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MVIS-2035全自动血液流变分析仪的参数进行评价,探讨血液流变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用MVIS-2035全自动血液流变分析仪分别测定健康人(56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56例)的血液流变学改变,并用国家物质中心调配的标准液(高黏度油、中黏度油、低黏度油和血浆黏度油)测定批内精密度和批间精密度。结果全血高、中、低黏度批内精密度变异系数(CV)在切变率200/s、30/s、3/s时均小于2%,批间全血低黏CV在切变率200/s、30/s、3/s时为2.59%、2.79%13.22%,其余CV均小于2%。血浆黏度批内、批间变异系数分别为1.31%、2.49%。病人组与对照组比较,除血液屈服应力(fc)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全血高切、中切、低切黏度(ηb)、血浆黏度(ηp)、红细胞聚集指数(Arbe)、红细胞刚性指数(IR)、红细胞电泳时间(EPT)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用MVIS-2035全自动血液流变分析仪测血液流变的精密度好,结果可靠,可用于临床诊断心脑血管疾病与疗效监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MVIS-2035全自动血液流变分析仪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参考值范围。方法用MVIS-2035全自动血液流变分析仪测定485例健康体检者的全血高切(200/S)、中切(30/s)、低切(3/s)黏度值,血浆黏度值,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血液屈服应力和红细胞电泳时间。结果485例健康人血液流变学指标均呈正态分布。除血液屈服应力外各血液流变学指标在不同性之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各年龄组之间(〈20岁组分别与与20—39岁组、40~59岁组、/〉60岁组比较)比较:20~39岁组、40~59岁组、红细胞聚集指数增高,血浆黏度值降低。而≥60岁组全血低切黏度值及红细胞聚集指数增高,血浆黏度值降低(P〈0.05),红细胞刚性指数增高(P〈0.05)。95%可信区间正常参考值:男、女组的全血高切黏度值分别是4.81—6.63mPa/s、4.52~6.17mPa/s,全血中切黏度值分别是6.70—8.88mPa/s、6.14~8.35mPafs,全血低切黏度值分别是9.72~12.94mPa/s、8.78~12.18mPa/s,血浆黏度值为1.40~1.72mPafs、1.37—1.84,红细胞聚集指数分别是5.68—8.57、5.19—7.85,红细胞刚性指数分别是0.81~1.11、0.75—1.08,血液屈服应力为0.86—1.35,红细胞电泳时间分别是16.00-21.27s、14.89—19.95s。结论血液流变学的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在不同性别、年龄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各实验室应建立自己的参考值为临床诊断提供最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4.
血液流变学俗称中风预报,是针对血液进行的物理流变学检测,其对很多疾病有预报性,如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等,上述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出现之前,往往由各种因素引起血液黏滞度增高。下面将常用的指标及意义总结如下,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5.
血液流变学目前在临床应用最多的是血液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红细胞沉降率、变形性和聚集性(尤其是血小板的聚集性)。笔者对我院诊治的55例患者进行了血流变学的检测,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其中33例临床诊治为心脑血管的病变的病理组,并与22名排除心脑血管病的体检人员对照分析来探讨血液流变学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血液流变学及其各项指标在临床上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血液流变学在临床应用广泛,现通过对血液流变学及其各项指标临床应用进行总结,以更好地为临床各种疾病的诊断及鉴别提供依据。在临床应用血液流变学进行诊断疾病时,不能孤立地看待流变学的某项指标,应结合临床综合分析才能客观地做出诊断结果。  相似文献   

7.
应用MVIS-2011型全自动血液流变仪进行全血粘度(Ⅰ、Ⅱ、Ⅲ号粘质质控液)三个不同切变率及血浆粘度的检测分析。全血粘度高、中、低三个不同粘度值(mpas)的批内CV%分别为Ⅰ号1.58%、2.31%、9.28%;Ⅱ号1.74%、1.38%、3.21%;Ⅲ号1.21%、4.38%、3.16%;批间CV%分别为Ⅰ号3.81%、3.89%、5.27%;Ⅱ号3.36%、3.72%、5.04%;Ⅲ号4.21%、4.83%、5.39%;血浆粘度CV%1.49%。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定值质控液与参考值结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污染率为1.51%。  相似文献   

8.
血液流变学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报道了用血液流变学方法(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球压积、纤维蛋白原、血沉)检测蚌埠地区153例健康人的正常值,并对479例心血管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的血液流变学测定值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冠心病、心肌梗塞、原发性高血压、脑血栓和糖尿病的比值比正常人明显增高(P<0.05~0.005)。文章讨论了上述变化的机理及血液流变学在临床上应用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脑缺血及再灌注对血液粘度与红细胞变形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大鼠脑缺血及再灌注模型 ,探讨血液粘度、红细胞变形性指标 (DI)在脑缺血及再灌注情况下的变化。实验表明 :在缺血过程中 ,主要由于RBC的代偿作用 ,全血粘度减低 ,RBC变形性增强 ;在再灌注过程中 ,全血与血浆的粘度都升高 ,到再灌注 1 2h发现有恢复正常的趋势 ;说明在缺血、缺氧情况下 ,三磷腺苷减少及一些化学因子的释放促使了这种改变 ,长时间的再灌注会起到修复作用。随着切变率的增加 ,同组实验组中DI的测量值均呈指数函数递增 ,对此建立该模型下的数学方程 :φ =a +b×e[-c(x-x0 ) ] ;同时对同一切变率不同实验组的RBC变形性也做了研究 ,发现DI变化不仅与缺氧及代谢性酸中毒有关 ,而且与RBC自身的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10.
检测29例白血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包括AL17例,CML12例。结果发现CML组有明显血液流变学异常,表现在全血还原比粘度上升,红细胞电泳时间延长及刚性指数增加,血小板粘附率升高,白细胞计数增高,而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纤维蛋白原、血沉方程K值正常,说明血细胞因素如红细胞变形性、血小板粘附率、白细胞数量改变是导致CML血液流变学变化的主要原因,而纤维蛋白原等血浆因素对此影响不大,AL组因血小板数量减少,同时可能伴血小板功能障碍导致血小板粘附率下降.这些研究结果可为白血病患者是否进行抗凝治疗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SF-30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日本东亚株式会社产),可同时进行红细胞、白细胞分类计数和血小板计数及相关指标计算等23个测定指标,具有自动化程度高、准确、快速,并能对异常结果提示相关报警功能等特点.现对我院投入使用的SF-30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使用情况和主要性能指标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白血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改变情况。方法  4 5例白血病患者清晨空腹取静脉血 5ml,采用SA B型血液流变电脑诊断仪检测血液流变学的各项指标 ,并分析其改变情况。结果 发现CML组有明显血液流变学异常 ,表现在全血还原比粘度上升 ,红细胞电泳时间延长及刚性指数增加 ,血小板粘附率升高 ,白细胞计数增高 ,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纤维蛋白质、血沉方程K值正常 ,而纤维蛋白原等血浆因素对此影响不大 ;AL组血小板数量减少 ,血小板粘附率下降。结论 研究结果可为白血病患者是否进行抗凝治疗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血液黏稠度变化。方法选取我院2011—12~2012—12心内科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28例为实验组,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造影检测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冠状动脉回旋支(Cx)、右冠状动脉(RCA)的校正TIMI帧数(CTFC)。采用全自动血流变仪检测红细胞变形指数、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结果实验组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冠状动脉回旋支(Cx)、右冠状动脉(RCA)的校正TIMI帧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血浆黏度、红细胞变形指数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CF患者红细胞聚集指数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血液红细胞聚集指数升高,临床工作中可以通过改善血细胞聚集状态控制冠状动脉慢血流。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MVIS-2030全自动血液流变分析仪的测定性能进行评价,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用MVIS-2030全自动血液流变分析仪重复测定质控液及同一份血液在不同温度下的重复测定.结果:MVIS-2030全自动血液流变分析仪的批内精密度在高、中、低切变率时的CV值分别为1.7 %、4.4 %、4.6 %,重复性较好.全血10 ℃组与37 ℃组高切变率、中切变率、低切变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5 ℃组与37 ℃组高、中、低切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10 ℃组与37 ℃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5 ℃组与37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MVIS-2030全自动血液流变分析仪测血液流变的精密度较好,温度对测量结果有一定影响,过低时会导致测量值偏高.  相似文献   

15.
16.
张录喜  刘芳  姚彦 《当代医学》2009,15(32):28-28
高黏血症是以血液黏稠度增高为主要表现的病理综合征,血液黏稠度增高后,血液阻力加大、流动缓慢致组织血液灌注量显著减少而馋心脑等器官产生缺血、缺氧的一系列表现,如胸闷、胸痛、头痛、眩晕、耳鸣、视觉障碍、四肢麻木、肿胀等,严重者形成血栓,导致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中风等一系列严重疾病。影响血液黏稠度的主要因素有:红细胞性因素,如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变形性、红细胞聚集性等;血浆陛因素,如血浆蛋白(纤维蛋白原、免疫球蛋白)、血糖、血脂等。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rLj-RGD3对正常大鼠及角叉菜胶致尾血栓模型大鼠的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测定给予不同剂量rLj-RGD3后正常大鼠全血和血浆黏度,以评价rLj-RGD3对正常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以角叉菜胶诱导大鼠尾部血栓模型,测定给予不同剂量rLj-RGD3后血栓模型大鼠全血和血浆黏度,以评价rLj-RGD3对血栓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结果与空白组相比,rLj-RGD3对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无明显影响;与血栓模型组相比,rLj-RGD3呈剂量依赖性地降低全血比黏度浆和血浆比黏度的升高。结论 rLj-RGD3可降低血栓模型大鼠血黏度,而对正常大鼠血液黏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100例健康人血液流变学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对100例不同职业健康人进行了血液流变学测定并对其常见的影响因素进行初步分析。证实了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测定值的不同规律。本文与上海华山医院报导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考虑与海拔高度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33例慢性肺心病的血液流变学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血液粘度明显增高,红细胞压积上升是影响全血粘度的主要因素。血液粘度上升可使微循环灌注不足导致多脏器损害,使缺氧进一步加重,形成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20.
李宏艳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8):1283-1284
目的:探讨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及血小板凝聚率变化及其在临床诊断及治疗上的应用。方法:测定55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和与之年龄及性别相匹配的55例正常对照组血液流变学和血小板凝聚率指标。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慢肾病人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血小板凝集率指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聚集指数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下降。结论:慢肾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血液稀释疗法有助于改善和稳定肾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