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型糖尿病患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14^C-UBT分别测定150例DM2及70例体检者照组的样品每分钟衰变数(DPM),以此判断幽门螺杆菌(HP)的阳性发生率及其感染程度。结果:DM2组HP阳性感染率为76%,显著高于对照组51%(P〈0.01);感染程度(中重度)百分率与对照组比较,也极具统计学意义(P〈0.01)。HP感染与年龄密切相关,在大于60岁的DM2组中。HP感染阳性率为86%,高于60岁以下的DM2组71%(P〈0.05),两组之间中重度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DM2病人易罹患HP感染,且与年龄大小有关,是引起慢性胃及十二指肠等感染的主要病因之一,应予积极防治。  相似文献   

2.
应用14^C-UBT分别测定150例DM2及70例体检者照组的样品每分钟衰变数(DPM),以此判断幽门螺杆菌(HP)的阳性发生率及其感染程度。结果:DM2组HP阳性感染率为76%,显著高于对照组51%(P〈0.01);感染程度(中重度)百分率与对照组比较,也极具统计学意义(P〈0.01)。HP感染与年龄密切相关,在大于60岁的DM2组中。HP感染阳性率为86%,高于60岁以下的DM2组71%(P〈0.05),两组之间中重度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DM2病人易罹患HP感染,且与年龄大小有关,是引起慢性胃及十二指肠等感染的主要病因之一,应予积极防治。  相似文献   

3.
端粒酶RNA与胃粘膜HpcagA及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端粒酶RNA与胃粘膜幽门螺杆菌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HpcagA)感染及增殖细胞核原(PCNA)表达的关系。方法取病理证实的各种胃粘膜病变的活检标本150例,应用原位PCR及免疫组化ABC法分别检测端粒酶RNA、HpcagA感染和PCNA表达。结果HpcagA感染各组的PCNA、端粒酶RNA阳性率随着胃粘膜病变的加重而上升(P<0.05)。HpcagA感染组PCNA、端粒酶RNA阳性率均高于未感染组(P<0.05),其HpcagA核阳性与胃粘膜PCNSA及端粒酶RNA阳性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为0.747、0.671,P<0.05)。结论HpcagA可通过刺激胃粘膜细胞过度增殖,使端粒酶RNA过度表达,而而启动及促进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HpcagA核阳性可能是胃粘膜PCNA及端粒酶RNA阳性表达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自由基在幽门螺杆菌致胃癌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对80例进展期胃腺癌患者检测幽门螺杆菌抗体.依检测结果对49例Hp阳性及31例Hp阴性的胃癌患者同时进行血液及胃液的过氧化氢酶(CAT)和脂质过氧化反应的代谢产物丙二醛(MDA)的测定.结果在胃液中Hp阳性胃癌组CAT水平明显低于Hp阴性组(P<0.05),而MDA却明显高于Hp阴性组(P<0.05);在血液中两组的CAT和MDA测定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p感染可导致自由基清除能力下降及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可能是引发胃癌的一个原因,这种反应胃内(局部)强于血液(全身)。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癌组织p16基因变异的关系。方法43例胃癌患者的新鲜癌手术标本、相应的癌旁正常组织及血清标本为本组研究对象,分别采用PCR及银染PCR-SSC癌组织p16基因的纯合性缺失及突变情况;幽门螺杆菌感染状况通过PCR及血清学试验确定。结果(1)43例胃癌中,Hp阳性30例,阳性率为69.77%,其中CagA阳性24例,阳性率为80%。(2)30例Hp阳性胃癌中,有12例发生p16基因变异,发生率为40%;13例Hp阴性胃癌中,4例p16基因发生变异,发生率为30.77%,Hp阳性组与阴性组相比较p16基因变异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3)30例Hp阳性胃癌中,CagA阳性与阴性组p16基因变异率分别为41.67%(10.24)及33.33%(2/6),两组变异率比较差异无显著(P>0.05)。结论Hp及CagA阳性Hp感染与胃癌组织p16基因变异无显著相关性,Hp感染可能不是其改变或必须因素。  相似文献   

6.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缺铁性贫血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60例缺铁性贫血(IDA)患者的幽门螺杆菌(HP),并对HP阳性患者行根除HP治疗,观察其血红蛋白上升情况及其他血液学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HP阳性48例,抗HP治疗后转阴41例,其中38例血红蛋白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血红蛋白、RBC、血清铁、总铁结合力、铁蛋白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认为HP感染和缺铁性贫血关系密切,抗HP治疗有利于血红蛋白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季尚玮  王江滨  张永贵 《肝脏》2008,13(3):205-207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状况。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对50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抗-HP-IgG和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定量及分型进行检测。结果HP感染率在慢性乙型肝炎组(59.5%)、乙型肝炎肝硬化组(77.1%)及合并肝癌组(80.6%)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43.4%),且随着病变程度的加重,HP感染率亦增加。HBVDNA阳性组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P感染率高于HBVDNA阴性组(P〈0.05)和健康对照组(P〈0.001),但不同病毒载量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HBV基因型之间HP感染率无明显差异。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消化性溃疡和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者HP感染率较高。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明显增加,且随着病变程度的加重,HP感染率亦增加。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可能与HP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8.
2型糖尿病患者并幽门螺杆菌感染临床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中幽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的感染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40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糖尿病A组(不伴胃轻瘫)和糖尿病B组(伴胃轻瘫),计算各组HP感染率,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并做组间比较,用^13C呼气试验(^13C-UBT)法检测病人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结果:2型糖尿病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46.3%,与正常人群感染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2型糖尿病胃轻瘫病人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78.7%,显著高于正常人群(P<0.01)。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与2型糖尿病胃轻瘫有关。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肝癌组织中螺杆菌属16S rRNA基因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HCC)组织中螺杆菌感染情况。方法选取经病理诊断的28例HCC患者的肝癌组织为实验组,22例非肝癌肝病患者肝组织和25例胃癌患者胃癌组织作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螺杆菌属16S rRNA基因、幽门螺杆菌相关功能基因空泡毒素基因(vacA)和细胞毒素相关基因(cagA),16S rRNA的扩增产物经Southern杂交确认,并将PCR产物进行测序及同源性比较。结果28例HCC标本中有17例检出螺杆菌属16S rRNA基因,阳性率为60.7%;25例胃癌标本有18例检出螺杆菌16S rRNA,阳性率为72.0%;其他肝病组未扩增出16S rRNA基因。16Sr RNA PCR产物经Southern杂交证实为幽门螺杆菌。序列测定表明,肝癌和胃癌组织中的螺杆菌16S rRNA序列与幽门螺杆菌序列有97.8%的同源性。肝癌组相关功能基因有3例cagA基因阳性,胃癌组有2例cagA基因阳性,均未扩增出VacA基因。提示,幽门螺杆菌菌株的基因型多为Ⅱ型,而少数为Ⅰ型。结论HCC患者肝组织中存在螺杆菌感染且感染率较高。螺杆菌感染与HCC可能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胃黏膜组织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ST-π)的表达及与Hp细胞毒力相关基因A(CagA)的关系。方法将198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胃黏膜根据^13C呼气实验及病理切片改良Giemsa染色法分为Hp阴性组和阳性组,PCR扩增行CagA检测、免疫组化行GST-π表达检测。结果Hp阳性及阴性组中GST-π阳性率分别为52.78%、67.78%,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Hp阳性组中,CagA阳性和阴性者GST-π阳性率分别为38.18%、67.93%,亦有统计学差异(P〈0.01),CagA阳性亚组中GST-π阳性率与Hp阴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Hp感染可降低胃黏膜GsT-π的表达,削弱GST-π对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而CagA因子可能是其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