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2.
脊柱脊髓损伤的过去与现在——唐山大地震后的30年回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76年7月28日发生的唐山大地震造成了大批脊柱脊髓损伤患者,引起了我国骨科界对脊柱脊髓损伤临床与研究的重视。1986年在庐山召开了第一届全国脊柱脊髓损伤会议,推动了脊柱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在临床展开。30年过去了,脊柱脊髓损伤诊疗的进展如何,笔者根据自身经历的四组病例情况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3.
汶川地震骨科伤员伤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地震骨科伤员伤情特点.方法 对2008年5月12日至2008年6月15日收治的1410例汶川地震骨科伤员的基本情况和总体救治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410例骨科伤员平均年龄48岁.受伤类别分别为钝器伤(744例,52.7%)、挤压/掩埋伤(379例,26.9%)、跌倒/坠落伤(287例,20.4%);骨折伤员1317例,单纯四肢软组织损伤者93例;261例伤员伴有其他伤病,其中截瘫伤员45例;挤压综合征伤员66例、气性坏疽伤员25例、急性肾功能衰竭伤员76例、多器官功能哀竭伤员26例.共施手术912例次,其中骨折固定术402例,扩创术224例次,清创缝合术152例次,截肢术85例,植皮术29例次,关节脱位手法复位术8例次,皮瓣转移术5例次,神经肌腱修复术4例次,关节镜手术2例次,人工关节置换术1例.66例挤压综合征伤员中,有49例接受持续肾脏替代治疗,其中出现创面知名动脉大出血9例次,进行主干血管栓塞治疗20支.1410例骨科伤员中,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例.结论 老年伤员较多、伴发伤病多、开放性骨折伤口污染严重、挤压综合征伤员创而处理难度大、截瘫伤员较少、截肢伤员较多,是汶川地震骨科伤员的伤情特点. 相似文献
4.
脊柱骨折及其伴发损伤卫小春,胡世保,范占林随着工矿和交通事业不断发展,复合损伤越来越多,伤情复杂,急诊工作中常易造成漏诊,延误治疗。本文旨在分析不同致伤原因所致不同节段脊柱骨折及不同部位脊柱骨折伴发损伤之间的关系,以期找出规律,指导脊柱骨折及伴发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汶川地震后脊柱骨折伤员的临床特点及救治经验.[方法]分析整理本科94例地震脊柱骨折伤员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情况、受伤机制、合并伤情况及救治措施.[结果]在所有脊柱骨折伤员中,男性伤员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伤员,21~60岁年龄段为脊柱骨折高发年龄段.同时,脊柱骨折的合并伤有54例,占57.4%.脊柱骨折分型显示屈曲压缩性骨折及爆裂型骨折共89例,占94.7%.[结论]地震伤脊柱骨折的伤员数量较大,送达时间集中,损伤严重,合并伤多,因而,科学组织,合理分工,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大批伤员的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脊柱骨折合并胸部组织损伤的临床病例特点。方法 80例脊柱骨折合并胸部组织损伤的患者经临床处理、多处损伤和脊柱脊髓损伤的患者待生命各项体征平稳后行手术治疗,对80例脊柱骨折合并胸部组织损伤的患者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出院后观察2-24(12±4.3)个月。存活77例,死亡3例。与颈部、腰段脊柱部骨折相比较,胸段部脊柱骨折发生胸部损伤的概率很高,ISS评分很高。28例经过治疗,神经功能的恢复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转。结论脊柱骨折合并胸部损伤的患者伤势比较重,临床治疗时把抢救生命放在第一位,全面系统,减少漏诊,需行手法治疗者应对全身状态进行分析和评估,权衡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7.
小儿脊柱脊髓损伤相对少见,占全部脊柱脊髓损伤的1%~10%.由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小儿脊柱在解剖和生物力学方面的特殊性,小儿脊柱脊髓损伤的诊断、治疗和成人有一定区别.幼儿以颈椎高位损伤相对常见,2岁以下幼儿的颈椎损伤约80%表现为高位损伤.随着年龄增大(>8岁),儿童脊柱解剖特点和损伤类型逐渐接近于成人表现.尽管小儿脊柱脊髓损伤相对少见,由于影像学特征以及幼儿不能很好配合的特点,使得小儿脊柱脊髓损伤的准确诊治比较困难.本文针对这一情况,结合小儿不间发育阶段脊柱解剖特点、脊柱脊髓损伤特点及其具体诊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玉树地震所致骨折伤员的伤情特点,为合理调配、使用医疗资源,更好实施地震灾区的医疗救援提供参考. 方法 对2010年4月14至21日收治的582例玉树地震骨折伤员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性别、年龄、民族构成,伤情分布,以及骨折特点(骨折部位、骨折类型、合并伤)与性别和年龄的关系. 结果 582例骨折伤员中男性占48.3% (281/582),女性占51.7% (301/582).不同年龄段所占比率大小依次为成人(81.6%,475/582)、老年(12.4%、72/582)、儿童(5.8%,34/582)、婴儿(0.1%,7/582).骨折伤员中85.1% (495/582)为藏族、汉族其次(12.0%,70/582).最常见的是下肢骨折(26.3%,153/582),其次是骨盆、髋臼骨折(21.6%,126/582),最少见的是手外伤(5.0%,29/582).骨盆、髋臼骨折伤员中女性例数多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其他骨折部位、骨折类型、合并伤的男女例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部位、骨折类型、合并伤在不同年龄段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玉树地震骨折伤员中成年人占绝对多数,男女比率相当;骨折特点与伤员的年龄和性别无关系;地区特殊的房屋结构决定了开放骨折和合并挤压综合征的伤员比率相对低.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了解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1999年1月~2008年6月8年间我科治疗的脊柱骨折385例病例通过病历查询及电话随访的方式获取资料,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生活习惯、慢性病史、骨折部位、住院时间以及治疗等,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85例脊柱骨折患者中男性197例;平均年龄47岁,女性188名,平均年龄61岁;不同性别及年龄患者之间受伤特点存在显著性差异.患者的年龄对住院时间明显影响.不同性别、年龄组的患者治疗方式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脊柱骨折多发于胸腰段,中老年患者居多;交通伤是脊柱骨折的主要原因;男性患者工伤的构成比明显高于女性.脊柱骨折有其自身临床特点,应根据不同特点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1.
G. M. Bedbrook 《ANZ journal of surgery》1977,47(3):330-338
In the last decade, by application of detailed methods of care, the previously accepted complications of urinary infection, pressure sores and motor skeletal problems of contractures and spasm, have largely been eliminated from the clinical picture of patients with spinal paralysis. Many professionals in medicine have contributed to these advances. Long-term or extended care in the area of tetraplegia and paraplegia need further stimulation, with continued application of all those methods used in acute rehabilitation in properly organized spinal units. 相似文献
12.
毛伯镛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1998,12(5):276-279
基因治疗是近年来生物医学发展较快的领域,其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都表现出巨大的前景,但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研究还处于实验阶段。现以脊髓损伤为代表,介绍基因治疗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中的研究现状和前景。目前,基因治疗脊髓损伤的基本策略是将神经营养因子转至一定的受体细胞后移植到损伤区,让其在体内表达并发挥生物学效应而刺激轴索再生。转基因载体以病毒载体转染率高而常用。受体细胞包括成纤维细胞、肌母细胞等。介绍了当前国际上基因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情况,并对其存在的问题和前景作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13.
脊柱手术中硬脊膜损伤及术后脑脊液漏的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脊柱外科手术的常见并发症——术中硬脊膜损伤及术后脑脊液漏的外科处理措施,并观察其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2006年3月接受脊柱手术的405例患者资料。其中男298例,女107例;年龄11~78岁,平均46.2岁。病程3个月~5年。术中硬脊膜损伤或切开者28例(6.91%),其中颈椎3例,胸椎和腰椎19例,骶椎6例:28例中术后有6例发生脑脊液漏。术中未发现硬脊膜损伤而术后发生脑脊液漏2例。术后脑脊液漏的总发生率为1.98%。采用修复硬脊膜裂口、严密缝合切口各层、卧床休息和伤口加压包扎等综合措施处理。观察并记录处理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获随访3个月~4年,平均1年5个月。术前症状获不同程度缓解。8例术后脑脊液漏患者均获临床治愈,其中6例硬脊膜囊背侧瘘主要通过卧床休息、伤口加压包扎和再次手术缝合治愈,2例硬脊膜囊腹侧和侧方瘘尚需附加持续腰椎蛛网膜下腔引流。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1例,经多科协作治疗而愈合。结论 及时、正确地进行术中干预和术后处理,可有效治疗脊柱手术中硬脊膜损伤并预防术后脑脊液漏形成。 相似文献
14.
汶川大地震挤压伤特点与手术方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5.12汶川大地震挤压伤特点和手术方式选择.方法 2008年5月12日-6月18日,在汶川大地震救治过程中收治202例四肢软组织挤压伤伤员.男110例,女92例:年龄1岁7个月~16岁25例,17~60岁129例,61岁以上48例.挤压时间30 min~154 h.对60例开放性损伤者行清创包扎或缝合术;16例18侧肢体毁损者及6例8侧肢体因挤压综合征急性肾功能衰竭者行截肢术;32例42侧肢体发生筋膜间隙综合征危象者行筋膜腔切开解压术;15例行坏死肌肉切除术31次;9例挤压综合征急性肾功能衰竭伤员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therapy,CRRT).结果 2例在GRRT治疗期间因肠道及颅内出血死亡,余200例伤口或创面全部愈合.其中198例于治疗后15~120 d痊愈出院,2例8个月后治愈出院;平均住院53 d.22例26侧肢体截肢术后3~6个月均安装假肢,功能良好.结论 挤压伤治疗原则是"积极减压,慎重截肢",肌肉变硬及肌酸激酶、血钾增高是筋膜腔切开解压术的金指标,难以抉择时宁可早期减压;坏死肌肉切除不尽或坏死界限不清者应行开放性截肢. 相似文献
15.
16.
17.
股动脉损伤处理失误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报道股动脉损伤处理失误5例。由于对损伤的原因未认真分析,或被其它合并伤掩盖、或手术方法选择不当,致术后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死亡2例,股动脉继发血栓形成,修复血管破裂等严重并发症3例,其中经再次手术行血管修复成功2例,截肢1例。提出应重视闭合性股动脉损伤的早期诊断,认真分析血管损伤的不同因素,采用正确的修复方法,是防止股动脉损伤处理失误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TOYOHIKO WATANABE ALEXANDER R. VACCARO HIROMI KUMON WILLIAM C. WELCH DAVID A. RIVAS MICHAEL B. CHANCELLOR 《The Journal of urology》1998,159(3):965-968
Purpose
We deter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wer urinary function and somatic neurological status after thoracolumbar fracture.Materials and Methods
Within 72 hours of thoracolumbar vertebral fracture we evaluated 44 consecutive patients, including 30 men and 14 women 17 to 84 years old (mean age 38.7), with occult neurogenic bladder dysfunction following incomplete thoracolumbar spinal injuries (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 impairment classifications C to E). The neurological level and degree of injury were established, and testing for perianal pinprick sensation and bulbocavernosus reflex was done. Video urodynamic evaluation was then performed between 3 and 14 days after injury but before spinal surgery.Results
Urodynamics revealed neurogenic lower urinary tract dysfunction in all 10 patients with classification C, 82% with D and 41% with E (otherwise completely intact neurologically) impairment. Although pinprick sensation deficiency and decreased bulbocavernous reflex correlated with injury classification, lower urinary tract dysfunction was present in 62% of the patients with intact pinprick sensation and in 59% with intact bulbocavernous reflex.Conclusions
Neurologically intact patients with thoracolumbar spinal injuries may have neurogenic lower urinary tract dysfunction on urodynamics. Pinprick sensation and bulbocavernosus reflex are specific but not sensitive indicators of lower urinary tract dysfunction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Although these indicators, which demonstrate somatic nerve function, were absent in all patients with detrusor areflexia, intact pinprick sensation and bulbocavernosus reflex are not sensitive for predicting lower urinary tract function, which depends on autonomic nerve function. Urodynamic evaluation is mandatory for the complete evaluation of patients with incomplete lumbosacral spinal injuries. 相似文献19.
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在"5·12"汶川大地震伤员创面中的早期应用疗效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封闭式负压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技术在"5·12"汶川大地震伤员创而修复中的使用方法及早期疗效.方法 2008年5月12日-6月12日,治疗52例伤员83处创面.男27例,女25例;年龄11~83岁,平均42岁.压榨伤22例,挫裂伤9例,挤压伤后行筋膜室切开减压17例,开放性截肢4例.创面部何:小腿37处,人腿13处,前臂17处,上臂11处,躯干5处.创面范围3 cm×2 cm~30 cm×15 cm.受伤虿接受VSD技术治疗时间12 h~18 d.创面彻底清创后,VSD治疗覆盖创面,根据药物敏感实验结果选择抗生素治疗.创面感染控制、肉芽生长良好后行直接缝合、植皮或皮瓣移位修复创面.结果 21例(40.4%)伤员创面分泌物涂片阳性,以混合细菌为主: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等.首次治疗7例(20处)转外省医院治疗,33例(45处)、6例(10处)、2例(3处)及1例(1处)分别行1次、2次、3次及4次VSD治疗后,创面感染控制、肉芽生长良好,分别经直接缝合、植皮或皮瓣移位顺利修复创面.3例(4处)经10次VSD治疗后感染控制,病情稳定.结论 VSD治疗能快速覆盖创面,减少污染,防止继发感染,利于后期创面修复;治疗期间无需频繁更换敷料,减少伤员痛苦及医务人员工作量,为地震伤员的救治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20.
影响肝外伤手术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影响肝外伤手术死亡的危险因素,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根据AAST和ISS标准,回顾性分析90例肝外伤手术病例,对影响手术死亡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比较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死亡15例,其中Ⅲ级2例、Ⅳ级4例、Ⅴ级9例,总体手术死亡率17%。Ⅳ~Ⅴ级肝外伤手术方式的单因素比较提示:清创性肝切除术的相对危险度是0.73;而规则性肝切除术、肝静脉或肝后下腔静脉修补术相对危险度分别是1.32、1.52。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ISS分会和术中失血量是影响手术死亡率的2个独立因素。结论ISS分值、术中失出血量和手术方式是影响肝外伤手术死亡的3个重要因素,娴熟的手术技能和合理的手术方式可以减少术中出血量和降低手术死亡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