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齐璇  辛晓燕  常吉庆  王德堂  郭会玲 《医学研究生学报》2003,16(3):180-181,184,F002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70例异位内膜组织和3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对照组)中VEGF的表达。结果:VEGF在异位内膜组织及对照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7.14%和43.33%(P<0.001),强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5.71%和3.3%(P<0.01)。而VEGF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组和子宫腺肌症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7.78%和76.47%(P>0.05)。结论:异位内膜组织中VEGF的过度表达与异位内膜组织的血管生成密切相关,VEGF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LSAB法),分别检测VEGF在子宫内膜异位症(25例)和非异位症(25例)患者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异位子宫内膜组织中VEGF的阳性表达率为72%,而非异位症的子宫内膜组织中无VEGF表达.结论:VEGF可能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组织中的表达,探讨VEGF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21例手术后病理确诊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异位内膜及其诊断性刮的子宫内膜组织中 VEGF mRNA表达,同时以20例非因子宫内膜异位症而行诊断性刮宫的患者,经病理证实为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VEGF mRNA表达水平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这些病例中VEGF的表达.结果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异位子宫内膜与自体子宫内膜及对照子宫内膜均有VEGF表达,VEGF主要表达于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的细胞浆,而前者与后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后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EGF通过影响新生血管生成而导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有可能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和有效治疗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韦明  雷志英 《广西医学》2008,30(7):988-989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SP法检测EM患者36例异位内膜、32例在位内膜和22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1)VEGF蛋白在正常内膜、异位内膜和在位内膜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依次升高。(2)异位内膜组和在位内膜组分泌期VEGF表达强于增生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增生期和分泌期表达强度均较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分泌期VEGF表达,在位和异位内膜强于对照组,在位和异位内膜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增生期VEGF表达,三组内膜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EGF的表达异常与EM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5.
吴华真  赵轩  王宝金  孙文霞 《西部医学》2004,16(3):212-213,215
目的 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 (microvascular density,MVD) ,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 S- P法检测内异症患者在位内膜及异位内膜各 30份 ,正常对照组子宫内膜 15份组织中的 VEGF,并对 CD34阳性血管进行 MVD计数 ,同时测量微血管管腔及管壁的面积。结果 患者在位及异位内膜腺上皮组织中 VEGF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两者有显著性差异 (P<0 .0 0 1)。在位内膜及正常内膜腺上皮 VEGF评分分泌期与增生期相比 ,有显著增加 (P<0 .0 5 )。异位内膜组织中 VEGF较在位内膜相比 ,显著增加 (P<0 .0 5 ) ,但无周期性变化。在位内膜及异位内膜组织中 MVD、血管腔及血管壁面积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在位内膜及异位内膜组织中 VEGF高表达及微血管形成对内异症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在EM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法检测VEGF在30例EMS的异位内膜及在位内膜组织、3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结果VEGF在异位内膜的表达显著高于在位内膜和正常子宫内膜(P〈0.05)。VEGF在EMS在位内膜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子宫内膜(P〈0.05)。结论VEGF在EMS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血管生成因子VEGF和bFGF在异位内膜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在子宫内膜异位症 (EM)异位内膜中的表达 ,探讨两种因子与EM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 :收集EM患者的子宫内膜异位病灶组织 35例和正常子宫内膜 37例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测定VEGF及bFGF在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①VEGF在异位内膜组的表达强度高于正常对照组 ,二者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②bFGF在EM患者异位内膜及正常子宫内膜中均有表达 ,表达强度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③VEGF和bFGF在EM患者异位内膜中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VEGF和bFGF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异位内膜均有表达 ,而二者均为促进血管生成的重要细胞因子 ,从而表明血管生成是EM发生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组织因子( T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在子宫内膜异位症( EMs)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通过腹腔镜活检或开腹手术,取得60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病灶组织及在位内膜40例,另取同期子宫肌瘤手术患者的正常子宫内膜组织25例作为对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组织中的TF和VEGF蛋白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 TF在EMs中异位内膜的表达与在位内膜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异位内膜及在位内膜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P<0.05);VEGF在EMs中异位内膜的表达与在位内膜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异位内膜及在位内膜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P<0.05)。结论 TF和VEGF在EMs中诱导血管生成,促进EMs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9.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微血管密度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微血管生成及其与临床病理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50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21例子宫肌瘤在位内膜和10例子宫腺肌症在位内膜中VEGF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结果]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的VEGF表达阳性率上皮为13.69±4.32、间质为9.24±6.55;MVD(160±53)/mm2,显著高于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的在位子宫内膜的VEGF阳性表达率与MVD值(P<0.05),且VEGF与M VD值呈正相关(P<0.05).子宫内膜异位症组按r-AFS分期,15例Ⅰ-Ⅱ期,35例Ⅲ-Ⅳ期,二组在VEGF的阳性表达率、MVD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临床分期不相关.[结论]异位内膜组织VEGF的过度表达可能参与异位内膜的血管生成过程,为抗血管生成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患者在位内膜与异位内膜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0例内异症30份在位内膜、34份异位病灶中VEGF的表达。以17例正常妇女的子宫内膜组织作为对照,比较VEGF表达有无差别。结果无论在位与异位内膜,VEGF蛋白主要存在于腺上皮细胞胞浆中,可在整个月经周期中检测到,同时也分散存在于周围间质细胞中。与对照组相比,内异症组在位内膜分泌期VEGF表达显著增高(P<0.05),异位内膜VEGF表达显著增高(P<0.01)。腹膜内异症与腺肌样结节之间VEGF表达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内异症患者的在位内膜分泌期VEGF的表达,可能与内异症的组织发生有关;异位内膜VEGF表达,可能与内异症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超家族成员(bFGF和KGF)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喉粘膜上皮与间质相互作用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和原位杂交方法,分别观察bFGF,KGF及VEGF在喉部正常粘膜(N)和炎症(IF)中的分布.结果:bFGF和KGF的转录仅在N及IF的间质中出现,阳性反应位于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此外巨噬细胞也见阳性反应,上皮细胞均未见阳性表达.而VEGF不仅在上皮细胞中表达,部分血管内皮细胞及慢性炎性细胞亦表达VEGF.在IF中,bFGF,KGF及VEGF的阳性率和反应程度较N均有所提高.结论:bFGF,KGF和VEGF通过自分泌或(和)旁分泌途径促进上皮细胞生长及间质中的血管形成,在上皮与间充质细胞的交互作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赖俊浩  王俊义 《医学争鸣》1997,18(5):430-432
目的:研究给予外源性表皮生长因子(EGF)对完全胃肠外营养(TPN)大鼠小肠隐窝EGF受体表达的影响以及与小肠粘膜细胞增殖的关系.方法:采用大鼠TPN模型,小肠组织切片HE染色,测定隐窝细胞数及有丝分裂指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的方法,测定隐窝细胞EGF含量及EGF受体的表达.实验共使用200~250g体重SD大鼠24只,随机分组:对照组(n=8),仅行虚拟手术,即行右颈静脉结扎,每日饲以普通饲料及水;TPN组(n=8),禁食水,输注常规TPN;TPN-EGF组(n=8),输注常规TPN溶液,并每日按0.1μg/(次·g)皮下注射EGF2次.各组均观察14d.结果:TPN大鼠小肠隐窝EGF含量及EGF受体表达显著减少(P<0.01),隐窝细胞数和有丝分裂指数也明显降低(P<0.05);当给予外源性EGF后,隐窝EGF含量、EGF受体表达以及隐窝细胞数、有丝分裂指数均未降低.结论:EGF能预防TPN大鼠小肠隐窝EGF受体表达及EGF含量下降,维持细胞生成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高温对原代培养神经细胞存活的影响以及bFGF和NGF对高温处理后神经细胞存活的保护作用。方法 :应用神经细胞原代培养、MTT、NSE ELISA测定技术。结果 :①高温处理后神经细胞活性明显降低 ;②外源性bFGF、NGF均不同程度地增加了神经细胞活性 ,其抗体均不同程度地使神经细胞活性降低 ,但二者联合应用神经细胞活性增加不明显 ;③NSE ELISA检测结果与MTT检测结果一致 ,但特异性和敏感性更高。结论 :外源性bFGF和NGF对高温处理后神经细胞存活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芦荟对大鼠浅度烫伤创面愈合及表皮生长因子(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浅度烫伤模型,制备芦荟凝胶。实验动物分两组:自然愈合组(对照组);芦荟凝胶组(试验组)。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及图像分析,测定伤后2、6、10、18、24d的创面愈合率及创面组织中EGF、bFGF的表达。结果:1创面愈合率:芦荟凝胶组在10、18、24d各时相点的创面愈合率较自然愈合组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尤以24d时相点更明显(P<0.01)。2EGF的表达:芦荟凝胶组总体的EGF表达量高于自然愈合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芦荟凝胶组伤后10、18d时EGF表达高于自然愈合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bFGF的表达:芦荟凝胶组总体的bFGF表达量高于自然愈合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芦荟凝胶组伤后18、24d时bFGF表达高于自然愈合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芦荟凝胶外涂对大鼠浅度烫伤的愈合有促进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促进EGF、bFGF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5.
Lai XN  Wang ZG  Wei L  Zhu JM  Wang LL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16):1433-1436
目的 从基因水平探讨感觉神经肽SP对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表达表皮生长因子(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及受体的调控作用。方法 由在体和离体实验两部分组成。在体实验采用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辣椒素组和对照组。辣椒素组大鼠皮下注射辣椒素50mg/kg毁损感觉神经,1周后行皮肤全层切割伤,采用免疫组化结合图像分析,观察伤后3-12d伤口肉芽组织内神经肽P物质(SP)含量。采用原位杂交方法观察EGF、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FGF-2、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FGFR-1)的基因表达,对照组除不化学毁损感觉神经外,余处理同辣椒素组。离体实验采用RT-CPR技术观察不同浓度(10^-9~10^-5mol/L)SP作用于培养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后,上述生长因子及受体的表达。结果 在体实验示,肉芽组织SP免疫阳性染色与EGF、FGF-2及其受体表达有关,化学毁损感觉神经,肉芽组织SP免疫阳性染色减弱,上述因子及受体的表达也明显抑制。离体实验发现,上调培养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内源性EGF和EGFR mRNA表达的SP浓度为10^-8~10^-6mol/L和10^-6~10^-5mol/L,上调FGF-2和FGFR-1 mRNA表达的SP浓度分别为10^-9~10^-5mol/L和10^-6~10^-5mol/L。结论 伤口愈合中,感觉神经释放的SP参与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表达EGF、FGF-2及受体mRNA的调控。  相似文献   

16.
人结肠癌中EGFR、EGF及TGF-α的基因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人结肠癌细胞系(LST174、HT10、Lovo)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及其配体即表皮生长因子(EGF)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α)的基因表达。从人结肠癌细胞系细胞提取总RNA,经Northern吸印转移后,用[α-32P]-dCTP标记的EGF、TGFα及EGFRcDNA探针进行杂交,放射自显影结果表明三个结肠癌细胞系中均有EGFmRNA及EGFRmRNA的表达。LST174HT10中亦有TGFα的基因表达,Lovo无TGFα的表达。结果说明人结肠癌存在生长因子自泌循环。这些癌细胞系中自泌的生长因子作用于自身的EGFR,不断地刺激其自身增殖,这可能是癌细胞自主无休止生长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疗褥疮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应用于褥疮的治疗效果。方法 120例褥疮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清洁创面、无菌敷料无压力包扎,早期选用足量有效抗生素,同时给予改善微循环、营养及护理支持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除常规治疗外联合应用bFGF局部喷涂,治疗1个月后,观察2组患者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5%)高于对照组(50.0%)(P<0.05);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不良反应。观察组患者褥疮治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bFGF应用能明显提高褥疮患者的痊愈率和缩短治愈时间。  相似文献   

18.
蔡健  王丹霞  蔡海宁  徐平 《中外医疗》2009,28(29):22-23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与子宫肌瘤生长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0例患者子宫肌层和子宫肌瘤组织IGFBP-3的表达强度。结果IGFBP-3在子宫肌瘤组织中的表达较在正常肌层中的表达减弱,在多发肌瘤的肌层中的表达较单发肌瘤者减弱。结论IGFBP-3与子宫肌瘤的发生呈负相关,测定IGFBP-3在肌瘤组织中的含量对预测肌瘤的发生、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检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外周血中的VEGF和IGF-1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3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为试验组;试验组再分为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DR)组30例,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BDR)组33例,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黄斑水肿(macular edema ME)组22例,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组35例。用ELISA法检测血浆VEGF和IGF-1水平。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中VEGF及IGF-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单纯型DR组血清VEGF及IGF-1水平明显高于无D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型并黄斑水肿组及增生型组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单纯型D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血清IGF-1水平明显高于单纯型D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单纯型并黄斑水肿组和增生型组血清VEGF及IGF-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VEGF及IGF-1水平随着DR的发生、黄斑水肿以及DR的加重而逐渐升高,对其进行监测有利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20.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在人类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GF)系统由IGF及其受体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IGFBP)组成,体内外研究表明,它们调控着细胞的生长和增殖。IGF是一种强力的促细胞分裂素,其作用决定于IGF与其受体的相互作用。IGFBP是由6种与IGF高亲和力结合蛋白组成的家族,不仅具有运载蛋白的功能,而且通过IGF依赖性或非依赖性机制抑制或促进IGF的作用。近年的研究表明,IGFBP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