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抗凝血灭鼠剂对贵阳市褐家鼠的毒效实验室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贵阳市褐家鼠对杀鼠灵、杀鼠迷、敌鼠钠盐和溴敌隆等抗凝血灭鼠剂的适口性和各种药剂的灭鼠效果,为制定有效的灭鼠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从现场捕获的褐家鼠中筛选出80只健康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4组,采用有选择性摄食和无选择性摄食试验进行评估。结果4种抗凝血灭鼠剂对贵阳市褐家鼠的毒杀率在90%以上,摄食系数依次为杀鼠迷1.49,溴敌隆0.67,敌鼠钠盐0.62,杀鼠灵0.37。结论4种抗凝血灭鼠剂对贵阳市褐家鼠均有较好的毒杀效果,其中杀鼠迷适口性最好,溴敌隆适口性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2.
济南部队褐家鼠抗药性及抗凝血剂灭鼠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测定褐家鼠的抗药性,观察抗凝血剂灭鼠效果。方法:抗药性调查,采用毒饵消耗法;灭效观察,采用3d饱和投饵法。结果:济南市和许昌市部队驻地褐家鼠对杀鼠灵的抗药性发生率分别为204%和417%;潍坊市和辉县市虽未发现抗性鼠,但部分敏感褐家鼠个体对杀鼠灵的药物耐受性已经明显增强。溴敌隆、杀鼠迷和敌鼠钠盐3种抗凝血灭鼠剂对褐家鼠的实验室毒杀效果,无选择摄食试验毒杀率均为100%;而有选择摄食试验毒杀率分别为9286%,6154%和3846%,摄食系数依次为070、045和022;现场灭鼠试验,溴敌隆和杀鼠迷毒饵盗食率明显高于敌鼠钠盐,灭鼠率则分别为8511%、8733%和8155%,三者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今后应加强抗药性监测,合理指导灭鼠用药,以减少褐家鼠抗药性的进一步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江苏省家栖鼠对杀鼠灵的抗药性。方法:按全国鼠类抗药性监测协作组制定的“鼠类对抗凝血灭鼠剂敏感性和抗药性试验方法”。结果:褐家鼠平均致死剂量为18.53mg/kg,平均致死天数5.7d,黄胸鼠平均致死剂量133.55mg/kg,平均致死天数6.8d。试验结束后产生抗药性的个体褐家鼠4只,黄胸鼠2只。结论:2种家栖鼠对抗凝血灭鼠剂耐药力增强,有产生抗药性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佛山市城区两种家栖鼠对杀鼠灵的抗药性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调查佛山市城区家栖鼠对第一代抗凝血剂杀鼠灵的抗药性。方法 按全国鼠类抗药性监测协作组统一方法,进行无选择性摄食试验。结果 经对佛山市城区内捕获的30只褐家鼠、38只黄胸鼠进行抗药性监测,其抗性率分别为0和34.21%,总平均摄药剂量分别为15.27和395.52mg/kg,按家栖鼠抗药性检验标准,黄胸鼠对杀鼠灵已形成抗药性种群。结论 以黄胸鼠为优势种的场所,要考虑使用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而以褐家鼠为主的场所,则可继续使用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同时应加强对灭鼠药物的敏感性监测,科学、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广东省家栖鼠对抗凝血灭鼠剂的抗药性变化.方法 按全国鼠类抗药性监测协作组统一方法,进行无选择性摄毒试验.结果 经对广东省5市所捕捉的769只褐家鼠、303只黄胸鼠进行抗药性监测,其抗性率分别为1.69%和12.21%,总平均摄药剂量分别为10.36和131.96 mg/kg,按家栖鼠抗药性检验标准,黄胸鼠和褐家鼠均对第一代抗凝血剂杀鼠灵产生抗药性个体.结论 以黄胸鼠为优势种的场所,要考虑使用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而以褐家鼠为主的场所,则可继续使用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同时应加强对灭鼠药物的敏感性监测,科学、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6.
黄胸鼠对抗凝血灭鼠剂交叉抗药性试验观察   总被引:20,自引:13,他引:7  
目的:观察黄胸鼠对抗凝血灭鼠剂交叉抗药性。方法:在实验室作无选择性摄食试验。分别摄食0.025%杀鼠灵,0.025%敌鼠钠盐,0.005%氯敌鼠,0.0375%杀鼠迷,0.005%溴敌隆毒饵4d。结果:黄胸鼠死亡比分别为0/5,0/5,1/5,2/5,2/5。黄胸鼠对溴敌隆抗性发生率为50%(5/10)。摄食溴敌隆或杀鼠灵或杀鼠迷存活鼠,对杀鼠灵抗性发生率为100%(10/10),杀鼠灵抗药性试验存活鼠对大隆抗性发生率为62.5%(5/8)。结论:发现黄胸鼠对抗凝血灭鼠剂产生了交叉抗药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广东省家栖鼠对抗凝血灭鼠剂的抗药性变化。方法 按全国鼠类抗药性监测协作组统一方法,进行无选择性摄毒试验。结果 经对广东省5市所捕捉的769只褐家鼠、303只黄胸鼠进行抗药性监测,其抗性率分别为1.69%和12.21%,总平均摄药剂量分别为10.36和131.96mg/kg,按家栖鼠抗药性检验标准,黄胸鼠和褐家鼠均对第一代抗凝血剂杀鼠灵产生抗药性个体。结论 以黄胸鼠为优势种的场所,要考虑使用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而以褐家鼠为主的场所,则可继续使用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同时应加强对灭鼠药物的敏感性监测。科学、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湛江市区在采用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主要是敌鼠钠盐)20年后,改用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4年,黄胸鼠和褐家鼠对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的抗药性变化。方法用非选择性实验进行抗药性研究,将其结果与4年前相关数据比较。结果两种家栖鼠对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抗药性水平比4年前降低,特别是黄胸鼠。结论对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产生抗性种群的地区,改用第二代产品,能缓解前者的抗药性。  相似文献   

9.
广州市家栖鼠对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抗药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8,他引:3  
目的探讨家栖鼠对抗凝血灭鼠剂的抗药性变化。方法按全国鼠类抗药性监测协作组统一方法,进行无选择性摄毒试验。结果经对广州市所辖9区内捕获的130只褐家鼠、31只黄胸鼠、18只小家鼠进行抗药性监测,其抗性率分别为8.5%、45.2%和27.8%,总平均摄药剂量分别为17.72、278.46和1164.24mg/kg,按家栖鼠抗药性检验标准,黄胸鼠和小家鼠对第一代抗凝血剂杀鼠灵已形成抗药性种群,褐家鼠有抗药性个体产生。结论以黄胸鼠和小家鼠为优势种的场所,要考虑使用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以褐家鼠为主的场所,则可继续使用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但应加强对灭鼠药物的敏感性监测,科学、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北京市褐家鼠对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的抗药性。方法褐家鼠连续6 d无选择摄食0.005%杀鼠灵毒饵,之后正常饲养观察14 d,记录死亡情况。结果所有试鼠全部毒毙,未出现抗性鼠。平均致死剂量14.33 mg/kg,平均致死天数4.63 d。结论北京市褐家鼠对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仍然敏感,第一代产品可继续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蕲春县应用抗凝血灭鼠剂以来,褐家鼠对抗凝血灭鼠剂的抗药性变化。方法按全国鼠类抗药性监测协作组统一方法进行抗药性试验。结果在湖北省蕲春县分别于1990年、1995年、2000年、2002年、2005年和2007年进行6次褐家鼠抗药性监测,共208只测试鼠,仅有3次各有1只存活,且后4次监测的试鼠无论雌雄、最低和最高平均致死剂量,都明显低于1995年以前的水平,但平均致死天数较1990年首次监测时有所延长。结论蕲春县在使用抗凝血灭鼠剂灭鼠23年后,褐家鼠对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仍高度敏感,对抗凝血药物的耐受能力均低于黄胸鼠和小家鼠,可以继续使用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杀灭褐家鼠。  相似文献   

12.
目的全面掌握上海地区家栖鼠对第一代和第二代抗凝血杀鼠剂的抗性水平,为科学选用化学灭鼠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按照全国鼠类抗药性监测协作组统一的无选择性摄毒试验方法,观察死亡时间与致死剂量分布。结果在实验的187只褐家鼠中,未检测到抗杀鼠灵的褐家鼠个体,73只黄胸鼠中8.22%的个体对杀鼠灵产生抗性,小家鼠在供食0.05%杀鼠灵毒饵后在整个实验期限内均死亡;在实验的203只褐家鼠、104只黄胸鼠以及25只小家鼠中,未检测到抗溴敌隆的褐家鼠个体;5.77%的黄胸鼠对溴敌隆产生抗性;小家鼠在供毒0.01%溴敌隆后,整个实验期限内均死亡;家栖鼠摄毒后死亡时间分布多数呈基本正态曲线分布,致死剂量多数偏度系数大于1。结论上海市范围内褐家鼠对杀鼠灵和溴敌隆的抗性水平呈明显的衰退趋势,黄胸鼠对杀鼠灵和溴敌隆的抗性水平稳中有降;小家鼠对杀鼠灵和溴敌隆仍属敏感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斯氏屋顶鼠对抗凝血灭鼠剂的抗药性变化。方法参照全国鼠类抗药性监测协作组统一方法,进行无选择性摄毒试验。结果经对广州市所辖9个区内所捕获的53只斯氏屋顶鼠进行抗药性监测,存活率为3.8%,其总平均摄药剂量为30.31mg/kg,存活平均摄药剂量为58.29mg/kg。经与同期同地家栖鼠抗药性比较,该鼠种对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敏感性介于黄胸鼠与褐家鼠之间。结论控制斯氏屋顶鼠可使用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但应加强对灭鼠药物的敏感性监测,科学、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上海地区黄胸鼠和褐家鼠对第一代和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的抗药性,分析原因,制定对策.方法现场捕获褐家鼠和黄胸鼠,按照全国鼠类抗药性监测协作组统一的方法进行无选择性摄毒试验,分别摄食0.005%、0.05%杀鼠灵毒饵和0.005%溴敌隆毒饵.结果对杀鼠灵抗药性,44只褐家鼠中发生率为2.27%,29只黄胸鼠中发生率为13.79%;对溴敌隆抗药性,42只褐家鼠中发生率为4.76%,10只黄胸鼠中发生率10.00%;对杀鼠灵和溴敌隆毒饵产生抗药性的黄胸鼠个体分别对溴敌隆和杀鼠灵毒饵产生交互抗性.结论(1)当停用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14年后,褐家鼠对杀鼠灵的抗性发生率有明显的衰退现象,黄胸鼠对杀鼠灵的抗性水平未发生明显变化;(2)在连续15年使用溴敌隆后,上海地区的褐家鼠和黄胸鼠均对溴敌隆产生了抗性个体;(3)建议尽快建立鼠类对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抗药性检验方法、抗药性个体和种群的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试验观察虹口区城区褐家鼠对第一代抗凝血剂杀鼠灵和第二代抗凝血剂溴敌隆的抗药性发生率,为家栖鼠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0.005%杀鼠灵毒饵和0.005%溴敌隆毒饵进行无选择性摄食试验。结果 0.005%杀鼠灵毒饵,25只褐家鼠未监测到抗药性个体;0.005%溴敌隆毒饵,27只褐家鼠抗药性发生率为3.7%(1/27)。结论在虹口区城区,褐家鼠对第一代抗凝血剂杀鼠灵敏感,但存在对第二代抗凝血剂溴敌隆的抗药性,应加强对灭鼠药物的敏感性监测,科学、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6.
较发达农村的家鼠及其相关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窦店村家鼠密度在不同环境间差别非常显著,楼房区为9.84%,平房区为17.05%,特殊行业为60.53%。褐家鼠在3种环境的分布极不平衡,楼房区为0,平房区为2.46%,特殊行业为52.63%:小家鼠在3种环境的分布较平均。相对而言,居民区的主要害鼠是小家鼠,特殊行业主要是褐家鼠。调查结果还显示,居民区不同类别房间的鼠密度因食源丰富度、防鼠性等不同而差别非常显著。养猫虽对家鼠有一定影响,但远远不能消除鼠害。卫生的好坏对家鼠密度的影响较大,其中对褐家鼠的影响更显著。农村住房由平房向楼房的发展及卫生条件的改善,会导致家鼠密度下降及家鼠种类组成中大型鼠构成比下降,而特殊行业的鼠害及大型鼠的构成比则上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家栖鼠对抗凝血灭鼠剂的抗药性变化。方法 按全国鼠类抗药性监测协作组统一方法,进行无选择性摄毒试验。结果 经对雷州半岛内湛江市区的赤坎区和霞山区、徐闻县城区、廉江市安铺镇区捕捉的257只褐家鼠、165只黄胸鼠,进行抗药性监测,褐家鼠暂未发现抗药性个体;黄胸鼠的抗性率为7 .88%,其存活摄药剂量在145. 90mg/kg以上,按家栖鼠抗药性检验标准,黄胸鼠产生抗药性个体。结论 雷州半岛的鼠类控制工作仍可继续使用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但应加强对灭鼠药物的敏感性监测,科学、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掌握合浦县啮齿动物的种类、构成与分布,为鼠疫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用笼捕法对家栖和野栖啮齿动物进行调查,并进行分类。结果黄胸鼠和褐家鼠是室内优势鼠种,黄毛鼠和板齿鼠是室外优势鼠种;平均鼠密度为10.75%,室内(11.46%)高于室外(10.04%);黄胸鼠、褐家鼠、臭鼩鼱、黄毛鼠和板齿鼠的密度分别为4.09%、3.88%、3.20%、6.86%和2.51%。结论黄胸鼠、褐家鼠、臭鼩鼱、黄毛鼠和板齿鼠均是合浦县鼠疫预防控制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