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六个月有氧煅炼对立位耐力及循环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为了阐明有氧煅炼是否与立位耐力之间有一定联系,以及引起相应的循环反应变化。方法 用-6.67kPa/30min卧位下体负压(LBNP)试验以及-1.33kPa/3min为一个梯极的递进式坐位LBNP试验,检查大学生有氧煅炼6个月前、后立位耐力与循环反应的变化,并与一组中、长跑运动员进行横向比较。此外,还比较了Valsalva动作各期心率、血压反应的差别.结果 6个月有氧煅炼(每周累计跑20k  相似文献   

2.
为阐明有氧锻炼对心脏自主神经调节功能的影响,以及这种变化与卧位/坐位下体负压(LBNP)作用下的心率调节及立位耐力之间是否有一定联系,作者用频域、动态谱及非线性指标较全面分析了大学生有氧锻炼6个月前、后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结果表明:常规AR谱...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有氧锻炼对心率动力学的影响,采用近似熵(ApEn,approximateentropy)方法对大学生有氧锻炼前、后及中长跑运动员的心率变异性(HRV)信号进行了分析,并与相同条件下的时域分析及谱分析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6个月有氧锻炼引起大学生心率动力学一定改变,锻炼后在仰卧状态及LBNP作用下,其RR间期序列的ApEn值均较锻炼前显著降低(P<0.01,P<0.05)。中长跑运动员组在仰卧状态及LBNP作用初期,RR间期序列的ApEn值亦均显著低于大学生组有氧锻炼前的各相应值(P<0.01,P<0.05)。大学生组在-6.67kPa/30minLBNP作用期间,HRV信号的ApEn值均随作用时间呈线性持续降低变化(P<0.01)。但常规的时域及频域分析却不能区分出上述这些差别。结果提示:有氧锻炼可使HRV信号的复杂度降低,而且在LBNP作用期间心率调节的同步化过程是持续进行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21天头低位(HDT)卧床对人体立位应激下心血管反应的影响,以及比较下体负压(LBNP)和头高位倾斜(HUT)两种立位应激下心血管反应的差异。方法6名受试者在21天HDT前、后分别进行LBNP(-4.00kPa/3min、-6.67kPa/3min及-9.33kPa/3min)和HUT试验(30°/3min、45°/3min、60°/3min及75°/3min),以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血压(BP)和心率(HR)的变化情况。结果与LBNP(或HUT)前相比:①LBNP(HUT)时HR显著增加(P<0.01),SBP显著降低(P<0.05);卧床后相应的变化量增加。②LBNP时DBP降低(卧床后达显著,P<0.05);而HUT时DBP增加(卧床后达显著,P<0.05)。③LBNP时MAP均显著降低(P<0.05);而HUT时在卧床前无变化(P>0.05),在卧床后显著增加(P<0.05)。结论LBNP和HUT引起的CVS反应并不相同。笔者认为,HUT更能促进心血管系统对立位应激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5.
下体负压对抗21d头低位卧床后立位耐力不良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9,他引:5  
目的观察LBNP对21dHDT-6°卧床模拟失重所致立位耐力不良的对抗效果。方法12名健康男性青年志愿者,进行21dHDT-6°卧床实验。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下体负压组,每组6人。与对照组不同,下体负压组在最后一周,每天进行1h、-4.0kPa的下体负压锻炼。结果卧床前,12名受试者顺利通过75°、20min立位耐力检查。卧床第10d立位耐力检查时,对照组有5人、LBNP组有4人出现晕厥前或晕厥症状,两组平均耐受时间均低于卧床前(P<0.05);第21d时,对照组有5人未通过,平均耐受时间较卧床前显著降低(P<0.05);而LBNP组有1人未通过,平均耐受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21d头低位卧床后立位耐力显著降低。下体负压能够有效对抗头低位卧床导致的立位耐力降低。  相似文献   

6.
有氧锻炼前后立位应激下血压变异性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阐明下体负压(LBNP)作用下血压变异性的特征,以及有氧锻炼是否对其有一定影响。方法用常规AR谱、时变AR谱、粗粒化谱分析(CGSA)及近似熵(ApEn)四种方法,分析六个月有氧锻炼前、后大学生在两种LBNP作用下的收缩压变异性(SBPV),并与一组中、长跑运动员的结果进行横向比较。结果LBNP作用时,SBPV信号谐波成份的总功率及低频段(LF)功率增大,分形成份的谱指数(无显著变化,而ApEn则呈持续升高变化。有氧锻炼后,LBNP作用下各种SBPV指标的响应变化较锻炼前并无显著差别。大学生组与运动员组之间亦无显著差别。结论SBPV信号与心率变异性(HRV)迥然不同:LBNP作用下,SBPV的LF成份被进一步激活,信号的复杂度显著升高;但SBPV信号的这种特征性变化并不受有氧锻炼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观察了-6.67kPa下体负压(LBNP)持续作用期间人心率变异性(HRV)、血压变异性(SBPV)谱的变化,并探讨了谱特征与心血管反应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耐力良好者HRV谱的高频峰功率(HFHRV)显著降低,归一化高频参数(HFHRV,n)与低频参数(LFHRV,n)分别呈明确的降低或升高变化;SBPV谱的低频峰功率(LFSBPV)LBNP作用时降低,后又回升,至实验终止时已超出对照水平。LBNP作用初期,耐力不良被试者HRV、SBPV谱特征的变化趋势与耐力良好者相同,但在出现晕厥前症状时,LFSBPV及LFSBPV,n均有较大幅度的降低。上述结果提示:耐力不良被试者心血管反应失代偿主要与外周血管交感神经活动水平的迅速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8.
观察了-6。67kPa下体负压(LBNP)持续作用期间人心率变异性(HRV)、血压变异性(SBPV)谱的变化,并探讨了谱特征与心血管反应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耐力良好者HRV谱的调频峰功率(HFHRV)显著降低,归一化高频参数(HFHRV,n)与低频参数(LFHRV,n)分别呈明确的降低或升高变化;SBPV谱的低频峰功率(LFSBPV)LBNP作用时降低,后又回升,至实验终止时已超出对照水平。LB  相似文献   

9.
预测下体负压耐力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预测下体负压耐力的方法,对11名被试者进行了-4.00kPa,-5.33kPa,-6.67kPa各5min的阶梯式坐位下体负压耐力检查,以晕厥前症状或持续15min为终止指征。检查结果将被试者分为耐力良好组(A组,n=5)和耐力不良组(B组,n=6);组间比较时发现负压作用第11min时的MAP、△SrO2和△CO(%)判别显著(P〈0.05);用这一时刻的MAP和△SrO2建立的回归方程对  相似文献   

10.
有氧锻炼和立位耐力的关系余志斌,张立藩(西安第四军医大学710032)立位耐力是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当血液向身体下方转移时,心血管通过反射维持动脉血压的能力[1]。常用的立位耐力试验方法有直立不动、头高位倾斜(HUT)、下体负压(LBVP)和+Gz离心...  相似文献   

11.
为了比较人体心血管系统在下体负压和立位耐力试验中的变化,本实验观察了11名男性青年被试者,在阶梯式卧位下体负压(一2.7kPa、2min;一4.0kPa、3min,一5.3kPa、5min和一6.7kPa、10min)试验和20min的立位耐力试验时的心率、血压、外周阻力、终末舒张容积、心搏量、心输出量和脑血流图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两种应激试验均使回心血量减少,终末舒张容积降低,心脏处于低泵血状态,心率随负荷量增加而增加。在立位试验中,心率只在由卧位变为立位时发生一次性的明显增加,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的变化明显高于下体负压试验中的变化。脑血流图在两种试验中呈现相反趋势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用下体负压(LBNP)技术建立兔意识丧失(LOC)的模型,旨在找出一些切实可行的LOC监测指标。方法按阶梯下降的方法,将8只兔暴露于不同的负压值下(-1.33kPa、-2.67kPa、-4.00kPa、-5.33kPa和-6.67kPa),每种负压值持续作用1min,观察兔发生LOC的动态过程,并记录有关生理指标。结果LBNP可致兔发生LOC、EEG拉平,但滞后于颈总动脉血流量(CBF)降到零后39.75±6.40s;CBF与动脉血压的变化关系密切(r=0.971,P<0.01),其直线回归方程为Q=1.40BP-4.72(Q为CBF,Q=0时,BP=3.37kPa)。结论可选用CBF降为零作为发生LOC的监测指标;以EEG拉平作为监测指标,会夸大LOC的病理损害性;离心机实验时,眼水平动脉血压降为0kPa似乎可代替CBF作为LOC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模拟失重对人体自发性压力感受器-心率反射反应性的影响及其与立位耐力的关系。方法利用Finapres无创血压监测仪采集15名男性青年21天-6°头低位卧床期间及卧床前、后头高位倾斜试验时逐跳动脉血压信号,测量自发性压力反射反应斜率(PRS)的变化。结果卧床期间,15人中有12人的平均PRS值呈减小变化,其中有5人在卧床结束时未能完成20min头高位倾斜试验,其平卧位PRS值114.8±22.2ms/kPa较卧床前对照水平203.9±19.5ms/kPa显著减小(P<0.05),并在头高位倾斜时进一步减小为65.6±5.1ms/kPa。头高位倾斜试验完成者的平均PRS值,在卧床前、后无显著变化。结论模拟失重可导致人体自发性压力感受器-心率反射反应性降低,其可能参与了立位耐力不良机制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课题旨在仿真研究心血管系统对(LBNP)的反应。方法以Melchior模型为基础,在静脉系统的分段和压力-容积关系、压力反射控制等方面加以改进,并引入了静脉紧张度的调节机制,建立了模拟LBNP下心血管系统反应的数学模型。模型包括7部分:血液重分配控制系统、左室灌注系统、左室收缩系统、外周循环系统、心率调节控制系统、外周阻力调节控制系统、静脉紧张程度控制系统。其中,心率和静脉紧张度受动脉压力感受器反射控制,而外周阻力则同时受动脉压力感受器和心肺压力感受器的反射控制。利用所建模型,仿真0~-10.64kPa(-80mmHg)范围内LB-NP暴露时心血管系统的反应。为了验证模型的可靠性,进行了6名健康男性的-4.00kPa(-30mmHg)、-6.67kPa(-50mmHg)及-9.33kPa(-70mmHg)LBNP试验。结果仿真LBNP时收缩压、平均压、心率、心输出量的变化以及血压反应过程。仿真结果与我们和文献报道的人体实验结果吻合较好。结论所建模型可以用来有效模拟LBNP下血液动力学的短期反应,对LBNP暴露时心血管系统反应机理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国人肾下段下腔静脉测量及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正常国人肾下段下腔静脉(IVC)CT测量值,为国产下腔静脉滤器的设计及放置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对100例正常国人用CT机分别测量平静呼吸及Valsalva动作后肾下段下腔静脉长轴、短轴两组数据。结果:平静呼吸时IVC修正后直径的几何均数为19.37mm(14.30~24.40mm),呈偏态分布,与体表面积无直线相关关系。性别和各年龄组间IVC修正直径值无显著差异(P>0.05)。Valsalva动作后IVC修正直径的几何均数为21.23mm(15.60~28.70mm)。经t检验,Valsalva动作后IVC修正直径显著大于平静呼吸时IVC的修正直径(P<0.05)。结论:CT可以直接测量生理状态下IVC大小和变化,具有简便和准确的特点。为避免对IVC大小估计不足,放置下腔静脉滤器时应以Valsalva动作时的修正直径作为参考。  相似文献   

16.
腿部运动在改善下身负压耐力中的作用下身负压(LBNP)时,由于血液在下肢的贮留可以引起人的晕厥,对于大多数被试者来说,13.3kPa的LBNP可以产生近似于1个人体重的向足底方向的力。我们认为动力学的腿部运动,可以防止LBNP时下肢体液的贮留而提高L...  相似文献   

17.
为阐明多次发生+Gz致意识丧失对脑的影响及其机制,观察了反复下体负压(LBNP)致脑缺血对大鼠脑组织离子含量、ATP酶活性及神经元形态的影响。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将动物麻醉后置于-4.0kPa的下体负压舱内(下降速率为0.67kPa/s),至脑电波消失2min后恢复常压。分别于一次和三次LBNP作用后1h测定脑组织Na+-K+-ATP酶活性、K+、Na+及水含量等。结果表明,一次LBNP作用后1h,大鼠脑组织Na+-K+-ATP酶活性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K+、Na+及水含量有升高趋势,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顶叶皮层和海马区神经元与对照组基本相似。三次LBNP作用后1h,脑组织Na+-K+-ATP酶活性显著降低(P<0.01),K+、Na+及水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顶叶皮层和海马区多数神经元表现为缺血性改变。结果提示,反复三次LBNP致脑缺血可引起大鼠脑组织离子平衡紊乱及神经元损害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心肺压力感受器卸荷对人心血管自主神经调节的影响,采用心率变异性(HRV)和血压变异性(SBPV和DBPV)谱分析方法考察了在-2kPa下体负压(LBNP)条件下,心血管自主神经活动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LBNP作用1~7min时基础胸阻抗(Zo)明显升高,心脏每搏量(SV)明显减少,致使前臂血管阻力(FVR)明显增加、血流下降(FBF),而心率(HR)及HRV谱参数未发生显著变化,进一步证实了心肺压力感受器对外周血管交感神经和心脏自主神经活动的调节存在机能分化现象;LBNP作用时尽管有外周血管交感神经兴奋现象,但血压变异性谱参数均未发生显著改变,表明这两者在心肺压力感受器卸荷时的变化趋向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
下体负压反复暴露对下体负压耐力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目的探讨反复下体负压暴露对人体下体负压(LBNP) 耐力的影响及其与心血管功能的关系。方法10 名男性健康被试者进行负压值为- 50 m m Hg 、持续8 min 的下体负压锻炼,每天1 次、连续8 d ,记录心率及血压。锻炼前后进行LBNP 耐力检查,并测量心脏泵血功能。结果锻炼前、后负压最大耐受时间(DNP) 及累积应激指数(CSI) 分别为:1058 ±216 s,1354 ±233 s;45833 ±12546 s·m m Hg 、63433±13458 s·m m Hg ,锻炼前后差异显著( P< 0 .05) ,心脏泵血功能呈增强趋势。结论下体负压反复暴露可提高人的下体负压耐力,其原因之一可能在于增强了心肌的收缩能力,降低外周血管的顺应性,心血管系统对低血压应激的代偿机制更加有效,从而提高了心水平动脉血压。  相似文献   

20.
反复下体负压致意识丧失对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阐明多次发生+Gz致意识丧失对脑的影响及其机制,观察了反复下体负压(LBNP)致意识丧失对大鼠血脑屏障(BBB)通透性的影响。雄性SD大鼠,麻醉后置于-4.0kPa的下体负压舱内,至脑电波消失2min后恢复常压。分别于一次和三次LBNP作用后1h利用硝酸镧示踪法观察BBB通透性的变化。一次LBNP致意识丧失组大鼠脑皮层组织变化不明显;三次LBNP致意识丧失组大鼠脑皮层组织中大部分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