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浅谈运脾法在儿科临床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晓红 《河北中医》2003,25(12):915-916
小儿的生长 ,非气血无以立形体之基 ,非气血无以成形体之壮。而脾胃为水谷之海 ,气血生化之源 ,脏腑经络之根 ,被称为“后天之本” ,可见脾胃与小儿的生长发育关系十分密切 ,而小儿又具“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 ,因此在儿科临床上调护脾胃气机之“运脾”法更为常用且有效。1 小儿脾胃特点与疾病的关系中医学认为 ,小儿脏腑娇嫩 ,形气未充 ,属“稚阴稚阳”之体 ,无论在物质基础 (阴 )与生理功能(阳 )等方面都是幼稚和不完善的 ,明代儿科医家万密斋经过长期临床实践 ,不断总结 ,提出了小儿“脾常不足”说。万密斋在《育婴家秘》中说 :“脾不用…  相似文献   

2.
小儿时期生机蓬勃 ,发育迅速 ,无论在生理上 ,还是病理方面 ,都与成人有所不同。而且年龄越小 ,差别越大。掌握小儿时期的生理和病理特点 ,对于了解小儿常见病的发生及治疗 ,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1 生理特点1.1 脏腑娇嫩 ,形气未充 :是指小儿时期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筋肉骨骼 ,以及精血津液等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活动方面 ,均未臻成熟完善。历代儿科医家把这种现象称为脏腑娇嫩 ,形气未充。古代儿科医家根据小儿时期的机体柔嫩 ,气血未充 ,经脉未盛 ,神气怯弱 ,精气未足等特点认为是“稚阴稚阳”的表现。这里的阴 ,一般是指体内精…  相似文献   

3.
小儿生理病理有其独特之处。明代医家万密斋首次提出了“脾常不足”说,此精辟地概括了小儿脾胃的基本特点,正确认识和掌握这一特点,对于小儿的预防保健及临床诊治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脾常不足是小儿的一个重要生理特点所谓脾常不足,是指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胃薄弱的生理状态而言。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小儿的生长发育有赖于后天水谷精微的不断补充。由于小儿时期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对营养物质的需求量大,而小儿的脾胃功能尚未健全,所以相对地感到不足,正如万全所说:“脾常不足者,脾司土气,儿之初生,所  相似文献   

4.
小儿推拿按摩疗法 (以下简称推拿疗法 )是用手法作用于小儿体表的腧穴经络 ,以激发机体自身的调节作用 ,扶正祛邪 ,纠正经络偏差 ,调整脏腑机能 ,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是一种集预防保健和诊治疾病于一体的学科。小儿具有“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生理特点 ,正如宋代儿科专家钱乙所言 :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 ,全而未壮”。特别是“脾常不足”。若喂养不当 ,寒温失调 ,乳食不节则易致脾胃功能失调。临床常可见 :吐泻、腹胀、食积、疳积、厌食、乳食不进、消化不良、面黄肌瘦、精神不振等。脾胃为后天之本 ,脾胃病若不及…  相似文献   

5.
<正> 小儿感冒从脾论治,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讨论。 1 脾虚气弱是小儿感冒的病因基础 小儿感冒有内外之因,究其根本,实属正虚。故《内经》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是小儿水谷运化、转输中心,也是气生成的关键之脏。小儿脾常不足,形气未充,机体与生理功能均未达成熟完善。当小儿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外邪就乘虚侵入而发病。李  相似文献   

6.
鲁艳芳 《光明中医》2013,(11):2245-2247
小儿体质有"纯阳之体"、"稚阴稚阳之体"、"阳有余阴不足之体"和"少阳之体"等,其中以"纯阳之体"与"稚阴稚阳之体"的学术争鸣最为突出,影响最大.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高度概括了小儿脏腑娇柔,形气未充,阴阳二气均幼稚不足,主要表现肾气未充,筋骨未坚;脾胃薄弱,气血未足;肌肤柔嫩,腠理疏松;神气怯弱,精神未全.患病时病情易变,治疗须及时、准确.稚嫩之体,用药须中和,调治脾胃最为上.神气怯弱,宜谨调精神,促进其正常的情志活动发展.  相似文献   

7.
董丹 《光明中医》2010,25(5):778-780
<正>小儿时期,无论在物质基础还是生理功能方面,都是幼稚娇嫩和不完善的,我国古代医家把小儿生理特点概括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  相似文献   

8.
正张琪教授为首届国医大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医7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擅用经方,造诣深厚。小儿具有脾常不足,肾常虚的特点。小儿脾胃发育未臻完善,其脾胃之体成而未全,脾胃之气全而未壮,加之饮食不知自节,冷暖不能调节,易于损伤脾胃,造成受纳、腐熟、精微化生传输异常,易患脾系疾病;肾藏精,主骨,小儿气血未充,肾气未固。张琪教授认为小儿患病  相似文献   

9.
形寒饮冷与小儿咳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寒饮冷则伤肺”最早见于《难经·四十九难》中 ,意思是外感寒邪、冷食冷饮可损伤肺脏。《灵枢·百病始生篇》也提出“重寒伤肺”,是指寒邪侵犯机体则肺先受病 ,若再饮冷 ,脾胃受寒 ,母病传子 ,则致肺病 ,内外合邪 ,故为“重寒”。在小儿疾病中 ,以肺系咳喘病居多。这是因为小儿生理特点是脏腑娇嫩 ,形气未充 ,五脏六腑成而未全 ,全而未壮 ,卫外之气不固 ,易为外邪所侵 ,肺为娇脏 ,更易受邪 ;另外 ,小儿饮食不知饥饱寒热 ,过食生冷可伤及脾胃阳气 ,而致寒饮痰湿内生 ,引发咳喘。同时 ,在《内经》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黄帝问曰 :肺之令人…  相似文献   

10.
调理脾胃在儿科临床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小平 《四川中医》2001,19(2):18-18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小儿气血未充形体未壮,其生长发育,全赖脾胃充养。调理脾胃在儿科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贫血、咳喘、泄泻、小儿汗症等儿科病症,从脾胃调治,多能收到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从脾胃着手论治疑难病症,莫不立足于小儿的阴阳两稚,肾气未充,其机体之平和尤赖于脾胃气阴的斡旋周济。小儿之生长发育,仰仗于脾胃之营养供给,先天之肾气固为生发之动力,但“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由此可见,脾胃所参与的并非只是消化过...  相似文献   

12.
小儿泄泻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这一生理特点,使之藩篱疏薄,易感外邪;脾胃不足,易伤饮食,均能导致小儿脾胃的消化功能紊乱而产生泄泻。  相似文献   

13.
郑峰  汪洋 《中国中医急症》2011,20(4):687-687
小儿腹泻多见于2岁以内的婴幼儿,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尤以夏秋季节发病较多。由于小儿具有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特点,使其脾胃需化生更多的水谷精微充盛机体,小儿脾胃的负担相对较重;同时小儿兼具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特点,脾胃相对较薄弱,感受外邪、内伤乳食等均可引起脾胃失调而腹泻。  相似文献   

14.
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涎液而言。咳嗽是小儿时期的多发病、常见病,大约占儿科门诊病人的80%以上,尤其在冬春季节更为多见,与季节气候变化有关,而小儿特有的生理特点也使本病的发生呈现出特有的病理特点。首先,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故易受外邪侵袭。其次,肺主一身之气,为五脏之华盖,肺卫之气旺盛,腠理固密则不受外邪侵袭。脾胃为后天之本,  相似文献   

15.
浅析小儿肝常有余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雪峰  郝东阳 《陕西中医》2001,22(7):446-447
1对小儿肝常有余的认识 小儿机体柔嫩,气血未充,为稚阴稚阳之体,患病之后,易见高热、风动之症,故历代医家提出了“肝常有余”之说,这是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概括。 “肝常用余”之说最早见于朱丹溪《丹溪心法》,但他提的“肝常有余”是从病理的角度出发的、而我认为还应该是一个生理性的概念。例如明代万全就认为“肝常有余”乃是“本脏之气”,清代陈修园也说小儿“肝常有余”,这是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无时无刻不在生长发育,他的机体与活动功能都向成熟完善的方面发展,年龄愈小,发育愈快,生机旺盛,最富于生长能力。…  相似文献   

16.
脾常不足、肾常虚是小儿的生理特点之一。小儿初生,若草木方萌,阴阳稚弱,气血未充。钱乙指出:“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幼幼集成》云:“幼稚之气,尤为易亏,唯必根究先天之薄弱,而从方脉诸书,求源探本以为治”。故认病辨证应结合小儿之生理病理特点,不可视小儿为成人之缩影。  相似文献   

17.
泄泻一病,乃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尤以婴幼儿更为多见.<景岳全书·泄泻>曰:"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泻利作矣."说明泄泻之病变主要在于脾胃.小儿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正所谓:"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  相似文献   

18.
纯阳理论与稚阳稚阴学说是中医儿科学认识小儿体质、生理、病理的两大代表性理论学说。《颅囟经》正式提出纯阳理论,认为小儿真气未耗,生长旺盛;北宋钱乙继承了纯阳理论,并发展性提出小儿易虚易寒的体质特点,认为儿科用药应注重柔润及脾胃调护,反对一味使用清凉之品,伤及小儿阳气;清代吴瑭提出稚阳稚阴学说,认为小儿幼小娇嫩,"稚阳未充,稚阴未长",易出现阳气衰微现象。后世医家在以上两种理论学说的基础上,提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和"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的病理特点。基于以上特点,临床儿科疾病的治疗应注重调节阴阳、顾护脾胃,用药应避免峻补峻泻,寒热温凉四气、辛苦甘酸咸五味不可过用。  相似文献   

19.
王应麟教授认为,小儿厌食有先天及后天因素所致。小儿生理特点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常不足",后天喂养不当,或者久病伤脾均会导致厌食。主要责之脾胃,又与肾脏、肺脏有密切的关系,主要证型为脾胃不和。王师治疗小儿厌食的经验方"厌食合剂",由黄精、茯苓、佛手、木瓜、砂仁5味基础药组成,并随病情转归加减,随症配伍,具有调理脾胃、消食导滞、健脾益肾的功效,可以改善小儿厌食,增强患儿体质。  相似文献   

20.
调理脾胃法在儿科临证中的应用王英豪(山东省青岛市418医院青岛266071)关键词儿科疾病调理脾胃法临床应用1调理脾胃法在治疗儿科疾病方面的重要性中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对于小儿来说,尤其重要。小儿的生理特点是“脏腑娇嫩,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