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7 毫秒
1.
目的分析梅州市2006-2015年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监测结果,为乙脑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及ELISA检测方法对梅州市2006-2015年乙脑病例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6-2015年梅州市五华等6县区共发生乙脑病例34例。流行季节为夏秋季,与蚊媒密度消长一致。年龄以1~10岁组(79.41%)为主。发病地区以东部地区(21例,61.74%)为主。乙脑疫苗免疫史不详或空白的24例(70.59%)。结论梅州市2006-2015年乙脑发病为散发,有严格的季节性和年龄特征,未接种疫苗无免疫力是发病的根本原因,及时接种疫苗是预防乙脑最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2.
了解宁夏1958—2006年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流行特点和趋势,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科学开展防治工作提供依据。对历年的疫情资料用Excel建立数据库,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958—2006年宁夏累计报告乙脑1118例,死亡262例,发病率在0~10.43/10万,年平均发病率为0.67/10万,病死率为23.43%。1971—1981年发病率在0.5/10万以上,1997—2006年发病率持续在0.1/10万以下。发病呈明显夏秋季高峰,0~9岁儿童占46.04%,职业以散居儿童和农民为主,占71.82%。开展预防接种为主,加强环境卫生管理,重视防蚊、灭蚊,加大监测力度,是控制乙脑发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梅州市乙脑流行特征,为乙脑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调查、ELISA检测方法对梅州市2003-2007年乙脑病例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2003-2007年梅州市五华等6县(市、区)共发生乙脑流行病例93例。流行高峰为6月份。年龄最小8个月,最大13岁,以6~10岁为多见。发病地区以五华县(64例)为主,占68.82%。临床表现以高热、嗜睡、昏迷、抽搐和锥体受损为主,易诊断为"病毒脑"。乙脑特异性抗体IgM检出率为48.33%。结论梅州市乙脑流行高峰为6月份,流行季节、流行地区发生"病毒脑"时应作乙脑IgM抗体检测鉴别。对≤10周岁的儿童应急接种乙脑灭活疫苗是控制乙脑流行的有效措施,10~15d可达到效果。  相似文献   

4.
南阳市1954-2006 年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南阳市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情况,为制定乙脑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Excel软件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南阳市乙脑发病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发病以小年龄组为主。1990年以前每8~10年发生一次较大流行,1991年以来乙脑发病总体呈明显下降趋势。结论提高乙脑疫苗接种率,加强乙脑病例的主动监测,提高血清学检测率以提高乙脑诊断的符合率,是进一步降低乙脑发病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海南省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规律,为疫情预测预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全国监测方案建立乙脑专病监测系统,横断面调查方法选择既往乙脑高发的东方市作为乙脑宿主、媒介监测点,在全省范围内监测乙脑病例,采集疑似病例和宿主血清用ELISA法检测乙脑IgM抗体,用Excel进行资料分析。结果2006年监测报告乙脑疑似病例83例,确诊16例,发病率为0.19/10万,病死2例,病死率为12.5%,确诊病例均为实验室确诊,无临床确诊。全年发病高峰为双峰。病例均为12岁以下儿童,最小2岁,男女之比为4.3:1。病例中有乙脑免疫史仅占6.25%,乙脑疑似病例血标本采集率为96.4%,IgM抗体阳性16例,阳性率为21.05%,发病5—8d后阳性率最高,为46.4%,双份血阳性率为显著高于单份标本(X^2=136.9,P〈0.01);捕捉蚊媒,三带喙库蚊占64,62%,平均密度为16.79只/人工小时,宿主猪总感染率为67.95%,人群发病曲线与媒介密度相一致,发病高峰较媒介密度高峰后推半个月。结论海南省存在乙脑高流行的自然环境,乙脑疫苗免疫是保护易感人群最有效措施,开展监测能及时提出乙脑流行趋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梅州市乙型脑炎流行特征,为乙型脑炎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调查、ELISA检测方法对梅州市2003~2011年乙脑病例检测和分析.结果 2003~2011年梅州市五华等6县区共发生乙脑病例102例.流行高峰为6月份.最小年龄8个月,最大年龄13岁,以6~10岁(59.80%)为多见.发病地区以五华县68例(66.67%)为主.临床表现以高热、嗜睡、昏迷、抽搐和锥体受损为主.结论 梅州市乙脑发病呈高度散发(除2003年外),有严格的季节性和年龄特征,儿童对乙脑无免疫力是引起发病的根本原因,乙脑疫苗的及时接种是预防乙脑发病的最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长沙市2006-2015年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治乙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长沙市2006-2015年乙脑确诊病例,描述病例的时间、地区、人群分布等特征.结果 长沙市2006-2015年,年均发病率为0.132/10万,年均死亡率为0.015/10万,年均病死率为11.36%.7、8月为发病高峰,占发病总数的95.45%,呈明显季节性.宁乡县、浏阳市为高发地区,其发病数占总病例的65.91%.全市发病主要集中在2~14岁儿童,占87.50%;以学生、散居儿童和托幼儿童为主,占92.04%.全程接种乙脑疫苗的占23.86%,非全程接种占13.52%,无接种和接种史不详者占57.95%.结论 长沙市乙脑发病呈散发状态.需继续加强乙脑病例监测和媒介蚊虫监测,落实适龄儿童常规免疫接种、采取防蚊灭蚊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以预防乙脑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天水市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接种乙脑疫苗。使乙脑的发病率降至低水平,然而却一直未能杜绝该病,由于该病发病率较低,但死亡率高,造成的生命损害较大,是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本文旨在对目前的低流行现状作一分析,找出其特殊之处和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滨州市2013年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疫情特征,为乙脑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滨州市2013年乙脑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滨州市2013年乙脑发病率为1.08/10万,病死率为29.27%。发病时间集中在8~10月;40岁以上病例占73.17%;病例以农民居多,占68.29%。6个月后随访,后遗症发生率为24.39%。结论滨州市2013年乙脑发病率、病死率和后遗症发生率较高,病例以40岁以上成人为主,重点职业人群为农民,应采取综合措施来减少乙脑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海南省2008年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系统运行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2008年乙脑病例流行病学分布情况,为制定乙脑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监测病例定义。进行报告、个案调查,采集血和脑眷液标本进行实验室诊断。采用贝西公司生产的试剂盒检测病例标本的乙脑IgM抗体,评价标准按照使用说明书;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8年监测病例报告率比2005年增加了1.14%;血标本采集率99.2%,脑脊液标本采集率27.5%,确诊病例数22例,发病率0.26/10万,与往年发病率持平,略有升高。无暴发疫情,部分县发病数较往年增加,发病高峰在6月上旬,年龄主要集中在3-6岁。结论2008年乙脑监测系统运行情况正常,为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制定免疫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将监测数据经过网络直报上报给国家。  相似文献   

11.
宾羽琳  陈艳  徐亮 《热带医学杂志》2013,13(2):249-250,258
目的分析韶关市2003—2011年间流行性乙型脑炎(JE)的动态变化趋势及流行特征,为今后防控流行性乙型脑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韶关市2003—2011年间乙脑的流行病学特征;对各医院疑似病毒性脑炎病人的血清或脑脊液标本,应用ELISA法进行JEV.IgM抗体检测,进行早期快速诊断。结果韶关市流行性乙脑的流行以男性为主,年龄主要集中在10岁以下儿童,1—5岁最多,流行季节6、7月份为高峰期,10月有一个小起伏。对158例疑似病例血清或脑脊液标本进行JEV.IgM抗体检测,阳性共37例,阳性率为23.0%。结论采用免疫学方法进行检测。应考虑试剂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以提高阳性率;韶关市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在流行时间上具有本地区的特点,防控部门应该对国家计划免疫常规接种计划作出相应的调整,以及制定科学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中山市2003-2007年疟疾流行特点与趋势,为今后制订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中山市疟疾的监测数据和疟疾个案调查表进行统计和描述性分析。结果5年来确诊疟疾80例,其中间日疟76例,恶性疟4例,年平均发病率0.0615/万。输入病例占总病例数78.75%,发病为散在分布,病例波及90%镇区。结论近年来,疟疾呈平稳下降态势,病例以外来输入为主。提示应加强发热病人血检,及时发现和治疗疟疾病例,同时应加强对来自重点疟区流动人口的疟疾管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某市1981年~2006年霍乱疫情流行特点及规律,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某市霍乱疫情年报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结果某市从1981年~2006年共有霍乱报告病例5774例,死亡39例;发病最高年份1981年病例1322例,发病率22.17/10万,死亡8例。结论流行周期为3~5a,加强霍乱疫情疫情监测,掌握菌型变迁,及时发现并管理好传染源,是控制霍乱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4.
保山市2003-2008年疟疾疫情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云南省保山市疟疾发病情况,以便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方法 对保山市2003-2008年的疟疾疫情和防治措施进行研究分析.结果 保山市2003-2008年共有确诊的疟疾病例15 762例,发病率为108.63/10万,占总报告传染病的36.95%,位居报告传染病之首;死亡31例,死亡率为0.21/10万,病死率为1.97%.其中间日疟11 128例,占总发病数的70.60%;恶性疟3 675例,占23.32%;混合感染93例,占0.59%;未分型866例,占5.49%.发病以外源性为主,占总发病数的94.87%.发病最高的是腾冲县,共发9 021例,占全市发病数的57.23%,发病最低的是昌宁县,共发37例,占0.23%. 2005年发病最高,共发3 940例,占各年份发病总数的44.58%.通过认真完成"全球基金疟疾项目","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疟疾项目"和常规疟疾防治的各项工作内容,取得了明显的防治效果.发病从2003年的2 585例下降到2008年的1116例,下降率为56.83%.结论 保山市2003-2008年的疟疾疫情自2005年回升以后每年都有所下降,说明采取的措施是有效的,可以继续按照目前这种主要围绕血检、现症病人治疗、休止期根治、流动人口管理、主动病例侦察、内源性疫点处理、重点人群发放预防药和进行卫生宣教等综合性防治措施开展防治,以进一步降低疟疾发病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1996—2006年海珠区登革热的流行特征。方法对1996—2006年海珠区登革热疫情数据采用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海珠区1996—2006年共报告登革热病例131例。年均发病率为1.47/10万,每年发病率波动在0-8.09/10万之间。其中7-11月是发病高峰;20~39岁年龄组年均发病率最高,各年龄组发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229,P〈0.001)。结论登革热具有周期性发病率上升的流行特点,其发病率与当地人群的易感性和蚊媒密度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龙海市1987-2009年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的流行特点和趋势,为制定防控策略、科学开展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疫情资料。结果龙海市1987-2009年共报告44例乙脑病例,年平均发病率0.238/10万,死亡率0.012/10万,发病呈散在发生。结论免疫空白致乙脑病例的发病波动。加强儿童入学入托查验接种,及时消除免疫空白,同时强化流动人口及计划外人口的预防接种管理,增强免疫屏障。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广州市鼠疫宿主动物的种群构成及数量分布情况,为鼠疫防治工作积累基础资料。方法采用夜笼法。对捕获鼠类及捡获蚤类进行鉴定;计算鼠带蚤率和蚤指数;用鼠疫IHA法检测鼠疫F1抗体。结果捕获鼠形动物1797只,分属2目2科4属6种。其中啮齿目动物1707只,食虫目动物90只,总鼠密度为10.80%,鼠密度为10.26%;在171只鼠形动物中发现有蚤鼠只61只,捡获蚤265匹,鼠体表蚤经鉴定为印鼠客蚤、缓慢细蚤;鼠染蚤率为35.67%,总蚤指数为1.55;黄胸鼠蚤指数为2.56;未查出鼠疫F1抗体。结论褐家鼠仍是广州市主要鼠种,主要蚤种是印鼠客蚤,未发现鼠间鼠疫流行迹象,黄胸鼠蚤指数较高,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掌握许昌市布病疫情流行趋势,为科学有效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6~2013年疫情年报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布病疫情资料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6~2013年许昌市共报告布病病例89例,发病率从2006年0.02/10万到2013年的0.72/10万,年均发病率为0.26/10万;男性高于女性,病例主要集中在禹州市、襄城县和长葛市,波及范围在不断扩大;夏秋季高发,以35~65岁农民羊只养殖、屠宰等直接接触感染为主,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乏力、肌肉关节酸痛和多汗等。结论许昌市布病是由直接接触羊只感染,疫情波及范围不断扩大,应加大防控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