞘Nauta 染色组织学微细结构观察,检测预构血管化的神经移植对神经再生的影响作用。结果:预构血管化的神经移植比不带血管的神经移植术后8周、10周神经传导速度快。实验组在术后6、8、10周髓鞘厚度、神经纤维直径和G值均优于对照组。结论:预构血管化的神经通过微血管重建,在移植过程中保持了神经血液供血的连续性,有利于神经再生和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通常发病较急,单侧受累,于数小时或1~3 d内达高峰.究其原因,西医认为骨质的面神经管刚能容纳面神经,如果受冷、病毒感染和自主神经不稳,可致神经营养血管收缩、缺血而毛细血管扩张,组织水肿,使面神经受压、水肿、脱髓鞘乃至轴突变性,从而出现相应面神经失支配的各种症状表现.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新生SD大鼠周围神经Wallerian变性不同时间点S-100蛋白表达变化及对雪旺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10 d龄SD大鼠坐骨神经进行结扎预变性,分别于术后24 h、3 d、5 d、7 d和9 d,进行雪旺细胞培养和S-10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结果:在损伤周围神经的近端发生可逆性变性,远端则发生永久性Wallerian变性.实验组雪旺细胞增殖速率与S-100蛋白阳性染色率均优于对照组,7 d组增殖能力达到高峰,S-100蛋白阳性染色率约51%~5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新生SD大鼠周围神经受损后变性过程类似于经典的Wallerian变性,且能在变性中期获得活力较强及倍增时间较短的雪旺细胞.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大鼠体神经-内脏神经吻合以及体神经一体神经吻合术后生长相关蛋白(GAP-43)与微管相关蛋白(TAU)在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中的表达变化规律与差异.进一步探讨影响异类神经元再生的相关因子。方法建立大鼠人工体神经-内脏神经吻合动物模型(模型组)和体神经-体神经吻合动物模型(模型对照组),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分别观察正常组和模型对照组、模型组术后3、7、14、28、60和90d时脊髓腰4(L4)运动神经元的GAP-43与TAU的mRNA表达水平变化。结果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大鼠L4运动神经元中GAP-43和TAumRNA表达水平术后第3天时开始均较正常动物增高。7d时模型组GAP-43mRNA达高峰,持续高表达状态至28d后逐渐降低,至90d降至正常水平,而模型对照组在14d时达高峰,持续高表达,90d降至正常水平。TAU在正常动物L4运动神经元中表达较少,在模型组14d时表达达高峰,模型对照组在28d达高峰,90d时降至正常水平。结论大鼠人工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建立后脊髓L4前角运动神经元GAP-43及TAU持续高表达状态,提示异类神经元再生和突触重建过程的进行,其表达变化过程与异类神经元成功再生的过程极为吻合。而大鼠人工体神经-内脏神经及体神经一体神经吻合后GAP-43和TAu表达趋势上的差异可能与神经再生过程中的微环境差异和支配靶器官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乙二醇-双-(2-氨基乙醚)四乙酸(EDTA)纯化成年大鼠许旺细胞的可行性。方法 取SD成年大鼠的双侧坐骨神经,高倍显微镜下剥除神经外膜及束膜。复合胶原酶NB4消化30min,600g离心去除上清液。加入含神经生长因子的培养液,置于细胞培养箱中预变性1周。胰蛋白酶消化预变性的神经获得原代细胞。培养至亚融合状态,EDTA-PBS溶液作用3min,显微镜下观察许旺细胞的变化。离心去上清,加入许旺细胞培养液悬浮,种植于培养瓶,置于培养箱培养。培养至亚融合,P75免疫荧光法检测许旺细胞的纯度。结果 通过两次EDTA法纯化,许旺细胞纯度已经达到99%以上。结论 EDTA可以高效纯化成年大鼠的许旺细胞。  相似文献   

7.
用变性骨骼肌桥修复周围神经缺损。为比较不同温度处理骨骼肌桥的优劣,用热变性和冷变性的方法处理大鼠的骨骼肌桥。桥接1~3个月后对大鼠桥接神经作大体观察、神经电生理检测及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冷变性-196℃组在自主运动恢复,再生神经传导速度及再生神经纤维的数量、质量诸方面均明显优于热变性60℃组和45℃组。  相似文献   

8.
林金德  荣国华 《现代医学》2000,28(5):355-356
神经端侧吻合法就是将受损神经的远断端缝合到正常神经的侧面或将神经片段桥接于正常神经和损伤神经远端侧面的方法。其神经再生的机制尚不清楚。影响端侧吻合神经再生的因素有 :端侧吻合的角度、神经营养因子、神经预变性处理与否、神经束膜吻合法和外膜缝合法、神经端端和端侧吻合法、外膜开窗与否、吻合处与效应器的距离及神经桥接与否。  相似文献   

9.
神经端侧吻合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金德 《铁道医学》2000,28(5):355-356
神经端侧吻合法就是将受损神经的远断端缝合到正常神的侧面或将神经片段桥接于正常神经和损伤神经远端侧面的方法。其神经再生的机制尚不清楚。影响端侧吻合神经再生的因素有:端侧吻合的角度、神经营养因子、神经预变性处理与否、神经膜吻合法和外膜缝合法、神经端端和端侧吻合法、外膜开窗与否、吻合处与效应器的距离及神经桥接与否。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大鼠脑出血后神经元改变及胶质增生的动态变化特征以及变化规律对行为学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出血组(分12h组、24h组、48h组、72h组4个时相组,每组5只)。采用自体股动脉血注入尾状核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通过对脑血肿周围脑组织坏死神经元计数和Longa行为学评分,动态观察各组大鼠脑血肿周围组织形态学的变化及神经功能状态。结果脑出血组12h即出现血肿周围脑组织部分神经元变性坏死,少数炎性细胞浸润,48h达高峰,72h后可见血肿周围胶质细胞、血管增生。脑出血组各时点的神经功能障碍评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均〈0.05)。结论脑出血后神经元变性、坏死,胶质细胞和血管增生可能是脑水肿加重和病情加重的主要原因之一;神经行为学变化与神经元病变及神经胶质细胞的增生性反应之间存在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大鼠坐骨神经缺损不同延迟时间后修复的再生效果.方法 大鼠右侧坐骨神经缺损分别预变性0、3、7、14和21 d后,用对侧坐骨神经桥接,术后6周分别行快蓝(Fast blue)逆行荧光示踪、胫前肌湿重称量、再生轴突数目、直径及髓鞘厚度等检测.结果 预变性7 d组的再生轴突数目多、直径大、髓鞘厚,明显优于其他组;3 d组与0 d组无明显差别,14 d和21 d组相对较差.结论 不同延迟时间后修复神经缺损可以对神经再生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以7 d时再生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周围神经损伤后行端侧吻合术时吻合口位置对术后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取新西兰大白兔58只,随机选10只为定位组,行胫神经干功能束鉴定,分别确定运动神经纤维和混合神经集中的位置;余48只随机分为A、B组,各24只,切断腓总神经远端,并与外膜开窗的胫神经端侧缝合。A组为实验组,吻合口位于运动神经纤维集中处;B组为对照组,吻合口位于混合神经纤维集中处。于术后1,2,3个月,A、B组每次各取8只,于吻合口近端行电生理检测,取吻合口远端0.5cm的腓总神经进行组织学及抗神经丝蛋白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光镜下可区分有髓神经纤维及无髓神经纤维团块并定位。随着术后时间延长,两组再生神经诱发电位的潜伏期逐渐缩短,波幅逐渐增大、肌湿重和肌纤维截面积逐渐增大、腓总神经有髓神经纤维数和神经束截面积显著增大,抗神经丝免疫组化阳性表达逐渐增强,且A组均优于B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周围神经损伤后行端侧吻合术时,吻合口选在运动神经束集中处时,其再生的运动神经纤维数目多,再生神经纤维束截面积大,质量高,所支配肌肉的功能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采用直接离断和离断并切除的方式切断实验兔的一支或相邻多支腹壁运动神经,建立实验兔去腹壁运动神经支配导致腹壁薄弱的动物模型。方法 将20只实验兔采用数字表法分为4组,通过外科操作损毁一侧腹壁的运动神经,第1组离断1支腹壁运动神经,第2组离断相邻的3支腹壁运动神经,第3组离断并切除1 cm长度的1支腹壁运动神经,第4组离断并切除1 cm长度的相邻3支腹壁运动神经,采集外科操作后实验兔两侧的腹围数据,通过对比两侧腹围情况观察实验兔外科操作后腹壁薄弱的发生情况,以验证腹壁薄弱动物模型的建立。结果 20例实验兔术后伤口均愈合,1只术后出现局部红肿,2周后消退;第1组、第2组和第3组实验兔两侧腹围未见明显变化,无腹壁薄弱,第4组5只实验兔操作侧腹围明显增加,出现腹壁薄弱,证实该组腹壁薄弱模型制备成功。结论 以离断并切除相邻多支腹壁运动神经的方法制备兔腹壁薄弱模型成功,该方法操作简单,效果良好,为腹壁薄弱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血管支架支撑的自体静脉神经导管对新西兰大白兔周围神经缺损再生修复作用。 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自体神经组(A组)、自体静脉神经导管组(B组)、血管支架支撑后的自体静脉神经导管组(C组)3组。分离并切除大白兔左后肢腓总神经约10 mm,制备腓总神经缺损,A组将切除的腓总神经旋转180°后缝合于缺损处,B、C组:分离切取20 mm长的颈外静脉,静脉回缩修剪后,B组将取下的静脉桥接于神经缺损处,C组将血管支架置入获取的颈外静脉,再接于神经缺损处。术后观察兔足部溃疡情况,进行兔左足展趾反射评分,术后12周,进行神经缺损修复的大体观察及电生理检测,比较各组兔左、右侧后肢腓肠肌湿质量比,并对修复的神经组织进行形态学观察和透射电镜检测,分析各组神经再生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术后各组均发现兔手术侧足跟部溃疡,以B组最严重,A组最好。术后12周A组展趾反射评分恢复最快且最好,C组次之,B组最差,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电生理检测A组神经传导速度最快(64.01±5.61) m/s,C组次之(53.43±7.99) m/s,B组最差(29.15±4.45) m/s,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腓肠肌湿重比A组>C组>B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2周,A组再生神经形态正常,B组静脉导管坍陷,直径较小,C组自体血管支架支撑的静脉导管未塌陷,直径略大于A组。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再生神经束面积、纤维密集程度及髓鞘厚度均为A组和C组明显优于B组( P<0.05)。 结论 血管支架支撑自体静脉神经导管能够较好的促进新西兰大白兔周围神经缺损的再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火针高选择性去隐神经关节支及腓总神经关节支联合塞来昔布口服对膝骨关节炎患者WOMAC评分及肿瘤坏死因子-a(TNF-a)的影响.方法:将60例膝骨关节炎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火针选择性去隐神经关节支及腓总神经关节支联合塞来昔布口服,对照组单纯塞来昔布口服,评价治疗前及治疗3周、5周WOMAC评分和关节液中TNF-a含量,并记录治疗过程中有无并发症.结果:火针疗法联合塞来昔布口服在WOMAC评分及关节液TNF-a含量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1-3周时改变明显,治疗3-5周后保持相对平稳水平.结论:火针高选择性去隐神经关节支及腓总神经关节支联合塞来昔布口服对膝骨关节炎患者WOMAC评分及TNF-a的影响明显优于单纯塞来昔布口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修复面神经缺损的一种新的有效替代材料。方法24只兔子随机分成实验组(化学萃取同种异体腓神经移植组,12只)和对照组(自体新鲜面神经移植组,12只)。每只兔子右侧面神经下颊支被切断以造成面神经缺损1 cm的模型,同时两组兔子分别以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和自体面神经桥接修复。术后3个月行肌电图、电镜、图像分析仪以及靶肌肉运动终板染色检查。结果术后3个月两组在神经传导速度、有髓神经纤维计数、靶肌肉运动终板计数上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电镜检查结果相似。结论化学去细胞的同种异体神经在面神经缺损修复上是自体神经的一种有效替代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壳寡糖(COSs)对兔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对32只健康成年兔行腓总神经夹伤术。再分为4组:COSs高、低剂量组(剂量3mg/kg及1.5mg/kg),弥可保组(阳性对照,剂量30μg/kg),空白对照组(给予等体积双蒸水),均耳缘静脉给药6周,行Meyer's改良神经三色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COSs高、低剂量组再生髓鞘数目显著优于空白对照组(P<0.01)。超微结构观察显示COSs高、低剂量组再生神经的髓鞘形态明显优于空白对照组,变性纤维数少于空白对照组。结论:COSs能促进兔腓总神经夹伤后的再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不同恢复阶段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腓神经功能变化情况。 方法 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9月浙江省中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74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并配合康复训练。分别于恢复1、3、6个月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评估患者下肢功能,采用肌电图检测腓总神经传导速度评估腓神经功能,并进行比较,同时观察下肢功能、腓总神经传导速度的关系。 结果 不同恢复阶段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3.950,P<0.001);不同恢复阶段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患侧腓总神经传导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41,P=0.045),健侧腓总神经传导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017,P=0.432);恢复1个月、恢复3个月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患侧腓总神经传导速度均明显低于健侧(t=-2.751,P=0.007;t=-2.540,P=0.012),恢复6个月时,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患侧、健侧腓总神经传导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71,P=0.173);随着恢复时间的延长,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逐渐升高,二者呈正相关(r=0.583,P<0.001);随着恢复时间的延长,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腓总神经传导速度逐渐加快,二者呈正相关(r=0.181,P=0.007);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与腓总神经传导速度呈正相关(r=0.148,P=0.028)。 结论 随着恢复时间的延长,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腓神经功能逐渐改善,下肢功能与腓神经功能密切相关,联合监测下肢功能与腓神经功能有助于对预后效果的评估。   相似文献   

19.
A study of nerve regeneration through a 1cm defect in the peroneal component of the sciatic nerve was performed on sixteen rabbits. Either silicone or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PTFE) tubes or nerve graft were used to bridge the defect and the opposite limb was not operated upon. The rabbits that underwent nerve grafting had favourable findings. In the PTFE group, a nerve-like structure was seen at the former gap site and histology confirmed viable axons within the tubes and distal to the repair site. In the silicone tube group, there were no myelinated axons demonstrated. The axonal count for the grafted nerves and the nerves repaired with PTFE tube are on average 80.4% and 38.2% of that of the unoperated nerve, respectively. On average, the percentage anterior compartment muscle weight (expressed as a percentage of the unoperated limb) for the silicone, PTFE and nerve graft groups are 42.3%, 42.1%, and 72.7%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although, PTFE conduits can bridge a nerve defect of 1cm, nerve grafting provides a superior and more predictable outco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